彼得对牧者的劝戒 (二)

1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2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3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4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5:1-4)

上期整全报,我们从彼得这番话的自我称呼中,思想过作牧者的人 (不管是教会的牧师、长老、传道人或团契、小组中的牧养事奉人员) 所要得的荣耀。我们提到:神没有在教会中设立学者,乃是设立牧者。祂爱祂的羊,而且深知羊群不是需要“知识”,乃是需要灵里的“喂养”。因此祂要借着祂所选召及设立的牧者,在教会中担当喂养及引导羊群的职份。

正因这缘故,使徒彼得在圣经中劝勉担负牧养事奉职份的人说:“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这是彼得这番话的第一个吩咐,也是最主要的吩咐。

﹝一﹞ 牧养的职份:“喂养”与“照管”

彼得劝勉作牧者的人,说:“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彼前5:2)。既然担起了牧人的职份,“牧养神的群羊”是一个命令,牧人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个“务要牧养”的吩咐,考验事奉者有否一颗坚定事奉主的心。蒙主选召的牧人既领受了这命令,不管羊群是好是坏、是软弱是强壮,皆必须按照主的吩咐牧养他们,因为羊需要照料和引导,更需要牧人存著牧者的心加以体恤。牧者若以主的羊为麻烦,或因疏懒或单顾自己,忽略牧养羊群的责任,便是失职,不配作神的仆人。

摩西是以色列的一位好牧者。在〈民数记27章〉,当摩西知道自己快将离世,顿时感到自己的离去会使耶和华的会众成为“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民27:17)。故此摩西恳求耶和华从民中另立一位治理者 — 即是一位新的“牧人”治理百姓。可见他的确视自己如同以色列的牧者。然而他感到牧养百姓之职份甚为沉重。他对以色列人说:“但你们的麻烦,和管理你们的重任,并你们的争讼,我独自一人怎能担当得起呢?”(申1:12)

其实牧养事奉的工夫是包括两方面的。彼得劝勉牧者说“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又说要“按著神旨意照管他们”。“牧养”和“照管”便是神群羊的牧者的两方面重要职事。正如耶稣也曾提到“谁是忠心有见识的管家”(太24:45),在主眼中的好管家乃能“管理家里的人”(即彼得所说的“照管”),并且“按时分粮给他们”(即是“牧养”)。“牧养”与“照管”乃是牧者不得不尽的基本牧养职份。

“牧养”又即“喂养”,因此牧者最重要的工作,乃是要让羊群吃得饱足。当然这并不是指著“肉身饱足”,而是指著“灵里得饱”说的,这是牧养事奉的第一方面。

要喂养神的群羊委实不易。首先,喂养羊群的人必须首先清楚自己乃是蒙神所选立。正如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说:“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祂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牧人必须是神选立的,因此没有人能按自己的喜爱、意愿作神群羊的牧者;羊群不是属于牧人的,乃是属于神的,只有神有权柄选择祂所要的人成为牧人。

神不会选召尚未得救的人。昔日循道会的创办人约翰卫斯理开始事奉时,仍是一个未清楚得救的人。他有丰富的圣经知识,也在事奉上满有热心,胜过今日我们任何一个事奉主的人。他从英国的牛津(Oxford)跨越大西洋,远赴美国的乔治亚(Georgia)进行宣教工作。直至他在船上,在风暴中认识一班因有盼望而不惧死亡的德国莫拉维亚弟兄会信徒,他才知道自己尚未有永生的盼望,尚未得救。当时,他空有圣经知识,却不能在信仰上帮助人,也不能喂养他人。他只凭著血气事奉神,未有真正的事奉生命,不能使羊群得到饱足。

事奉的人也当在主面前有真理的领受,必须先受喂养,才能喂饱他人。保罗提到自己“深知基督的奥秘”,因为他领受了何等大的职份,要把神在基督耶稣里叫外邦人与犹太人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的福音传扬出来。他说主“用启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奥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写过的”(弗3:3-4)。他又说自己领受了职份,要“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弗3:8)。故此,他对耶稣基督这“测不透的丰富”非有深深的领受不可。事实上,他也向各教会多次提及自己从耶稣基督所得着的丰富领受:(林前11:23; 15:3;林后12:1;加1:16; 2:1-2)。

牧者也必须在主的道上殷勤,正如保罗劝勉提摩太说:“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4:16) 。保罗既然劝人要“谨慎自己的教训”,他教导别人时也必定对自己的教训甚为“谨慎”。因此他必定对主的吩咐细加研究,务求“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又必“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诗1:2),好使他能有丰富而全面的真理知识,能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

一个牧者若果倾出心力喂养别人,自己不能在主面前得着充足的供应,他的事奉势必越来越枯干。我们从圣经看见,很多神的仆人皆有爱主的心,却不能在事奉上坚持到底。正如我们思想到提摩太的例子,他是保罗属灵的儿子,曾与保罗一同为神的国争战,但当保罗被囚狱中,他变得心里胆怯了。假如曾几何时他是一个饱得主道喂养的牧者,后来他一定是事奉得灵里枯竭了,竟然容让自己所领受的“刚强、仁爱、谨守的心”冷却下来。为此保罗提醒他:“为此我提醒你,使你将神藉我按手所给你的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提后1:6)

“牧养神的群羊”的另一方面乃是“照管”,“照管”又即是“照顾”。因此牧人该喂养羊群,使他们得饱,也当存爱心照顾羊群,让他们得安舒。
神是最好的牧者,祂在以西结书说明了牧人该怎样“照管”羊群:

“主耶和华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们得以躺卧。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只是肥的壮的,我必除灭,也要秉公牧养他们。”(结34:15-16)

耶和华说:“失丧的,我必寻找。”主的羊经常走迷了路,正如我们各人信主以先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53:6);即或归主,信徒仍然常因执迷于自己的意思,屡屡“如亡羊走迷了路”(诗119:176),需要有牧人寻回。

耶和华又说:“被逐的,我必领回。”“被逐”,是不自愿地离开,是因受欺压而无奈地离开。无论是因着魔鬼的欺凌,或教会中假弟兄的苦害,的确有不少信徒受欺、被逐,离开羊圈。然而无论是自己走迷的,还是被逐远离羊圈的,神是好牧者,祂必亲自将他们“寻找”与“领回”。

耶和华又说:“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即使羊群没有离开羊圈,也难免有受伤或害病的,这好比我们灵性光景有时也会生病,灵性软弱。然而好牧人不会只顾料理那些强壮、健康的羊,却会留意那些“受伤的、有病的”,使他们得缠裹、得医治。

耶和华作好牧人的自白,正好解释了何谓“照管”(彼前5:2)。这种“照管”之工是出于爱;惟有诚心实意地爱神,才可体会神爱羊群的心,并像神一样坚定地爱主的羊。

试想想耶稣复活后在提比哩亚海边向彼得所说的一番话。当时耶稣三次吩咐彼得说:“你牧养我的羊。”(约21:15-18)耶稣并没有查问彼得的事奉能力和技巧,也没有查问彼得有何领导才能;耶稣没有要求彼得取得什么学历或学位,却单单查问彼得爱主的心。耶稣三次问:“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或问“你爱我吗?”)因此“爱主”是耶稣对牧人最基本,又是最高的要求。

怎样才可按照使徒彼得对牧者的劝戒:“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呢?我们都需要从主而来的爱心。若非体会主的爱,我们无法得着主的爱,并以主的爱心去牧养群羊。

﹝二﹞ 牧养羊群的态度

彼得劝戒牧者必须“按著神旨意照管他们”;这里所说的“神旨意”,最理想的解释便是根据上下文,解作下述经文中的三组“不是与乃是”了:

(1) “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

我们的事奉若感到力有不逮,却纯粹因为责任感勉力而为,就是“出于勉强”。事奉主当然要有责任心,但却不是靠人的责任心。很多人事奉至心灵干涸、灵里枯竭,心里充满牢骚,却因责任感的缘故奋力维持,便是“勉强”。因为真正的事奉,当是源自一颗渴望事奉主的心。
事奉上感到“勉强”,乃是事奉出现心灵枯竭、心力耗尽的表征,可惜事奉的人常对此不以为意。其实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既有耶稣这甜美的应许,任何勉强的事奉皆是不必;相反唯有“甘心”的事奉方能显出主的荣美来。事奉上哪怕是劳苦中的一句轻轻嗟叹,都让受服侍的人感到不舒畅;但若有人在劳苦、磨难中仍能甘心服侍,这是何等令人心悦!就如主耶稣眼见事奉毫无果效,祂仍能祷告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祢!”(太11:25)这种感谢实在美好。

(2) “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

事奉主不是为了财利。服侍神的群羊,原是为了羊群的益处,否则便与〈以西结书〉谈到那些该被定罪的恶牧人无异。他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更可恶的是,他们叫羊群饱受痛苦,无人照料,他们更“用强暴严严地辖制”!结果主的羊“在诸山间、在各高冈上流离,在全地上分散,无人去寻,无人去找。”(结34:3-6)牧人若是为著“贪财”,他的羊必饱受其害!

与“贪财”相比,一颗“乐意”的心诚然可贵。“乐意”原文又指“热诚”,是一种不为财利、全然出于爱主的心服侍主,便是“热诚”。这样的人,不单不是为著财利而事奉神,更是愿意为主一掷千金,为神家的好处、羊群的需要乐意费财费力。

(3) “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再者好牧人绝不会辖制羊群,反是凡事“作群羊的榜样”。作榜样的人与施加辖制的人最大的分别,乃是“作榜样的”必走在前方,辖制人的却只善于出口,然而他们“能说不能行”。他们未必真的是“不能行”,只是“不愿意行”;他们正像耶稣口中责备的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太23:3-4)

然而彼得劝勉那些与他同作长老、同作牧者的人必须“作群羊的榜样”,想必这是彼得从他的“大牧人”耶稣身上学到了。主耶稣明说自己在一件事上作了门徒的榜样,乃是要门徒“彼此洗脚”(约13:1-17),并说:“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约13:15)祂如此行,为了叫作牧者的人也常以谦卑束腰,彼此服侍。既是这样,甚愿各处教会中事奉主的人也常常效法耶稣,使他们也能“作群羊的榜样”!

作者:廖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