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對牧者的勸戒 (二)

1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2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3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4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5:1-4)

上期整全報,我們從彼得這番話的自我稱呼中,思想過作牧者的人 (不管是教會的牧師、長老、傳道人或團契、小組中的牧養事奉人員) 所要得的榮耀。我們提到:神沒有在教會中設立學者,乃是設立牧者。祂愛祂的羊,而且深知羊群不是需要「知識」,乃是需要靈裡的「餵養」。因此祂要藉着祂所選召及設立的牧者,在教會中擔當餵養及引導羊群的職份。

正因這緣故,使徒彼得在聖經中勸勉擔負牧養事奉職份的人說:「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這是彼得這番話的第一個吩咐,也是最主要的吩咐。

﹝一﹞ 牧養的職份:「餵養」與「照管」

彼得勸勉作牧者的人,說:「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彼前5:2)。既然擔起了牧人的職份,「牧養神的群羊」是一個命令,牧人沒有選擇的餘地。這個「務要牧養」的吩咐,考驗事奉者有否一顆堅定事奉主的心。蒙主選召的牧人既領受了這命令,不管羊群是好是壞、是軟弱是強壯,皆必須按照主的吩咐牧養他們,因為羊需要照料和引導,更需要牧人存著牧者的心加以體恤。牧者若以主的羊為麻煩,或因疏懶或單顧自己,忽略牧養羊群的責任,便是失職,不配作神的僕人。

摩西是以色列的一位好牧者。在〈民數記27章〉,當摩西知道自己快將離世,頓時感到自己的離去會使耶和華的會眾成為「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民27:17)。故此摩西懇求耶和華從民中另立一位治理者 — 即是一位新的「牧人」治理百姓。可見他的確視自己如同以色列的牧者。然而他感到牧養百姓之職份甚為沉重。他對以色列人說:「但你們的麻煩,和管理你們的重任,並你們的爭訟,我獨自一人怎能擔當得起呢?」(申1:12)

其實牧養事奉的工夫是包括兩方面的。彼得勸勉牧者說「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又說要「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牧養」和「照管」便是神群羊的牧者的兩方面重要職事。正如耶穌也曾提到「誰是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太24:45),在主眼中的好管家乃能「管理家裡的人」(即彼得所說的「照管」),並且「按時分糧給他們」(即是「牧養」)。「牧養」與「照管」乃是牧者不得不盡的基本牧養職份。

「牧養」又即「餵養」,因此牧者最重要的工作,乃是要讓羊群吃得飽足。當然這並不是指著「肉身飽足」,而是指著「靈裡得飽」說的,這是牧養事奉的第一方面。

要餵養神的群羊委實不易。首先,餵養羊群的人必須首先清楚自己乃是蒙神所選立。正如保羅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說:「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20:28)牧人必須是神選立的,因此沒有人能按自己的喜愛、意願作神群羊的牧者;羊群不是屬於牧人的,乃是屬於神的,只有神有權柄選擇祂所要的人成為牧人。

神不會選召尚未得救的人。昔日循道會的創辦人約翰衞斯理開始事奉時,仍是一個未清楚得救的人。他有豐富的聖經知識,也在事奉上滿有熱心,勝過今日我們任何一個事奉主的人。他從英國的牛津(Oxford)跨越大西洋,遠赴美國的喬治亞(Georgia)進行宣教工作。直至他在船上,在風暴中認識一班因有盼望而不懼死亡的德國莫拉維亞弟兄會信徒,他才知道自己尚未有永生的盼望,尚未得救。當時,他空有聖經知識,卻不能在信仰上幫助人,也不能餵養他人。他只憑著血氣事奉神,未有真正的事奉生命,不能使羊群得到飽足。

事奉的人也當在主面前有真理的領受,必須先受餵養,才能餵飽他人。保羅提到自己「深知基督的奧秘」,因為他領受了何等大的職份,要把神在基督耶穌裡叫外邦人與猶太人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的福音傳揚出來。他說主「用啟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奧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寫過的」(弗3:3-4)。他又說自己領受了職份,要「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弗3:8)。故此,他對耶穌基督這「測不透的豐富」非有深深的領受不可。事實上,他也向各教會多次提及自己從耶穌基督所得着的豐富領受:(林前11:23; 15:3;林後12:1;加1:16; 2:1-2)。

牧者也必須在主的道上殷勤,正如保羅勸勉提摩太說:「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提前4:16) 。保羅既然勸人要「謹慎自己的教訓」,他教導別人時也必定對自己的教訓甚為「謹慎」。因此他必定對主的吩咐細加研究,務求「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又必「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詩1:2),好使他能有豐富而全面的真理知識,能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

一個牧者若果傾出心力餵養別人,自己不能在主面前得着充足的供應,他的事奉勢必越來越枯乾。我們從聖經看見,很多神的僕人皆有愛主的心,卻不能在事奉上堅持到底。正如我們思想到提摩太的例子,他是保羅屬靈的兒子,曾與保羅一同為神的國爭戰,但當保羅被囚獄中,他變得心裏膽怯了。假如曾幾何時他是一個飽得主道餵養的牧者,後來他一定是事奉得靈裡枯竭了,竟然容讓自己所領受的「剛強、仁愛、謹守的心」冷卻下來。為此保羅提醒他:「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提後1:6)

「牧養神的群羊」的另一方面乃是「照管」,「照管」又即是「照顧」。因此牧人該餵養羊群,使他們得飽,也當存愛心照顧羊群,讓他們得安舒。
神是最好的牧者,祂在以西結書說明了牧人該怎樣「照管」羊群:

「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他們。」(結34:15-16)

耶和華說:「失喪的,我必尋找。」主的羊經常走迷了路,正如我們各人信主以先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53:6);即或歸主,信徒仍然常因執迷於自己的意思,屢屢「如亡羊走迷了路」(詩119:176),需要有牧人尋回。

耶和華又說:「被逐的,我必領回。」「被逐」,是不自願地離開,是因受欺壓而無奈地離開。無論是因着魔鬼的欺凌,或教會中假弟兄的苦害,的確有不少信徒受欺、被逐,離開羊圈。然而無論是自己走迷的,還是被逐遠離羊圈的,神是好牧者,祂必親自將他們「尋找」與「領回」。

耶和華又說:「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即使羊群沒有離開羊圈,也難免有受傷或害病的,這好比我們靈性光景有時也會生病,靈性軟弱。然而好牧人不會只顧料理那些強壯、健康的羊,卻會留意那些「受傷的、有病的」,使他們得纏裹、得醫治。

耶和華作好牧人的自白,正好解釋了何謂「照管」(彼前5:2)。這種「照管」之工是出於愛;惟有誠心實意地愛神,才可體會神愛羊群的心,並像神一樣堅定地愛主的羊。

試想想耶穌復活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彼得所說的一番話。當時耶穌三次吩咐彼得說:「你牧養我的羊。」(約21:15-18)耶穌並沒有查問彼得的事奉能力和技巧,也沒有查問彼得有何領導才能;耶穌沒有要求彼得取得甚麼學歷或學位,卻單單查問彼得愛主的心。耶穌三次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或問「你愛我嗎?」)因此「愛主」是耶穌對牧人最基本,又是最高的要求。

怎樣才可按照使徒彼得對牧者的勸戒:「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呢?我們都需要從主而來的愛心。若非體會主的愛,我們無法得着主的愛,並以主的愛心去牧養群羊。

﹝二﹞ 牧養羊群的態度

彼得勸戒牧者必須「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這裏所說的「神旨意」,最理想的解釋便是根據上下文,解作下述經文中的三組「不是與乃是」了:

(1) 「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

我們的事奉若感到力有不逮,卻純粹因為責任感勉力而為,就是「出於勉強」。事奉主當然要有責任心,但卻不是靠人的責任心。很多人事奉至心靈乾涸、靈裡枯竭,心裏充滿牢騷,卻因責任感的緣故奮力維持,便是「勉強」。因為真正的事奉,當是源自一顆渴望事奉主的心。
事奉上感到「勉強」,乃是事奉出現心靈枯竭、心力耗盡的表徵,可惜事奉的人常對此不以為意。其實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既有耶穌這甜美的應許,任何勉強的事奉皆是不必;相反唯有「甘心」的事奉方能顯出主的榮美來。事奉上哪怕是勞苦中的一句輕輕嗟嘆,都讓受服侍的人感到不舒暢;但若有人在勞苦、磨難中仍能甘心服侍,這是何等令人心悅!就如主耶穌眼見事奉毫無果效,祂仍能禱告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禰!」(太11:25)這種感謝實在美好。

(2) 「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事奉主不是為了財利。服侍神的群羊,原是為了羊群的益處,否則便與〈以西結書〉談到那些該被定罪的惡牧人無異。他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卻不牧養群羊」;更可惡的是,他們叫羊群飽受痛苦,無人照料,他們更「用強暴嚴嚴地轄制」!結果主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岡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結34:3-6)牧人若是為著「貪財」,他的羊必飽受其害!

與「貪財」相比,一顆「樂意」的心誠然可貴。「樂意」原文又指「熱誠」,是一種不為財利、全然出於愛主的心服侍主,便是「熱誠」。這樣的人,不單不是為著財利而事奉神,更是願意為主一擲千金,為神家的好處、羊群的需要樂意費財費力。

(3) 「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

再者好牧人絕不會轄制羊群,反是凡事「作群羊的榜樣」。作榜樣的人與施加轄制的人最大的分別,乃是「作榜樣的」必走在前方,轄制人的卻只善於出口,然而他們「能說不能行」。他們未必真的是「不能行」,只是「不願意行」;他們正像耶穌口中責備的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3-4)

然而彼得勸勉那些與他同作長老、同作牧者的人必須「作群羊的榜樣」,想必這是彼得從他的「大牧人」耶穌身上學到了。主耶穌明說自己在一件事上作了門徒的榜樣,乃是要門徒「彼此洗腳」(約13:1-17),並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約13:15)祂如此行,為了叫作牧者的人也常以謙卑束腰,彼此服侍。既是這樣,甚願各處教會中事奉主的人也常常效法耶穌,使他們也能「作群羊的榜樣」!

作者:廖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