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绵羊山羊比喻”的再思

上一期笔者与大家分享记载于《马太福音》24章45节至25章全章的“四个等候主再来的比喻”,其中指出:第一个“恶仆与忠仆的比喻”是指现今所有“活着等候主再来的基督徒”;第二个“十个童女的比喻”是指末世时代“活着等候主再来的以色列人”:第三个“分派银子的比喻”是指所有死了的基督徒,如同“仆人向从外国回来的主人交账”;第四个“分别绵羊和山羊的比喻”是指千禧年末期,历史上“所有的死人”来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主要按各人有没有“接待主的小子”作为得救的根据。

这四个审判的“先后次序”,是根据两个原则编排的:

四个审判的“先后次序”

  1. “先审判活人,后审判死人”。因为主是“审判活人死人的主”(提后4:1)。所以前两个比喻是“审判活人”,后两个比喻是“审判死人”。
  2. “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前4:17),所以第一和第三个比喻是审判“神家里的仆人”;第二和第四个比喻是审判“世上其余的人”。

上一次分享完之后,笔者又对第四个 ──“分别绵羊和山羊的比喻”有很多“新思想”,并且这些“新思想”感到“又惊又喜”。“惊”乃因过往从未有过,也从未听过的,深怕自己想错了,变成“异端”,因此,恳请主内任何《圣经》学者阅毕这篇文章后不吝赐教,给予指正;“喜”则因为感受到神的慈爱和恩典极大,惠及历史上极多死了而未得救的罪人。

让笔者详细解释如下:

1)   “分别绵羊和山羊的比喻”是指千禧年末期“白色大宝座”的审判:

因为主一开始就说明:“当人子在祂荣耀里,同著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这话已经界定,是指“末世大灾难”过去之后,主驾云降临到地上,进入“千禧年”时代。那时,主“要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祂面前”受审判。“万民”是 “all gentiles” 指“所有外邦人”,从《圣经》的惯用词来看,也可以指“所有天国以外未得救的人”。主要审判他们,分辨谁可以“往永生里去”,谁要“往永刑里去”。(太25:46)这分明就是《启示录》所说:“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祂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著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启20:11-15)因为除了那一次大审判之外,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审判是“万民聚集在主面前,主判决谁往永生去,谁往永刑去”的。(参启20:11-15)

请注意,“死了的人,无论大小”,就是历史上所有的“死人”,因为“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所说的“死亡和阴间”是《圣经》的惯用词,以“平行句”出现,表示“死亡”和“阴间”是同义词。旧约时代对于人死后往那里去,还未有完整的启示,所以那时所有人都以为“坟墓”就是“阴间”。其实“阴间”是一个“临时拘留所”,死人来到这里“等候审判”(彼后2:9)。所以“死亡和阴间”其实是指“死人埋葬在地里”。整句话是形容历史上所有死人,死后无论归到“海里”或“地里”,都是归回尘土。

但“死了的人”并不包括“已经复活被提的教会”,因为他们早在“末世大灾难之前”已经复活被提了。他们不需要受审判,因为他们信耶稣之时,已因信与主联合,所以主耶稣受审判而被钉十字架,就等于他们受了审判。所以保罗解释擘饼记念主,说:“我们受审的时候,乃是被主惩治,免得我们和世人一同定罪。”(林前11:32)暗示我们不需要和世人一同来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

如果我们问:“不信福音的人死了,岂不是已成定局吗?为什么还要在阴间等候审判呢?”对了,这就是笔者的思想方向。既然“等候审判”,就必有“最后判断”。可见人死后下到阴间,还未成为定局。因为或善或恶,各人受的刑罚不一,要等候主耶稣回来,在“白色大宝座”上作最后判决,才能定夺。这就是现在才有的第一个“新思想”了。

2)   坐在宝座上的是“主耶稣”:

主耶稣曾经向犹太人说:“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祂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主与父同是生命的根源﹞。并且因为祂是人子,就赐给祂行审判的权柄﹝由曾经降世为人子的耶稣来主持审判是公平的,因祂能体会人间的苦情﹞。……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祂的声音,就出来﹝是主用权能呼叫所有死人复活的,如同呼叫拉撒路复活一样﹞: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5:26-29

但主耶稣第一次降世不是为“审判”,祂第二次回来才“审判世界”。因为主说:“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 ── 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约12:47-48)而且不是主耶稣一个人主持审判,所有与主一同受苦的圣徒,也与主一同作王,审判世界。因为主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19:28)保罗也说:“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吗?若世界为你们所审,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吗?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吗?何况今生的事呢?”(林前6:2-3)

3)   死人必须先复活才能来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

所以来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的人,是全人类历史上所有未得救而死了的罪人。因为主说:“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5:29)他们之所以“复活”,就是为受审判。因为若不复活,就没有人能站立在至圣的神面前。这道理,所有法利赛人都明白。正如保罗向巡抚自辩的时候,说:“但有一件事,我向你承认,就是他们﹝犹太人﹞所称为异端的道,我正按著那道事奉我祖宗的神,……盼望死人,无论善恶,都要复活,就是他们自己也有这个盼望。”(徒24:15

《但以理书》也清楚说明死人复活的时间,说:“并且有大艰难,从有国以来直到此时,没有这样的﹝指“末世大灾难”﹞。你本国的民﹝以色列人﹞中,凡名录在册上﹝生命册﹞的,必得拯救﹝指以色列人中,有一些人因为信主而得救﹞。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他们复活被提,赶上“灾难前复活被提的教会”,在空中与主相遇。以色列人却是在“灾中”复活被提﹞。其中有得永生的﹝这时复活得永生的,是那五个“聪明的童女”﹞,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在千禧年之后才复活的,是那五个“愚拙的童女”﹞。”(但12:1-2, 参赛26:19

所以保罗指出:“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复活”。共分三次:

  1. “初熟的果子是基督﹝复活后不再死的,基督是第一个﹞。”
  2. “以后,在祂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属基督的”是指所有信耶稣得救的人所组成的“教会”﹞。”
  3. “再后,末期到了﹝教会复活被提之后,末世大灾难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主借着“末世大灾难”来消灭一切敌挡基督的人,包括敌基督和牠的联盟国﹞,就把国交与父神﹝主基督夺取敌基督的国成为自己的国,参启11:15﹞。因为基督必要作王﹝在千禧年中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祂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最后主坐在白色大宝座上,判决将“魔鬼”连同“死亡和阴间”都一并扔在火湖里。暗示所有来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的人在这个时候复活。因为前文既然说明“属基督的人”先复活【他们称为“头一次复活的人”,参启20:5-6】,就必有“不属基督的人”后来才复活。﹞”(林前15:23-26)

4)   那时宇宙结束,先前的天地成为过去:

经文形容“白色大宝座”非常威严可怕,因为“从祂﹝主耶稣﹞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经文用“逃避”二字来形容,可见所有“受败坏辖制的”都不能在主面前存留,连必朽坏的天地也要逃避。至于“所有死人”,他们之所以能站立在主面前,因为主使他们“复活”── 按律法,在“未判决”之前,他们是站在“未被定罪”的立场上受审。一经定罪之后,就立即离开主的面,被扔到火湖里。这一点是笔者以前未想过的,现在才想到的第二个“新思想”。

许多传道人以为,被主“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的人(太8:12; 13:42; 22:13; 24:51; 25:30)还是可以得救的。他们没有正视,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当然是“离开神的面”,才会“落在黑暗里”,因为“新耶路撒冷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在那里原没有黑夜。”(启21:23, 25)至于“哀哭切齿”,“新耶路撒冷”里根本没有眼泪和哭号,因为“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4)而且那时“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怎可能还有别的地方?彼得也解释说:“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彼后3:10)所以“得救的人”可以进入“新耶路撒冷”;“不能得救的人”被扔进“硫磺火湖”里,此外再没有别的地方了。

5)   宝座前有“案卷”和“生命册”:

“案卷”是记录罪人所有“行为”的书卷;主耶稣在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也是按各人有没有接待“主的小弟兄”的“行为”来审判。《圣经》重复了几十次,神总是按照各人的“行为”来报应各人的,这就是“最公平的审判”(创18:25;结7:3,8,27; 18:30; 24:14; 33:20;太16:27;罗2:6;彼前1:17;启2:23; 20:12-13)。但“生命册”只记载得救的人的名字,因为经文说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进入新耶路撒冷城﹞。”(启21:27)再者,“生命册”又称为“羔羊生命册”(启13:8; 21:27),意思是这册子里头的名单,是靠“羔羊宝血得生命”的。(参诗69:28;赛4:3;腓4:3;启3:5; 7:17; 13:8; 17:8; 20:12,15; 21:27)

6)   主的审判如同“分别绵羊山羊一般”:

“绵羊”的性情驯良,在《圣经》中向来代表义人;“山羊”的性情凶恶,在《圣经》中向来代表恶人。从前只有以色列才是主牧养的羊群(结34:30-31);在千禧年时代,“万民”都是主牧养的羊,因为主作王统治全世界。《以西结书》形容耶和华在旧约牧养以色列民,说:“我必从万民中领出他们﹝以色列人﹞……,引导他们归回故土,也必在以色列山上……牧养他们。……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只是肥的壮的,我必除灭,也要秉公牧养他们。……我必在羊与羊中间、公绵羊与公山羊中间施行判断。”(结34章)所以《启示录》借用《以西结书》审判以色列人,如同在“绵羊和山羊中间施行判断”,形容主降临之后,“用铁杖辖管﹝辖管:原文是牧养﹞他们﹝万民﹞”,也将万民分开,如同“分别绵羊和山羊”一样。(启19:15

主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对他们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请特别注意“创世以来为……”这句话,表示这些“蒙天父赐福的人”,原是从创世至末世所有未得救的人,但经过白色大宝座最后大审判,主认为可以向他们特别开恩,让他们也可以进入“天国”而得救,因为“天国”也是“创世以来为你们预备的”。至于“教会”,就是历史上“因信称义”的圣徒,他们早已在“末世大灾难之前”复活被提,所以不列在这些人中间。

这一点使笔者感到希奇极了,为什么“历史上所有未得救的死人”,来到白色大宝座受审之后,还有可以得救的机会呢?从前笔者认为,这些人只是“千禧年里得救的人”,他们是被接纳进入“旧约”和“新约”所有圣徒所组成的“圣城新耶路撒冷”。如今想清楚一点,神明明对他们说:你们“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表示他们就是“创世以来”所有的死人。他们竟然还有机会得救,这就是笔者感到“又惊又喜”的“新思想”,是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听过的,若其中有错误之处,盼望有《圣经》学者帮忙来指正。

7)   主判决他们得救,是根据他们“接待主的小弟兄”:

任何人都会注意到,经文特别详细地讲述“右边”的人得救,是因为看见“主的小弟兄”饿了、渴了、作客旅、赤身露体、病了、在监里……而接待他们,尽力帮助他们;“左边”的人不能得救,是因为同样的理由 ── 他们没有接待“主的小弟兄”。又感到非常希奇的是,主以“接待祂的小弟兄”为得救的标准,难道他们可以“靠行为得救”,不需要“靠信心得救”吗?

想深一层,《雅各书》很强调 ──“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2:26)保罗也说:“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读者要明白,《圣经》只认为没有人能靠“行全律法得救。”(加5:3;雅2:10)所以藉“接待主的小弟兄”来流露“真信心”是需要的。

至于主耶稣为什么判决“右边”的人得救,一直以来笔者认为,当主耶稣“在极大的荣光中降临”的时候,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看见祂,正如《启示录》说:“看哪,祂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祂,连刺祂的人也要看见祂;地上的万族都要因祂哀哭。”(启1:7)既然人人都看见主在荣耀中降临,他们就不能“信”主,像我们这时代未见过主而“信”的人可以“因信称义”一样。因为《希伯来书》给“信”下了一个定义,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人只能在“未见”之时才可以“信”,“看见了”就不能“信”了。

基于以上的想法,笔者现在认为因为“千禧年时代”的人看见主降临,所以不能“信主”,神就怜悯他们,将“信耶稣而得救”改为“用爱心接待主的小弟兄而得救”。这样的改动,是根据以下三个原则:

  1.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接待主”等于“信主”。
  2. “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太10:40)──“基督徒”可以代表“主耶稣”。
  3. “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真信心”必定流露出“爱心”,所以人“有爱心”就知道他“有信心”了。

根据以上这三个原则,主承认他们“用爱心接待主的小弟兄”等于“信耶稣”,让他们也可以“因信称义”。其实各个时代的人得救,都是因为“信耶稣”,因为“除祂﹝耶稣基督﹞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只不过古时,“耶稣”隐藏在“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的应许中,凡“信”这应许的人就等于“信耶稣”,虽然不容易将两者拉上关系,但他们这样“信”,就可以“称义”;摩西时代,“耶稣”隐藏在“大祭司”照神的吩咐献“赎罪祭”,然后进入“至圣所”为百姓祷告的礼仪中,以色列人这样“信”,就等于“信耶稣”,虽然不容易将两者拉上关系,但以色列人这样“信”,就可以“称义”;新约时代,“基督”隐藏在“无佳形美容的拿撒勒人耶稣”里头,虽然不容易将两者拉上关系,但他们这样“信”,就可以“称义”;今天我们“信福音”,“耶稣”更是隐藏的,因为不见祂,虽然不容易证实“耶稣”就是“基督”,但我们这样“信”,就可以“称义”;同样,千禧年时代,“耶稣”隐藏在“祂的小弟兄”里头,凡接待这些“小弟兄”的,就等于“信耶稣”,虽然不容易将两者拉上关系,但他们这样“信”,就可以“称义”。这样我们看见,“因信称义”的原则一直没有改变,但“认识耶稣”的观点角度则不大相同了。

笔者认为以上的解释很合理。可是现在突然想到,来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的人是“从创世以来所有的死人”,为什么只让“千禧年时代的人”有机会以“接待主的小弟兄”而得救,其他时代的人却没有这个机会呢?这样一想,就感到不合理了。既然所有死人都来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决所有人的标准也应该相同才对,不能厚此薄彼。

事实上,自从巴别塔事件之后,神好像放弃全人类,只拣选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将“救恩的应许”赐给以色列人,让他们“因信称义”,全世界所有外邦人都没有这个机会。虽然后来以色列人不信,福音就传遍天下,但没有机会听福音,或未能听明白福音的人仍然占绝大部份。所以神若怜悯千禧年时代的人,将“因信称义”改为“用爱心接待主的小弟兄而称义”,为什么不同样怜悯各个时代极多很难有机会信耶稣的人,让他们也以同样的原则得救呢?尤其是他们和千禧年时代的人都一同来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怎可能有“双重标准”,将各时代的人全都扔到火湖里,只让千禧年时代的人有机会得救呢?这实在说不过去。所以笔者认为“创世以来所有未信主的死人”都一视同仁地,可以因“用爱心接待主的小弟兄”而得救。

8)   我的“惊与喜”:

先解释我的“喜”──如果笔者的解释是准确的话,就可以看见在白色大宝座前被判为“得救的人”会很多,一定多过历史上所有基督徒。只不过我们比他们幸福,因为我们因信而成为“神的儿女”,可以承受父神给我们极丰盛的基业;我们又因信而成为“耶稣基督的妻子”,可以与主一同承受万有,一同享荣耀。他们只能判为仅仅得救,只可以进入天国,却完全没有赏赐。

但笔者有很大的“惊”── 因为恐怕这个“新思想”会把得救的条件大大降低。这些人生前未信主,死后留在阴间几千年,最后经过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后,还有机会得救。这样想法,会不会把福音改变了,叫人以为今世不信福音,还未绝望;死后来到白色大宝座受审,可能还有可以得救的机会?这样会不会间接鼓励基督徒因为人死后仍有盼望,所以不需要那么紧张传福音?

但想深一层,又似乎得着安慰。因为他们被判为得救或不能得救,并不是根据他们死后还能作什么,而是根据他们生前怎样接待“主的小弟兄”。这样还未算“改变福音”吧!再者,主耶稣向“右边”或“左边”的人提及自己饿了、渴了、作客旅、赤身露体、病了、在监里……,他们曾经接待“主”,或不肯接待“主”,他们都表示想不起自己有做过这样的事。显示他们完全不知道接待“主的小弟兄”就是接待“主”;更不可能存心以为“不信福音也不要紧,死后主会按他们曾经接待主的小弟兄而让他们得救。”这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答案 ── 人不得“故意”不信福音,又不得“故意”以“接待小弟兄”为“另一个得救的机会”,主是不会接纳这种“假冒为善”的人进天国的。

所以主审判这些人之时,并没有“查问”他们“有没有接待主的小弟兄”;而是根据“案卷”的记录,主向他们提出,神曾经在暗中察看他们某次接待“主的小弟兄”是出于“真爱心”,所以愿意“算”这样的“真爱心”为“信耶稣”,使他们得救。事实上,当一个人愿意接待一个“落难的基督徒”,他虽然未信耶稣,或没有机会信耶稣,他在某一个程度上必定考虑到 ──“这人是信耶稣的,我若接待他,就等于我也有分支持耶稣”,所以他接待“主的小弟兄”,就已经表示他也“有少许愿意信耶稣的意向”,这样才构成神看他“接待主的小弟兄”为“等于接待主”。

9)   谁是“主的小弟兄”?

“主的小弟兄”当然是肯公开承认,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耶稣的弟兄”之信徒。所以不是接待任何人都算为“接待主的小弟兄”。必定是“为耶稣的缘故”接待一个“基督徒”,才被神看为等于“接待主”。

但“接待主的小弟兄”并不容易,因为“小弟兄”只不过是小人物,微不足道。而且他落在困苦和缺乏中,要接待他,必定带来许多麻烦。他信耶稣,为什么耶稣不帮助他?如果耶稣不帮助他,他的信仰也不为人所羡慕,我为什么要“为耶稣的缘故”帮助他?他现在“饿了渴了”── 如果要帮助他,必定花费不少金钱;他“作客旅”── 如果要留他住,不但带来麻烦。如果他是被恶势力追杀的,可能会连累自己;他“赤身露体”── 如果给他穿,等于遮他的羞,为他隐瞒他的短处,可能会激怒他的对头人;他“病了”── 要去看他,可能会被他传染,要医治他又要很长时间的跟进;他“在监里”── 要去看他,可能自己也被捉拿,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会招至杀身之祸。所以看这“弟兄”为“小”,甚至为“最小”,不是主的看法,而是接待的人之看法。他只看见“小弟兄”贫穷、有病、被囚、被人弃绝、没有社会地位、微不足道,甚至快要死,救他也无济于事……。所以如果有人肯“为耶稣的缘故”接待这样的“小弟兄”,实在不容易,主会认为他的爱心值得记念。

在“财主与拉撒路”这个故事里,“拉撒路”就是“主的小弟兄”。“拉撒路”这名的意思原是“神是我的帮助”。但他沦落到非常悽凉的地步,浑身生疮,好像神没有帮助他,他的家人也不帮助他,所以把他抬到财主门口,盼望财主可以帮助他。但财主不肯帮助他,也不相信他是“主的小弟兄”。结果拉撒路死了,不久财主都死了。财主发现自己来到阴间被火烧,拉撒路却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得安慰。他就知道神真的帮助拉撒路,使他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到死不改变。但财主求亚伯拉罕给他一点凉水,凉凉他的舌头,但亚伯拉罕不能给他,因他生前不肯“接待”拉撒路,不以他为“主的小弟兄”,所以财主求凉水,也没有给他的。如果他生前肯“接待”拉撒路,神也会恩待他。

扫罗逼迫神的教会,到大马色去捉拿基督徒放在监里。主耶稣却在大马色路上向扫罗显现,质问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然后主用祂的荣光把他的眼睛照瞎了,三天不能看见。意思是要告诉他,教会里所有的“小弟兄”都是耶稣基督的代表,逼迫他们就等于逼迫主。他不知道,就是瞎了眼。然而主吩咐亚拿尼亚去为他按手,使他能看见。亚拿尼亚起初不愿意去,他对主说:“主啊,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怎样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祢的圣徒,并且他在这里有从祭司长得来的权柄捆绑一切求告祢名的人。”主却对他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徒9:15-16)于是亚拿尼亚就去了,他最终愿意为主的缘故接纳扫罗为“主的小弟兄”。

以色列人可以说是“弟兄中一个最小的”,他们因为不信,所以在历史上不断逃难。罗马帝国的大军追杀他们;天主教的十字军追杀他们超过一千年;希特勒屠杀他们六百万人,还到世界各地追杀他们;阿拉伯伊斯兰教世界所有人都追杀他们,他们甚是悽凉和可怜。但是,他们中间也有小部分人悔改信主,尤其是在末世大灾难期间,敌基督屠杀他们全国三分之二人,剩下的三分之一全家悔改信主。敌基督还要追杀他们,他们在逃难和分散各地之时,也有不少人“接待他们,保护他们”,神就记念这些人爱心的接待,让他们也可以进天国。

这个“新思想”使笔者突然看见世上无数“小弟兄”都变成“耶稣基督”,间接令到无数接待他们的人得救,这实在太奇妙了!亲爱的读者,小心对待你身边常常出现的“小弟兄”,他们可能是你教会里最容易被忽略的肢体;可能是你的对头人,曾经伤害过你;可能是刚刚信主,表现得不冷不热;可能样貌丑陋,极之不可爱的人……。但是只要他们是真心信主,清楚得救,他们都是你的“小弟兄”!

笔者又非常希奇,神看人能否得救,竟然重视这人有没有“用爱心接待小弟兄”,多过他有没有聚会、灵修、奉献、事奉……。笔者立即就明白,主曾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9:13)意思是要我们对“小弟兄”多一点怜恤 ── 体会他们的软弱;无须对“主”这么多祭祀 ── 用礼仪来奉承是没有意思的。正如彼得三次强调自己更爱主,对主说:“主啊!祢知道我爱祢。”主却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21:15-17)意思是,你说你爱我,可能是“空泛的论调”;你不如将爱我的爱,爱在我的羊身上,还来得实际。

10) 《圣经》由始至终极度重视“用爱心接待客旅”:

请看“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他不是单单“信神”,他的“信心”实际上是由“爱心”流露出来的,因他“用爱心接待客旅”,不知不觉接待了耶和华神和两位天使,得以作为我们的“父”。

罗得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但他跟随亚伯拉罕的日子,学会了“用爱心接待客旅”的美德,所以他也像亚伯拉罕一样,不知不觉接待了两位天使,成为他得称为义的证据。

以利亚在大饥荒中到了西顿撒勒法一个穷寡妇那里,向她求水求饼。那寡妇说:“我指著永生耶和华 ── 你的神起誓,我没有饼,坛内只有一把面,瓶里只有一点油;我现在找两根柴,回家要为我和我儿子做饼;我们吃了,死就死吧。”以利亚对他说:“不要惧怕!……只要先为我做一个小饼拿来给我,然后为妳和妳的儿子做饼。”(王上17:10-13)试问世上怎会有人将剩下最后的一把面给别人吃,自己和儿子等著饿死呢?但那个穷寡妇愿意用爱心接待神的先知,结果她发现,坛内的面不减少,瓶里的油不缺短,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为止。

主差派门徒出去传道,要他们打听那里有好人家,得他们的接待,说:“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太10:14-15; 40-42)

众使徒出去到各地传道,也是沿途打听那里有好人家,得他们的接待。正如保罗对加拉太教会的人说:“你们知道我头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你们为我身体的缘故受试炼,没有轻看我,也没有厌弃我,反倒接待我,如同神的使者,如同基督耶稣。”(加4:13-14)保罗被带到罗马去受审,半途遇着风暴,船在一个岛上搁浅,岛上的土人也盛情接待他们。之后他们来到罗马,罗马的弟兄一听到消息就出来,跑到亚比乌市和三馆地方去迎接他们,好好的接待他们。……全本《圣经》实在布满了接待“小弟兄”的见证。

为什么从古时到末世,人们都这么重视“接待客旅”呢?因为主耶稣曾经这样说:“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太10:40-42)就是因为这个应许,主在白色大宝座上执行审判的时候,不能将历史上所有未信主,但曾经接待过“主的小弟兄”的人全都扔在硫磺火湖里,主一定要“赏赐他们”。请看主说这段话的语气何等确实而肯定。可能为这应许,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用爱心接待客旅。可是来到近代,这种“接待客旅”的现象越来越少,证明这是末世时代,因为主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太24:12

作者:吴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