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在山上举手

圣经中记载许多“举手”的事例,其中以“摩西在山上举手”的事例最为神奇。当时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出去和亚玛力人争战。摩西手里要拿着神的杖,站在山顶上。经文指出,“摩西何时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及至摩西的手发沉,他们就搬石头来,请他坐在上面。“亚伦与户珥扶着他的手,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他的手就稳住,直到日落的时候。”究竟摩西这样举手,有什么意义呢?前一阵子,笔者听一位牧师讲道,他认为解经家当中,多半同意这是指“祷告”。若是这样,今天在灵恩派教会里流行“举手祷告”的习惯,就得着很有力的圣经支持了。尤其是经文形容“何时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这样强调“举手”的必要性,“举手”就不再是风俗或习惯这么简单了。然而,我们提出许多疑问。例如:

1经文并没有注明摩西举手是为“祷告”。以色列人虽然有举手祷告的习惯,但整本圣经都没有说过任何道理,认为一定要举手祷告才有效。这样,为什么摩西一定要举手祷告;若不举手,以色列人就失败呢?

2摩西在山上祷告,他怎么会知道、山下战争的胜败情况,与他在山上举手或垂手有关?他到底是开眼祷告,所以看见;或是闭上眼睛祷告,圣灵将争战的实况直接告诉他呢?

3亚伦和户珥为什么不一同祷告,却要合力扶住摩西的手,不让他的手垂下来,好像看举手重要过祷告似的?就真理而言,这一点会不会本末倒置呢?

4经文为什么强调,“摩西手里拿着神的杖,站在山顶上”?拿着神的杖与祷告又有何种关系呢?

研究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怀疑,摩西在山上举手,并不是真的为“祷告”,而是有别种原因的。圣经指示我们,祷告是否有效,不在乎方法、仪式、动作……;乃乎我们与神的“关系”怎样。如果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即使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圣灵也会用我们说不出来的“叹息”(不会祷告的意思)为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神,晓得圣灵的意思,就必用他的大能,叫万事互相效力,来成就我们的祷告。倘若我们不是属于神,我们就算用尽全世界各种方法,也不可能控制全能的神,叫他一定要听我们祷告。不错,以色列人有“举手祷告”的习惯,但这只不过是祷告的自然反应表现,表示“在下”的人、向“在上”的主举手,作出呼求的意思而已,决不是祷告有效的秘诀,更不应该是以色列人打仗成败的关键。

研究今天流行于众教会的“举手祷告”习惯,我们认为、未必与以色列人的习惯有关。我们反而很清楚知道,这是与灵恩派教会的做法有关。众所周知,灵恩派教会由开始至现在,都非常注重追求“情绪激动”。灵恩运动之始,他们已经追求举手、摇身、跳舞、大哭、大笑、大叫、倒地、抽筋、昏迷、尖叫、野兽叫……等疯狂现象。所以“举手祷告”通常都是他们鼓吹情绪激动的第一步。不错,如果有教会认为,他们只按圣经所记载的,实行“举手祷告”,绝对不会渐渐进入灵恩运动的疯狂表现,这是可以勉强接纳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教会就为自己增加多一个危机,让会众渐渐趋向情绪化。尤其是在这个流行灵恩运动做法的时代,“举手祷告”的习惯很容易会被人误会,这教会也有灵恩的倾向,这就不智了。

我们细心思想、“摩西在山上举手”的经文(出17:8-16),其实这个历史故事,是教导我们如下六方面的教训:(读者看看这样解经,是不是比解为“举手祷告”更准确,更丰富?)

一、 领袖当爱不可爱的会众

我们要明白,摩西在山上举手的事件之前,以色列人刚刚离开有十二股水泉的以琳,来到汛的旷野。在这里,他们发怨言,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阿!”耶和华听见,就应许他们,早晨必赐下吗哪,晚上必赐下鹌鹑,解决他们缺乏粮食的问题。之后,他们离开汛的旷野,来到利非订,他们又向摩西发怨言说:“给我们水喝吧!……你为什么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和我们的儿女并牲畜都渴死呢?”他们甚至要用石头打死摩西。于是神又吩咐摩西用手中的杖,击打磐石,叫“活水”流出来,解决他们的干渴。摩西给那地方起名叫玛撒(就是试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争闹的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会众是常发怨言的,丝毫不可爱。“以琳十二股水泉”未能叫他们看见神的奇妙作为;天天降吗哪也不能叫他们明白,这是神所赐的“灵食”;神吩咐磐石流出水来,他们还是不明白,这是神所赐的“灵水”,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这磐石就是基督。他们是“属肉体”的,所以一点也不明白“属灵”的事。正如保罗指著这些可恶会众说:他们“都在……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但他们中间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林前10:1-5)所以,那一世代都死在旷野,只有约书亚和迦勒二人得以进入迦南应许之地。

然而,面对这些凶恶的百姓,摩西还是爱他们,关怀他们。不错,这些会众后来还是继续发怨言、继续反对摩西,直到全部死在旷野为止。他们确实是丝毫不可爱的。但是身为领袖,仍要爱他们。他们后来因为长久不信,而被神消灭在旷野,这是只有神才能决定的事。神一天未将他们灭绝,为领袖的,仍然要爱他们。所以当亚玛力人偷袭以色列人的时候,摩西就差派约书亚领导以色列人去争战。摩西自己也拿着神的杖,上到山上、举起手来,表示支持他们。我们不排除摩西在举手之时,也断断续续地为百姓献上祷告。但摩西在山上举手的本意,应该与祷告没有直接关系。要知道,当时百姓的灵性很低,不会明白祷告的重要。如果这个时候,摩西跑上山去祷告,以色列人不会佩服他,反而会怀疑他是怕死,所以躲藏起来而已。但摩西年纪大,不适宜参与争战,这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但他可以做到的,就是在山上“举手”,表示支持。以色列人看见这位老人家也站出来,在山上,由早至晚不断举手支持,就非常受感动,人人都得到鼓励,努争战了。

二、 领袖当站在当眼的位置

摩西和亚伦在山上、既然能够观察到摩西“何时举手”,山下的以色列人就得胜;摩西的手“何时下垂”,山下的以色列人就打败仗,这一点足以证明、摩西所站的山,不是高山,必定是不会高过一百尺的小丘。所以摩西站在这里,可以让以色列人看见他,他也可以看见以色列人,彼此保持“眼目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

身为教会领袖,当站在“当眼”的高位置上,保持与会众“眼神接触”,这是最基本的牧会常识。记得有一位长老,因为一些私人的事,未能抽太多时间关心教会,感到很不称职、很灰心,决定在会议中提出辞职。可是其他执事们挽留他,表示抽出时间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他让会众可以看见他常常“坐在那里”,就有稳定作用了。是的,作战的人若能与领导人常常有“眼神接触”,他们就知道作战的方向、会众就得到鼓励。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老人家”不重要。许多教会不增长,其中一个主因,是教会的领导人未能常常出席聚会,与会众没有“接触”。他以为重要的聚会、需要他讲道或担任秩序,才需要出席,不然就可以缺席了。如果身为教会领袖也常常缺席、不参加祈祷会、聚会又迟到早退……;宁愿争取时间去旅游,也不肯争取时间去支持同工,这样的教会怎可能会兴旺呢?教会的长老和执事,千万不要成形一个“贵族阶级”,大家只在会议中见面,从不与会众沟通,这样就配不上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会众的生命,这样的长老执事,必不能叫会众佩服他。我们非常佩服摩西,他虽然年老,不适宜参与争战,但他仍能与这些恶会众同心,在山上为他们举手,尽自己的力量支持他们。结果神也用恩典印证摩西,使他发现,何时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

三、 对付公敌比意见分歧重要

或问,为什么摩西肯这样全力支持这些恶会众呢?答案是,摩西认为对付公敌、比平息内部争端更重要。那些亚玛力人极其卑鄙,趁以色列人走路疲乏软弱,就偷袭他们“尽后边软弱的人”,杀害他们。耶和华神就起誓,要世世代代与亚玛力人争战,直到将他们灭绝为止。读者必须明白、亚玛力人原是以扫的长子以利法的妾氏亭纳所生的后裔(参创36:10-12, 16),所以亚玛力人住在以东地(以东就是以扫,创36:19)的南边(民13:29)。当以色列人在利非订因走路疲乏、没有水喝而向神发怨言的时候,这些亚玛力人就来偷袭他们,所以发生这场争战,摩西要上到山上举手,支持以色列人,要消灭亚玛力人。耶和华神也起了誓,要世世代代与亚玛力人争战。

这事之后,以色列人来到迦南边境的加低斯巴尼亚,打发十二探子窥探迦南地。十探子回来报恶讯,引致全体会众灰心,不敢进入迦南与巨大的亚纳族人争战,去得他们的地。神听了,就说要惩罚他们,使他们回转,在旷野里兜圈子、不准他们进入迦南地。以色列人见状,就后悔了。极其冲动地说,愿意进入迦南去争战了。但摩西警告他们,神不再与他们同在,他们必定失败。但他们不听,结果就被亚玛力人和迦南人追杀,直到何珥玛。(民14:45)

以后,来到扫罗时代,神吩咐扫罗去将亚玛力人消灭,扫罗却姑息他们上好的牛羊和他们的王,没有除灭。神就后悔立扫罗为王。结果扫罗死时,竟被一个亚玛力少年人用他自己的刀,将他杀死。(撒下1:2-16)与此同时,亚玛力人又偷袭大卫寄居在洗革拉的家人妇孺,把他们掳去。幸好大卫追上他们,杀败他们,将妻儿全部救回来。最后,有西缅支派的五百个勇士,走上西珥山,杀败逃脱剩下的亚玛力人,亚玛力人就全被消灭了。(参代上4:42-43)

亚玛力人卑鄙,专门偷袭以色列后防最软弱的人,这一点为耶和华所极其憎恨。以色列百姓虽然难以相处,常常向摩西发怨言,未必做到“爱神所爱”;但他们还晓得对付公敌的重要,全面与摩西和约书亚合作,务求杀败亚玛力人,愿意“恨神所恨”,这是可取的,是值得今天的基督徒效法的。

可惜,笔者常常看到今天的教会并不是这样,许多基督徒不顺服教会的带领,甚至在抵挡异端入侵的事上,也不顺服。他们宁愿支持异端,也不支持教会。他们与教会的领导人争拗,只是为个人一口气,不是为真理。另一方面,笔者也见过不少传道人事事与会众过不去,为会众中间有几个不肯顺服的人,就容易灰心,动不动就提出辞职。不肯向摩西学习,爱那些不可爱的会众;不明白、这是做领袖的最基本条件。要知道,会众中间难免会有一些闲杂人,他们很容易发怨言,又影响别人跟随他们一同发怨言;他们常常拆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破坏会众对神的信心。身为教会领袖,应该努力挽救会众,脱离那些闲杂人才对;倘若我们自己也很容易灰心,怎配做领袖呢?我们自己岂不也沦为“闲杂人”,像他们一样吗?这样,我们就自己判定自己为不配做会众的领袖了。

四、 牧者手中要有“神的杖”

根据经文的描述,我们相信摩西在山上举手,其实是举起手中的杖。因为经文特别记载,摩西带着神的杖上山。(出17:9)摩西拿着这根杖,曾经做过不少轰轰烈烈的事。例如:杖变蛇、蛇变杖,作为神差派的证据;拿这杖,可以行十大神蹟,大打全埃及;举手向海伸杖,把红海的水分开……等。如今,摩西在山上举手(举杖),也产生一个神蹟,就是打胜仗的神蹟。以色列人看见,就不能不承认摩西是最高的领袖了。

这根“杖”就是权柄的代表,正如诗篇二十三篇的“牧者”,他手中拿“杖”和“竿”,对羊群来说,就有安慰的作用。神的仆人,无论是传道人,或是长老,或是执事,手中都须要拿着神印证与他们同在的“杖”,在重要的场合,这根“杖”就产生非常的作用。笔者的意思,不一定是指行神蹟的能力,或是一张神学毕业证书、或是许多的选举票、或是财智所赋与的地位,乃是指神同在的明证。这明证是众人在平日生活上可以体会到和观察到的。

摩西在山上举手(杖),让以色列人在山下可以清楚看到,这动作有指挥作用。因为山上观察战况最清楚,反而山下打仗的人会顾此失彼。当摩西看见敌人那边弱,他就用杖指向那边,以色列人就可以攻其弱点,争战就容易得胜了。教会的领导也是这样,要上下同心,人人跟着领导人举手所指的方向,一同进退,并不质疑,这样才可以复兴教会。所以教会的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是决定进退的方向。这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要有高儆的眼光,广阔的视野,才能知道得胜的准确方向。

五、 同工要支持同一的行动

摩西举手(杖),说来容易,但长时间举手,任何人都会疲倦。这时候,亚伦和他的儿子户珥前来做“支持”的工作。他们搬石头来,请摩西坐下,然后二人在左右两方托住摩西的手,不让他的手下垂。这是非常美的“同工支持”。摩西举手故然发挥效力,两位同工支持,也发挥相同的效力;亚伦没有计较自己做哥哥,竟支持弟弟;户珥也没有想到,不是支持自己的爸爸,倒父子二人合力支持叔叔。因为这时候,人人心中再没有你我之分,只有同一心志,就是“对付公敌,联为一体”。结果得胜是因为摩西举手,也是因为亚伦和户珥举手。功劳归给三个人,也是归给全体百姓。因为上下一心,合为一体。

支持同工,让同工出头的事,世上很少有。因为人人都会有嫉妒的心。北美洲的大教会,盛行一种不成文的制度,就是主任牧师若辞职,他的同工们常常也会跟他一起总辞职;不然,新的主任牧师来了,也会按他个人的喜好,重新物色一批能够与他同心的新同工。这样的制度,当然是模仿总统为自己拣选内阁议员的做法,目的是为“上下一心”,办起事来就会容易得胜了。笔者认为,随着新主任牧师而总辞职,是不需要的;但是视新主任牧师为“站在山上举手的摩西”,却是必要的。

亚伦和户珥这时不需要跑到别处去祷告,他们在这个时刻,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归给摩西才是最重要的。许多时候,同工们美其名说是要用祷告支持,其实祷告的内容却是向神提出分裂的要求,或暗中作出诸多的埋怨,这样的祷告又有何用呢?

作者:吴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