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稣在〈启示录〉写给亚细亚七教会的第一封信,是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主责备以弗所教会“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并警告说若不悔改,便要把它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在责备和警告之先,主先强调自己是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祂是教会的主人。主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希望以弗所教会能够悔改,重拾离弃了的爱心,再次成为主在世上明亮的灯台。
以弗所城是罗马帝国在亚西亚省的省会,位处东西干道的交叉点,商业发达,经济富裕,但异教的势力也极大。使徒保罗曾在此传道三年之久(徒20:31);亚居拉、百基拉、亚波罗、提摩太都曾在此作工(徒18:24-28;提前1:3),为教会奠定良好的信仰根基,使它日后能发展成为基督教五大中心(耶路撒冷、亚历山大、以弗所、安提亚、罗马)之一。一般相信亚西亚省各地的教会都是以弗所教会的分会,是它“初爱”和“劳碌”所结的果子。为何这样一所模范教会后来竟落得如此下场,被主严厉责备呢?
初期的以弗所教会确实是实至名归的“金灯台”。它“信从主耶稣,亲爱众圣徒”(弗1:15),也成就了不少美好事工(“行为”可翻译为“事工”)和事奉(劳碌、忍耐,为主的名劳苦并不乏倦);更难得的是,它还拥有坚实的真理基础(能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且有疾恶如仇的心(不能容忍恶人、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可惜它这些难能可贵的特质,都因后来离弃了“起初的爱心”,变成只是“鸣的锣,响的钹”,变得“无益”了。
究竟“离弃了起初的爱心”指的是什么?两种可能的解释是:
1) 指教会起初很有爱心,如今却不再这么有爱心了。爱减少了,是量变。
2) 指教会起初的爱心十分单纯,如今却变得复杂了。爱朽坏了,是质变。
以上两者应以质变的解释较为贴切。因为“离弃了起初的爱心”如果是指以弗所教会起初很有爱心,如今却不再这么有爱心的话,教会又怎可能还有主口中所说,为圣工劳苦忍耐、坚守真道和恨恶罪恶等好表现呢?这点我们若参考英文圣经的翻译,应该会比较容易明白一点:“起初的爱心”英文圣经翻译作‘first love’,是指具某种特色的爱(参考约21:15-17:主查问彼得的爱),而非‘the love at first’某时期的爱。
至于“离弃了起初的爱心”如何导致“爱心朽坏”,让我们引〈前今变换〉这首诗歌的歌词加以说明:
前今变换(单纯爱主的追求)
| 前要的是祝福 | 今要主自己 |
| 前要的是医治 | 今要主而已 |
| 前我贪求恩赐 | 今要赐恩者 |
| 前我寻求能力 | 今要全能者 |
前今变换(离弃了起初爱心的追求)
| 前要的是主自己 | 今要主祝福 |
| 前要的是主而己 | 今要主医治 |
| 前要的是赐恩者 | 今贪求恩赐 |
| 前要的是全能者 | 今寻求能力 |
很明显,以弗所教会初期的追求和事奉都是单纯出于爱主的心。问题是,随着时光流逝,这单纯的动机却不知何故出现了变化。圣经既然用“离弃”(forsaken)和“悔改”(repent) 等词语来形容,便知道这变化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经考量和抉择的结果。至于是什么造成这种变化,正是圣灵要以弗所教会“回想”的关键。
除了诗歌所提及,信徒由单纯为著爱主而付出,变为追求祝福、医治、恩赐、能力等实用目标外,问题还可能是以弗所教会或信徒只视追求和事奉为信仰责任;又或希望藉追求和事奉博取别人的认同和赞许等等。
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也可能是与以弗所教会“爱恨交缠”的特殊背景有关。以弗所教会虽然“爱”得不及格,却是“恨”得合乎主的心意,因为它“不能容忍恶人”,又“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问题是,这两者是必须作出区分的:“爱”是对人,“恨”是对事;而无论是“爱人”还是“恨人”都是基于对人的好处。主欣赏以弗所教会能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是对事而非对人,尼哥拉一党的人若肯悔改,主是十分愿意再接纳他们的。
喜、怒、哀、乐、爱、恶等都是神赐给人的本能,只要用得其所,都是好的。不是“爱”就一定好;“恨”就一定不好;“爱”得合适,“恨”得合理,都为主所喜悦。以弗所教会无法容忍“恶事”,因而恨恶“恶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在面对恶人或处理恶事时过份注重形式甚或流于血气,便很容易忘记“恨恶”是基于“爱人”这一初衷,变成了对人而不对事。本来只是要“薅出稗子”,最后却“连麦子也拔出来”(太13:29)。在护教的过程中,不但无法令对方感受到神的爱,更可能导致自己在不自觉中失去了起初的爱心,甚或令自己也变成像他们一样的恶人,你说有多可惜!
主耶稣特别警告“离弃了起初爱心”的以弗所教会:若不悔改,主要把灯台从原处挪去,亦即不再承认以弗所教会为自己的教会,后果可谓极之严重。可见我们的信仰是理性与感情兼容;在主眼中,真正的金灯台必须是真理与爱心并存的。
至于“离弃了起初的爱心”这一问题应如何解决?主的建议再简单不过,就是“回想你是从那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问题是,面对以弗所教会这一类的质变,教会和信徒若不能谦卑接受圣灵的提醒,一般是很难察觉的。因为变了质的教会往往还拥有巍峨的礼拜堂,丰厚的教产,众多的信徒,稳定的聚会和多元的事工。问题是,在主的眼中,这些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主所看重的,永远是人生命美好的本质。
以弗所教会所失落的,众教会都应引以为戒;尤其在这淫乱和异端充斥的末世,端正教务时也当格外小心,不要给魔鬼留地步,败坏基督的身体。
作者:曾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