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在〈啓示錄〉寫給亞細亞七教會的第一封信,是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中主責備以弗所教會「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並警告說若不悔改,便要把它的燈臺「從原處挪去」!
在責備和警告之先,主先強調自己是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祂是教會的主人。主的用意十分明顯,就是希望以弗所教會能夠悔改,重拾離棄了的愛心,再次成為主在世上明亮的燈臺。
以弗所城是羅馬帝國在亞西亞省的省會,位處東西幹道的交叉點,商業發達,經濟富裕,但異教的勢力也極大。使徒保羅曾在此傳道三年之久(徒20:31);亞居拉、百基拉、亞波羅、提摩太都曾在此作工(徒18:24-28;提前1:3),為教會奠定良好的信仰根基,使它日後能發展成為基督教五大中心(耶路撒冷、亞歷山大、以弗所、安提亞、羅馬)之一。一般相信亞西亞省各地的教會都是以弗所教會的分會,是它「初愛」和「勞碌」所結的果子。為何這樣一所模範教會後來竟落得如此下場,被主嚴厲責備呢?
初期的以弗所教會確實是實至名歸的「金燈臺」。它「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弗1:15),也成就了不少美好事工(「行為」可翻譯為「事工」)和事奉(勞碌、忍耐,為主的名勞苦並不乏倦);更難得的是,它還擁有堅實的真理基礎(能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且有疾惡如仇的心(不能容忍惡人、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可惜它這些難能可貴的特質,都因後來離棄了「起初的愛心」,變成只是「鳴的鑼,響的鈸」,變得「無益」了。
究竟「離棄了起初的愛心」指的是甚麼?兩種可能的解釋是:
1) 指教會起初很有愛心,如今卻不再這麼有愛心了。愛減少了,是量變。
2) 指教會起初的愛心十分單純,如今卻變得複雜了。愛朽壞了,是質變。
以上兩者應以質變的解釋較為貼切。因為「離棄了起初的愛心」如果是指以弗所教會起初很有愛心,如今卻不再這麼有愛心的話,教會又怎可能還有主口中所說,為聖工勞苦忍耐、堅守真道和恨惡罪惡等好表現呢?這點我們若參考英文聖經的翻譯,應該會比較容易明白一點:「起初的愛心」英文聖經翻譯作‘first love’,是指具某種特色的愛(參考約21:15-17:主查問彼得的愛),而非‘the love at first’某時期的愛。
至於「離棄了起初的愛心」如何導致「愛心朽壞」,讓我們引〈前今變換〉這首詩歌的歌詞加以說明:
前今變換(單純愛主的追求)
前要的是祝福 | 今要主自己 |
前要的是醫治 | 今要主而已 |
前我貪求恩賜 | 今要賜恩者 |
前我尋求能力 | 今要全能者 |
前今變換(離棄了起初愛心的追求)
前要的是主自己 | 今要主祝福 |
前要的是主而己 | 今要主醫治 |
前要的是賜恩者 | 今貪求恩賜 |
前要的是全能者 | 今尋求能力 |
很明顯,以弗所教會初期的追求和事奉都是單純出於愛主的心。問題是,隨着時光流逝,這單純的動機卻不知何故出現了變化。聖經既然用「離棄」(forsaken)和「悔改」(repent) 等詞語來形容,便知道這變化並非出於偶然,而是經考量和抉擇的結果。至於是甚麼造成這種變化,正是聖靈要以弗所教會「回想」的關鍵。
除了詩歌所提及,信徒由單純為著愛主而付出,變為追求祝福、醫治、恩賜、能力等實用目標外,問題還可能是以弗所教會或信徒只視追求和事奉為信仰責任;又或希望藉追求和事奉博取別人的認同和讚許等等。
另一方面,問題的出現也可能是與以弗所教會「愛恨交纏」的特殊背景有關。以弗所教會雖然「愛」得不及格,卻是「恨」得合乎主的心意,因為它「不能容忍惡人」,又「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問題是,這兩者是必須作出區分的:「愛」是對人,「恨」是對事;而無論是「愛人」還是「恨人」都是基於對人的好處。主欣賞以弗所教會能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是對事而非對人,尼哥拉一黨的人若肯悔改,主是十分願意再接納他們的。
喜、怒、哀、樂、愛、惡等都是神賜給人的本能,只要用得其所,都是好的。不是「愛」就一定好;「恨」就一定不好;「愛」得合適,「恨」得合理,都為主所喜悅。以弗所教會無法容忍「惡事」,因而恨惡「惡人」本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在面對惡人或處理惡事時過份注重形式甚或流於血氣,便很容易忘記「恨惡」是基於「愛人」這一初衷,變成了對人而不對事。本來只是要「薅出稗子」,最後卻「連麥子也拔出來」(太13:29)。在護教的過程中,不但無法令對方感受到神的愛,更可能導致自己在不自覺中失去了起初的愛心,甚或令自己也變成像他們一樣的惡人,你說有多可惜!
主耶穌特別警告「離棄了起初愛心」的以弗所教會:若不悔改,主要把燈臺從原處挪去,亦即不再承認以弗所教會為自己的教會,後果可謂極之嚴重。可見我們的信仰是理性與感情兼容;在主眼中,真正的金燈臺必須是真理與愛心並存的。
至於「離棄了起初的愛心」這一問題應如何解決?主的建議再簡單不過,就是「回想你是從那裏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問題是,面對以弗所教會這一類的質變,教會和信徒若不能謙卑接受聖靈的提醒,一般是很難察覺的。因為變了質的教會往往還擁有巍峨的禮拜堂,豐厚的教產,眾多的信徒,穩定的聚會和多元的事工。問題是,在主的眼中,這些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罷了。主所看重的,永遠是人生命美好的本質。
以弗所教會所失落的,眾教會都應引以為戒;尤其在這淫亂和異端充斥的末世,端正教務時也當格外小心,不要給魔鬼留地步,敗壞基督的身體。
作者:曾成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