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毋妥协

信心的诠释,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入手。圣经中固然有本身的清楚注解,但在现实的事奉环境和不同的时代特色里,信心的显露就活现出不同的样貌来。

在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处境中,信心的样貌是“毋妥协”。摩西在面对法老的挑战时,妥协成了最大的试探;在整个争持的过程中,法老的顽梗是明显的,由始至终他对神与及属神的人都是充满敌意,要他让以色列民一下子完全离去,由自己的奴仆忽然变成一群全新的自由人,实在谈何容易。实在说,连摩西自己在蒙召时也不能相信接受这事会发生。因此,当法老因应环境所逼稍为软化、容让以色列民稍为离开埃及地,又或是让他们当中部份人甚或只须留下牲畜就可离开时,这实在是一个极佳的妥协时机。良机一过,谁能保証何时会再来?纵然未能如神所要求的理想,也总算是“成功”的第一步罢!

在今天这个最晓得妥协又是最强调协调的世代中,稍为降低属灵的标准,为求迎合更多人的口味,消除“不必要”的抗争,实在是无数事奉者的事奉“成功祕诀”;只要放松属灵的标准,不谈什么圣徒的体统,聚会的人数仿佛就有一定的保証。反之,要严谨地坚持属灵的原则,事奉的标准,我们又从那里找来甘心严谨聚集、委身事奉的人?

然而,神并未让摩西在引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事上稍作妥协;他既没有留下任何牲畜的一蹄予法老,也未曾容许一个属神的人留在埃及以换取早点脱离埃及的好处。纵是这样,我们最终还是看见摩西带着全以色列民昂首的离开埃及;不妥协并不等于不能成功。

但在这宝贵的历史中,为我们所带来的教训又是什么呢?我们从不怀疑神得胜的大能,只是有多少人在等候这大能显现的过程中有足够的信心来支持自己经过?信里没有妥协;因为信神的人知道要成功并不须让步,关键并不在外在环境和表面事物的改变,而在神是否要使之成功。

主说他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他。这里的“举起”是指主被钉,试问有谁可以相信一个被钉的主可以吸引万人来归向他?要使万人归他不是多行一些神蹟才是最好方法吗?就是在现今这个时代中,假使我们不会行神蹟,至少有许多人仍晓得不同的“表演”项目,或许也能予今时代的人一定吸引力,把人稳定在教会之中。难怪今天多少事奉的人会以千奇百怪的手法,有如电视台节目制作般,出尽浑身解数来吸引人来聚会,唯恐未能满足人的要求,就败在电视台节目或世界娱乐之下。什么属灵聚会、讲道查经和见証等都成了聚会内容的毒药,要不是就不要此等聚会,否则就必须在这等模式中来个大变身,务求使人对有关耳熟能详的聚会来个耳目一新的体验。

为何要这样?一言以蔽之,因为人不信。人不信传统死板的所谓属灵聚会能对今天的人有任何吸引力,纯是钉在十架上的主仿佛再也不能吸引万人,所以就在这十架四围围上花边、加上妆饰,甚至喧宾夺主也在所不惜;最好人再不感到十架的存在,只见四围的美物,这就是今日事奉的所谓成功?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相信纯一的属灵聚会是最有效的聚集,最简朴的真理演绎是最能得着人心的传讲真理方式?若有人这样相信,他就毋须妥协,人问他为何不改变,他会摸不著头脑的反问为何要改变?人批评他狭窄,他就欢然诚承自己的狭窄,因为唯有引到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若有人问这样纯是讲解圣经的聚集,怎能叫信徒

感兴趣而牺牲宝贵的时间前来,他就会说这问题与人问“传讲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又怎能使人信主”无异。我们若相信主的福音能使未信的人降服,又何以不能相信主的道能使已信的人趋之若鹜?我们若不信主的道能吸引人,又如何可以掩饰自己的不信?

当然没有主道的人、没有主道的地方,纵然深信主道能吸引万人也毫无意义。就如没有饼的人纵然相信饼能使人得饱,至终也可能是挨饿。但若我们真的相信只有真道才是信徒所需,我们就不得不摒除其他虚无的附加剂,集中精神来储积主的道,企能在最短的年日之内,为我们身旁的人提供真实丰富又不会断绝的灵筵。唯愿这会成为我们的标竿,也是我们显示真实信心的管道。

作者:黄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