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起初神创造天地

笔者相信“圣经无误”,当然是属于信仰最保守的。可是目睹十八和十九世纪本来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科学家是基督徒,到今天大部份科学家都不再相信圣经,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六日原创造论”对宇宙的来源解释得不合理。

“六日原创造论”未能完满解释

“六日原创造论”的学者按照《创世记》第一章所记载“六日创造的次序”,说:第一日神创造“光”,这是宇宙的开始;在创造“光”之前,宇宙没有时间、空间,或任何星体和受造之物;第二日“造空气的天,将水分为上下”;第三日“造海和旱地,并地上的植物”;第四日“造太阳月亮和众星”,这时神才取消第一日所造的“光”,改用“太阳光”来维持世界;第五日“造海中的鱼和天空的飞鸟”;第六日“造地上的动物和人类”。

他们不肯正视,这个次序明显与事实冲突:

  • 为什么第一日还未创造之前已经有了“地”和“水”?“地”和“水”是何时造的?
  • 为什么经文只说:“渊面黑暗”,而其他地方没有黑暗?这个“渊”是什么呢?
  • 为什么那时圣灵只运行在“水面上”,而不是运行于宇宙中?
  • 如果第一日还未创造“地”和“太阳”,为什么已经“有晚上,有早晨”?
  • 为什么第二日造的“水”,在没有“太阳”的状态下不会结冰?
  • 如果第三日造“地”和“海”,第二日造“水”和“空气”岂不是存在于太空?
  • 第四日才造“日月众星”,岂不是说,“地球”比“太阳”还要老,并且以地球为宇宙的中心吗?
  • 为什么说,第四日造“日月众星”之后,神就取消第一日所造的“光”,好像“修改”自己的创造,认为先前的设计错误?
  • 为什么神不可以在第一日造“日月众星”,岂不是省却许多麻烦?
  • 为什么原文“使无变为有”的“创造”(Bara)这个字,只在第一节,第12节和第27节出现,其他日子都没有用这个字?

“六日原创造论”的学者也知道自己的理论不合时宜,因为单看太空百亿光年遥远的星系就知道了,它们的光是在百亿年之前开始射向地球的,到今天才到达我们的眼球,这样,宇宙年龄怎可能只有“六千至一万年”?相差得太远了。于是他们就作出一个这样的解释,说:“神可以创造一个‘成年宇宙’,好像创造一个‘成年亚当’一样。”这答案真是“横蛮无理”,因为在全能的神来说,祂造什么都可以!但祂愿不愿意这样造呢?圣经告诉我们,神向来自称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启21:6)又说:“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罗11:36)《传道书》也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传3:1-9)以上经文指出,万事由“始”至“终”都由神掌管;为什么惟独“创造宇宙”的事不是从“头”开始,而要造一个“看来好像百亿年之后的宇宙”呢?这岂不是与神的性情冲突吗?我们知道,神创造“成年的亚当”,是因为这样他才能生存;如果神创造一个“婴儿亚当”,他就不能照顾自己了。但神绝对不需要创造一个“成年宇宙”,而不在圣经交代,叫世世代代的人都以为不合理。所以任何人听到“神可以创造一个成年的宇宙”这样的解释,都会感到 ──“你们基督徒玩尽了,明知自己不合理,就搬全能的神出来回答;‘全能’变成你们的‘百合匙’,回答什么问题都可以,不需要理会是否合理。”怪不得许多科学家都不肯信主。

其实《创世记》所记载的“创造”并不是这样,是非常合理的。只不过那些“六日原创造论”的学者解错圣经,才弄出这个乱子来。请看《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至第二节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句话的正意是 ──“起初,神已经造好了‘天’和‘地’;但‘地’变成空虚混沌,使以前所有受造物都没有了,出现一遍混乱;而且‘渊’(海)的上面被一层厚厚的黑云遮盖,所以非常黑暗,太阳光无法照到水面上来。为此,神的灵要进行重造,就运动在水面上……。

笔者这样领会,因为:

  1. “创造”这词在原文是“过去完成式的”,表示天和地一早就造好了;
  2. 这是真正的“创造”,因为它的希伯来原文是“Bara”,意思是“使无变为有”的“创造”,而这个字只在第1节(最初的创造),第21节(第五日造海中和空中的动物),和第27节(第六日造地的动物和人类)出现,其他日子都没有用这个字?
  3. 因为“地”变坏了,所以六日的创造过程,只交代“地”怎样重造﹣神在六日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将混乱“重新分开” ── 整理一切,使之井井有条。至于“天”,因为没变坏,所以六日创造没有涉及“天”,因为无需重造;
  4. 至于经文说,神在第四日“造”“日月众星”,按原文,那不是“创造”,而是 make“日月众星”出现,目的是让地面的人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而已;
  5. 经文说:“地是空虚混沌”,意思是地变坏了,因“是”字,原文是“hayah”,它的 strong number 是“01961”,可以译为“变成”;
  6. 地变坏,是因为全地被洪水淹没,所以神的灵只运行在水面上,为要进行“重造”,这是很合理的。相反,如果这六日是“宇宙原创造”的话,就难以解释,为什么神从头造起,也会出现“虚空混沌”和“渊面黑暗” ── 这败坏过的现象?关于这一切辩论,请参看拙著《从创造论到末世论看撒但的来龙去脉》一书,种籽出版社出版,有很详细交代。

笔者认为,如果今天的科学家能听明白“六日创造”是非常合理的“重造”,他们肯定会比较容易信主。因为“重造论”与今天科学的任何发现,并天文学最新的资料都没有冲突。但笔者写这篇文章,目的不是要详解“六日重造论”,而是要详细解释,“起初,神创造天地”是怎样的一回事,不但与科学有没有冲突,更显明是出神奇妙的作为。

加热能使“物质”分解成为“粒子”

当二十世纪刚刚过去之时,香港星岛日报报导,科学家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太空中绝大部份的星系,不单是互相分离地向四方八面飞跑,而且离开我们越远的星系,飞跑的速度越快。”这一点叫许多科学家都感到惊讶,因为较早之时科学家认为“宇宙”开始之时,是以“大爆炸形式”,将星系射向四方八面的。若是如此,这些星系应该越飞越慢才对;现今越飞越快,就不是“爆炸”,而是“扩散”,为什么会这样呢?

虽然科学家未能解释星系越飞越快的原因,但他们都一致认定,如果时光倒流,这些星系应该是从远古宇宙一个“点”开始飞出去的。他们计算出来,这个“点”的温度高达1080℃。在这么高的热度之下,所有物质都会解体成为“同一类最细的粒子”,他们称之为“上帝粒子”。那时,任何物理学定律都未形成,科学家称之为“大统一能量状态”。

要明白以上所说的,对于一些未熟识最新科学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有困难。所以笔者要详细解释如下:
“从前的世代,人们以为物质拆散到最细小,称为“原子”(原本的粒子);后来才发现,“原子”原来是一个“大组织”,有“核子”和环绕“核子”转动的“电子”;而“核子”又可以拆开成为“质子”和“中子”;而“质子”和“中子”再拆开成为更细小的“微粒子”,例如:“夸克”、“胶子”、“重力 子”、“超子”、“介子”、“玻色子”、“伸缩子”、“迅子”、“孤子”、“瞬子”、“轴子”、“反粒子”、“强子”、“弱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 仍未找到“最细小的微粒子”是什么?但知道,在最高热度(即最高能量)的状态下,所有物质都会解体成为“最细小的微粒子”,整个宇宙就归回“同一状态”, 称为“大统一能量状态”。“宇宙开始”时,就是由这样的“微粒子”开始的;它们在渐渐冷却的过程中渐渐结合成为整个宇宙。所以科学家称这些“微粒子”为 “上帝粒子”。

从前的人研究宇宙的来源,要用更大、更大的望远镜来观察太空的“星系”;现在的科学家研究宇宙的来源,要用最强、最强的显微镜来观察“微粒子”。最先,科学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如果用“一束光”射向“一些粒子”,会出现“台球撞台球”的现象,证明“光”是由“粒子”组成,这就开始了“量子力学”的研究。

他们推想,将“食物”煮熟,其实是将“能量”加给里头的“粒子”,使它们震动的频率升高,从而摆脱其他“粒子”的束缚,等于将“食物”稍微解体,让人体容易吸收其中的“能量”。所以他们发现,“任何物质”如果不断加热,里头的“粒子”都会震动得越来越厉害,频率大大升高,“大分子”就会解体变成“小分子”;“小分子”再解体变成“更小的分子”。如此类推,他们相信,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分子”会继续解体而变成“原子”;再解体而使“电子”飞脱,只剩下“核子”;“核子”再解体,里头的“中子”和“质子”就分开;“中子”和“质子”再解体就变为“夸克”;“夸克”再解体,就变为更细小,更细小,更细小……的“微粒子”;最后解体就会出现“上帝粒子”了。

最近科学家在一个庞大的“粒子加速器”里头,使两粒“粒子”高速相撞,撞碎后,他们拍摄到可能是“上帝粒子”出现;但可惜,出现的时间只不过是万分之一秒就消失了。笔者明白这现象,是因为这样的“上帝粒子”只能存在于宇宙开始时1080℃那样高的温度;“粒子加速器”里头的温度不够高,所以这种“粒子”只能存在极短时间,又再与其他“粒子”结合,为要组成“更稳定的粒子”。

“物质”加热而解体的现象,从其外观来说,是由“固体”变成“液体”(里头的“粒子”震动得更厉害,更自由),再加热,“液体”就变成“气体”(里头的“粒子”震动频率更大,开始摆脱“胶子”的联系力,在空中扩散得更自由),再加热,“气体”就变成“光体”(里头的“粒子”解体到最细小,带有高能量,所以能摆脱“核子中强力”的束缚,达到最自由状态而幅射出去)。

但物质以“固体”形式存在有“百万种”;以“液体”形式存在有“千百种”;以“气体”形式存在有“数百种”;以“光体”存在有“数十种”;以“上帝粒子”形式存在只有一种。这是说,“上帝粒子”所带的能量最大,它消耗部份能量就变“光体”;再消耗能量就变成“气体”;再消耗能量就变成“液体”;再消耗能量就变成“固体”。在百万种“固体”中,越重的元素,能量越少,所以“黄金”,“白金”……这些重金属,其“能量”其实快要耗尽。虽然它们都很重,很硬,不容易被压破而消灭;但是最后,它们都要在“黑洞”里头被解体而消灭,归于无有。

物质由“上帝粒子”变“光体”……最后变成“固体”,这个过程,其实是“粒子重组现象”── 由少一点“粒子”结合,变成越来越多“粒子”结合,为的是“彼此分享剩余的能量”,好让大家可以“生存”得长久一点。笔者感叹,连“粒子”也晓得“分享”,藉以“生存长久一点”,为什么人类不肯这样分享?

“能量扩散现象”

今天全世界所有科学家研究宇宙的来源,都从“量子力学”(粒子的表现)着手。笔者也认为,神“起初创造天地”,先造“上帝粒子”,然后借着这些“上帝粒子”来创造万物,这是可信的。因为圣经形容“神”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大能者”,祂里头充满“能量”。所以祂用“能量”来创造万物,而万物都是由“带能量的粒子”组成;“能量”用完了,万物和宇宙就结束,这是很合逻辑的。

况且这个观念与“爱恩斯坦”著名的方程式 E=MC2非常吻合(按:E=energy是“能量”,M=Mass 是物质中的“质量”,C=“光速”;C2=“光速”的二次方),因为这方程式告诉我们,“能量”(E)可以变“质量”(M),但这“质量”必须以“高速”(C)活动起来。例如“能量”变成“光子”之后,“光子”所带的“能量”会使它以“光速”射向四面八方。因为“能量的性质是扩散的”,会自动充满所有空间。圣经形容神是“充满万有者”(弗1:23),是“无所不在”的神(诗139:7-12)。

所以“能量”变成“质量”的过程,就是神“创造万物的过程”。“起初”神进行“创造”之时,祂将“能量”从“爱恩斯坦”所说的“奇点”(singularity)里释放出来,造成这个“宇宙”。“爱恩斯坦”所说的“奇点”很奇,因为细小到不占空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能量”本身不占空间,只有依附在“质量”上,使“粒子”不停震动来占领空间而存在。所有“粒子”(包括“光子”)其实都是“能量的小包包”,“能量”用完了,“粒子”就消失了。

在神还未将“能量”从“奇点”中释放出来之前,“奇点”属于“灵界”,而“灵界”不受“物质界”的任何定律限制,所以也不占“空间”。当神将“能量”从“奇点”释放出来的时候,“能量”开始冷却,立即变成最初的“上帝粒子”,就是带有“最高能量,但最轻质量”的“光子”,称为“伽玛射线”,射向四方八面。这现象告诉我们,宇宙的开始不是“爆炸”,而是“扩散”。因为那时仍没一个坚硬的外壳,“能量”扩散时,无须“炸开”这个外壳,所以不能称为“爆炸”。

由于“能量”的性质是“不住扩散”的,所以最初形成的“光子”,除了射向四方八面之外,各个“光子”还会因为所带的“能量”而互相排斥,各行各路,使整个宇宙都非常均匀地布满了“光子”。由于“光子”的“质量”太少,其“引力”未能胜过“能量的扩散力”而与其他“光子”吸在一起,使“光子”成功地分散整个宇宙。

“光”向四方八面扩散,所有“星系”也向四方八面扩散,因为“星系”带有“高能量”而扩散,与“光子”带有能量而扩散,同出一理,证明“能量的本质是扩散的”,所以凡带有能量的,都会互相排斥而扩散。

想回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 ── 各“星系”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扩散”,这是什么缘故呢?笔认为这现象只表示“各星系的能量不断加增”。虽然无人知道为什么“星系”的能量会自动加增?但笔者推测,“能量的源头”﹣全能的神﹣可能是答案;暗示神加增“星系”的“能量”,因为神还在进行新的创造。因为希伯来书说:“祂曾创造诸世界。”(来1:2)保罗也说:可能有“别的受造之物”(罗8:39)原文是“另一个创造”。

再者,笔者推想,“高能量光子”在扩散时,其“能量”必定在沿路中,不断变成(制造出)“光子”,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任何距离的物体平面都“填满了光”,而不是物体平面上“疏疏落落地散播光点”。

如果“高能量光子”在扩散途中不断制造“光子”,也可以说,“光子”在宇宙中不断增加,“光子”所带的“质量”也不断增加,又可以说“神在宇宙中,不断进行创造,藉以维持宇宙”。可能有人问,圣经不是说 ──“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吗?(来4:4)其实神只是歇了“地上重造的工”,并没有歇了“维持宇宙的工”。

从前的人以为“太空”是“真空”的,其实“太空”是个“实体”,因为“太空”充满了星系所射出来的“光子”;只不过“光子”太细,彼此距离太疏,人无法侦测和感觉得到而已。例如“地球”的“大气层”也是“实体”,充满了“空气”;“空气”的“能量”使空气中的“粒子”扩散和互相排斥,所以是“实”的,不是“空”的。“台风”的形成,其实是“大气层”出现一个“大旋涡”,只不过这“旋涡”不是“水”,而是“空气”。“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实体”,里头充满固体星系、气体星云、和满布空间的“光子”。所以“宇宙”并不虚空。因为有“物质”(包括固体和光体的东西)存在,才能有“空间”和“时间”存在。“宇宙”里没有一个角落只有“空间”和“时间”存在,而没有物质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从前的人又以为“汽球胀大”是因为里头的“空气分子”高速撞向汽球的“壁”所造成。其实不然,这是因为汽球内的“空气分子带有能量而扩散,彼此排斥”所至,因为如果将汽球冷却,里头空气的“能量”会降低,“彼此排斥力”也会降低,汽球就会收缩。汽球充满“空气”与汽球充满“水”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实”的。

“能量扩散现象”可以解释许多物理现象。例如:从前的人又以为“光”是以“波”的形态存在,后来“爱因斯坦”发现,“光”也以“粒”的形态存在,称这现象为“波粒二象性”。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在笔者明白了,这是因为“光体”射出“光子A”之后,接续又射出“光子B”,“光子C”,“光子D”,“光子E”……;而这些“粒子”所带的“能量”使它们互相排斥,“后者”紧紧追逼“前者”,这样就“逼”出“波”的现象来。所以“光子”扩散出去的时候,“光波”会随着“能量逐渐减弱”而降低“波的频率”。带有最高能量的“光子”称为“伽玛射线”,它的能量渐渐减弱,就会变成“X光”,再减弱就会变成“紫外光”,再减弱就会变成“能见的七色光”,再减弱就会变成“红外线”,再减弱就会变成“短波”,再减弱就会变成“长波”,再减弱就会变成“微波”,最后因为“无力”而被星球的引力吸住了。

又例如:“爆炸现象”是因为“大量能量”在万分之一秒之内释放出来,并且因为“很热”(即能量高),扩散力也很大,就将一切障碍物炸开,因而形成“爆炸”。“烟囱冒出来的烟”扩散得较慢,因为热力不高,微粒也太大,而且一出来就渐渐冷却,扩散也逐渐减慢。

“水蒸气”也是如此,在高热状态之时,它的扩散力很大,能推动涡轮,这就是“蒸气机”推动火车的原理。但“水蒸气”从电饭煲一冒出来,就立即冷却而变成“大许多倍的水点”,扩散立即就慢了。不过,神不要“水蒸气”扩散得太远,免得无法形成云而降雨,所以神使“水蒸气”中的“水点”产生“静电”,在“异极相吸”的原理下,所有“水点”彼此牵引住,与扩散力平衡,这样“云层”才能形成。

“电子”在导电体内流动也是“能量扩散现象”,只不过“电子”被“磁场”吸住,不能幅射出去,只能绕着“核子”旋转,或沿着导电体流动。云层也是“导电体”,当云层的“静电”累积起来,其“电磁力”大过云层上升的“扩散力”之时,大量“电子”就被吸到地上来,形成“闪电”。

物体“冷缩热胀”的现象也是如此。因为物体里头的“粒子”在受热之时,震动的幅度较大;在冷却(不够能量)之时,“粒子”震动的幅度较细。其实这些“粒子”在受热的状态下,很想扩散出去,只因“能量”未够,“扩散力”不足以胜过“核子”里头的“强力”,只能震动得更剧烈而膨胀起来罢了。但是如果“能量再继续增加”,是可以使这些“粒子”剧烈震动到一个地步,使“固体”渐渐变成“液体”,这是其中的“粒子”活动得更自由的现象;“能量再增加”又进一步使“液体”里头的“大分子”解体,变成“小粒子”的“气体”,这时“粒子”所带的“能量”渐渐够力,使自已扩散得更快,更自由;“能量再增加”又再进一步使“气体”解体,其“微粒子”显得更活跃,甚至摆脱“核子”里头的“强力”,而变成“光子”,这时就可以全然自由地飞脱,以“光速”向四方八面扩散出去了。

神控制着“能量扩散”

“能量扩散现象”非常重要,能解释所有物质加热的现象。但是读者可以想像得到,如果“能量”毫无约束地扩散出去,只变成“光子”幅射出去,“能量”很快就消耗净尽而消失,结果一无所成。所以神必须管制“能量的变化”,方法是注入“宇宙四力”﹣引力,强力,弱力,电磁力,为要减低“扩散力”,使“粒子”存在得更长久。科学家认为宇宙只有这四种力;笔者却认为他们忽略了“能量扩散力”。只不过,“宇宙四力”的作用与“能量扩散力”反方向,为要控制“能量扩散”,不让它消耗得太快。这实在是神奇妙的设计。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宇宙四力”的奇妙:

一.“万有引力”( 简称“引力”)
最先发现“引力”的是“牛顿”(Newton),他看见苹果从树上跌下来,就悟出“地心吸力”。后来再深一层思想,他就明白,这是“万有引力” ── 任何“质量”都有“引力”,而且“引力”可以“加”起来,形成越来越庞大的力。所以越巨大的星体,引力越大。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他预言星球的“光线”在经过太阳旁边 ── 庞大的“引力场”之时,会出现“偏歪现象”;“光谱”也是这样,在引力场中会出现“红移现象”。不久之后,这两个预言都得到实验证明。这是因为星球所射出来的“光子”带有“质量”,在经过太阳旁边“庞大的引力场”之时,被太阳吸引,使“光子”所走的路线被“扯歪了”,因而频率降低。所以它的“光线”在“光谱”中出现,会有慢慢向“红色”那边移动的现象。(按:“光谱”是“白光”穿过“三陵镜”之时,折射成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能见光。“紫色”那边频率较高,“红色”那边频率较低。“红移”就是星球的光线在光谱中渐渐移向红色那边,表示频率渐渐降低。)

这个“引力观念”使笔者明白,在宇宙开始时,“能量”从“奇点”发放出来,先变成第一批“光子”射出去,叫它们做开路先锋,先行占领“空间”和“时间”,形成宇宙的太空。但“奇点”发放“能量”的速度很快,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光子”随后接踵形成,这些“光子”都带有很高的“能量”,自然与“前面的光子”彼此相斥 ──“前面的光子”也排斥“后面的光子”,使“后面的光子”速度减慢;也可以说是成了“后面的光子”的阻碍,叫“后面的光子”无法射出去。于是后面渐渐积存“大量光子”,而这“大量光子”的“质量”加起来,又形成“巨大的引力”,最后胜过“光子的扩散力”而彼此吸住,不能飞射出去,只能渐渐结合起来,组成“较大较重的粒子”,最后形成“星系”。

或问,这些“粒子”凭著什么原理彼此结合起来呢?原来这时神使这些最早期的“粒子”出现不同方式“旋转”起来,神又命令它们必须“同族相斥,异族相吸”,于是它们就与不同旋转方式的“粒子”结合起来。这方面的描述,笔者已经写成文章,题为《智慧从何而来》,请读者自行从“整全训练神学院”的网页翻阅参考。但笔者要指出,在这里我们明明看见神的手,借着“引力”来控制这些“粒子”,要它们照着神的“设计”而组起来,何等奇妙。

“引力”不单吸引“粒子”而形成星系,还在万物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就如今天我们人人都看见,地球环绕太阳转;月球环绕地球转;星球环绕银河系的核心转;河水只会向下流;雨水在空中呈现圆点;所有星球都在太空呈现圆球;油在汤碗里会浮起而变成圆点;在杯里“水面”会向“杯边”弯起,因为“杯边”的引力大过“水分子”;在杯里“水银”却会向内弯起,因为“水银分子”的引力大过“杯边”;“黑洞”的“引力”太大,连“光”都无法射出,因为“光子”也有“质量”,被“黑洞巨大的引力”吸住,因而从外间看来,黑洞变成黑色……。这一切“引力现象”,其实都是神使“粒子”聚在一起,彼此分享“能量”,叫它们的寿命可以长一点。

二.“强相互作用力”( 简称“强力”)
“引力”只能叫“粒子”聚在一起,但它们真正结合起来,还需要另一种力,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强相互作用力”。意思是,一种强大的力,将许多“微粒子”结合起来,组成“大粒子”、“夸克”、“中子”、“质子”、“核子”……等。这是说,“粒子”很结实,一般星球的巨大压力,都不能将星球核心里头的“粒子”压破,只有“黑洞”的巨大压力才能做到。所以所有“粒子”里头都藏着巨大的力,称为“强力”。科学家发现有一些放射性的重金属,例如“铀”,其“粒子”彼此结合得不稳定,如果用高速的“粒子”撞击“铀”的“核子”,可以将它击裂,这样就能将藏于“铀核子”里头的“庞大强力”(平均每一个“核子”有“800万电子伏特”)释放出来;而所释放出来的“强力”又将邻近的“核子”击破,造成连锁反应,释放出“极其庞大的能量”,这就是“核子弹”爆炸的原理了。

为什么神将巨大的能量藏在“核子”里头呢?笔者认为这是神的设计,一方面使“粒子”更长寿──“原子”要消耗净尽贮藏于“核子”里头的“能量”,需要亿万年。另一方面是保护“粒子”不容易压破,这样,宇宙间才不会出现太多“黑洞”。所以,“六日原创造论”实在远离科学事实太远,神设计连“粒子”的寿命也有亿年以上,怎能说宇宙只有六千至一万年呢?不过,“粒子”的寿命若与“永恒”相比,仍然算不得什么;这个世界仍然是属于“必朽的”,无法与那“不朽的”天国比拟。

三.“电磁相互作用力”(简称“电磁力”)
关于“电磁力”的研究,早于1900年,“瑞利”(Rayleigh)和“金斯”(Jeans)两位科学家首次提出物质里头有“电磁波的能量子”,因为发现“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地、一份一份地被辐射出去,或被吸收的”。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发现“光”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现象。同年他再提出“狭义相对论”,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不可分隔。到1924年“德布洛意”(de?Broglie)也发现“物质”里头的“微粒子”也有“波动性”。最后经过“海森堡”(Heisenberg)、“玻恩”(Born)、“薛定格”(Schrdinger)、“狄拉克”(Dirac)等科学家的努力,“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得以建立起来。

到如今,我们对“量子力学”又明白多一点了,知道“粒子”发展到宇宙较后期,所有“粒子”冷却到要组成“原子”的时候,神就造出“电子”,使它环绕“核子”转动,这样就产生“电磁力”,为的是要进一步控制物质里头的“能量”,使“能量”按著“需要”和“指定的方向”与“目标”释放出来,造成大自然许多奇妙的现象。例如所有星球都有磁场,都会转动;所有粒子都有磁力,都会转动;云层因静电而不会无限制地扩散,又造成闪电打雷等现象;今天的世界,自从发明用“电力”来推动机械之后,科技就突飞猛进。今天我们有各种“无线电通讯”设备,例如电话,电视,电脑……;我们的生活,差不多脱离不了“电”。

除了“电”之外,还有“磁”,也与我们息息相关。例如地球的“磁场”就是神奇妙的设计。因着地球里头的铁熔岩流动,就产生“磁场”。“磁场”将太阳射向我们许多有害的“射线”吸收到南北极去,我们才不会有“癌病”。从前挪亚时代,神创造的大气层可以容纳大量“水气”,这些“水气”能将“紫外线”折射返太空,保护我们。后来神改变“水分子”的结构,大气层就无法容纳这么多“水气”,“水气”就变成“大雨”降下来,造成“洪水”,将那一个世代的人淹没。所以现今大气层的“水分子”才会折射出“虹”来。但神怜悯人,使大地凸起,洪水就流入海洋,这样我们才有陆地居住。不过,大气层的改变,人的寿命就大大缩短了,因为阻不了太阳有害的射线。这现象来到近代更恶化,因为人类所放出的各种嗅气,例如“氯氟碳化合物”(CFCs), 破坏了大气层的“臭氧层”,大大减低大气层的保护性,造成更多“癌病”。非要等主回来,用祂降临的荣光医治大地,人类才能长寿。(参玛 4:2)

“电磁力”确实是神奇妙的设计,因为“引力”承担了“宇宙星河结构”的大体工作;“电磁力”则承担了“宇宙万物设计”的细微工作。例如“云彩”和“雨点”的形成;动物的“大脑”传递讯息就是靠电波;“核子”内部的架构缺少不了电磁力……。谁敢说“宇宙万物的设计”不是出于“神的手艺”?

四.“弱相互作用力”( 简称“弱力”)
除了上述三种力之外,科学家又发现第四种力。因为观察到一些物质会有“放射现象”。所谓“放射现象”,是指这些元素里头的“粒子”结合得不稳定,尤其是将“大粒子”与“大粒子”联系的“小粒子”(通常是“电子”或“能量较低的粒子”)出现软弱之时,其“能量”渐渐消耗,不够力维持“大粒子”的关系,“大粒子”一旦松脱,就会借着自已剩余的“能量”以“光速”离开“母体”而幅射出去,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幅射现象”。这样的“幅射现象”再一次证明“能量是扩散性的”;但“幅射”的扩散力很弱,所以又称为“弱相互作用力”。当这些“放射性元素”渐渐放射出松脱的“粒子”之后,就会渐渐变成另一种“较低”但“较稳定”的“元素”。科学家能按“放射的速度”和“元素衰变的情况”计算出该元素的寿命。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鉴别一些“古生物骨头”的年龄,因为骨头里含有“放射性的碳十四”,会因放射而渐渐衰变。

今天,科学家对于“弱力”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因为“格拉肖”(Glashow S.)、“温伯格”(Weinberg S.)和“萨拉姆”(Salam A.)等科学家,在1967—1968年间提出了“‘弱作用’与‘电磁作用’统一理论”,意思是取消第四种力,将“弱力”归并第三种,就是“电磁力”。因为他们发现,“弱作用力”在高温的状态下,其表现与“电磁作用”相同。笔者领会这一点是这样:放射性元素里头有些“粒子”之所以结合得不稳定,因为维持他们与其他“粒子”关系是较弱的“电磁力”(电子)。在低温状态下,所有“粒子”都不甚活跃,“粒子”与“粒子”的关系还可以勉强维持;但是等到温度升高,所有“粒子”都活跃起来,“电子”就活跃到摆脱“维持粒子关系的职责”,独自跑出去自由流动,这样,那粒“不稳定的粒子”就得以松脱而幅射出去。打趣来形容,好像一个“警察”将一个“疑犯”交给一个“小孩”看管,“小孩”一只手牵着“警察”,一只手牵着“疑犯”。后来“小孩”看见“雪糕车”来了,他就兴奋起来,跑过去买雪糕,结果让“疑犯”松脱而跑掉。

“弱力”只关系放射性元素,所以不是人人都体会到。但神借着“弱力”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万物都在衰变中,一天一天坏下去,直到有一天,天地都废去为止。正如保罗说:“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罗8:21-22)但我们却要进入那不能败坏的国 ── 新天新地的新耶路撒冷。

作者:吴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