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耶稣的遗传基因?

二零零七年二月,(注一)在多伦多的英文报章,读到一篇文章,说到将会在电视台Discovery频道及Vision TV频道播出的一部名叫“失落了的耶稣坟墓” “The lost Tomb of Jesus”记录片的报导,该记录片说到,该片的导演已找到耶稣家族的坟墓,内有耶稣、耶稣的儿子犹大、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他所猜测的罢了)、抹大拉的马利亚(也是他所猜测的)、耶稣的兄弟约西及马太,甚至可能耶稣的兄弟雅各的骨头匣(Ossuary),因此他甚至认为已找到耶稣的基因;这片由一个被一些影评人所称为 Naked Archaeologist的Simcha Jacobovici森母查所执导拍摄,制片人为“铁?尼号”大导演金马伦,于二零零七年三月6日间晚上八时在加拿大的Vision TV频道播出。 事实上,那个所谓耶稣家庭的坟墓,并不是最近才找到,它是在1980年时,在一个耶路撒冷Talpiot地区的房屋建筑地盘挖到的,后来已交给了以色列古物部,内有十个骨头匣,其中一个不知怎的已失掉,其中有六个骨头匣上刻有名字,当中一个刻有“耶稣,约瑟之子”(Jesus, Son of Joseph),另一个刻着“犹大,耶稣的儿子”(Judah, Son of Jesus),“马利亚”(Maria),“马利亚”(Mariamne)(即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希腊名),“约瑟的儿子约西”(Jose, Son of Joseph),及“马太”,当时这些发现并没有令以色列古物部(现今已改名为以色列古物局Israeli Antiquities Authority)对它加以重视,祗将它们存放于伯示麦(Bet Shemesh)的储物室中。事实上,这些名字,在第一世纪的时候,都是非常普遍的名字,就是新约圣经中也有一人称为“耶数又称为犹士都”(西四11),那实在就是与“耶稣”一样的名字,不过中文圣经没有繙成一样的名字罢了。 有二本书,一本名为The Jesus Dynasty,另一本名为The Jesus Family Tomb(注二)(by Simcha Jacobovici),认为这就是耶稣的家族坟墓,它的根据似乎只有用名字统计的方式,它的论据及内容,简列如下: 1 这么多与耶稣家庭相同的名字出现在同一个家族,据森母查(Jacobovici) 所聘请来计算的一个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 Statistician)统计学者所计算(Andrey Feuerverger),其不是拿撒勒人耶稣的家庭的机会大约祗有六百分之一。 2 刻着“约瑟的儿子耶稣”的DNA与刻着Mariamne的DNA完全没有关连,所以若“这真是一个家族的坟墓”,他们二人是两夫妇机会也很大。 3 第十个不见了的骨头匣,(森母查)Simcha相信,就是几年前风头一时无两的“雅各骨灰匣”事件提到的雅各骨灰匣,因为他们认为,很可能那骨头匣就是失落的“雅各骨头匣”,森母查且聘请了美国一间实验室化验,他们认为,它们很可能是出自同一个坟墓,书中说,若将雅各骨头匣的因素加进统计里,则这个坟墓不是拿撒勒人耶稣家族的坟墓的机会,祗有三万之一机会。 Jacobovici之所以认为他找到耶稣的基因,是因为他下了定论,而且以“相信”的态度来处理这些资料。 其实,单凭几个当时非常普遍的名字,就定夺那是那稣及其家族的坟墓,实在是太武断的了,所以最初以色列古物部也没有重视这个想法;1996年, … Continue reading

无题

我在神面前,并在将来审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稣面前,凭着他的显现和他的国度嘱咐你:“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四1/2) 传道工作并不是所想像般容易的事,尤其在如保罗口中所说的环境中,人厌烦纯正的真道,又会为人意所喜悦的增添好些师傅(当然是指有违于纯正真道的师傅),这就更是极大的挑战!也因此之故,保罗才以这强烈的语气为提摩太作出嘱咐,并点出了作好传道功夫的要诀,也成了今天要作传道的人的挑战。 … Continue reading

擘饼聚会的预备

在很多福音堂及独立教会体系的教会中,最特别的聚会要算是“擘饼聚会”了,这聚会也等于其他宗派教会的“圣餐”,参加圣餐聚会及擘饼聚会的意义,其实基本上是同一的,不同的祗是做法而已。

神的应许

经文:哥林多后书 1:18-20 “我指著信实的神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因为我和西拉并提摩太,在你们中间所传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在祂只有一是。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着祂也都是实在的,叫神因我们得荣耀。” 曾经有一位主的仆人要写一本关于“圣经中所有的应许”的书,经过一番搜寻之后,发现这类书籍为数不多,大失所望。乃请教伦敦福音图书馆的秘书,所得到的答复是:“应许确实是圣经中几个最重要的题目之一,但是很遗憾,它一直被人忽略。” “应许”这词,在圣经上只是出现过一百多次,但是我们都清楚知道,在圣经上有无数地方,虽然看不见“应许”这个词句,但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神的应许”。例如: 约翰福音3:16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约翰福音 6:35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马太福音 7:7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希伯来书 4:16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罗马书 8:28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以赛亚书 40:31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 约翰福音 1:12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约翰一书 1: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1. “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 有人曾经仔细的统计过,圣经中带着应许性质的经文约有三万次。我们可以这样的来思想一下,全本圣经共有1189章或31173节,这样算起来,岂非差不多每一节都可以碰到“神的应许”么?也就是说,除非我们不读圣经,否则一定会碰到“神的应许”,只要我们读一章圣经(平均一章圣经约有二十六节),就要接触到二十多次“神的应许”了。又除非我们把二十多次都丢失了,否则,只要抓住其中一次,必然得益无穷。此外,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25550天)、强壮的可到八十岁(29200天),设若由出生至离世,不间断的每天支取一次“神的应许”,就是一生一世也支取不完;况且,往往神的应许并非只可以用一天,乃是足够用一生。敢问:我们为何还要在属灵上贫穷软弱、灰心失望、怨天尤人呢?正如慕迪先生曾经这样说:“要领受神的应许,只要叫一个人好好的研读神的应许一个月,他就再不会说自己是多么的贫穷了!” 虽然神的应许有这么多,但祂是全能的、慈爱的、智慧的、信实的!祂必要实现每一次的应许,赞美祂! 2. 借着祂(基督)也都是实在的 “神的应许”虽然极为丰盛、宝贵及属天,但是人的情况却是可怜得很,毫无条件去接受这宝贵的福份。神若是把珍宝放在人的面前,人却完全不认识;就是认识,也无法享用得到,因为没有路。正如中国人所说的:“虚不受补。”又正如罗马书8章所提及的:律法是好的,因为出于神。但律法因人的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就成了定人罪的【律法本是叫人知罪】。故此,神就差遣祂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必须借着基督,神的应许对我们才能成为实在。这就像必须有视觉,美景才能变成真实;必须有听觉,美音才有意义一样。所以,惟有神的儿子,才能把神的一切应许实现在我们身上,为此祂就把基督赐给我们。所以,我们要借着基督,也是在基督里,才能经历到这一切属天的恩惠。 3. 叫神因我们得荣耀 不少神的儿女在了解到“神的应许”的宝贵之后,都爱慕更多的得着它们,因为“神的应许”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恩典、浩大的能力、和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不错!这些都是神莫大的怜悯。但是,我们要知道,领受“神的应许”之最大、最有价值和最终极的目的,却是:“叫神因我们得荣耀!”这真是不可思议!也十分希奇!若说:“叫我们因神得荣耀!”这还可以理解。因为神本身就是荣耀,祂要怜悯我们,就把祂的荣耀加在我们身上,我们每逢靠近祂,就叨了祂的光!这已经足以令我们感恩不尽了。何况,祂竟然定意让我们借着享用“神的应许”,叫我们成为使神得荣耀的器皿!这荣耀的恩典,简直令我们敬拜不息了!这让我们想起以弗所书 3:20-21的话:“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但愿祂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若说:“神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这是必然的。但是,祂竟然要在教会中得着荣耀,这就希奇了!但这却是祂的旨意,是必要成就的事,赞美祂! 但愿我们以信心多多支取“神的应许”,叫神在基督里因我们得着荣耀。 … Continue reading

付不起的代价

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太十九21/22) “跟从我”是主对人发出呼召时常用的语句,但有别于一般例子,这经文记述的事件中主的呼召,是源于少年人主动属灵理想的寻求,是主在回应少年人的话。对于神的召唤,每个期望委身的人都必会面对,但这个少年人在主的呼召下却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无法付得起这么的一个委身代价。这是一个失败,是一个鉴戒,也是一个值得每个委身者反思的问题。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