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的靈修生活是信仰的根基。
聖經以「才生的嬰孩」比喻信徒的靈命(彼前2:2),又屢次以「田地」形容信徒生命的成長(太15:13、林前3:9、來6:7),這都說明基督徒的屬靈生命需要從神那裡得着屬靈的餵養。一日不靈修如同一天不進食,靈裡便感到饑餓難當。正如耶穌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
可是很多基督徒不注重靈修,在屬靈上食無定時,饑一頓,飽一頓,屬靈營養長期不均,結果靈命十年如一日,不但沒有長進,更日見萎縮。
我們需要倚靠主,學習建立穩定的靈修生活。
一. 不容忽視的靈修生活
靈修生活原是初信栽培的其中一門基本課,在現代教會中卻廣為人所忽略。
活在這物質豐富的都市,為著賺取生活所需,滿足物慾,保持生活質素,我們都承受很大的壓力。不論年長或年幼,人人都被這社會的價值觀催逼着,在工作、娛樂、家人照顧、兒女升學等方面皆全力以赴,不敢稍稍放慢腳步。在這種催逼下,我們很容易把本該獻給神的靈修時間據為己用,把全副心思放在世界的追求上。但我們往往發覺,越是全神貫注追逐世上的事物,內心的壓力便越發加增,心靈亦倍感空虛。
其實一切心靈重擔的根源,便是離開那位愛我們的主;我們用盡生活中每分每秒應付眼前的重擔,殊不知擔起重擔的能力來自我們所離棄的這位施恩的主。
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除此之外,現代教會對靈修生活的重視程度日益下降。
在教會事奉上沒有果效,增長停滯時,同工大多傾向尋求外在的解決方案。他們跑去鑽研教會增長,探討各種事工的策略,改善禮拜堂的設施,優化聚會的流程,又差派同工修讀各項教牧學、崇拜學、佈道學課程,試圖藉着一籃子「方法」來處理眼前的難題,卻不正視教會忽視靈修生活這事實。這些努力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
更令人憂心的是,今天的神學院普遍未能對神學生提供足夠的靈命培養。許多報讀神學的人,本身已具備一般大學的專業學位。他們入讀神學院,以三年時間修讀道學碩士課程。在整個課程接近100個學分中,關乎個人靈命培育和建立的學科往往只佔2至3個學分;而這2至3個學分之中,教導怎樣建立靈修生活的內容少之又少。其他時間,這些莘莘學子還要應付原文、新舊約神學、系統神學、釋經學、講道學、教牧學、輔導學、聖經科和各種艱深的神學科目。在神學訓練的課程中,關乎靈命培育和靈修生活的學習佔比極少,培養出來的傳道人又怎能有美好的靈性?
二. 對靈修的誤解
「靈修」,顧名思義是指靈性上的修練。但我們必須明白,聖經並沒有直接使用「靈修」這詞語。聖經所着重的,乃是要我們「尋求神、親近神」。例如:
- 「你們若尋求祂,祂必被你們尋見。」(代下15:2)
-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在祂的殿裡求問。」(詩27:4)
-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7:7)
這些經文反映出,神期望信徒懷着渴慕的心,持之以恆地尋求祂。我們若每天親近神,靈命上必有長足進步。
然而筆者要指出,許多人對靈修生活有不少誤解,影響我們尋求神與親近神。
- 不是見異象、作異夢
有人從聖經看見神在異象或異夢中向人顯現,便以為美好的靈修生活必有超然的經歷。
當然我們相信神是賜啟示的神,但其實聖經本身已是神全備的默示,正如保羅所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可見基督徒所需要學習的真理全都寫在聖經上了,我們可以按著聖經的教導尋求神,每日與主同行。既然如此,我們毋須再祈求神給我們「私人的啟示」,更毋須妄求異象或異夢等屬靈經歷。我們若要了解神的心意而每日與主同行,單單藉着聖經已經足夠有餘了。
2. 不是尋求感受
有人以為美好的靈修生活必然帶來喜樂和平安的超然感覺。
其實靈修生活最重要的是親近神,不是追求個人的感受;我們來到神面前是要討主的喜悅,不是利用神來滿足自己的心。
更甚者,靈修生活也有「平淡」的時候,不可能每天都感受甜美。當我們感到枯燥乏味、毫無喜樂,便是試驗我們靈修動機的時候。很多尋求感受的人忍受不了一天的枯燥,對神頓失信心,便放棄靈修了。即使在毫無感動之時,你若仍堅持每天靈修,這才活出靈修生活的真義。
3. 不是趨吉避凶
有人說:「我今天還未靈修,總是諸事不順。」這是一個大誤會。靈修不是一種交易,更不是為著趨吉避凶。
又有人說:「我每天靈修,才可知道神今天給我甚麼指引。」這也不對。靈修不是占卜問卦。我們應該信靠神,祂愛我們,自然會引領我們每天的道路,我們也不需要每天在靈修中求神為我們「指點迷津」。
4. 不是倒空心靈
又有人照着某些「靈修大師」的教導,學習注意呼吸,倒空心靈,使自己心靈安靜,放下一切思想;也有人在嘴裏不停重複耶穌的名字,或念誦簡短的禱文,藉此排除內心的一切思想和雜念。
這些靈修法今日對基督徒影響甚深,但這些靈修法背後深藏嚴重的靈界危機,讓人有機會受邪靈鬼魔的攪擾。
相反,正確的靈修態度應當是:「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帖前5:21-22)我們又當緊記使徒約翰的話:「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約壹4:1)
5. 不是放鬆減壓
筆者又常聽見人說:「應當每天靈修,這是我們每天減壓的好方法。」又有人說:「都市人壓力太大,最好可以每半年騰出半天時間,來到主面前安靜退修。」
當然靈修和退修皆是好的,筆者亦十分欣賞基督徒為主付出時間,在百忙之中放下工作,把寶貴的時間獻給主,正如耶穌基督本是神的兒子,與父神親密無間,但祂仍不時與門徒從忙碌的事奉工作中退出來親近父神(太15:21、可6:30-32、路9:10),又經常獨個兒在夜間退到曠野或山上禱告(太14:23、可1:35、路5:16)。
我們來到神面前的確能享用安息,因為神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的避難所;然而這不應該是我們尋求神、親近神的動機。
6. 不是發掘聖經亮光
又有人把靈修當作個人查經,埋首聖經,仔細研讀,陶醉於發掘聖經隱藏的亮光。
我們靈修時必須細讀聖經。我們何以能與神親密同行?必須靠賴聖經的指教。聖靈是「真理的聖靈」(約14:17、15:26、16:13),祂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引導我們進入真理」(約16:13)。然而聖經不能取代神自己。
我們容易有一種錯覺,以為讀經有亮光便是好的靈修。因此很多人在靈修時寫下的「靈修札記」往往是一點又一點的聖經亮光。可惜有些人的靈修成了悟性的活動;讀到聖經亮光,便心滿意足,匆匆把聖經蓋上了,沒想到神賜下亮光原是為了引導我們親近祂;其實從聖經讀出亮光,才是真正靈修的開始。
詩篇說:「要尋求耶和華與祂的能力,時常尋求祂的面。」(詩105:4)這是神向每一個信徒的呼召。祂召我們尋求祂、親近祂,祂解開聖經的話,發出亮光,也是要指引我們來到祂的寶座前,進入與主深相契合的關係,享受這上好的福份。
7. 不是效法中古修士
最後還要提到近年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各種靈修法和苦修操練。
近數十年,世界各地教會掀起了重尋古時靈修傳統的熱潮;這熱潮首先出現在天主教群體,後來進入基督教圈子,甚至福音派教會中。
一般認為,基督教這方面的熱潮是由1978年傅士德出版《屬靈操練禮讚》一書開始。自此,昔日各種「靈修大師」的靈修法重新抬頭,依納爵神操、泰澤祈禱、歸心祈禱和各種形式的靜觀、默觀操練大行其道,合乎聖經的靈修真理卻慘遭遺忘。
其實多年以來,基督教圈子飽受衝擊;世俗理性主義抬頭,新神學思潮冒起,基要派與新派神學持久爭辯,靈恩運動急遽興起,加上現代社會多有動盪,現代人生活壓力日益加劇,讓昔日的靈修傳統得着了復興的好機會。
這熱潮最初由天主教掀起(始於1962至1965年天主教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而基督教又樂於把源於天主教的依納爵神操和經天主教重新包裝的歸心祈禱法等靈修法吸納過來。其實這些靈修法不能稱為「安靜」,而是近乎「入靜」,指導人倒空思想,放下理性判斷,進入「屬靈」的境界,是現代教會的神秘主義,為邪靈鬼魔打開屬靈的門戶。
要知道,聖經從來沒有吩咐信徒倒空思想、放下理性才來到神面前,卻清楚指出悟性和慎思明辨的重要:
「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的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西1:9)
「至於作先知講道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林前14:29)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帖前5:21-22)
「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5:14)
可見充滿屬靈智慧與悟性、慎思明辨、凡事察驗、分辨好歹,才是真正靈命成熟的記號。
假如有人認為有需要重新追隨古代隱修士的靈修法,他理應首先自問:「這樣的操練是否符合聖經的教訓?是否符合聖經所說『慎思明辨』和『凡事察驗』的原則?」要知道,我們信仰的根基不是古代任何聖徒或教父的傳統,乃是主耶穌基督。
使徒保羅說:「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林前3:11)
三. 靈修生活的最高境界
最理想的靈修生活,必須按照聖經真理而行,不是跟從人的教訓,也不是迎合個人的情感與感受。
最理想的靈修是最純樸的,單單親近父神,得見父神的面,瞻仰祂的榮美:
「神啊,禰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禰!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禰,我的心切慕禰。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禰,為要見禰的能力和禰的榮耀」(詩63:1-2)
大衞寫下〈詩篇63篇〉時,正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但他遇見神;在這毫無好感之地,他最純樸的心靈純粹是「渴想神」,結果神讓他尋着了。我們也是活在一個「乾旱疲乏無水」的世界,大衞在靈修中與神契合,成為我們每天靈修生活的最高典範。
要達至大衞這種靈性高峰,並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憑人力倒空心靈,或斬斷對世界的戀慕便可實現,乃是要靠賴神話語的提醒和能力。在追求與神契合的過程中,我們建立每天穩定靈修的習慣,勤加默想,神便會照着祂的應許賜下能力,使我們有力量遵行祂的話,越發與神契合。
我們可看看〈詩篇23篇〉的那隻小羊,那小羊是大衞靈命的自畫像,也是每位信徒靈程的縮影。
在這篇廣為人知的詩篇中,大衞本來在青草地、溪水旁安歇。他「躺臥在青草地上」,又安臥在「可安歇的水邊」,睡得甜,吃得飽,喝得足,平安、喜樂、滿足樣樣都有,而且充足(詩23:2)。從人的角度看來,這種夢寐以求的安逸心境已經算是最理想的靈修,是靈修生活的最高境界了。
然而耶和華卻沒有容讓大衞安於逸樂;祂喚醒大衞(「祂使我的靈魂甦醒」),並引導大衞「走義路」(詩23:3)。在這條義路上,大衞面對重重險阻,經過「死蔭的幽谷」和「敵人的面前」(詩23:4-5),他卻與神緊密結連,在靈裡深相契合,沿路處處看見神的帶領和保守。這樣的經歷,正是大衞一生追隨神,與神合一的生命寫照,也是基督徒所當學習的榜樣。最理想的靈修生活也應當是透過每天親近神,蒙神引領,達至在生活中每天與神緊密相連的生活樣式。
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最理想的靈修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必須根據聖經的教導,建立正確的屬靈觀。最理想的靈修不是追求外在的感覺或超然的經歷,不是為了滿足個人心靈的需要和感受,更不是仿效古代或中世紀隱修士的神秘靈修法。
最理想的靈修,是以與主契合為目標,每日藉着默想聖經來尋求神、親近神,並切實活出聖經的教訓。如此,聖靈必引導我們,助我們天天與主同行,經歷主愛,並愛主更深!
作者:廖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