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的灵修生活是信仰的根基。
圣经以“才生的婴孩”比喻信徒的灵命(彼前2:2),又屡次以“田地”形容信徒生命的成长(太15:13、林前3:9、来6:7),这都说明基督徒的属灵生命需要从神那里得着属灵的喂养。一日不灵修如同一天不进食,灵里便感到饥饿难当。正如耶稣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
可是很多基督徒不注重灵修,在属灵上食无定时,饥一顿,饱一顿,属灵营养长期不均,结果灵命十年如一日,不但没有长进,更日见萎缩。
我们需要倚靠主,学习建立稳定的灵修生活。
一. 不容忽视的灵修生活
灵修生活原是初信栽培的其中一门基本课,在现代教会中却广为人所忽略。
活在这物质丰富的都市,为著赚取生活所需,满足物欲,保持生活质素,我们都承受很大的压力。不论年长或年幼,人人都被这社会的价值观催逼着,在工作、娱乐、家人照顾、儿女升学等方面皆全力以赴,不敢稍稍放慢脚步。在这种催逼下,我们很容易把本该献给神的灵修时间据为己用,把全副心思放在世界的追求上。但我们往往发觉,越是全神贯注追逐世上的事物,内心的压力便越发加增,心灵亦倍感空虚。
其实一切心灵重担的根源,便是离开那位爱我们的主;我们用尽生活中每分每秒应付眼前的重担,殊不知担起重担的能力来自我们所离弃的这位施恩的主。
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
除此之外,现代教会对灵修生活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
在教会事奉上没有果效,增长停滞时,同工大多倾向寻求外在的解决方案。他们跑去钻研教会增长,探讨各种事工的策略,改善礼拜堂的设施,优化聚会的流程,又差派同工修读各项教牧学、崇拜学、布道学课程,试图借着一篮子“方法”来处理眼前的难题,却不正视教会忽视灵修生活这事实。这些努力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
更令人忧心的是,今天的神学院普遍未能对神学生提供足够的灵命培养。许多报读神学的人,本身已具备一般大学的专业学位。他们入读神学院,以三年时间修读道学硕士课程。在整个课程接近100个学分中,关乎个人灵命培育和建立的学科往往只占2至3个学分;而这2至3个学分之中,教导怎样建立灵修生活的内容少之又少。其他时间,这些莘莘学子还要应付原文、新旧约神学、系统神学、释经学、讲道学、教牧学、辅导学、圣经科和各种艰深的神学科目。在神学训练的课程中,关乎灵命培育和灵修生活的学习占比极少,培养出来的传道人又怎能有美好的灵性?
二. 对灵修的误解
“灵修”,顾名思义是指灵性上的修练。但我们必须明白,圣经并没有直接使用“灵修”这词语。圣经所着重的,乃是要我们“寻求神、亲近神”。例如:
- “你们若寻求祂,祂必被你们寻见。”(代下15:2)
-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祂的荣美,在祂的殿里求问。”(诗27:4)
-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7)
这些经文反映出,神期望信徒怀着渴慕的心,持之以恒地寻求祂。我们若每天亲近神,灵命上必有长足进步。
然而笔者要指出,许多人对灵修生活有不少误解,影响我们寻求神与亲近神。
- 不是见异象、作异梦
有人从圣经看见神在异象或异梦中向人显现,便以为美好的灵修生活必有超然的经历。
当然我们相信神是赐启示的神,但其实圣经本身已是神全备的默示,正如保罗所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可见基督徒所需要学习的真理全都写在圣经上了,我们可以按著圣经的教导寻求神,每日与主同行。既然如此,我们毋须再祈求神给我们“私人的启示”,更毋须妄求异象或异梦等属灵经历。我们若要了解神的心意而每日与主同行,单单借着圣经已经足够有余了。
2. 不是寻求感受
有人以为美好的灵修生活必然带来喜乐和平安的超然感觉。
其实灵修生活最重要的是亲近神,不是追求个人的感受;我们来到神面前是要讨主的喜悦,不是利用神来满足自己的心。
更甚者,灵修生活也有“平淡”的时候,不可能每天都感受甜美。当我们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喜乐,便是试验我们灵修动机的时候。很多寻求感受的人忍受不了一天的枯燥,对神顿失信心,便放弃灵修了。即使在毫无感动之时,你若仍坚持每天灵修,这才活出灵修生活的真义。
3. 不是趋吉避凶
有人说:“我今天还未灵修,总是诸事不顺。”这是一个大误会。灵修不是一种交易,更不是为著趋吉避凶。
又有人说:“我每天灵修,才可知道神今天给我什么指引。”这也不对。灵修不是占卜问卦。我们应该信靠神,祂爱我们,自然会引领我们每天的道路,我们也不需要每天在灵修中求神为我们“指点迷津”。
4. 不是倒空心灵
又有人照着某些“灵修大师”的教导,学习注意呼吸,倒空心灵,使自己心灵安静,放下一切思想;也有人在嘴里不停重复耶稣的名字,或念诵简短的祷文,借此排除内心的一切思想和杂念。
这些灵修法今日对基督徒影响甚深,但这些灵修法背后深藏严重的灵界危机,让人有机会受邪灵鬼魔的搅扰。
相反,正确的灵修态度应当是:“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做。”(帖前5:21-22)我们又当紧记使徒约翰的话:“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壹4:1)
5. 不是放松减压
笔者又常听见人说:“应当每天灵修,这是我们每天减压的好方法。”又有人说:“都市人压力太大,最好可以每半年腾出半天时间,来到主面前安静退修。”
当然灵修和退修皆是好的,笔者亦十分欣赏基督徒为主付出时间,在百忙之中放下工作,把宝贵的时间献给主,正如耶稣基督本是神的儿子,与父神亲密无间,但祂仍不时与门徒从忙碌的事奉工作中退出来亲近父神(太15:21、可6:30-32、路9:10),又经常独个儿在夜间退到旷野或山上祷告(太14:23、可1:35、路5:16)。
我们来到神面前的确能享用安息,因为神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的避难所;然而这不应该是我们寻求神、亲近神的动机。
6. 不是发掘圣经亮光
又有人把灵修当作个人查经,埋首圣经,仔细研读,陶醉于发掘圣经隐藏的亮光。
我们灵修时必须细读圣经。我们何以能与神亲密同行?必须靠赖圣经的指教。圣灵是“真理的圣灵”(约14:17、15:26、16:13),祂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引导我们进入真理”(约16:13)。然而圣经不能取代神自己。
我们容易有一种错觉,以为读经有亮光便是好的灵修。因此很多人在灵修时写下的“灵修札记”往往是一点又一点的圣经亮光。可惜有些人的灵修成了悟性的活动;读到圣经亮光,便心满意足,匆匆把圣经盖上了,没想到神赐下亮光原是为了引导我们亲近祂;其实从圣经读出亮光,才是真正灵修的开始。
诗篇说:“要寻求耶和华与祂的能力,时常寻求祂的面。”(诗105:4)这是神向每一个信徒的呼召。祂召我们寻求祂、亲近祂,祂解开圣经的话,发出亮光,也是要指引我们来到祂的宝座前,进入与主深相契合的关系,享受这上好的福份。
7. 不是效法中古修士
最后还要提到近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各种灵修法和苦修操练。
近数十年,世界各地教会掀起了重寻古时灵修传统的热潮;这热潮首先出现在天主教群体,后来进入基督教圈子,甚至福音派教会中。
一般认为,基督教这方面的热潮是由1978年傅士德出版《属灵操练礼赞》一书开始。自此,昔日各种“灵修大师”的灵修法重新抬头,依纳爵神操、泰泽祈祷、归心祈祷和各种形式的静观、默观操练大行其道,合乎圣经的灵修真理却惨遭遗忘。
其实多年以来,基督教圈子饱受冲击;世俗理性主义抬头,新神学思潮冒起,基要派与新派神学持久争辩,灵恩运动急遽兴起,加上现代社会多有动荡,现代人生活压力日益加剧,让昔日的灵修传统得着了复兴的好机会。
这热潮最初由天主教掀起(始于1962至1965年天主教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而基督教又乐于把源于天主教的依纳爵神操和经天主教重新包装的归心祈祷法等灵修法吸纳过来。其实这些灵修法不能称为“安静”,而是近乎“入静”,指导人倒空思想,放下理性判断,进入“属灵”的境界,是现代教会的神秘主义,为邪灵鬼魔打开属灵的门户。
要知道,圣经从来没有吩咐信徒倒空思想、放下理性才来到神面前,却清楚指出悟性和慎思明辨的重要:
“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的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西1:9)
“至于作先知讲道的,只好两个人或是三个人,其余的就当慎思明辨。”(林前14:29)
“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做。”(帖前5:21-22)
“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5:14)
可见充满属灵智慧与悟性、慎思明辨、凡事察验、分辨好歹,才是真正灵命成熟的记号。
假如有人认为有需要重新追随古代隐修士的灵修法,他理应首先自问:“这样的操练是否符合圣经的教训?是否符合圣经所说‘慎思明辨’和‘凡事察验’的原则?”要知道,我们信仰的根基不是古代任何圣徒或教父的传统,乃是主耶稣基督。
使徒保罗说:“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
三. 灵修生活的最高境界
最理想的灵修生活,必须按照圣经真理而行,不是跟从人的教训,也不是迎合个人的情感与感受。
最理想的灵修是最纯朴的,单单亲近父神,得见父神的面,瞻仰祂的荣美:
“神啊,祢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寻求祢!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祢,我的心切慕祢。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祢,为要见祢的能力和祢的荣耀”(诗63:1-2)
大卫写下〈诗篇63篇〉时,正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但他遇见神;在这毫无好感之地,他最纯朴的心灵纯粹是“渴想神”,结果神让他寻着了。我们也是活在一个“干旱疲乏无水”的世界,大卫在灵修中与神契合,成为我们每天灵修生活的最高典范。
要达至大卫这种灵性高峰,并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凭人力倒空心灵,或斩断对世界的恋慕便可实现,乃是要靠赖神话语的提醒和能力。在追求与神契合的过程中,我们建立每天稳定灵修的习惯,勤加默想,神便会照着祂的应许赐下能力,使我们有力量遵行祂的话,越发与神契合。
我们可看看〈诗篇23篇〉的那只小羊,那小羊是大卫灵命的自画像,也是每位信徒灵程的缩影。
在这篇广为人知的诗篇中,大卫本来在青草地、溪水旁安歇。他“躺卧在青草地上”,又安卧在“可安歇的水边”,睡得甜,吃得饱,喝得足,平安、喜乐、满足样样都有,而且充足(诗23:2)。从人的角度看来,这种梦寐以求的安逸心境已经算是最理想的灵修,是灵修生活的最高境界了。
然而耶和华却没有容让大卫安于逸乐;祂唤醒大卫(“祂使我的灵魂苏醒”),并引导大卫“走义路”(诗23:3)。在这条义路上,大卫面对重重险阻,经过“死荫的幽谷”和“敌人的面前”(诗23:4-5),他却与神紧密结连,在灵里深相契合,沿路处处看见神的带领和保守。这样的经历,正是大卫一生追随神,与神合一的生命写照,也是基督徒所当学习的榜样。最理想的灵修生活也应当是透过每天亲近神,蒙神引领,达至在生活中每天与神紧密相连的生活样式。
因此,亲爱的弟兄姊妹,最理想的灵修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必须根据圣经的教导,建立正确的属灵观。最理想的灵修不是追求外在的感觉或超然的经历,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灵的需要和感受,更不是仿效古代或中世纪隐修士的神秘灵修法。
最理想的灵修,是以与主契合为目标,每日借着默想圣经来寻求神、亲近神,并切实活出圣经的教训。如此,圣灵必引导我们,助我们天天与主同行,经历主爱,并爱主更深!
作者:廖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