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稣还有未了的心愿

研究圣经,我们通常习惯将注意力放在主耶稣已经完成的“救赎事工”上,很少注意主耶稣心中十分挂念,还有“未完成的事工”。根据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一章所讲的“救赎计划”,神先用爱子的“血”使我们“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最后祂还要“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10),才能使教会变成“新妇”,与主结合为一。

读者要明白,主不是拯救我们成为许多散在地上的“小石”,乃是要我们联合起来,建造成为“灵宫”;主不是救赎我们成为许多“残肢”,乃是要我们“合成基督的身体”;主不是救赎我们成为“拉结、利亚、辟拉和悉帕”,天天争吵不停,乃是要我们合成一个“利百加”,叫以撒“得安慰”。所以我们要“合而为一”,这就是主“未了的心愿”。

请看《约翰福音》第十七章,主在祷告中所表达的心愿,就是求神“使教会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为了使读者容易明白主的心愿,让笔者将主祷告的内容加以分析如下:

主对父神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祢,祢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主表示救赎使命已完,盼望回到天上与父神同享荣耀,那是最快乐不过的事。但是主有“仍未了的心愿”,就是挂心地上所有属主的人,因为他们必须留在世上,但“世界又恨他们;因为他们不属世界”,怎么办呢?主不在他们身边保护他们,他们怎能胜过世界呢?主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守他们“合而为一”了。当一个基督徒被世人恨恶,其他所有基督徒都能身同感受,立即支持和关怀这个受苦的基督徒,他就不会感到孤单,能胜过全世界的仇恨了。

主表示,祂在世上的时候已经保守了他们。例如:将“道”和“荣耀”都“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可见主的“道”是叫教会合一的,不像今天许多教会,为了争拗主的道而分裂教会;主的“荣耀”更加是叫教会合一的,分裂只能带来羞辱,怎能彰显主的荣耀呢?主指出,若“自相纷争”,连撒但的国也站立不住了。

所以主求父,说:“圣父啊,求祢因祢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但教会怎能像圣父、圣子、圣灵合而为一呢?亲爱的读者,请千万不要以为“三一神”的合一是“机械式”的合一,像我们的“灵魂体合一”一样。不!像我们的“灵魂体”不是三个位格;但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位格,他们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正如父的旨意要耶稣“喝苦杯”,主却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表示主的意见与父的不同。但主愿意顺服,说:“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9)所以“三一神”的合一是在“爱里合一”,正如主说:“祢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意思是,“三一神”在爱里合一;“三一神”将这样的“爱”放在教会里面,加上主耶稣也在教会里面,教会就能“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了。教会能像“三一神”完完全全的合一,世上还有什么势力可以胜过我们呢?全世界所有人加起来,一同来恨我们,我们都不怕了。

所以主说,如果教会能这样合一,世人看见就“可以信祢差了我来……,也知道祢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意思是,“教会合一”是传福音最有力的见证,证明耶稣基督真是父神差来的“救世主”;“教会合一”也是叫世人最羡慕的,因为看见神将祂的一切充满教会,如同充满祂的爱子耶稣基督一样。所以世人认为,能加入教会与众弟兄姊妹一同生活,就等于与主耶稣同住、同活、同在爱中一样;“教会”变成天堂一样了。

为什么教会越属灵,便越容易分裂?

“教会合一”是主“未了的心愿”,是父神“预定计划”的“最终成就”,是神彰显荣耀的“具体实现”。但是十分可惜,我们看见世上凡是属于“新神学派”的教会,都是最容易合一,连各类异端和异教都可以合一;而世上凡是属于“信仰保守”的教会,就是那些最严谨讲究如何讨神喜悦、追求活出基督丰盛生命、事事依足圣经真理而行的教会,却是最容易分裂的教会!这一点使笔者极度伤心,也感到大惑不解。

以“弟兄会”为例。笔者一向认为“弟兄会”在历史上是最合神心意,最被神大大使用的教会。连最早的宗教改革家,例如威克里夫、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近代的卫斯理约翰等伟人,都是受“弟兄会”影响而起来改革的。近代“英国弟兄会”的始创人达秘(John N.Darby),更是一位被神大大使用的属灵伟人。因为他著作的属灵书籍、诗歌,和他的释经讲道,非常能够引领人进入属灵的深处,好像与主会面一样。达秘的谦卑、简朴生活、敢于为主牺牲……,更叫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佩服不已。根据粗略的统计,他在世期间,世界各地接受他带领的聚会,高达一千五百处。有“解经之王”之称的摩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认为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是在童年有机会会晤达秘。

可是达秘就与他的同工牛顿(Benjamin Wills Newton)闹翻了,不但一生没有和好,而且还造成“弟兄会”内部永久分裂 ──“闭关弟兄会”(Exclusive Brethren)和“开放弟兄会”(Open Brethren)。任何读教会历史的人都感到极度可惜,也使“弟兄会”的见证大打折扣。

原因是这样:达秘发现牛顿一份笔记,论及“诗篇中关于基督受苦的教导”,达秘觉得牛顿的看法是错误的,甚至严重到需要用“异端”来形容的。牛顿也是一个被神大大使用的仆人,只是有一些缺点 ── 有时他发挥得兴致之时,会有多少离题;在许多地方也有不同的解释。他却没有时间去查证自己的笔记是否准确。牛顿被达秘指责,牛顿也愿意谦卑下来,发表一篇称为“申述及承认一些教义上的错误”的文章,承认自己在运用一些比喻上有了错谬。他也宣告,不同意自己笔记所衍生出来的教义,并公开道歉。

可惜,达秘和他的支持者继续攻击他,并扭曲他的申述,不原谅他;宣布与牛顿所领导的普利茅斯的聚会(Plymouth Brethren)断绝交通。事情到此还没有了结,到1848年,即第二年,有两位在普利茅斯教会聚会的弟兄偶然来到慕迪所带领的毕士大教会(Bethesda Brethren)聚会,并且按照惯例也参加毕士大教会的擘饼聚会。原来毕士大教会的弟兄们一直保持中立,不卷入达秘和普利茅斯教会的争论中。达秘就非常不满,认为这两位弟兄来自教导谬论的教会,毕士大教会就不应该接纳他们;他们仍然和牛顿相交,就表示他们也同意牛顿的错谬。为此,达秘要求毕士大教会为这事作一次“全盘检讨”。

毕士大教会起初拒绝这个要求,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争论与他们无关;他们也认为自己没有权力去判断普利茅斯教会。但是达秘继续向毕士大教会施压,毕士大教会就有人开始软化,愿意迁就达秘而作一次“全盘检讨”。检讨的结果,由十位长老联署写一封公开信,要求众教会不要接纳任何犯了“牛顿错误”的人。只是在执行之时,不要立即拒绝接受过牛顿教导的人,必须先弄清楚,这人是否明白并认同牛顿的错误,才与他绝交。

达秘对这样的回答极度不满,认为毕士大教会这样的态度,表示他们仍然与牛顿同流合污。于是达秘要求各地教会不但要批判普利茅斯教会,也要批判毕士大教会,以后不要接纳从毕士大教会出来的任何人,不能与他们相交。

达秘这样以偏激手段来处理牛顿的问题,引来许多好朋友劝戒他:

1)   慕勒(George Mueller)这位凭信心开办孤儿院的属灵伟人。慕勒和一些弟兄们认为普利茅斯教会的争端与毕士大教会无关,每一地个方教会都有自己的权柄,去判决可以接纳谁参加,不接纳谁参加擘饼聚会,其他人不宜插手干涉。但是达秘坚持自己的权柄和处事原则,不惜与慕勒分裂。

2)   戚伯门(Robert Cleaver Chapman)是一个很有爱心、忍耐和有节制的人,以追求与众人和睦见称。所以有人认为,假若达秘先与戚伯门讨论这问题,而不是先去与慕勒会面,很可能局面会有改变。可惜达秘和慕勒不能互相谅解,导致断绝往来。事后达秘与戚伯门会面,戚伯门就开门见山地劝勉达秘说:“你应该在分裂之前,等候长一点时间。”达秘回答说:“我已经等候了六个月。”戚伯门严肃地回答说:“假若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的教会,我们会等候六年。”很明显,达秘被戚伯门的话感动了,但他没有说出来。后来达秘听见他的支持者攻击戚伯门,达秘就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攻击戚伯门,因为我虽然讲属天的信息,戚伯门却活在属天的实际里。戚伯门才是我的活榜样。”

笔者读了以上的历史,非常感叹:

1)   达秘为什么这么容易批判牛顿为“异端”呢?难道接纳牛顿的慕迪和戚伯门也是“异端”吗?可叹许多神仆之间的争拗,一旦发现对方与自己的解释不同,就判对方为“异端”;这样的态度不自觉地以自己为“神”,所以以自己的解法为“无误”。极少想到,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神仆对圣经的解释是“完全无误”的;历史就是不断的彼此批评、彼此纠正,才渐渐找到真理。所以未到主耶稣回来,历史不可能会出现“完全无误的解经”。

2)   达秘批评牛顿研究“诗篇中关于基督受苦的教导”,认为牛顿是“异端”。为什么不醒觉“基督受苦”就是叫罪人与神和好;也是叫人与人和好呢?牛顿岂不是公开道歉了吗?达秘凭什么原则,不肯接纳他的道歉,还要与他断绝来往呢?

3)   普利茅斯教会是牛顿负责带领的;“毕士大教会”是慕迪负责带领的,达秘凭什么权柄要对付这两间教会呢?这种自以为有超越众教会的“使徒权柄”,恐怕出于骄傲自大多过出于主,因为主不会分裂自己的身体。

算不得吃主的晚餐

笔者见过不少教会分裂,是因为擘饼记念主的方式彼此有少许不同的缘故。笔者不禁要问:主的意思真是这么严厉,要我们擘饼记念主的方式,照足祂那天晚上所做的每一项细节,不能有少许不同吗?如果真是这样,试问世上有那一间教会的“擘饼方式”,百分之百与“主的晚餐”相同呢?

严格来说,主与门徒当晚吃的是“逾越节筵席”(太26:17)。根据圣经,吃“逾越节筵席”必须遵守的规条如下:

1)   必须在晚上吃,所以称为“主的晚餐”(林前11:20)。因为当晚“杀长子的天使”巡行各家,而以色列人吃了那晚的筵席之后,就仗着那力量立即离开埃及。再者,他们吃的是“晚饭”,不是“仪式”。因为主设立“擘饼记念主聚会”的原意,就是要我们“每一顿饭”都记念祂。主知道,我们所有的软弱,都是来自“忘记祂”。

2)   主与门徒吃这筵席,一定会“宰逾越羊羔”来吃(可14:12),这是摩西律法定规的,“要按着人数和饭量计算……在十四日,黄昏的时候,……把羊羔宰了;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今天有哪一间教会擘饼记念主时,也吃羊肉呢?

3)   以色列人各家要取点血,涂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请问今天教会有没有这样做呢?

4)   除了吃羊羔的肉之外,还要与“无酵饼”和“苦菜”同吃;今天我们只吃“无酵饼”,为何不吃“苦菜”?

5)   以色列人吃这筵席,“不可剩下一点留到早晨;若留到早晨,要用火烧了”;今天我们吃饼记念主,剩下的饼有没有用火烧了?

6)   以色列人吃的时候,“腰间束带,脚上穿鞋,手中拿杖,赶紧地吃”;今天教会擘饼记念主,有没有这样做?

7)   摩西律法吩咐,“要吃无酵饼七日”;此外,家中任何地方都不能有“发酵的东西”,要彻底清洗所有发酵的物,七日之内,四境都不可有酵;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做呢?

8)   吃的当日有圣会,“无论何工都不可作”:今天我们在主日还有没有作什么工呢?

9)   古时所有人喝的都是“葡萄酒”,只有1887年法国科学家“Louis Pasteur”发明将葡萄皮上的酵素清除,人类才有机会喝到真正的“葡萄汁”:请问今天我们记念主时,喝的是“葡萄酒”,还是“葡萄汁”呢?

10) 保罗说:“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林前10:16)这个“同”字,使今天许多教会在“守圣餐”时,一同起立来吃饼喝杯;其实这个“同”字,不是时间上“同吃、同喝”;而是指“同一个杯、同一个饼”。请想一想,吃逾越节筵席怎可能大家一同站起来,同时间吃喝呢?

11) 吃逾越节筵席当然是“吃无酵饼”,而且还要吃“七天”;但是奇怪,律法定规,为感恩而献的“平安祭”,也要献“有酵的饼”(利7:13);庆祝“五旬节”,也要献“两个加酵的饼”(利23:16-17)。这样说来,主吩咐初期教会吃“逾越节晚餐”,是一年一次在“逾越节”时吃“无酵饼”呢?还是全年五十二次都吃“无酵饼”?到了“五旬节”时,他们也吃“两个加酵的饼”呢?还是仍然吃“逾越节的无酵饼”呢?还有,如果主的意思是要我们“每一顿饭”都记念祂(参徒2:46),那么初期教会是每一顿饭都吃“无酵饼”呢?还是也可以吃“有酵的饼”呢?

笔者问以上这许多问题,读者心中早就有答案了,主不是要我们“死守仪式”,而是要我们“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所谓“按理”,是指各人内心必须明白,主这样吩咐是基于什么“道理”?按“仪式”来吃,就与生活在“影儿”下的以色列人无异,因为保罗说:“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罗2:29

亲爱的读者,我们若同意必须“按理”来记念主,我们就应该重新来正视,保罗对哥林多教会说:“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参林前11:17-34)是什么原因了。是他们的饼有酵吗?是他们用许多个小杯,不是用一个大杯吗?是因为他们喝“葡萄酒”,不是喝“葡萄汁”吗?……。以上所说的都不是。请看看经文!保罗责备哥林多教会:“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有分门结党的事,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因为……这个饥饿,那个酒醉”、“藐视神的教会,叫那没有的羞愧”。请思想一下,保罗责备的这几点,总意是什么呢?就是“破坏教会的合一”,不肯想到所擘的“饼”,是象征我们许多人都在同一个“基督的身体”之内。基督舍自己的“身体”,为要拯救我们;我们就为少许仪式不同,而分裂教会吗?!基督“用血立新约”,是叫我们想到主“担当我们的罪,替我们受死”;我们就为“大杯”还是“小杯”;为“葡萄酒”还是“葡萄汁”,而分裂教会,永不相交吗?保罗明明说:“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我们就为小许解经的意见不同,不肯承认别人是弟兄,不与他们一同擘饼吗?主耶稣明明说: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我们喝的时候就牢牢的记念别人的不是吗?今天神的众教会实在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怪不得,今天教会有“软弱的、患病的、死的也不少”。

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认为,用“有酵的饼”来记念主也可以;像天主教用“饼蘸一点葡萄汁,放在会众的咀巴里”也可以……。我们还得要尽量照圣经所指示的去行;但按足仪文是小事。笔者要强调的,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分裂教会,破坏教会合一”,这才是大事。因为不明白主耶稣何等重视教会要“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但笔者听闻马来西亚有教会在擘饼聚会中“抢饼”而“骚乱起来”;在新加坡有教会因为争论“大杯”还是“小杯”、“无酵饼”还是“面饱”而分裂,以后不再相交。笔者认为自己的教会在“擘饼记念主”的方式上,已经是十分严谨了,但仍然有教会批评我们不够严谨,而决定不再邀请笔者讲道……。全因为许多人不明白,何谓“按理吃主的饼”,只因为在仪文上有少许不同,就绝交了。

保罗努力使外邦教会与犹太教会合一

笔者非常明白,我们还活在地上,就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因为越临近末世,“大迷惑”就越猖狂;必有许多“假基督、假先知、假神蹟奇事、假道理”流行于世,教会怎能“完完全全合而为一”呢?

再者,我们的身体仍未改变,还是有软弱,等主回来,我们复活被提,我们就完全了。就如保罗说:“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10

虽然如此,主还是期望我们要努力“合而为一”,因为主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的祷告,是要我们在地上做到“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好叫世人可以“信”。正如我们现在还是软弱,不能百分之百胜过罪;虽然如此,主耶稣仍劝勉我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所以保罗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总要存这样的心。”(腓3:12-15)

拿保罗时代的“外邦教会”和“犹太教会”为例,他们之间在“礼仪”上的差别、在“血统”上的隔膜、在“民族”上的仇恨、在“应许”上的妒忌……,实在大得惊人!但保罗仍然认为“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借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3:6)这句话,差不多所有犹太教会都认为无法接纳,所以他们处处与保罗为难,故意增加保罗带锁链的苦楚。(腓1:17)保罗认为:“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加5:6);但犹太人非常重视割礼,连雅各、矶法、约翰也害怕犹太人,保持在“受割礼的人”中做使徒,请保罗和巴拿巴到“外邦人”中做使徒。(加2:9)因此,保罗感到非常孤单,在当时的世代中,奉割礼的只有三个人与保罗同工,使保罗心里得安慰的。(西4:11)

虽然如此,保罗一生尽最大努力,使犹太人与外邦人和好合一。最少两次劝外邦教会带极多的捐款,送到耶路撒冷去赒济穷人,盼望藉这善举促成彼此和睦。然而保罗的努力失败,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誓要杀保罗;甚至有四十个犹太人起毒誓,不杀保罗就不吃不喝。最后保罗被告坐牢,保罗就在狱中写成《以弗所书》,劝勉“外邦教会”务必与“犹太教会”合而为一。笔者这样说,是要指出,保罗看“教会合一”为最大;大过任何仇恨,大过任何礼仪上的差别。不像今天的教会,为少许礼仪上的差别而不断分裂。请看保罗如何劝外邦教会与犹太教会合一:

1)七个合一的态度: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保罗是为外邦人和犹太人做“和事老”而被囚的,但保罗没有灰心,还是劝外邦人与犹太人和好合一。以下是论七个合一的“态度”:

  1. “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外邦人既然“蒙召”与犹太人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参弗3:6),保罗就认为,他们也要在“行动”上配合,努力与犹太人合而为一才对;
  2. “凡事谦虚”:’lowliness’ 这是劝外邦人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与犹太人合一;
  3. “温柔”:这是劝外邦人要对犹太人体贴一点,若粗暴就破坏合一了;
  4. “忍耐”:’longsuffering’ 的意思是“长时间受苦”,这是为合一而忍耐的写真;
  5. “用爱心互相宽容”:为与别人合一而约束自己,让别人有更多空间和自由;
  6. “用和平彼此联络”:’binding together in peace’ 直译是“用和平当作绳索把两个人绑起来,使他们合一”,总意是强逼自己与别人合一,不让自己半途放弃;
  7. “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应该译为“圣灵所造成的合一,我们要竭力保持不变”。

总结:以上七项的主旨是 ── 个人的得失是小事;教会合一是大事,所以要尽力减少个人的感受,竭力尊重圣灵的主权。

2)七个合一的根据:

  1.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将我们合成一个“基督的身体”,所以“外邦教会”与“犹太教会”都在这身体里,彼此配搭,互相服事,绝对不能分裂。若分裂,身体会“死亡”;分裂出来的两间教会,可能都不是“基督的身体”,因为基督不可能有两个身体;
  2. “圣灵只有一个”:圣灵如同身体的“神经系统”,感动各肢体彼此服事,和谐合一。圣灵不会感动人分裂教会,只会感动双方放下己见,保持基督身体的合一。除非教会变成异端,神的子民就有责任与之分开;
  3. “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外邦人”和“犹太人”都因信称义,都成为神的儿女,将来返回同一个天家享荣耀。因此教会不应该分裂;若分裂,只能以“不同指望”为理由;
  4. “一主”:主用血将我们从“各民、各族、各国、各方”买回来,所以我们都属于同一位主。因此教会不能分裂;若分裂,只能以“不是同一位主”为理由;
  5. “一信”:指同一个“因信称义”的救法。因此教会不能分裂;若分裂,只能以“不同救法”为理由;
  6. “一洗”:这是指同一个“与主联合的见证”。因此教会不能分裂;若分裂,只能以“作假见证,与主假联合”为理由;
  7. “一神”:这是指“同一位神”。因此教会不能分裂;若分裂,只能以“不是同一位神”为理由。

总结:教会“合一”或“分裂”,不能以“人”的得失为根据,只能以“神”的主权为根据。因为神是“众人的父”── 我们是祂的儿女;只有不是祂的儿女才会分裂教会;“超乎众人之上”── 祂的地位高过我们,谁敢逆祂的主权而分裂教会?“贯乎众人之中”── 祂的生命把我们连系起来,破坏这连系,就等于切断生命;“也住在众人之内”── 神在我们里头促成我们合一,凡反对合一的,就是反对神住在他里头。

金灯台的主视察众教会

关于教会合一,《启示录》也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经文清楚指出,“七个金灯台”就是“七个教会”。根据《出埃及记》,“金灯台”必须由“一块精金锤出来”;“灯台的七个枝子”都有“球”和“花”将它们接连起来,形成一个“大灯台”。(出25:31-39)任何人都会明白,“七个金灯台合成一个大灯台”喻意著“七个教会合一和彼此相通”。

主耶稣是“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主,祂视察每一个教会的属灵情况如何。对于好的教会,主会赞赏;对于坏的教会,主会责备。不论赞赏或责备,都由主来判断。即使主责备一个坏教会,主仍会给他们悔改的机会;只有不肯悔改的教会,主才把它的灯台“从原处挪开”(启2:5)。然而,什么时候把这灯台挪开,只有主才知道;我们不能随便判断,只能等主的时间来到。

例如:“示每拿教会”为主殉道受苦,至死忠心,主会赐他“生命的冠冕”;“非拉铁非教会”有力量遵守主的道和传福音,主赐他在神的殿中作柱子,又将“大卫的钥匙”赐给他;“以弗所教会”将起初爱心离弃了,主仍等候他悔改,若不肯悔改,主警告会把他的灯台挪开;“别迦摩教会”服从了巴兰和尼哥拉党的教训,被异端渗入,主警告他,若不悔改,主会用口中的剑攻击他;“推雅推喇教会”容让耶洗别教导神的仆人行奸淫 ── 让天主教的教义渗入神学院,主警告会杀死他的党类,叫这教会部份的人灭亡,不能得救;“撒狄教会”只按名是活,其实是死的(不能得救),主警告他要坚固剩下将要死的(很快全教会都不能得救),不然就临到他那里,如同贼一样(进入末世大灾难,不能复活被提);“老底嘉教会”不冷不热,主感到很讨厌,要将他从口中吐出去(断绝关系,不能得救),但是如果肯悔改,主还赐他在主的宝座上与主同坐 ── 最大的赏赐。

读者看到了没有?这七个教会有强、有弱,也有败坏的,但在神面前,他们仍然连系起来,形成一个“大灯台”── 彼此合一相通,共同发光,为主作时代的见证。如果那教会有异端渗透,主只对付其中的异端分子,将他们除灭,但主仍然尽力挽救那教会。那教会何时衰败到必须“从原处被挪开”,不是我们可以判断,只有主才能判断。其他教会不能因此而与这教会断绝关系,应该体贴主的心意,努力挽救软弱的教会。

请思想:主分别写信给亚西亚七个教会,但是各教会收到的,不是自己那一封书信,而是“七封书信”和“整本启示录”。因为有大声音吩咐约翰说:“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那七个教会。”(启1:11)而且每一封书信又说:“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启2:7, 11, 17, 29, 3:6, 13, 22)这是什么意思呢?主的心意分明是要每一间教会都关心其他教会,不能独善其身。你以为“尼哥拉党”只困扰以弗所教会吗?不!别迦摩教会也受到困扰。事实上,亚西亚所有教会都是“以弗所教会”的果子。(参徒19:10, 26, 20:4 ── 特罗非摩代表亚西亚众教会)

约翰在《启示录》记载这七个教会,并不是代表“七个教会历史时期”,而是代表“末世时代的众教会”。如果“七个教会”应该彼此连系合一,“末世时代的众教会”也应该彼此连系合一,不能独善其身。不错,任何教会都应该防避“异端”,不让他们像“稗子”一样撒进“麦田”中。但是如果“稗子”已经进来了,并且与“麦子”一同长起来,怎么办呢?赶快将“稗子”拔出来吗?“庄稼的主”认为:“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容这两样一齐长,等著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太13:29-30)这是说,主宁愿“长期容忍稗子”,也不愿意“伤到一粒麦子”;我们何必太过急进要防避“异端”,而造成教会内部的创伤,破坏教会的合一呢?

所以我们要小心防避异端,更要极力保持合一。我们万万不能因为别人解经的意见不同,就称别人为“异端”。分辨“异端”的界线就是上文“七个合一的根据”;因为不能合一,所以“异端分子”就不是神家的一分子,乃是撒但的差役,绝对不能与他们相交。至于“解经不同意见”,这是很普遍的事。事实上,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所以历史显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解经是百分之百无误的。我们必须谦卑下来,接受别人的批评,我们才能找到真理。如果一听到别人有不同的意见就加以杯葛,我们就要明白,世上从来没有两个人的意见是完全相同的,难道我们与任何人都分裂吗?

很可惜,凡想要分裂教会的,都将“小事化大”,认为自己不是吹毛求疵,乃是为了“原则”。笔者要劝勉这样的人,你们必须明白,“原则”也分大小;“小原则”必须让路给“大原则”。再拿擘饼记念主聚会为例:为什么因为“大杯”还是“小杯”而分裂呢?为什么因为“葡萄酒”还是“葡萄汁”而分裂呢?保罗从来没有因为“杯”的大小,或“杯中”的酒或汁而责备哥林多教会,这些都是“极小的事”;保罗责备他们“算不得吃主的晚餐”,乃因为他们“分门别类”── 同吃一个“饼”而不能合一,这才是“大原则”。

所以我们要细心阅读主耶稣写给我们教会的书信,也要细心阅读主耶稣写给其他教会的书信;又要细读《启示录》对于末世时代的预言,了解普世教会的实况,和异端流行的实况。如果发现远远的“耶路撒冷众犹太教会”有困难,他们虽然曾经极力反对外邦教会,我们还是要“乐捐”,带去帮助他们。我们不要这么狭窄,只顾自己一个“地方教会”,我们也要关怀“神的国度”── 支持差传,关怀普世教会的需要。

当我们听说,“耶洗别”进入“推雅推喇教会”,在那里教神学了!我们就要提醒所有教会,“耶洗别”是个大淫妇,她借助“政教合一”杀害许多先知,又引诱神的儿女们拜偶像,吃祭偶像之物(天主教在“弥撒”中拜那块圣饼,以为吃那块圣饼有救恩)。要看众教会的事都是神国的事;仇敌来了,我们就要吹号(他们听,或不听),我们不吹,我们就有罪了。

作者:吴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