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主为救世人“纡尊降贵”是不对的吗?

有肢体认为在传福音时,形容主“纡尊降贵”,降世救赎世人而被钉死在十架上是不对的,因为:

  1. 主虽取了奴仆的形像死在十架上,但在神眼中祂却是“至高”的(腓2:7-9);
  2. 主被钉十架前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约12:23)。祂既不以十架为耻,所以祂根本没有“纡尊降贵”
  3. 主牺牲是因为爱我们。父亲不会觉得为子女付出是“纡尊降贵”,子女也不会觉得父亲为他们付出是“纡尊降贵”;
  4. 强调主以十字架为荣这种“无条件的爱”更能吸引人信主;
  5. 用“纡尊降贵”来形容主的牺牲会令人觉得主是以十架为耻;
  6. 强调宇宙的主为罪人“纡尊降贵”未必能引发人感恩的心,更可能因为令人感觉“不配”或“受宠若惊”而对福音“敬而远之”;
  7. 在后现代思潮下,传福音时强调耶稣“纡尊降贵”会导致反感,会令人觉得神“虚伪”,以降卑作手段博取荣誉;
  8. 主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如果信徒也有主“纡尊降贵”的心态,事奉又怎能轻松快乐呢?

所以,结论是:无论传福音或讲道,都不应说主被钉十架是“纡尊降贵”。

肢体有这种想法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如果信主真是像一些人所想那么风光的话,使徒保罗也不会说:“我不以福音为耻”(罗1:16),更不用嘱咐提摩太:“你不要以给我们的主作见证为耻”了(提后1:8)。一石既已击起千重浪,让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

问题1:主虽取了奴仆的形像死在十架上,但在神眼中祂却是“至高”的(腓2:7-9)。

降世”是“高升”、“十架”是“荣耀”,是神在天上平视基督所下的判语;而“降世”或“十架”是“纡尊降贵”,则是人类从地上仰观救主所得的印象。两者本就是同一件事的两面,不但没有冲突,更是互补的。

问题2:主被钉十架前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约12:23)。祂既不以十架为耻,所以祂根本没有“纡尊降贵”。

关乎神的荣耀,圣经的启示是:
A. 神的荣耀是自有永有,至高及自明的;
B. 它无需借助任何事物,或借着做任何事来显明;
C. 凡神所作的都会将祂的荣耀彰显出来。

但有一点信徒必须紧记:神不但是荣耀的,还希望与我们分享祂的荣耀,更将彰显祂荣耀的责任交付了我们。所以“基督徒”就是“基督人”;神是光,我们也是“世上的光”,有责任将我们的光“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

但正如“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荣耀未被彰显出来也是空的。信徒要荣耀神,不能光靠头脑认识神,还须对神的美善有切身的体会。所以任何有关人对神荣耀的探讨,都必须包含“”和“”两方面的角度,才不致以偏概全。

主不错是甘心情愿为人牺牲的,但因为主看十架为荣便否定祂的“纡尊降贵”,是既不合理也不合逻辑的。宇宙的主“纡尊降贵”拯救罪人如确有其事,也不会因为人感觉“不配”或“受宠若惊”而变成子虚乌有。别人的领受我无权置喙,但于我而言,主为我“纡尊降贵”是彰彰明甚的!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降世”不就是“纡尊降贵”吗?

主为了拯救世人“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2:7),不就是“纡尊降贵”吗?至于“存心顺服,以至于死”(腓2:8),更是义无反顾的牺牲了。

宇宙最荣耀的主为人落得“无佳形美容”(赛53:2)的样子,连祂所造的人也不羡慕祂;宇宙最尊贵的主为了人甘愿被人“藐视”“厌弃”(赛53:3),这些如不是“纡尊降贵”,又是什么?

那将来要审判世界的主,为人“被牵到宰杀之地”时竟“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赛53:7),如果用“纡尊降贵”来形容是错的,原因就是这句话实在太轻描淡写,未能表达主所付出的万一。

问题3:主牺牲是因为爱我们。父亲不会觉得为子女付出是“纡尊降贵”,子女也不会觉得父亲为他们付出是“纡尊降贵”。

人爱子女,照顾子女不觉是“纡尊降贵”是正常的;爱我们的主也没有视自己的舍身为“纡尊降贵”也是事实。但你爱子女,甚至为子女“执粪”亦甘之如饴,但你没有“纡尊降贵”的感觉并不表示你从未为子女“执粪”,也不能否定看见你为子女“执粪”的第三者会觉得你是“纡尊降贵”。再者,施者不望报并不表示受者可以不当一回事。作为子女,若对父母养育劬劳视若无睹,或只认为是分所应为的,无疑暗示这爱只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付出,这又岂是神救赎世人的初衷?有关这点,我会在下文详细说明。

问题4:强调主以十字架为荣这种“无条件的爱”更能吸引人信主。

我认同无条件的爱是很吸引的但爱真是可以“无条件”的吗?你能接受你的配偶有第三者吗?神不是“甚爱世人”吗?但为何一方面在基利心山向人陈明祝福,却又在以巴路山向人宣布咒诅呢?

人有上述的疑惑全因未能透彻掌握神爱(agape)的本质。明白神爱的本质要由探讨真理的本质开始。真理不只是一个理念,还必须包含三个内涵:
A. 它必须是绝对公义良善的;
B. 它必须是能够彰显出来的;及
C. 它的彰显不能和它公义良善的本质相违。

现在让我们将“神的爱”这一观念放入上述的框架中分析并以图表的方式加以说明:

【表一:神的爱】

神的爱()表示属于()表示不属于

本质表现果效
A1. 公义良善(B1. 具体表达出来(C1. 不违公义良善的本质(
A2. 邪恶不义(B2. 不能或不表达(C2. 有违公义良善的本质(

从表一可见,A2、B2、C2都不属神的爱;单是A1流于理论,单是B1可以是伪善,都不能完全代表神的爱,惟有A1+B1+C1才完全符合神爱的标准。

但如果我们将神的救世计划代入这框架中,问题便来了:主是因为爱人才愿被钉十架,这与A1吻合;主为人死在十架上,用实际的行动表达祂对人的爱,这与B1吻合;但因为神赋与人自由意志,祂在十架上的牺牲却可能会产生:C1信者得救及C2不信者不得救这两个截然不同,但却不违反神公义和良善本质的结果。既然信者得救和不信者不得救都合乎真理,人选择信或不信却有不同的后果,那么,主在十字架上的牺牲究竟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的呢?

答案十分肯定:是绝对无条件的。因为“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罗5:8)。如果耶稣在人表态是否接受福音之后才为人钉十架,人是否接受福音便可能成为主考虑的条件之一,所以主的牺牲纵然是无私的,但在人眼中却还是有条件的。但如今主是在人表态是否接受福音之前已为人牺牲,救恩便是无条件的了,因为得救与否只是人按自己的自由意志作出取舍后不同的结果,而不是神限定条件下的产物。

问题是主施恩不望报并不表示祂不渴望自己的付出能赢得世人正面的回应。主一方面无条件地付出,另一方面又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对方爱的回应,是无求还是有求?我不能回答,只能说爱就是这样。又知道如果主抱的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那么,救恩岂不是只是一出戏?无论对主和对人,这都是一个悲剧。

问题5:用“纡尊降贵”来形容主的牺牲会令人觉得主是以十架为耻。

这问题同样也犯了主观和以偏概全的毛病,将神局限在人主观的领受中。主是否介意我们用“纡尊降贵”来形容祂,我不敢置喙,只知道当使徒保罗同样使用“俯就卑微”(罗12:16)来教导信徒的时候,没有人觉得他是“以福音为耻”,因为保罗是体会了主的心肠后才将自己的领受教导别人。

问题6:强调宇宙的主为罪人“纡尊降贵”未必能引发人感恩的心,更可能因为令人感觉“不配”或“受宠若惊”而对福音“敬而远之”。

主是否介意别人说祂“纡尊降贵”我不得而知,但对于强调主“纡尊降贵”“未必能引发感恩的心”,甚至会导致人“反感”,或因觉得自己“不配”或“受竉若惊”而对福音“敬而远之”,这一点我就不敢苟同了,因为这与我的经验不符。由初信至今,一直最能深深感动自己和无数肢体的,正正就是主在十架上的“纡尊降贵”。

问题7:在后现代思潮下,传福音时强调耶稣“纡尊降贵”会导致反感,会令人觉得神“虚伪”,以降卑作手段博取荣誉。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1:16),毋须“说好”,不怕“唱衰”;传福音靠的也是圣灵的大能,不是人的口才策略,应该说什么,什么能感动人,都应该是由圣灵引领,不是由人作主。至于“后现代的人”是否会“反感”和“论断”我们,又何足道哉!不论古代、现代、前现代、后现代,他们论断我们还算少吗?迁就他们,他们就不会论断了吗?退一步说,他们对被称为“罪人”,对“地狱”,对“永刑”都十分反感,我们便应噤若寒蝉了吗?

如果强调主“纡尊降贵”会导致反感,令人觉得神“虚伪”,那么,圣餐岂非要取消?因为圣餐所记念的,正是基督在世最不堪的一幕。同样,〈希伯来书〉也是胡说八道了,因为它竟叫我们去思想主“被罪人顶撞”这个最羞耻的场景(来12:3)。又岂知我们如这样做,就正好中了撒旦的诡计。如果因为怕别人误会或反感,就对主为我们作的牺牲连提都不敢提,想想主会有多伤心失望?更严重的是,这无疑是曲线向人承认我们也怀疑主耶稣的降卑是“虚伪”的,只是一种“手段”,是“like”的行为,岂不弄巧反拙?

所以说主为我们“纡尊降贵”,便是“羞辱”了祂这一观念,是不正确的。如果主看重的,只是自己的荣耀,祂根本就毋须为门徒洗脚,更毋须忍受罪人的顶撞。如要避免基督被无意“冒犯”,圣经只要显现祂尊贵的一面即可,又何苦巨细无遗地详述基督成为肉身之后所受的种种苦楚?〈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分别从“奴仆”和“人”的角度记述主耶稣的生平,可以除名了;〈以赛亚书53章〉也可以删掉了。

问题8:主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如果信徒也有主“纡尊降贵”的心态,事奉又怎能轻松快乐呢?

主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并不是主仆“能轻松又快乐”地牧养的保证,只表示主答应赐恩典给我们去完成祂的托付。如果牧养真是轻松快乐的,保罗又何须记念提摩太的眼泪?如果主真是怀着“能轻松又快乐”的心去牧养,早已被门徒气死,不用上十字架了。我们无法得知主耶稣内心的感受,但在我的眼中,主却总是愁容多,欢颜少的。

总而言之,神在天,人在地;神圣洁,人污秽;天然就有高低之分,尊卑之别。两者要相交,不是人“高攀”以达神,就是神“纡尊”以就人,所以主能与人相交,本身就已是“纡尊降贵”的最佳写照。而且“祂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往往愿意多行一步,甚至甘冒被人误会为“虚伪”、“施恩望报”、“贪爱荣耀”的危险。所以,世人要“猜疑”,要“误会”,就让他们“猜疑”“误会”下去吧!就连主也不介怀,我们又有什么好忌讳呢?最要紧的,是不要忘记圣经郑重的提醒:“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弗2:8)。

作者:曾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