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纪辩论
布道后分享,几位年轻肢体提到,有福音对象说“在1987年中大举行的宗教辩论中,李天命博士已经否定了神的存在”。由于辩论举办时他们尚年小甚或未曾出生,所知有限,所以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1987年9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的确举行了一场难得一见的宗教辩论,题目为“相信神的存在是更合理吗?”由加拿大学园传道会巡回讲员韩那 (M. Horner) 对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师李天命博士。韩那自1974年开始,即替学园传道会到世界各地的大学,与非基督徒的学者进行有关“神是否存在”的辩论,战绩彪炳。李天命博士则以善辩著称,且是校内最受欢迎的哲学系讲师之一。故此,这场辩论吸引了近1700名中大师生出席,是中大罕见的“盛会”之一。
辩论开始,正方的韩那先从道德原则、宇宙起源、宇宙结构、感官理性、耶稣复活、生命起源等六方面分析为何他认为相信神的存在是更合理的。反方的李博士在反驳的时候,却一反常态,不提出自己的论据,只提出著名的无神论论证“石头论证”,用以说明如果正方无法证明神是全能的,他们所有关于相信神是更合理的论证就都是不能成立的。
辩论完毕,710名负责评分的出席者中,认为韩那获胜的有190人(26.8%),认为李博士获胜的有380人(53.5%),另外有140人(19.7%)认为两人打成平手。
不少人都喜欢如李博士一样,引用以下一类问题来质疑基督教信仰:
例一:“神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不能举起的石头吗?若不能,祂就不是全能的;若衪连自己所造的石头也不能举起,祂也不是全能的。”
例二:“神可以犯罪吗?可以,祂就不是至善的;不可以,祂就不是全能的。”
例三:“神可以又是光明,又是黑暗吗?不可以,祂就不是全能的。”
结论:“一个不是全能的神根本就不值得人相信。”
辩论重视的是策略和辩才,胜负不一定反映辩题的真确性和参与辩论者的立场;加上这次辩论的题目是“相信神的存在是更合理吗?”纵使李博士胜了,极其量也只能得出“相信神不存在是较合理”的结论,而非“神不存在”。何况李博士更清楚表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可是辩论结束后,辩论的胜负却被不少人大肆渲染,说基督教没法证明神的存在,而李博士却“证明”了“神不存在”!中大及李博士盛名之下,不少人对此不敢稍有怀疑。谬种流传,已为祸不少。我们实在有需要回到问题的核心,验证前面所列举那些无神论问题的内涵,看看是否真如不少人所相信的,足以动摇我们信仰根基,同时进一步尝试去了解这些问题不断被提出的原因,提问者的心态,并顺便分享自己对圣经与科学一些粗浅的见解,以期使大家更能掌握不信者的思考模式,令福音事工更见成效。
首先必须指出,就这次辩论而言,不计保持中立的一百四十人,单从当时香港基督徒人口远低于百分之二十这一角度观之,韩那先生是赚了的。但若单从统计的结果来看,正方的韩那无疑是落败了,只是输得有点不明不白。因为先不论双方的辩才及所提出论据的优劣,在辩论的过程中,反方确实犯了偏离主题和旁门取巧这两个毛病。
偏离主题:今次辩论的主题是:“相信神的存在是更合理吗?”正方韩那先发言提出自己的理据,说明为何他认为相信神的存在是更合理的。在一般情况下,反方发言时亦应提出理据驳斥正方的立论,以说明为何自己认为相信神的存在是较不合理。但李博士却舍此而不行,反而借着提出“石头论证”来质疑正方神的概念有矛盾,作为推倒正方相信神是更合理的理证,但他这样做明显是令辩论偏离了原先的论题。现在让我们将论题改为“较喜欢吃苹果是更合理吗?”加以说明:
正方:较喜欢吃苹果是更合理的。反方:较喜欢吃苹果不是更合理的。
正方:先发言并提出各种理据说明为何较喜欢吃苹果是更合理的。例如指出苹果悦人眼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外表有内涵等等。
反方:理论上亦应提出理据驳斥正方去说明为何较喜欢吃苹果不是更合理的。例如指出世上比苹果更悦目、更鲜美、更有营养的水果不知凡几,质疑正方为何单单钟情于苹果等等。
但如果反方不这样做,只反问正方:“你能够证明苹果是世上最好的水果吗?”如果你不能,即表示你知道世上可能还有比苹果更好的水果,所以你一切有关较喜欢吃苹果是更合理的理据都是不能成立的,所以你输了。很明显,反方的问题已令辩论偏离了主题,因为辩论是要证明“较喜欢吃苹果是否更合理”,而不是要去证明“苹果是否是世上最好的水果”。两条问题根本就没有关系,因为就算苹果不是世上最好的水果,只要我能够证明它整体上比所有其他水果优胜,我还是可以说较喜欢吃苹果是更合理的,这才是这次辩论的主要目的。同样,中大辩论的主题是要证明“相信神的存在是否更合理”,而不是去证明“神是否全能”,所以纵使我不能证明神是全能的,只要我能证明相信神的存在整体上比不信神存在优胜,我还是可以说“相信神的存在是更合的”,这也正是今次辩论的主要目的。李博士的策略明显令辩论偏离了原有的主题和目的。问题既然无关,硬要以此作为先决条件,只令提出的要求变得荒谬。
旁门取巧:反方如何取巧?又让我们试试将辩论的题目改为“相信神的存在是更不合理吗?”加以说明。小小的改动只将正反双方的地位对调,完全不影响辩论的主题和目的,看似微不足道,谁又料到竟是令整场辩论胜负逆转的关键?让我们先回到苹果的例子,将辩论的题目也改为“较喜欢吃苹果是更不合理吗?”
正方:较喜欢吃苹果是更不合理的。反方:较喜欢吃苹果是更合理的。
正方:先发言提出各种理据说明为何较喜欢吃苹果是更不合理的。例如指出世上比苹果更悦目、更鲜美、更有营养的水果多的是,质疑正方为何单单钟情于苹果等等。
反方:理论上亦应提出理据驳斥正方去说明为何较喜欢吃苹果是更合理的。例如指出苹果悦人眼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外表内涵都是天下无双等等。
但如果反方不这样做,只像在上述例子一样,提出完全一样的问题来质问正方:“你能证明苹果是世上最好的水果吗?”如果你不能,即表示你知道苹果有可能是世上最好的水果,所以你一切有关较喜欢吃苹果是更不合理的理据都是不能成立的,所以你输了。
中大辩论的论题若被改为“相信神的存在是更不合理吗?”李博士便成为了先发言的正方。在他发言提出他的论据来说明为什么他相信神的存在是更不合理之后,同样韩那先生也可以先前李博士质疑他的同一条问题反过来质疑李博士:你能证明神是全能的吗?如果不能,则表示你神的概念有矛盾,所以你一切有关相信神的存在是更不合理的理据都是不能成立的,所以你输了。看,两次辩论双方所问的问题及所涉及的理据都完全没有差异,只因发问的次序被互换,胜负便逆转了。单靠如此取巧的方式夺魁,可谓胜之不武。
【待续】
作者:曾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