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也有不增长的时刻

人人都希望教会在人数上增长,这是必然的。试问谁会喜欢自己所属,或所牧养的教会不增长呢?然而,我们研究圣经,的确发现神并没有担心教会不增长。似乎圣经显示,只要教会传纯正的福音,是不愁不增长的。倘若传纯正的福音,教会也没有发生不正常的事情,而教会还是不增长,那应该是正常的,神的旨意本是如此。

正如主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神蹟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主耶稣就说:“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的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阿,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能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太11:25-27)当施洗约翰的门徒看见众人都到耶稣那里受洗,到约翰那里受洗的人数大大减少,就来告诉施洗约翰。施洗约翰却回应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约3:27)是的,若不是神将得救的人数加增给教会,教会就不能有所增长。神若不将得救的人数加给教会,而教会仍然有增长的话,教会就有祸了,因为所加增的,不是麦子,而是稗子。

神认为教会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是不应该增长的,人若硬要用各种方法,叫教会增长,那就不能算为“增长”,只能算为“发大”。正像妇人将面酵放在三斗面里,一夜之间就发大一样。这样的“发大”,不但不是神的旨意,更是违反神的旨意。当然,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盼望教会增长的。但是,如果在特殊的情况下,神不要教会增长,我们就应该安于不增长才对。

挪亚的“大衰退潮”

或问,怎样的情况才算是特殊的情况?答案是,如果要降低“属灵素质”,不惜运用“违反信仰”的做法,来迁就人,才能叫教会增长的话,我们就不要羡慕别教会有这样的增长,反而以不增长为荣才对。举例来说:

圣经显示,挪亚时代出现一个“灵性大衰退潮”。创世记六章一至四节这样记载说:“当人在世上多起来,又生女儿的时候,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时候有伟人在地上,后来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子们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可惜,有许多信仰相当纯正的圣经学者,错误解释这段经文,认为“神的儿子们”与“人的女子”结合,生出上古“英武有名的伟人”,是指一些堕落的“天使”与“人的女子”结婚,生出一些“半人半天使的怪物”出来。因此,造成神用洪水审判挪亚那一个世代,将他们全部毁灭。这样的解释是非常错误的,因为:

1. 按文法,“人既属乎血气”这句话所说的“人”,就是指上文的“神的儿子们”,不是指天使。因为这些“神的儿子们”不理会住在他们里头的“圣灵”,只顾随着自己属血气的情欲来娶妻,所以就称为“属乎血气”。天使并没有肉体,怎可能属乎血气呢?

2. 希伯来书指出:“所有的天使,神从来对那一个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来1:5)因此,“神的儿子们”不可能指“天使”而说,因为“天使”都只不过是“服役之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的”而已(来1:14)。

3. 主耶稣讲论我们将来复活的时候,指出:“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太22:30-31)意思是说,天使原是灵体,是中性的,不分男女,无法嫁娶。所以“神的儿子们”是不可能与“人的女子”结合生子的。

4. 如果天使与人结婚,能生出“半人半天使的怪物”的话,那么,历史上许多民间“人鬼结婚”的习俗,今天世上岂不是充塞著有许“多半人半鬼”的怪物吗?但经文说,他们生的是“英武有名的伟人”,意思是好勇斗狠的巨人,不是半人半天使的怪物。

因此,“神的儿子们”应该解作“信主的人”才对。如果我们细心读圣经,我们就发现,创世记第四章主要是论及该隐的家谱,第五章则论及塞特的家谱。但是,插在第四章尾,第五章之前,有一段不属该隐家谱,也不属塞特家谱的经文,特别指出:“亚当又与妻子同房,他就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塞特。意思说:神另给我立了一个儿子代替亚伯,因为该隐杀了他。塞特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时候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创4:25-26)这段话分明是要记载人类第一次“大复兴”,因为“那时,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创4:26)。我们知道,神设立一个得救的大原则,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10:13)所以,从亚当第三代以挪士开始,有过一次大复兴,许多人因为求告耶和华的名而得救,成为“神的儿子们”。当然,这求告主名的热潮,发展到亚当第七代以诺的时代,有更多信主的人才对,因为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应该影响更多人信主。及至发展到挪亚时代,“灵性大衰退潮”就出现了,经文指出,最后只剩下挪亚一家八口得救。这个“灵性大衰退潮”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大量本来信主的“神的儿子们”,在信仰上后退,与不信的女子结合。这些不信主的女子,很可能是指著该隐的后裔而说的,因为该隐的谱系来到最后期之时,经文特别强调“拉麦娶了两个妻、一个名叫亚大、一个名叫洗拉。”(创4:19)我们知道,在原文“亚大”是妆饰的意思;而“洗拉”却是影儿的意思。经文又特别记载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名叫“拿玛”,是得人喜爱的意思。根据圣经的惯例,家谱通常都不记女人的名字。如果特别记载一些女人的名字,就必定有特殊的意义在内。因此,笔者相信,作者摩西特别记载这些该隐家谱的女人名字,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那些“神的儿子们”就是与这些不信主的该隐后裔女子结合,结果造成“灵性大衰退潮”,最后连神的灵要离开他们,因为他们不理会住在他们里头的圣灵,也放弃“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的原则,只顾肉体外表美貌,就随意娶来为妻。

这样我们看见,挪亚时代的“灵性大衰退潮”,是因为“信”与“不信”的通婚所致。神的性情是不喜欢人混合的。婚姻混合,圣经称之为“奸淫”;信仰混合,圣经称之为“邪淫”;不信复活的撒都该人与相信复活的法利赛人混合,主耶稣称之为“邪恶淫乱的世代”。如今“神的儿子们”与“不信的女子”结合,也是一种“淫合”,是神极之不喜欢的。

然而,挪亚面对这样的“灵性大衰退潮”,我们可以想像,他为什么要到五百岁才开始生闪、含和雅弗呢?很明显,这是因为挪亚找不到合神心意的妻子。他立志,宁愿没有妻子和儿子,为了维持自己在信仰上纯正,也不愿意跟随“大潮流”而离开神。相信神也是故意试炼他,要看看他能否持守得住自己信仰纯正,不与不信的女子结婚生子,因此神要他等到四百九十多岁,才赐他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

在不增长中忠心

现在,让我们以这个“灵性大衰退潮”来看教会增长。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特别的情况下,“教会”(得救的挪亚一家)不增长,是出于神的旨意。那些本来属灵的“神的儿子们”,因为放弃信仰原则,随意娶妻的缘故,生下许多有名的儿子,叫后来退去的“神的儿子们”羡慕不已,于是在彼此影响之下,就形成越来越严重的“灵性大衰退潮”。他们在考虑应否退去之时,必定想到,“如果挪亚所走的路是对的话,为什么挪亚的家人不增长?如果大众不对的话,为什么他们与人的女子通婚后,竟生出这么多英武有名的伟人?”这样,他们以“量”的增长作为批判事物对与不对的标准,结果就导至整个时代败坏,全然灭亡了。正如主耶稣所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

应该“进窄门,走窄路”,这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实行起来,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试问有谁愿意自己教会长期人数不增长?试问那一间教会不羡慕建造辉煌宏大礼拜堂?因此,我们看见,福音派教众教会和天主教,都是因为羡慕灵恩派教会增长得快,而不再介意灵恩派聚会狂叫、混乱、出现许多假方言、假神蹟、假奇事、假先知、假道理……。人人反过来为他们辩论,维护他们。不肯正视他们所标榜的“圣灵现象”,其实是“邪灵现象”,可见“量”的增长,实在吸引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抵受得住的。

我们常听见许多大聚会,介绍讲员说:某某讲员是神“忠心的仆人”。理由只不过因为他是一位博士、一位世界著名的学者、他所牧养的教会,是一间很大,很多人聚会的教会。其实,人人都知道,挪亚才是“神忠心的仆人”,因为他在当时被全世界的人骂他、讥笑他、排斥他…,叫他落在非常孤单的光景中,但是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立场,也不与不信的人结合,不肯跟随“大衰退潮”,不羡慕别人兴旺,不介意自己到五百岁才生三个儿子,远远不及那些退去的“神的儿子们”那么“人多,蒙福”!

在圣经中,不是只有挪亚一家才这么孤单的。我们研读旧约圣经,发现差不多每一个先知都是这么孤单,不为人所谅解和支持的。保罗虽然建立许多教会,因他而信主的人数,何只十万。但是,任何一个人读他的书信,都察觉到他极度孤单,极度被人排斥。其他使徒也是这样。倘若我们看见一个传道人不孤单,人人都说他好,各地的人都拥护他,大致上,我们可以说,这个传道人必定是个喜爱妥协,不严守圣经真理原则,随时会出卖信仰的人。

或问,像挪亚这样,落在极度孤单景况中的人,怎能支持得住呢?我们研读创世记第六章,就发现,挪亚因为知道“耶和华心中忧伤”(创6:6),所以他与神同忧,做神的知心朋友,所以能够抵受得住被全人类排斥,和拼弃,因而不伯孤单。

试问,还有谁比神更孤单呢?当时,神的灵住在那些“神的儿子们”心里,被他们长期冷落,不加理睬,因为他们的心,一面倒地倾向爱上那些“人的女子们”。这些“神的儿子们”有圣灵而不肯属圣灵,只属乎血气。神忍耐他们,忍了一百二十年,直忍到他们就全然败坏,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地上满了强暴才正离开他们。当时神的心,何等忧伤,以致经文形容神心中忧伤,如同“后悔造人在地上”一样。

主降临的日子也怎样

有一点读者必须紧记于心的,就是主说:“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太24:37)意思是说,类似的“灵性大衰退潮”,也会在主耶稣第一次来世,和第二次降临之前出现。

研究主耶稣第一次来世,我们看见施约翰先出来传道。那时,约但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旷野,要受约翰的洗。我们从当时万人空巷的场面来看,以为这样的大复兴,就是教会增长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了。其实主耶稣解释约翰就是当来的以利亚(太11:14)。读者还记得以利亚有什么大特征吗?他在迦密山上,叫火从天上降下来,烧尽祭坛上的祭物。叫百姓认识耶和华才是真神。并且百姓一同起来,将四百个巴力先知杀了。这样伟大的作为,本是大复兴的开始。但是,谁会想到,第二天,王后耶洗别发誓要追杀以利亚的时候,百姓竟然转过来支持耶洗别。使以利亚大大灰心,在神面前求死,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作什么?”他说:“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你的约,毁坏了你的坛,用刀杀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王上19:4-10)以利亚感到非常孤单,因为群众易变,不可靠,以致他以为“只剩下我一个人”。但神对他说:“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王上19:18)。虽然如此,读者你会为全国只有七千人没有变质而满足吗?那是不是得救的极少数呢?

群众不可靠

同样的,施洗约翰出来传道,万人空巷,约但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来要听他讲道。然而,这大群人是真心悔改的吗?当约翰被捕坐牢之时,就原形毕露了。那时百姓都离开他,没有一个人关心他的。主耶稣指著那些群众说:“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么?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么﹖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太11:7-8)意思是说,百姓从前出到旷野去,不是要“听”约翰讲道,而是要去“看”热闹,“看”罢,就认为约翰所带领的复兴运动,只不过是像“风吹动芦苇”那么没有意思的事而已。他们很快就背弃约翰,叫约翰灰心,险些还怀疑主耶稣不是那位要来的基督。

不但施洗约翰所带动的复兴运动不能用来讲解教会在“量”上的增长,即使是主耶稣,他在各处传道赶鬼行异能,吸引数以万计的人前来跟随他。单单是两次分饼和鱼的神蹟,就喂饱数以万计的人。路加福音还记载,有一次有几万人聚集,甚至彼此践踏(路12:1)。但是,这些群众是真心跟随主的吗?不,因为再过不久,他们看见主耶稣被捕受审之时,他们都背弃主,甚至有不少人还协助喊著说“钉死他,钉死他”。我们可以引主复活之后,在加利利那一次公开的约会来计算,就知道了。那一次的约会,主在受死之前已经告诉门徒(太26:32),主复活后,天使又再一次吩咐妇女们告诉众门徒(太28:8),后来主向门徒显现之时,又再一次亲自嘱咐他们:“不要害怕,你们去告诉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太228:10)读者可以从常理来想,有谁不想见到复活的主?如果你听见有人告诉你,主要在加利利的山上约见你,你会不会出席呢?我想,凡是真心信主的人,都必定兴高彩烈,排除万难地赴这个约会才对。然而,根据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论及主复活向众人显现的记录,最多人赴会的一次,才只不过是“五百人”而已。那绝大部份从前表示愿意信主的人都没有出现。你说主伤心不伤心?你说群众可靠不可靠?

三个可怕的世代

所以,主第一次来世之时,他感到很孤单。因为真心信他的人不多。以致他说:“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路18:8)笔者认为,人类历史中,有三个时代是极端可怕的:第一个时代是挪亚的世代,因为得救的只有八个人。第二个可怕的时代,是主耶稣第一次来世的时代,因为整个圣殿变成贼窝,所有祭司、文士、法利赛人、撒都该人、长老…,竟然没有一个得救的。读者试一试这样想,如果全香港所有教会的传道人,和长老执事,竟然没有一个得救的,你说可怕不可怕?第三个可怕的时代,是末世主降临之前的世代,因为启示录指出,那两个像以利亚和摩西的见证人被杀之时,全世界的人都互相馈送礼物来庆祝!他们的尸首倒在城里的街道上三天半,竟然没有人敢出来为他们埋葬。可见当时,真基督徒真是少得很可怜。因为有极多称为基督徒的,都退去支持敌基督和假先知所推动的“教会大合一运动”去了。末世时代所出现的“灵性大衰退潮”,相信也像挪亚时代的大衰退潮一样。那时,真基督徒都被屠杀了,留下不被屠杀的真基督徒,真像挪亚一家八口一样,少得非常可怜。试问谁可以想象,末世时代那两个见证人孤单的程度?谁可以想象,那些不能被提,在空中与主相会的假基督徒,还是充塞著世上许多大教堂呢?

我们从太马福音二十四章,主耶稣用三个“许多”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就可见到,“量”的增长往往是骗人的。主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6-13)读者可以现实一点来想,“许多人被迷惑”、“许多人跌倒”、“许多人的爱心冷淡”,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忍耐到底”,以致“得救”的人,到底能有多少?那时,如果你牧养一间教会,你认为,应该以信徒的灵性“素质”增长为重呢?还是以聚会人的数“量”为重呢?告诉你,那时,凡以“量”为重的,都是以“草木禾楷”来建造,其工程最后终必被火焚烧。

作者:吴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