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也有不增長的時刻

人人都希望教會在人數上增長,這是必然的。試問誰會喜歡自己所屬,或所牧養的教會不增長呢?然而,我們研究聖經,的確發現神並沒有擔心教會不增長。似乎聖經顯示,只要教會傳純正的福音,是不愁不增長的。倘若傳純正的福音,教會也沒有發生不正常的事情,而教會還是不增長,那應該是正常的,神的旨意本是如此。

正如主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神蹟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主耶穌就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能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太11:25-27)當施洗約翰的門徒看見眾人都到耶穌那裡受洗,到約翰那裡受洗的人數大大減少,就來告訴施洗約翰。施洗約翰卻回應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約3:27)是的,若不是神將得救的人數加增給教會,教會就不能有所增長。神若不將得救的人數加給教會,而教會仍然有增長的話,教會就有禍了,因為所加增的,不是麥子,而是稗子。

神認為教會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是不應該增長的,人若硬要用各種方法,叫教會增長,那就不能算為「增長」,只能算為「發大」。正像婦人將麵酵放在三斗麵裡,一夜之間就發大一樣。這樣的「發大」,不但不是神的旨意,更是違反神的旨意。當然,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盼望教會增長的。但是,如果在特殊的情況下,神不要教會增長,我們就應該安於不增長才對。

挪亞的「大衰退潮」

或問,怎樣的情況才算是特殊的情況?答案是,如果要降低「屬靈素質」,不惜運用「違反信仰」的做法,來遷就人,才能叫教會增長的話,我們就不要羨慕別教會有這樣的增長,反而以不增長為榮才對。舉例來說:

聖經顯示,挪亞時代出現一個「靈性大衰退潮」。創世記六章一至四節這樣記載說:「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裏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可惜,有許多信仰相當純正的聖經學者,錯誤解釋這段經文,認為「神的兒子們」與「人的女子」結合,生出上古「英武有名的偉人」,是指一些墮落的「天使」與「人的女子」結婚,生出一些「半人半天使的怪物」出來。因此,造成神用洪水審判挪亞那一個世代,將他們全部毀滅。這樣的解釋是非常錯誤的,因為:

1. 按文法,「人既屬乎血氣」這句話所說的「人」,就是指上文的「神的兒子們」,不是指天使。因為這些「神的兒子們」不理會住在他們裡頭的「聖靈」,只顧隨著自己屬血氣的情慾來娶妻,所以就稱為「屬乎血氣」。天使並沒有肉體,怎可能屬乎血氣呢?

2. 希伯來書指出:「所有的天使,神從來對那一個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來1:5)因此,「神的兒子們」不可能指「天使」而說,因為「天使」都只不過是「服役之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的」而已(來1:14)。

3. 主耶穌講論我們將來復活的時候,指出:「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太22:30-31)意思是說,天使原是靈體,是中性的,不分男女,無法嫁娶。所以「神的兒子們」是不可能與「人的女子」結合生子的。

4. 如果天使與人結婚,能生出「半人半天使的怪物」的話,那麼,歷史上許多民間「人鬼結婚」的習俗,今天世上豈不是充塞著有許「多半人半鬼」的怪物嗎?但經文說,他們生的是「英武有名的偉人」,意思是好勇鬥狠的巨人,不是半人半天使的怪物。

因此,「神的兒子們」應該解作「信主的人」才對。如果我們細心讀聖經,我們就發現,創世記第四章主要是論及該隱的家譜,第五章則論及塞特的家譜。但是,插在第四章尾,第五章之前,有一段不屬該隱家譜,也不屬塞特家譜的經文,特別指出:「亞當又與妻子同房,他就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塞特。意思說:神另給我立了一個兒子代替亞伯,因為該隱殺了他。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時候人纔求告耶和華的名。」(創4:25-26)這段話分明是要記載人類第一次「大復興」,因為「那時,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創4:26)。我們知道,神設立一個得救的大原則,說:「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所以,從亞當第三代以挪士開始,有過一次大復興,許多人因為求告耶和華的名而得救,成為「神的兒子們」。當然,這求告主名的熱潮,發展到亞當第七代以諾的時代,有更多信主的人才對,因為以諾與神同行三百年,應該影響更多人信主。及至發展到挪亞時代,「靈性大衰退潮」就出現了,經文指出,最後只剩下挪亞一家八口得救。這個「靈性大衰退潮」的原因是甚麼呢?就是大量本來信主的「神的兒子們」,在信仰上後退,與不信的女子結合。這些不信主的女子,很可能是指著該隱的後裔而說的,因為該隱的譜系來到最後期之時,經文特別強調「拉麥娶了兩個妻、一個名叫亞大、一個名叫洗拉。」(創4:19)我們知道,在原文「亞大」是妝飾的意思;而「洗拉」卻是影兒的意思。經文又特別記載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名叫「拿瑪」,是得人喜愛的意思。根據聖經的慣例,家譜通常都不記女人的名字。如果特別記載一些女人的名字,就必定有特殊的意義在內。因此,筆者相信,作者摩西特別記載這些該隱家譜的女人名字,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那些「神的兒子們」就是與這些不信主的該隱後裔女子結合,結果造成「靈性大衰退潮」,最後連神的靈要離開他們,因為他們不理會住在他們裡頭的聖靈,也放棄「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原則,只顧肉體外表美貌,就隨意娶來為妻。

這樣我們看見,挪亞時代的「靈性大衰退潮」,是因為「信」與「不信」的通婚所致。神的性情是不喜歡人混合的。婚姻混合,聖經稱之為「姦淫」;信仰混合,聖經稱之為「邪淫」;不信復活的撒都該人與相信復活的法利賽人混合,主耶穌稱之為「邪惡淫亂的世代」。如今「神的兒子們」與「不信的女子」結合,也是一種「淫合」,是神極之不喜歡的。

然而,挪亞面對這樣的「靈性大衰退潮」,我們可以想像,他為甚麼要到五百歲才開始生閃、含和雅弗呢?很明顯,這是因為挪亞找不到合神心意的妻子。他立志,寧願沒有妻子和兒子,為了維持自己在信仰上純正,也不願意跟隨「大潮流」而離開神。相信神也是故意試煉他,要看看他能否持守得住自己信仰純正,不與不信的女子結婚生子,因此神要他等到四百九十多歲,才賜他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

在不增長中忠心

現在,讓我們以這個「靈性大衰退潮」來看教會增長。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特別的情況下,「教會」(得救的挪亞一家)不增長,是出於神的旨意。那些本來屬靈的「神的兒子們」,因為放棄信仰原則,隨意娶妻的緣故,生下許多有名的兒子,叫後來退去的「神的兒子們」羨慕不已,於是在彼此影響之下,就形成越來越嚴重的「靈性大衰退潮」。他們在考慮應否退去之時,必定想到,「如果挪亞所走的路是對的話,為甚麼挪亞的家人不增長?如果大眾不對的話,為甚麼他們與人的女子通婚後,竟生出這麼多英武有名的偉人?」這樣,他們以「量」的增長作為批判事物對與不對的標準,結果就導至整個時代敗壞,全然滅亡了。正如主耶穌所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

應該「進窄門,走窄路」,這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道理。但是,實行起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試問有誰願意自己教會長期人數不增長?試問那一間教會不羨慕建造輝煌宏大禮拜堂?因此,我們看見,福音派教眾教會和天主教,都是因為羨慕靈恩派教會增長得快,而不再介意靈恩派聚會狂叫、混亂、出現許多假方言、假神蹟、假奇事、假先知、假道理……。人人反過來為他們辯論,維護他們。不肯正視他們所標榜的「聖靈現象」,其實是「邪靈現象」,可見「量」的增長,實在吸引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抵受得住的。

我們常聽見許多大聚會,介紹講員說:某某講員是神「忠心的僕人」。理由只不過因為他是一位博士、一位世界著名的學者、他所牧養的教會,是一間很大,很多人聚會的教會。其實,人人都知道,挪亞才是「神忠心的僕人」,因為他在當時被全世界的人罵他、譏笑他、排斥他…,叫他落在非常孤單的光景中,但是他仍然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立場,也不與不信的人結合,不肯跟隨「大衰退潮」,不羨慕別人興旺,不介意自己到五百歲才生三個兒子,遠遠不及那些退去的「神的兒子們」那麼「人多,蒙福」!

在聖經中,不是只有挪亞一家才這麼孤單的。我們研讀舊約聖經,發現差不多每一個先知都是這麼孤單,不為人所諒解和支持的。保羅雖然建立許多教會,因他而信主的人數,何只十萬。但是,任何一個人讀他的書信,都察覺到他極度孤單,極度被人排斥。其他使徒也是這樣。倘若我們看見一個傳道人不孤單,人人都說他好,各地的人都擁護他,大致上,我們可以說,這個傳道人必定是個喜愛妥協,不嚴守聖經真理原則,隨時會出賣信仰的人。

或問,像挪亞這樣,落在極度孤單景況中的人,怎能支持得住呢?我們研讀創世記第六章,就發現,挪亞因為知道「耶和華心中憂傷」(創6:6),所以他與神同憂,做神的知心朋友,所以能夠抵受得住被全人類排斥,和拼棄,因而不伯孤單。

試問,還有誰比神更孤單呢?當時,神的靈住在那些「神的兒子們」心裡,被他們長期冷落,不加理睬,因為他們的心,一面倒地傾向愛上那些「人的女子們」。這些「神的兒子們」有聖靈而不肯屬聖靈,只屬乎血氣。神忍耐他們,忍了一百二十年,直忍到他們就全然敗壞,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地上滿了強暴才正離開他們。當時神的心,何等憂傷,以致經文形容神心中憂傷,如同「後悔造人在地上」一樣。

主降臨的日子也怎樣

有一點讀者必須緊記於心的,就是主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太24:37)意思是說,類似的「靈性大衰退潮」,也會在主耶穌第一次來世,和第二次降臨之前出現。

研究主耶穌第一次來世,我們看見施約翰先出來傳道。那時,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曠野,要受約翰的洗。我們從當時萬人空巷的場面來看,以為這樣的大復興,就是教會增長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了。其實主耶穌解釋約翰就是當來的以利亞(太11:14)。讀者還記得以利亞有甚麼大特徵嗎?他在迦密山上,叫火從天上降下來,燒盡祭壇上的祭物。叫百姓認識耶和華才是真神。並且百姓一同起來,將四百個巴力先知殺了。這樣偉大的作為,本是大復興的開始。但是,誰會想到,第二天,王后耶洗別發誓要追殺以利亞的時候,百姓竟然轉過來支持耶洗別。使以利亞大大灰心,在神面前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4-10)以利亞感到非常孤單,因為群眾易變,不可靠,以致他以為「只剩下我一個人」。但神對他說:「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8)。雖然如此,讀者你會為全國只有七千人沒有變質而滿足嗎?那是不是得救的極少數呢?

群眾不可靠

同樣的,施洗約翰出來傳道,萬人空巷,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來要聽他講道。然而,這大群人是真心悔改的嗎?當約翰被捕坐牢之時,就原形畢露了。那時百姓都離開他,沒有一個人關心他的。主耶穌指著那些群眾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麼?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麼﹖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太11:7-8)意思是說,百姓從前出到曠野去,不是要「聽」約翰講道,而是要去「看」熱鬧,「看」罷,就認為約翰所帶領的復興運動,只不過是像「風吹動蘆葦」那麼沒有意思的事而已。他們很快就背棄約翰,叫約翰灰心,險些還懷疑主耶穌不是那位要來的基督。

不但施洗約翰所帶動的復興運動不能用來講解教會在「量」上的增長,即使是主耶穌,他在各處傳道趕鬼行異能,吸引數以萬計的人前來跟隨他。單單是兩次分餅和魚的神蹟,就餵飽數以萬計的人。路加福音還記載,有一次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但是,這些群眾是真心跟隨主的嗎?不,因為再過不久,他們看見主耶穌被捕受審之時,他們都背棄主,甚至有不少人還協助喊著說「釘死他,釘死他」。我們可以引主復活之後,在加利利那一次公開的約會來計算,就知道了。那一次的約會,主在受死之前已經告訴門徒(太26:32),主復活後,天使又再一次吩咐婦女們告訴眾門徒(太28:8),後來主向門徒顯現之時,又再一次親自囑咐他們:「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裏必見我。」(太228:10)讀者可以從常理來想,有誰不想見到復活的主?如果你聽見有人告訴你,主要在加利利的山上約見你,你會不會出席呢?我想,凡是真心信主的人,都必定興高彩烈,排除萬難地赴這個約會才對。然而,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論及主復活向眾人顯現的記錄,最多人赴會的一次,才只不過是「五百人」而已。那絕大部份從前表示願意信主的人都沒有出現。你說主傷心不傷心?你說群眾可靠不可靠?

三個可怕的世代

所以,主第一次來世之時,他感到很孤單。因為真心信他的人不多。以致他說:「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路18:8)筆者認為,人類歷史中,有三個時代是極端可怕的:第一個時代是挪亞的世代,因為得救的只有八個人。第二個可怕的時代,是主耶穌第一次來世的時代,因為整個聖殿變成賊窩,所有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長老…,竟然沒有一個得救的。讀者試一試這樣想,如果全香港所有教會的傳道人,和長老執事,竟然沒有一個得救的,你說可怕不可怕?第三個可怕的時代,是末世主降臨之前的世代,因為啟示錄指出,那兩個像以利亞和摩西的見證人被殺之時,全世界的人都互相饋送禮物來慶祝!他們的屍首倒在城裡的街道上三天半,竟然沒有人敢出來為他們埋葬。可見當時,真基督徒真是少得很可憐。因為有極多稱為基督徒的,都退去支持敵基督和假先知所推動的「教會大合一運動」去了。末世時代所出現的「靈性大衰退潮」,相信也像挪亞時代的大衰退潮一樣。那時,真基督徒都被屠殺了,留下不被屠殺的真基督徒,真像挪亞一家八口一樣,少得非常可憐。試問誰可以想象,末世時代那兩個見證人孤單的程度?誰可以想象,那些不能被提,在空中與主相會的假基督徒,還是充塞著世上許多大教堂呢?

我們從太馬福音二十四章,主耶穌用三個「許多」來形容當時的情況,就可見到,「量」的增長往往是騙人的。主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6-13)讀者可以現實一點來想,「許多人被迷惑」、「許多人跌倒」、「許多人的愛心冷淡」,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忍耐到底」,以致「得救」的人,到底能有多少?那時,如果你牧養一間教會,你認為,應該以信徒的靈性「素質」增長為重呢?還是以聚會人的數「量」為重呢?告訴你,那時,凡以「量」為重的,都是以「草木禾楷」來建造,其工程最後終必被火焚燒。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