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当怎样看信仰经历?

信仰的经历和理性两者之间,常予人彼此对立的感觉。

无论是由20世纪初兴起的“五旬节运动”(即“灵恩运动”的前身),到现今在普世教会大行其道的“灵恩运动”,他们都有一种高举经历,甚至把教义建基于信仰经历的强烈倾向。他们醉心追求神蹟,并发展出诸如方言、灵浸、赶鬼、治病等道理,并以此为训去教导人,建立了灵恩式的信仰。

近四十年来,自梵蒂岗第二会议开始(1962至1965年),天主教把中世纪讲求灵里经验的各式“灵修传统”炒热了。在天主教牵头,甚至各大基督教神学院、机构和教会的大力推动下,来自天主教神父的依纳爵神操、近代隐修团体的泰泽祈祷和源自四世纪东正教的归心祈祷等“灵修法”流行起来,大大冲击华人教会。这些“灵修法”也是主张信仰经历。他们教导人以松弛练习放松身心,以极短的字句或“祷语”排除心中的杂念,再运用想像力构想出圣经或生活的场景,与其中的人物甚至幻想中的“耶稣”对话。这种追求也是着眼于信仰经历。

有人切切寻求灵恩经历,经验“圣灵工作”下的亢奋或狂喜感受;又有人退出人群,借着各种“灵修法”寻求心灵的平静和安息。两者追求方向迥异,但背后也是希望“经历神”。

然而“灵恩运动”的根源让人对其背后的灵深表怀疑;各种“灵修方法”又有如冥想技术,教导人向灵界敞开心灵,随时招来灵界困扰,结果得不偿失。根据圣经,我们又当怎样追求合乎真理的信仰经历?

一. 圣经是否反对经历?

  1. 神蹟经历:由亚拿尼亚的经历说起……

我们可从“神蹟经历”和“心灵经历”两方面来思想。

首先,我们要看看主的门徒亚拿尼亚的经历:

“当下,在大马色有一个门徒,名叫亚拿尼亚。主在异象中对他说:‘亚拿尼亚。’他说:‘主,我在这里。’主对他说:‘起来!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人,名叫扫罗。他正祷告,又看见了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进来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见。’”(徒9:10-12)

毋庸置疑,亚拿尼亚经历了奇异的事。

亚拿尼亚本是一个不见经传的门徒,是初期教会中一个小人物。圣经对他的记载就只有〈使徒行传〉第9章;他当时得了神的启示,并遵著吩咐到大马色的直街帮助扫罗(即后来的使徒保罗)。

亚拿尼亚明显经历了神蹟。当时,主的异象忽然临到他。亚拿尼亚在异象中听见主的吩咐,又看见自己走近扫罗并为他祈祷。亚拿尼亚遵命而行,异象中的一切便如实应验眼前。如此奇妙的经历,使追求神蹟的人趋之若鹜。

我们相信神蹟,因神是行奇事的神。“神蹟”不一定指某种惊天动地的事。摩西分开红海是一件大奇事,但亚拿尼亚开扫罗的眼也是奇妙不已。圣经既把这事如实记下,我们当然对此深信不疑。

神是行奇事的神,祂的权柄统管万有。祂有创造之能,祂使万物“无中生有”,因为“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9)

神在历史上多行奇妙的事。祂使亚伯拉罕由一人成为大国,后裔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创22:17);祂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手,把他们领进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出3:8、耶32:21-22)。在约书亚的年代,神为了让祂的百姓以色列人得着迦南美地,曾经使约旦河分开,令耶利哥城不攻自毁,使日月停住,又屡次把多如海沙的外邦联军交在以色列人手中。全因神的眷爱,神向以色列成就祂的应许,他们才得以居住应许地。

神行奇妙的事又不止于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祂是奇妙的神,言而有信,信实不变,就是人看来最微不足道的预言,跨越多个世纪以后,神仍能用祂统管万有的大能逐一细致地应验。

我们知道,耶稣基督的人生应验了很多预言。《铁证待判》一书的原作者麦道卫(Josh McDowell)指出,旧约圣经有超过300个弥赛亚预言,全都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他又在书中列出合共29个论到耶稣被卖、受审、受死和埋葬的预言,在耶稣受死那天的短短二十四小时内全数应验。其中最细致又奇妙的,莫过于兵丁分耶稣衣裳的预言了。

在〈诗篇22:18〉,大卫经历苦难,在圣灵感动之下写出了好些弥赛亚受苦的预言。他说:“他们(兵丁)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这样的预言令人费解,因为任谁都认为死囚的衣服没有什么价值,它怎样被分,对耶稣成就救恩、拯救万民也扯不上半点关系;但圣经却留下这个奇特的预言,借此证明耶稣是基督,是神所差来的救主。

而按常理来说,兵丁既分了耶稣的“外衣”(即把外衣一分为四,各取一份),也应该用同样方法处理耶稣的“里衣”才对。然而使徒约翰却记载:

“兵丁既然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拿祂的衣服(即“外衣”)分为四分,每兵一分;又拿祂的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他们就彼此说:‘我们不要撕开,只要拈阄,看谁得着。’这要应验经上的话说:‘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兵丁果然做了这事。”(约19:23-24)

其实耶稣的“外衣和里衣”怎样处理,与我们信主得救毫无关系。然而这事却让我们看见神真是“行奇事的神”。神既在耶稣降生一千年前借着大卫写下了这微不足道的“里衣预言”,便在一千年后借着兵丁的手如实应验。兵丁为耶稣的里衣拈阄,便证明神是一位“行奇事的神”;就是在今天,神仍然能独行奇事,成就祂的旨意,我们也能每天经历祂的奇妙作为。

2. 心灵经历:圣经中的“狂热份子”

至于“心灵经历”方面,我们可看看保罗和大卫二人的“狂热表现”。

在〈林后5:13-15〉,保罗说:“我们若果颠狂,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在〈撒下6:14-15〉,我们又看见大卫为耶和华的约柜运进耶路撒冷甚为欢乐,极力跳舞。圣经记载:“大卫穿着细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华面前极力跳舞。这样,大卫和以色列的全家欢呼吹角,将耶和华的约柜抬上来。”

无论保罗或大卫,他们因着感到神的恩爱,都曾有过让人以为“颠狂”的狂热表现。保罗被帖土罗形容为“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动普天下犹太人生乱的”(徒24:5),又被哥林多人批评为“颠狂”;大卫又因“极力跳舞”,换来妻子米甲的嘲讽。若论“狂热”,他们可说热度非凡,在信仰狂热上是佼佼者。

然而他们在信仰表现最狂热之时却不失控,颠狂之余仍有谨守。这就如保罗提到:“我们若果颠狂,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大卫极力跳舞,及至约柜进入帐幕,立时规规矩矩向耶和华献燔祭和平安祭,又奉万军之耶和华的名为百姓祝福(撒下6:17-18)。可见他们虽然狂热,仍然谨慎地活在圣灵的管束之下。

3. “信仰经历”的背后

圣经向来不反对信仰经历。我们的神是一位可经历的神,祂行奇事不计其数,又乐意在信的人心中多赐平安、多显慈爱。然而根据保罗和大卫的例子,一切信仰经历的背后明显须有真理的规范和管束。

保罗指出,犹太人也“向神有热心”。他说:“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识。”(罗10:2)他们寻求在律法上的义,其程度可说是狂热。然而他们却只不过“想要立自己的义”,换来的结果却是“就不服神的义了”(罗10:3)。因此他们不是欠缺“热心”,而是欠缺“真知识”。

照样,今日有些信徒对各种神蹟经历和心灵体会趋之若鹜,但若不是“按著真知识”,随时掉进灵恩或错误灵修方法的陷阱,落入魔鬼的圈套。

二. 两大使徒对“信仰经历”的看法

  1. 彼得对“信仰经历”的看法

再进一步想,到底圣经作者对“信仰经历”有何看法?当中有何共通点,值得我们注意呢?

在〈彼后1:16-21〉,彼得说:“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祂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祂的威荣。祂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祂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祂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

论到“信仰经历”,彼得所经历的可说是首屈一指。他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另外二人是雅各和约翰),见过很多其余九个门徒所没见过的神蹟,就如医治睚鲁女儿、登山变像等。彼得晚年也提及耶稣在山上变像的事,可见这经历对彼得影响深远,毕生难忘。

有过这么奇妙经历的彼得,却在紧接的经文形容圣经为“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若换任何一个推崇神蹟经历的人,他们必定认为“登山变像”这种经历无与伦比,无可比拟的了!然而彼得却认为比起“登山变像”的经历,圣经的预言才是“更确”的(“更确”是“更确实”之意),连“登山变像”这奇妙经历也被比下去。可见神的话语比信仰中的奇妙经历更为重要。

2. 保罗对“信仰经历”的看法

使徒保罗也是深深经历主的人。他曾在大马色路上亲眼见过复活的主(徒9:1-9),又在周游布道年间经历无数神蹟奇事。他独得神的启示,晓得神要借着耶稣基督,并要借着福音,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3:6)。他又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林后12:4)。

然而保罗一生传道,绝不轻易谈及自己的信仰奇遇。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哥林多信徒透露自己的三层天经历。他传道亦严格依据圣经。他“本着圣经”与帖撒罗尼迦人辩论(徒17:2),又与庇哩亚人“天天考查圣经”(徒17:11)。他劝哥林多信徒“效法我们不可过于圣经所记”(林前4:6),向众教会阐明因信称义的福音真理时,更全都引经据典,处处引述旧约圣经(罗4:3, 6;林前15:3-5;加2:6; 3:8)。可见这个有最深刻信仰经历的使徒,是何等重视根据悟性和真理来建立的信仰!

三. 主怎样向我们说话?

  1. 圣经就是神的话!

其实“圣经本身就是神的话”。新正统派神学家认为圣经本身如何并不重要,但神借着圣经说话时,这就是神的话语。这种主张把人的主观感觉和领受大大抬举,又把圣经的权威大大贬低了,甚至圣经本身似乎就不一定是神的话。这也是追求经历的心理在作崇。

我们追求明白主的旨意,要认识当怎样聆听主的声音。主乐意向每个基督徒说话,但主向人说话,绝大多数不是借着奇异或神秘的经历。主可以借着圣灵给我们奇异的经历,但我们若期望神一定要藉这种手法,给我们特殊的心灵感觉,这就误解了神的法则了。

其实“圣经本身就是神的话”,让读经的人听见主的声音。我们不需要寻求奇异的经历,因为就连圣经中大有经历的人也不以这些经历为念。他们所要的是神自己,切心寻求的目标也是神自己,而不是神秘经历。心态一旦出错,整个寻求神的过程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 踏实研读圣经

既然“圣经本身就是神的话”,我们要听见主的声音,最稳妥的方法不是求教于什么“属灵传统”,学习什么“灵修方法”,而是踏实研读圣经。

研读圣经,又必须要细心观察圣经时地,紧扣圣经人物当时的情景,作合乎史实的推敲,而不是根据少许经文细节便凭空幻想。读经必须严谨根据圣经的史实、字义和实意,并依从上文下理解经的原则,不可胡用灵意解经,更不能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人幻想出来的耶稣,必然是事事贴心的耶稣,这样的幻想只为满足自己的感受,是以自己为主,所构想出来的耶稣也只会满足自己的心意,与偶像没有分别,只不过这偶像名叫“耶稣”而已。但耶稣不是我们的傀儡娃娃,祂是万有的主,是“教会全体之首”,且“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向幻想中的耶稣祈祷形同在思想上拜偶像,这人将来必要受荣耀的主的严厉判断!

相反,圣经被称为耶稣基督的启示,乃是为耶稣作见证的。耶稣说:“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5:39)人若要认识主,岂有不透过研读圣经的呢?

3. 借着圣灵感动

我们又当透过圣灵的感动来聆听主声。然而我们在这事上又当留心,圣灵的感动永远不会离开圣经。祂向人说话,绝不会与圣经的教训相违。

耶稣说:“祂(圣灵)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14:26)

有些人从来不研读圣经,却透过某种灵修方法试图聆听主的声音。他们撇下圣经,却认为自己可以“单单寻求圣灵”;他们连辨别圣灵和邪灵的基本能力都没有。

笔者便曾接过一通电话:当日是星期六,电话的另一方有位男士,声称得了圣灵的启示,说:“我得了启示,现在向你说预言:明天你们教会没有任何一个传道人能站上主日崇拜的讲台。”他说他得了圣灵的启示,所说的话却毫无真理可言,无根无据。当然我第二天仍继续站上教会的讲台讲道。但这种所谓的“圣灵感动”若入了未信者的耳中,岂不贻笑大方?

故此,我们若要聆听主的声音,务必在圣经中不断学习和进深。

作者:廖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