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学.行(二)﹝下﹞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

一、学习不会太迟 ()

现从笔者曾经阅览的一些书籍或文章,跟大家分享个中的得着,希望对“为人父母”的你们,带来一点帮助:

3. 让孩子正确选择

为人父母最大的难处,可能就是时常徘徊在交叉口,究竟有什么事可以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又什么事应该由父母替孩子决定呢?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念”及“优先次序”。对于年龄只有5-6岁的小孩,笔者认为父母还是掌握大部份的决定权;可是孩子日渐长大,父母应当在什么事情上,可以交由孩子自己去决定呢?又在什么事情上,需要引导孩子作出正确选择呢?

例子一:

如果孩子对你说:“今天我不上学去,很想睡多一会儿,可以吗?”
你会回答:“好的,你辛苦了,那就不用上学吧!”

例子二:

如果一家人想在假期出外去旅行,作为父母的,会随便替孩子向学校请假去旅行吗?

相信绝大部份父母都不会答应这些要求,因为不想孩子随便就放弃追求学习的机会;再者一但让孩子养成了习惯,将来他们就会轻易逃学,甚至是辍学,后果可说是相当严重。

但是,若果孩子问父母:“今天是星期日,我想多睡一会儿,不去主日崇拜,可以吗?”作为基督徒的父母,你们又会怎样回答呢?是任凭孩子自己选择不去崇拜吗?

有一次,笔者的儿子问:“我何时可以‘飞’?”记得笔者回答他:“孩子,你就像一只‘纸鸢’,那条线击在父母的手中,有时父母需要紧握那条线,有时亦需要松开双手,让你感受到自由的可贵。倘若现在立刻就剪断了那条线,让你飞走,你必定会迷途,消失在天空中。孩子,总有一天你会自由自在地‘飞’,只不过不是这个时候。”

基督徒家庭有一个很大的难处,就是孩子长大后,他们似乎就脱离了父母的管辖,甚至于可以离开爱他们的天父。究其原因,很大可能就是他们从小开始,福音的种籽,仍未曾在孩子的心里“萌芽”、“生根”、“成长”。这一个信仰,仿佛只是父母经历的信仰,而不是孩子有个人经历体验的信仰。亲爱的弟兄姊妹,倘若我们作父母的,认为只要在每个星期天,都把年幼的孩子带到“儿童主日学”上课,他们长大后就会自然地信靠主、跟从主、爱慕主,我们可以说是有负于天父的托付,没有尽父母的责任──“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诗127:3)。

圣经中的观念,就是“孩子长大成熟后,就应该要自立,有自己的家庭,与伴侣一起,去延续下一代”。 有一天,孩子总会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跟伴侣建立家庭──“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太19:5;可10:7;弗5:31)。但在他们未完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还是须要不断在旁边去引导、劝戒、纠正他们,好叫他们不偏行自己的路,行在天父的心意中。今日的耕耘,明日的收获;就如保罗说:“栽种的和浇灌的都是一样,但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因为我们是与神同工的;你们是神所耕种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林前3:8-9);“……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

二、引导孩子悔改

刊于《大使命》双月刊的一篇主题文章“帮助穆斯林认识基督”[1] 所记:“穆斯林(回教徒)被鼓励多生育并为圣战“预备人力”,所以大力生育。穆斯林在嫁娶以先,对象会先被要求成为穆斯林。若有人生于穆民家庭,他就得自动成为穆斯林。现时全球30岁以下的人口中,穆民约占三份之一(保守估计)。”

另外刊于《基督时报》的一篇报导“全球穆斯林人口将在2070年超过基督徒”[2]中记下:“截至2010年,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约22亿的信徒占世界总人口近1/3。不过一份报告显示,拥有超高生育率和更多年轻人的穆斯林将在2050年和基督徒人口相当,并在2070年超过基督徒人口。在美国,2010年,基督徒人口占全国人口超过3/4,但在2050年会下降到2/3。而在全球范围内,穆斯林拥有最高生育率,平均每名妇女生育3.1名子女,基督徒2.7,印度为2.4,犹太人为2.3,佛教为1.6。预计到2050年,穆斯林将在全球51个国家拥有国内一半以上人口,达到2010年的两倍。

在出生率及与生俱来的信仰下,基督徒应当怎样去带领孩童信主呢?

当笔者信主后,很热切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将“好消息”传送给家人。所以,趁著儿子年幼,就读幼稚园时,就跟他传讲福音。回想起来,那时是“依书直说”方式,只是小朋友“单纯、直接”,好容易就决志信主。直至他就读三年级,有一次学校的圣经科老师,跟同学传讲福音,再一次引导他决志信主。

前期分享过,做父母的真要承认我们都是“不完全”的人,会有许多缺点。因此,笔者曾经告诉儿子,未信主耶稣前,笔者是一个有灵魂、却不能自救的“罪人”。即使信了主,仍然会有许多的缺憾和错失,很需要天父的怜悯,向天父承认罪过,并且悔改,祈求天父赦免!

对中国人父母来说,对孩子说:“对不起”这“三个字”,实在是难以启齿,很丢脸,说这句话就没有了父母的尊严。不是的!若想教出一个好孩子,有时做父母的还必须要“放下自己”,身体力行去告诉孩子:“任何人都会犯错,要学习“宽容”──‘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圣经明说:“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51:5)

又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 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3:10-12)

神向我们启示──人从小时候,在母腹中就已经有“罪性”。所以今日你们见到这个“小宝贝”、“小可爱”,他或她也都是一个“小罪人”。在婴孩时,他们就已经懂得撒娇、假装哭闹;童年时,会说谎、争玩具、争父母宠爱等。他们跟我们作父母的一样,也是一个“罪人”。

回忆到儿子就读小学四年级,他犯了错,老师要处罚他。那时,老师对笔者说:“我们学校秉持主耶稣基督的精神,如果他在学期末能够改过,不再犯错,老师和学校都会原谅他,给他一个‘重生机会’。”笔者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晚笔者跟儿子讲的一个故事,记载于《路加福音》──浪子的比喻。这个比喻有三个人物,就是小儿子(浪子、罪人)、父亲(父神)和大儿子(世人),而这个故事的关键重点,在于浪子“醒悟过来’。“醒悟”表示从过往沉迷、错误、蒙蔽的状况中醒过来。这个浪子醒悟到:“自己原是一位少爷,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父亲,何以沦落到想拿猪吃的豆荚来充饥,也没有人愿意给他呢?只因为自己离开了父亲,现在他要回到父亲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以行动表示真心悔改,与父亲恢复“父子关系”。浪子表示自己犯罪是“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他感到得罪了父亲,是必然的了。但是,更宝贵的是他也感到“得罪了天”。于是浪子“起来”,到他父亲那里去,并对父亲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罢。”他醒悟到,自己交上坏朋友、遇到饥荒、遇到恶待他的主人,甚至连猪都不如……这一切,都是天意,是神安排他的遭遇,唤醒他及时悔改,不至将来在父神面前要受更重的惩罚。然而,父亲却是一直等待小儿子悔改,回到自己的身边;父亲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以“慈爱”去接纳他──“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

说完故事后,笔者流着泪对儿子讲出比喻,说出一个真理:“每个人都会犯错,有错就要改过,你要永远记住──天父就是这个比喻里的父亲,祂永远接纳每一个愿意回转,归回祂身边的浪子(罪人);不论做错任何事,天父和父母也会永远接纳你、爱你,你要进到天父的面前,承认过错,悔改回转!”

纵然父母或儿女,信主后,仍然会有许多许多的缺憾和错失;但我们却深深的明白和体会到,从今以后,在我们的生命中,“不再是我”,我们是“新造的人”。主是我们一生的牧者,祂必定引导我们走“义路”。这是何等蒙福的道路!

期盼为人父母的弟兄姊妹,把握孩子每一次犯错的时候,抓紧每一个“好机会”,引领孩子进到天父的面前,承认罪过,悔改归从祂,成为“神的儿女”!

三、重整价值观念

如果你的孩子,自小就已经在“儿童主日学”长大,相信他们都会看过《李爱锐的故事动画》。笔者的儿子也曾经看过。

内容简介──

“李爱锐(Eric Henry Liddell,又译李岱尔)于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中国天津,在四个兄弟姐妹中间排行第二。其父母均为苏格兰人,父亲李德修牧师(Rev. James Dunlop Liddell)于1899年作为英国伦敦会宣教士来华宣教。在上海和玛丽‧雷登(Mary Reddin)结婚后,被派往天津宣教。

1924年7月,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举行。李爱锐获选代表英国参加100米短跑赛事。可是,当他收到赛程表时,发现100米比赛安排在星期日举行,于是他就坚定地放弃参加。因为对信仰虔诚、执著的他,认为星期天是安息日,是敬拜上帝的日子,应当将之分别为圣。当有人劝说,100米比赛是在当天下午进行,他大可在上午参加主日崇拜,下午参赛。甚至连英国的王子也出面劝他出赛,为国争光。但李爱锐却坚持说整个主日都是属于上帝的,都应该用来敬拜上帝。并且认为上帝赐给他的天赋应该首先荣耀神,而不是荣耀国王、荣耀国家,上帝高于一切。

“God First”是他坚信不疑的理念,他深信将上帝摆在第一位,上帝也会给你最好的。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于上帝,包括他擅跑的能力。同时,上帝是万有的,祂不需要你去为祂赢得奖牌和奖金,上帝才是李爱锐一生所要争取的“特大奖”。

当儿子就读中学一年级,有一天数学科的老师派发了一张通告,通知笔者儿子被选为学校参加“奥林匹克数学比赛”。而比赛日子,是一个星期天(主日)的下午时间。当晚笔者跟儿子倾谈“是否参加比赛”一事,我们有这样的问答:

儿子问笔者:“我很想参加比赛,可以吗?”

笔者反问他:“你认为可以吗?”

你们能猜到儿子的答案吗?

他回答笔者:“不可以,因为妳曾经说过,我们要在主日敬拜神。”

笔者立即称赞他:“对了,你真棒,主日要敬拜神。还记得李爱锐的见证吗?孩子,若你在主日去参加比赛,即使胜出了,赢得奖状,你也不会讨天父喜悦的!”

从德国人的教养观念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在德国父母的心目中,这是教育孩子的一条铁律,不可改变──教养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3]

愿意我们“为人父母”,重视与天父的关系,并且“以身作则”,在“安息日”以敬拜神为首。

现今父母最爱念的一句说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李爱锐的见证,不但影响了儿子,亦影响了笔者的“价值观”。他的见证启发了我们,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事,而是一场“马拉松”。作为父母,若以学业成绩、才艺技能等为“起步线”,不要落后于人;今日何不想一想人生真正要比拼的是智慧、能力、品格……儿女是否能够选择一条正确的“跑道”,全在今日父母悉心的教养、训练和引导。

《圣经》说:“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诗126:5)

每个人的“人生总有终点”,但愿我们都能够“作神忠心的管家”,完成祂托付给我们管理的产业(儿女),将他们引到天父的面前,成为“神的儿女”!

主若许可,笔者盼望日后有机会与你们再次分享“教养”的学习和实行──过程中的得着和失败!

作者:汤铭恩


[1]《大使命》双月刊“帮助穆斯林认识基督”,第一O二期 二零一三年二月,胡乐文著

[2] 《基督时报》报导“全球穆斯林人口将在2070年超过基督徒”,2015年4月8日,楚恒安著

[3] 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教出坚强、独立、宽容、节约好孩子,赵丽荣著,野人出版社

参:教养.学.行(一)

参:教养.学.行(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