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教会增长’

今天,神学家们研究“教会增长”这个课题,多半都是以“人数增加、奉献增加、建大教堂”为增长的目标。即以“量”的增长为本,甚少以教会属灵的“质”为本。视外型的兴旺,比活出内在丰盛生命更重要。不但如此,我们甚至看见,学者们将前者抬高,使之成为后者的鉴别标准。他们即使看见一间教会明明在信仰上走偏差,崇拜世俗化,只要她在外型上、人数上,有所增长,也不管里头充满的,是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这种现象,尤以近二十年来,由天主教带动的“教会大合一运动”推行得如火如荼,更见得显著。

自从一九八零代以来,美国富乐神学院开办了“教会增长系”之后,主领的教授Peter Wagner更敦请了John Wimber回来当副教授,而John Wimber却是灵恩第三波运动的创始人。他们在富乐神学院里开办“MC510神蹟奇事”课程,广泛地教导全世界众多福音派教会的传道人,学习神医、预言、见异象…等神蹟奇事。以致第三波灵恩运动不但极之成功地渗入福音派各教会,更成为推动天主教、东正教、新神学派、和福音派众多教会合一的力量。从前,新神学派的“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与“天主教梵蒂岗”举行了几十年的教会合一会议,也不能成功。但是,自从灵恩运动渗入了各大派之后,“普世教会大合一运动”就显著地成功了。究其因,就是因为人人都羡慕灵恩派教会突飞猛进地增长。虽然初时,各教会都认为灵恩派的狂热、和许多证实是虚假的神蹟奇事,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当他们看见灵恩派教会比任何教会都有显著的增长之时,他们再不理会灵恩运动错在那里,里面的灵是不是圣灵…等问题,竟一面倒地认为,灵恩派教会既然有如此显著的增长,一切的问题都变成不是问题,人人都可以放心接纳了。并且又因为灵恩运动也渗入了天主教,成为极其“兴旺”的运动,于是,各教会,各神学院都不再介意天主教众多的错谬,在这十年间,纷纷接纳天主教,与之联合起来。并且这合一运动的趋势,目前还渐渐将摩门教也收纳进去。其中还有不少教会,又将同性恋运动、来自印度教的新纪元运动、甚至回教、犹太教…也收纳进去。人人讨厌真伪辨别,将“偏激”帽子扣在不肯与他们合一的人的头上,视教会大合一运动为最高的真理,视一切宗派分辨为可耻。

然而,教会在“量”上的增长,是否真的可以作为一切对与错的准绳呢?当然不可以!如果可以的话,笔者认为,不但“摩门教”可以算为更合神心意的教会,因为摩门教比基督教任何教会都增长得更快。连“法轮功”创教只不过十几年而已,现今世上已经有超过一亿人以上相信和接受了,并且甘心为它而受逼迫。“一贯道”创教也没有超过一百年,但今天在中国人之中,发毒誓去相信“一贯道”教的,也有千万人,岂不比基督教任何宗派教会更兴旺?难道这些教派真是更合神心意的教派吗?

七教会的“质”与“量”

其实,任何研读圣经的学者都会察觉到,圣经很少论及“教会增长”的教训。因为圣经的立场认为,只要传讲神纯正的道,教会是不愁没有增长的。如果教会传讲纯正的道还是不能增长,神也不会怪责这教会,因为这是出于神的。不是吗?请看启示录的七封教会书信,有那一封信的内容是赞许教会在量上增长,或责备教会在量上不增长的呢?主耶稣所称赞的,岂不只是局限于教会灵性,和属灵素质的问题吗?所责备的,岂不全是因为教会在灵性上,和在属灵的素质上,不能符合神的旨意吗?

研究七教会的背境,我们可以想像,“以弗所”是亚细亚最有名的大城,保罗也曾在此工作三年,带来非常大的复兴。甚至那些信主的人,拿邪术书出来焚烧,也值五万块钱。就是制造亚底米神龛的工人也没有生意,要聚集在以弗所大戏院里暴动。由此,可以推想,“以弗所教会”应该在七教会中增长最快,人数最多,和最兴旺的教会。很可能,其他六间教会都是以弗所教会差派宣教士出去开办的。然而,主耶稣并没有称赞以弗所教会在量上增长,反而指摘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启2:4)一件“不良素质”的事,就抵消了以弗所教会所有在“量”上的成积了。可见,在主耶稣的眼中,“质”的增长是远远重过“量”的增长的。

再看“老底迦教会”,我们不知道这教会的大小,人数等资料,但耶稣基督指出,这教会的使者以为自己“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启3:17)可见这教会是一间非常富有的教会,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她也必定是一间大教会。不但人数众多,设备也先进,奉献也非常可观。但是,主耶稣完全没有称赞她这些外型的富厚,反而大大责备她,因为她灵里面的光景已经落到“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状态中,活像一个瞎眼乞儿一样,衣不蔽体。可见,主耶稣注重“素质”上的增长,完全不考虑“外表”财富上的丰厚。

但是,让我们反过来看主所称赞的教会。以“士每拿教会”为例,主耶稣指出,这教会落在“患难、贫穷”之中。魔鬼要把他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他们被试炼,遭患难十日。(启2:8-10)照这样的形容,可以想像,这教会必定是一间小教会。因为她们在大逼迫中必定贫穷起来,不少人会逃离这城,所以剩下的人数必定不会多,形成教会很难增长,或者可能完全没有增长。然而,这教会却是七教会中最受主耶稣安慰和赞许的教会。

再看“非拉铁非教会”。我们知道,这城位于亚细亚中部的高原上,交通甚为不便。而且在主后十七年,这城曾毁于地震,可见这城并不富庶,人口也不会太多。但是,这教会却是“出去布道”的教会。在七教会之中,这教会是主耶稣最为称赞的教会。主耶稣要大大使用她们,立她们在神殿中作柱子。(启3:12)这教会岂不也是神看重“质”过于“量”的最有力证据之一吗?

其他教会的“质”与“量”

我们知道,七教会原是代表末世时代所有教会的。因为主指出,这是“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如果读者认为这七教会的代表性不够强,让我们再来看看保罗所建立的众教会又怎样。

“以弗所教会”可能是保罗建立的最大的教会,她的情况,我们看过了。“哥林多教会”相信是保罗所建立第二最大的教会。我们不知道“哥林多教会”有多少人聚会,也不知道这教会的经济能力怎样。但知道,哥林多城在希腊是一座极大的城。主曾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徒18:9-11)结果,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领许多人归主。所以,我们不难想像,哥林多教会必定是一间人数众多的大教会。以致保罗在书信中指出,她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人的。”(林前1:7)然而,众所周知,这教会却是在众教会之中,属于最混乱、最多罪、最会驳咀、最崇尚哲学而不明白属灵真理、最多反叛分子、最使保罗伤心、最不肯捐钱赒济耶路撒冷贫穷弟兄……的教会。在外型上有增长,但在属灵的素质上倒退,又有什么用呢?

反过来说,保罗建立的马其顿“腓立比教会”,可能是众教会之中,最穷乏的教会。正因为她们缺乏,所以神才为她们发出“马其顿呼声”,叫保罗的布道队到那里去,帮助他们。因为这教会在开始有聚会时,就连一个弟兄也没有,只有一群热爱祈祷的妇女,在一个“祈祷的地方”开始聚会。后来,保罗劝导哥林多教会参与捐款之时,曾对哥林多教会作见证说:“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包括腓立比教会)的恩告诉你们,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再三的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林后8:1-4)经文既然形容腓立比教会是在“极穷之间”,相信这教会不但经济能力不强,聚会人数也不会太多。按今天的教会增长理论来说,这教会算为“不值得效法”的教会了。

从神的仆人看又怎样

此外,我们看见旧约每一位先知,多半都是非常孤单、非常贫穷的。在外表上,他们传道的工夫都是失败的,因为相信他们的人非常少。虽然施洗约翰出来传道,似乎约但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到旷野,去听他讲道,似乎带来空前绝后的大复兴。但是,这些群众真的得着复兴吗?他们真的悔改归向神吗?请听主耶稣怎样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么?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么?……”(路7:24-25)主的意思是,这么多人出到旷野去,其实不是要听道,而是为要“看”热闹而已。试问,这样的“增长”怎算得上是合神心意的增长呢?

主耶稣自己出来讲道,路加医生记载,“那时有几万人聚集,甚至彼此践踏”(路12:1)。然而,这样多人聚集,就等于符合神心意的增长吗?不,因为这些人后来也喊叫:“钉死他,释放巴拉巴。”我们看见,主复活之时,愿意到主约定的加利利山上去见主的,就是最多人看见主复活的一次,才只不过是五百人而已。(林前15: )可见绝大部份曾经跟随过主的群众,都是虚有其表,不是出于真心的。

从天国的比喻看教会增长

或问,圣经真的没有直接论及教会增长的真理吗?答案是有的。马太福音十三章所记载的“天国八比喻”,就是有直接论及教会增长真理的。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我们要明白,“天国八比喻”其实是“四对比喻”。第一对,是“撒麦子”与“撒稗子”的比喻,这对是与“福音的广传”有关的比喻。第二对,是“芥菜种长大”与“面酵使面团发大”的比喻,这对是与“教会外型增长”有关的比喻。第三对,是论及“变卖一切去买有宝藏的地”与“变卖一切去买一颗好珠子”的,这对正是“教会属灵素质增长”的比喻。第四对,是“分辨好坏水族”与“分辨新旧东西”的比喻,这对是“分辨永恒价值的属灵眼光”的比喻。

第一对比喻,撒麦子的比喻告诉我们,只要传出“有生命的道(好种籽)”,就必定会增长,因为神的道是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倘若传纯正的道,教会仍然不能增长,这是因为听道的“人心”出了问题,不是“道种”的问题。如果传出去的“道”是“不合神心意的稗子”,即使是大大增长,不但没有用,还会祸害教会,造成混乱,非要等到世界末日,主回来时才能将之分开,而那些像“稗子”的假基督徒,要留在地上被焚烧,不能与得救的基督徒一同被提。所以,如果要教会增长,第一重要的,是传纯正的道;第二重要的,是预备“人心”去接受这道。

如果“人心”如同“路旁”的地土一样,被过路的人践踏到实了,不肯接受“开垦松土”,心硬如石,道种无法进入“人心”的深处。反而暴露出来,让像征魔鬼的“飞鸟”有机会将道种夺去,这样,当然不能结实增长了。如果“人心”如同“土浅石头地”,意思是只有很肤浅的表面部份被“开垦松土”,结果长出来的“苗”被太阳一晒,就是为道遭遇到艰难或逼迫,就死了,也是不能增长。又如同“人心”在“荆棘丛的地土”,听道的人被许多思虑钱财的问题充塞了脑袋,没有时间去思想真道的好处,也是不能增长。只有“人心”放在“好土”的,就很自然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增长了。

然而,什么叫做“开垦松土”呢?很明显,这是代表破碎,直到人心柔软的地步,不再硬心和抗拒圣灵任何感动。好让圣灵的工作,像浇水和施肥一样,能进入人心的深处。这是说,教会在传道的时候,要协助听道的人破碎自我,接受圣灵的感动,用柔软的心来信主行道,这样才是教会增长之道。但是,这就是“素质”的培育,证实教会是“量”随“质”增长的。意思是有了良好的属灵素质,得救的人数就自然加增了。

第二对比喻,主明明是用“芥菜种长大”来告诉我们,教会增长,应该是“生命自然的长大”,决不应该是人为的,没有生命的“面酵使面团发大”。前者长大得较慢,可能需要好几个星期时间,因为生命长大是不能揠苗助长的;后者发大的情况就快得多了,只需要一夜,三斗面就全然发起来了。但这样发起来,其实是“中空”的,是“虚有其表”的。好比今天教会用许多人为的组织办法来推动“教会大合一运动”,藉“世界性联合聚会”来显示教会好像很兴旺,很庞大。其实,“教会大合一运动”里头,包藏了多少天主教、新神学派、灵恩派、和其他异端分子在内。他们都是“有酵”的,都是“没有生命”的,都是不蒙神悦纳的。这样的教会增长,怎能算得上是真的增长呢?一句话就说穿了,这只不过是“发大”而已。

不过,即使是像“介菜种”那样出于“生命的长大”,我们还是要留心,不要“过份大”,像“菜”变成了“树”一样,就不合主人的食用了。反而适合吃种子的“天空中的飞鸟”(各样邪灵)来栖宿在其中。教会历史实在将这一点真理显示出来,初期教会像“芥菜种”一样长大,很合主的心意。到主后三百二十五年,教会变成“国教”,就成了“树”,不合神的心意了。但是,从这“树”长出来的“嫩枝”还是“芥菜”,就像从天主教改革出来的基督教各宗派教会,诸如圣公会、信义会、长老会…等,因为他们的“改革运动”称为“复原运动”,就是恢复主耶稣本来创立的教会,所以他们还可以维持“菜”的本质,合乎主人的食用。可是,等到这些“菜枝”又变成“树枝”的时候,他们就不再符合主的心意了。就如这些主流教会重新与天主教联合,变了质一样。但是后来从他们中间长出来的“嫩枝”还可以保持“菜”的柔软,乎合主的心意。就如许多后期的地方教会,都是从这些主流教会改革出来的,只要他们保持主耶稣创立教会之时的“幼嫩”,这还是合乎主使用的,不然,就不合主的心意了。

若教会增长过大而变成“树”,便会失去符合神心意的本质;而福音机构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最贴切的例子,就是葛培理布道团了。初时,葛培理是出身于最保守的“基要派浸信会”,信仰非常纯正。可是,等到他的事工增长到过大,成了世界性的事工之时,名誉就硬化了他的良心,不惜渐渐与新神学派、天主教、和灵恩派等教会联合,离开了神心意的原则。除了葛培理布道团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极多例子,证明一个工作发展到“过大”之时,就会变质,渐渐离开了神的旨意。

第三对比喻,“变卖一切去买有宝藏的地”的比喻是代表我们认识主是“无穷的宝藏”,值得我们变卖一切去“买”这块地,意思是付上一切代价去追求认识主,因为这就是“教会属灵素质增长”的秘诀。我们之所以愿意付上一切代价去追求认识主,以主为至宝,又因为主也看教会为“一颗好珠子”,以至主也“变卖一切所有的”,就是为我们被钉十字架,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买”我们,作为最宝贵的礼物,献给父神。要知道,主用宝血来“买”我们,原是不值得的,因为我们原是一粒“顶心顶肺”的“沙”而已,只不过主用他的大爱和忍耐来“包容”我们,使我们变成“好珠子”而已。但是,我们“买”主里头的“宝藏”就不同了,无论我们变卖多少也好,“买得宝藏”之后,我们就“发大财”了。因此,这对比喻是要告诉我们,教会要有好的素质增长,就需要有正确的“属灵价值观”,以主为至宝。教会素质的增长,不能只靠人为的组织出发,乃要靠付大代价来追求主。心里常常思想,有了主就有了一切;失去了主,就是赚得全世界也没有意思。环观今天教会里的基督徒,视聚会和事奉为“可有可无”,服侍金钱和地上的老板,总是忠心过服侍主,这样怎可能叫教会有正确的增长呢?

第四对比喻的重点是在“分辨”的智慧。世界末日之时,天使怎样“分辨”义人和恶人(分辨网中好坏的水族),研读圣经的文士也要晓得怎样“分辨”土库里头的“新旧东西”。意思是说犹太人的文士虽然熟识圣经中许多道理,但是,他必须懂得“分辨”圣经中属于“新约”的真理,与属于“旧约”的真理分开。或说,他们必须明白,旧约的律法和祭礼是属于“影儿”性质,只有新约的基督和他钉十字架,才是“实体”。(参来)又或说,我们今天读圣经,必须明白何者是“属死的字句”,何者是“揭去帕子的属灵亮光”(参林后)。我们在凡事上,必须分辨何者是属于今世暂时的,会衰旧的,何者是可以带进新天新地,存到永远的而常新的。(参启)

为篇幅问题,笔者以浓缩的笔法,解释上述这八个天国比喻。很可能初信主的基督徒难以明白,但那些熟识圣经的基督徒,必定明白其中的属灵奥秘,并且感到非常宝贵。因为主将许多极宝贵,极重要的真理,都浓缩在这八个比喻中。

作者:吴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