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嚴守「安息日」,因為他們還是活在舊約時代「十誡」之下,這一點我們可以明白。但「安息日會」,和一些教派還是守「安息日」,就十分奇怪了。為甚麼還是不明白,神早已預備「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來4:9)再者,今天我們看見神的眾教會在「主日」聚會,許多人又以為神已經「廢了安息日」,所以我們再無須守「安息日」。於是不少信徒只花一兩小時參加「主日崇拜」,其餘時間還是繼續做工賺錢。從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是違反神的心意的。更嚴重的是,幾乎絕大部份的基督徒和傳道人都不知道,神並不是要我們只守「一個安息日」,而是要我們「進入祂的安息狀態」。所以許多人越做基督徒就越感到疲倦,因為不曉得在主裡面「享安息」。
為甚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是,極少人明白神設立「安息日」到底為了甚麼?他們只知道,「十誡」的第四誡定規,每逢「七日的第七日」就要守「安息」。「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出20:10-11)所以我們只可以用六日做工,第七日就要休息。
初時,以色列人不信,不肯守「安息日」,神就使他們亡國被擄。後來他們悔改,嚴守「安息日」,又糾枉過正,將「安息日」變成「死守的規條」,更無法進入「神的安息」。所以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趕鬼,他們就要殺耶穌,認為耶穌破壞「安息日」。
主耶穌糾正安息日的觀念
主耶穌真的破壞「安息日」嗎?當然沒有。所以我們研究主耶穌回答眾人的話,就知道神設立「安息日」的原意了。請看如下經文:
- 律法也遷就窮人:
主耶穌和門徒經過一塊麥田,門徒因為餓了,就掐起麥穗來吃,這是摩西律法所准許的。(申23:25)但法利賽人批評門徒不應該在「安息日」掐麥穗,主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衞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他怎麼進了神的殿,吃了陳設餅,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獨祭司才可以吃。」(太12:3-4)意思是,神愛窮人,連一般人不可以吃「殿裡的聖餅」,神也讓大衞和跟隨他的人吃,不算犯「律法」;門徒是窮人,在「安息日」掐麥穗來吃,怎算犯罪呢?其實神不准人在「安息日」做工,只是為賺錢而做世界的工而已。 - 在主裡勝過在殿裡:
主耶穌繼續解釋,說:「再者,律法上所記的,當安息日,祭司在殿裡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你們沒有念過嗎?但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太12:5-6)意思是,祭司在安息日裡,當然要「在聖殿裡」做屬靈的工,為百姓獻祭。他們不是為「賺錢」而做「世界的工」,不算犯律法。門徒也是這樣,他們都是跟隨主到處傳福音的人,所以都是「在主裡面」掐麥穗;比祭司在「殿裡」做工更不算犯律法,因為「主」比「聖殿」更大。 - 憐恤窮人勝過祭祀神:
主耶穌再解釋,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12:7-8)意思是,「我」就是「神」,「安息日」是由我設立的;「我」也是「聖殿」,你們來到「聖殿」,以為多多的獻祭給我,其實我不喜歡;我反而喜歡你們對窮人多一點憐恤──多給他們食物。 - 神愛人多過愛牲畜:
最後主總結祂對「安息日」的看法,就問眾人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可以的呢?」他們都不作聲。(可3:4)他們雖然無法回答,主卻向他們解釋,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牠抓住、拉上來呢?人比羊何等貴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太12:11-12)又說:「假冒為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嗎?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路13:15-16)又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牠上來呢?」(路14:5)意思是說,你們認為在「安息日」可以向一隻「牲畜」行善,為甚麼反對在「安息日」向一個「病了十八年的人」行善呢?所以神只是不准人在「安息日」裡刻意賺錢而做世界的工,神並沒有不准人行善。 - 安息日為人可以享安息:
還有一點,主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可2:27)意思是,神愛人,所以將「安息日」賜給人享受,讓人在勞碌中可以稍微休息。倘若將「安息日」看為規條,要人死守,就本末倒置了。難道人活著就是為死守安息日嗎?神賜人「安息日」豈不是為叫人有享受嗎? - 神未停過做屬靈的工:
主耶穌為解釋「安息日」應該做屬靈的工,就對猶太人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5:17,19)意思是,自從「六日創造天地」之後,神只是歇了「創造的工」,神從來沒有停止過「做維持萬有的工」,包括聽人禱告,保護人,賜福與人等等的工。所以主在安息日做的工,也是父神一直所做的工。 - 判斷對與錯要公平:
安息日可以做「屬靈的工」,主認為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猶太人也在安息日裡給人行割禮了。主說:「我做了一件事,你們都以為希奇。摩西傳割禮給你們(其實不是從摩西起的,乃是從祖先起的),因此你們也在安息日給人行割禮。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禮,免得違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個人全然好了,你們就向我生氣嗎?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1-24)在此,主的邏輯是──你們在安息日給人行「割禮」,我在安息日「醫好」一個人,都是善事。你們這樣向我生氣,算是公平嗎?
從主耶穌的解釋,可以見到「安息日」被以色列人大大誤解了。然則神賜「安息日」的原意是甚麼呢?
神要領人「進入安息狀態」
原來「安息日」的希伯來文是 “shabath”,這個字的原意只是「安息」。不過這個字若用於「日子」,可以譯為「安息日」;若用來形容「狀態」應該譯為「安息狀態」,但我們的中文和合本聖經只譯為「安息」。「安息日」的根據是神用六日造天地,「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2:2-3)許多人不明白這節經文的意思。其實經文的意思是,從第七日開始,進入第八日、第九日、第十日……,神都在「安息狀態」中。神不需要「守」第七日為「安息日」,乃是在第七日開始享受創造完天地所帶來的「舒暢」(參出31:17)。
雖然如此,神並沒有停止所有工作,只停止「造物的工」而已。我們不應該用「工人放假休息」的觀念來領會「神在第七日安息」。應該用「神創造完畢,享受一下自己所創造的」來領會。但神不停地做「維持萬有的工」,所以主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5:17)例如,神還會在安息日聽人禱告;在安息日釋放人脫離魔鬼的權勢;在安息日裡用權能托住萬有……。
所以亞當在未犯罪之前,在伊甸園裡是天天享受「安息狀態」──不需要做工就可以隨手摘果子來吃。後來他犯了罪,神把他趕出伊甸園,要他勞苦耕種,汗流滿面,才得糊口,他就失去「安息狀態」。不過,神為亞伯拉罕的緣故向以色列人開恩,將「第七日安息」賜給他們,減少他們的勞苦「七分之一」,叫他們放下一切勞碌的工作,前來親近神,與神一同享受屬靈的福樂。
但「安息日」並不是「目標」,而是一種「誘導」──如果人肯放下屬世的工作,照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前來親近神,神就願意向人再施恩,將「安息年」賜給人—六年可以耕種,第七年全年不用耕種,神負責叫地長出糧食來。意思是再減少他們的勞苦「七分之一」。可惜以色列人不信,怕一整年不耕種,就沒有糧食,從來不守「安息年」。結果神叫他們亡國被擄,讓地「享安息七十年」(代下36:21)。
其實「安息年」也不是「目標」,還是一個「誘導」而已。因為如果以色列人肯守「安息年」,神願意再賜「禧年」給他們──第七個「安息年」(即第四十九年)固然不用耕種,神將第五十年,稱為「禧年」,也賜給他們。這樣合共兩年不用耕種,神叫地自動長出糧食來,供養他們。神的意思是再減少他們的勞苦「五十分之一」,或增加他們的安息「五十分之一」,好鍛煉他們的信心,叫他們不用掛心肉體所需要的食物,專心親近神而得「安息」。所以「禧年」特別高興,因為這年的十月,祭司要遍地吹角,宣佈「禧年到!」窮人聽見就歡喜了,因為可以免債,奴僕可以自由,賣了田地和房屋也可以贖回。連主耶穌傳福音,也形容為「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9)因為福音就是引導人進入「全然安息狀態」──即進入天國,不再需要勞苦,永遠享福,與神全面恢復父子關係。
神應許賜「另一個安息日的安息」
可惜以色列人守「安息日」非常勉強。至於「安息年」,他們完全不肯守。「禧年」更不在話下,完全沒有守過。他們因為不信,無法領會神的心意是要減少他們的勞苦,誘導他們進入「神的安息狀態」。這一點,《希伯來書》有很詳細的解釋。經文說:
「聖靈有話說(作者引用詩95:8-11):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祂發怒、試探祂的時候一樣(以色列人在曠野發怨言,不肯進入迦南)。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神行許多神蹟,保護他們,在路上供應他們,他們還是不明白神的作為,因為不信)。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神不准他們進入迦南,等於不准他們進入「神的安息狀態」,即是不能得救)。」(來3:7-11)
請留意,這裡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是指出埃及的那一代全部死在曠野,不能進入神為他們設計的「安息狀態」。他們下一代才能進入「迦南地」,本應可以進入「神的安息狀態」。可是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後,還是不信,不肯守「安息日」、「安息年」和「禧年」,因為不明白神的用意是要引導他們進入「神的安息狀態」。
不過,《希伯來書》的作為認為,「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這句話又暗示,神有一個「應許」,要領肯相信的人進入「神的安息狀態」。所以作者勸我們,說:「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祂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免得我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作者勸勉我們今天的人不要像以色列人因不信而死在曠野,趕不上進入「應許之地」的大隊)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像傳給他們一樣;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以色列人所聽見的「福音」是進入「地上的安息狀態」──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但他們不信,所以不能進去;我們所聽見的「福音」是進入「天上的安息狀態」──天上的新耶路撒冷。但是如果我們不信,也同樣不能進去)但我們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我們因信,可以進入「神的安息狀態」)正如神所說:『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神不准以色列人進入「祂的安息狀態」,暗示神的計劃原是要引導人進入「祂的安息狀態」,這才是最終的「目標」)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論到第七日,有一處說:『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第七日之後,神就進入「安息狀態」)又有一處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這話暗示神原計劃要領人「進入祂的安息狀態」)既有必進安息的人,那先前聽見福音的,因為不信從,不得進去。」(既然「進入神的安息狀態」是神的原計劃,以色列人不信,所以不能進入「神的安息狀態」。但這應許沒有取消,所以我們若肯信,還有可以進入「安息狀態」的機會)(來4:1-6)
「所以過了多年,就在大衞的書上(指詩95:7-11),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說:『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就不可硬著心。』(神的應許沒有取消,有五六百年後大衞受感動而寫的一篇詩為證。大衞說:「惟願你們今天聽祂的話:你們不可硬著心……。」(詩95:7-8)意思是,只要我們「聽祂的話」,我們還有機會進入「神的安息狀態」。這「安息日」雖然被以色列人破壞了,但作者理解大衞的話,神「又限定一日」,即下文所說「別的日子的安息」。)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約書亞只能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未能領他們進入「神的安息狀態」,因為進迦南的人很快就因為不信而亡國被擄)後來神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即大衞之詩所暗示「又限定一日」)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這「另一個安息日的安息」一定與以色列人所破壞的「安息日的安息」不同)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樣。(因為真正進入安息的人必有一個特徵,就是「歇了自己的工」,像神「歇了自己的工」一樣,不再為世事勞苦)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我們要努力前行,直到進入「神的安息狀態」為止)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免得我們像以色列人死在曠野,不能進入迦南)(來4:7-11)
讀者領會以上的邏輯推理沒有?以色列人不信,所以不能進入「神的安息狀態」,這樣他們就破壞了「舊約的安息日系統」──無法藉著守「七日的第七日」為「安息日」而進入「神的安息狀態」。所以神設計「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我們存留,就是「節期裡的安息日」。
「節期裡的安息日」
讀者可能感到「驚訝」,「節期裡的安息日」是甚麼意思?神廢了「七日的第七日」,這一點可以明白;但神如何立「節期的日子」作為「安息日」,這一點似乎從未聽過!如果讀者從未聽過,可能是受了「猶太人」,或「安息日會」,或一些強調必須守「十誡」的教派所影響。但是如果讀者勤讀《聖經》,你必定會注意到「安息日」有兩種:第一種是「常規性」的「安息日」──每逢「第七日」就是「安息日」。但這種「安息日」被以色列人破壞了,所以神應許賜「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就是第二種,「非常規性」的「安息日」,也就是「節期裡的安息日」。因為凡節期的日子,神定規「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這就是「安息日」的意思了。(參利23:7,8,21,25,35,36;民28:18,25,26; 29:1,12,35)
神為以色列人設計了「七個節期」。讀者要明白,世人的節期是為「記念」往事;神設計的「節期」是為預表主耶穌兩次到世上來所成就的「救恩」。請看如下以色列人「七個節期」的簡介:
預表主耶穌第一次到世上來的節期:
- 正月十四日的「逾越節」:
預表主耶穌在這一天被釘十字架,救我們脫離魔鬼的權勢,如同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法老的權勢一樣。所以主耶穌的死,每一點都與逾越節羊羔的死相同。 - 正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共七天守「除酵節」:
逾越節羊羔是在黃昏時死的,太陽一下山就是第二天了。預表主耶穌一死,立即徹底除去我們的罪,使我們完全聖潔,像以色列人七天除酵一樣,非常徹底。請注意,十五日和二十一日,這兩日都是「安息日」,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參利23:7-8)。若問,這兩日是「七日中的第幾日」呢?答案是每年不同,因為隨著年曆而變化。 - 「除酵節」的七日中,必有一日是「七日的第一日」,這日是「初熟節」:
主耶穌就是在這一天復活的,因為主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約12:24),但主復活,在所有復活的人中,主是「初熟的果子」。(林前15:23) - 更奇妙的是,從「初熟節」那一天開始計算,「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即五十日後(大約是三月五日左右),是為「五旬節」(「五旬」即「五十」):
這是「收割的日子」,預表聖靈降臨,福音向猶太人廣傳,結成「第一造禾稼」。請注意,律法定規,「初熟節」那一天是「安息日的次日」(參利23:10-11),五十日後的「五旬節」(又稱為「七七節」)也是「安息日的次日」(利23:15-16),亦即是今天我們聚會敬拜神的「主日」。這一天「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民28:26),所以也是「安息日」。 - 相隔期:
「五旬節」是收割第一造禾稼──猶太人的教會,但由三月至七月沒有節期,因為農夫忙著第二次農耕,到七月收割為止。預表福音傳遍天下,直到世界末日,外邦教會復活被提為止。
預表主耶穌第二次到世上來的節期:
- 七月一日是「吹角節」:
(又名「收藏節」),是收割第二造禾稼,預表外邦人得救的人數添滿,「收割」預表教會復活被提。以色列人「吹角」,原是呼籲所有以色列人準備好上耶路撒冷去聚集,要過七月十日的「贖罪節」和十五日的「住棚節」。但對外邦教會來說,「吹角」是呼籲我們復活到天上去聚集,因為保羅形容我們復活被提,說:「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林前15:52)請注意,七月一日這一天也是「安息日」,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民29:1) - 十日之後,所有以色列人都來到耶路撒冷,過七月十日的「贖罪節」:
「十日」預表大災難(啟2:10);以色列人在大災難中全家痛哭悔改(參亞12:10-14)。請注意,這一天也是「安息日」,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參利16:29) - 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一共八天是「住棚節」:
像今天的「夏令會」一樣,各地的以色列人來到耶路撒冷聚集,每天禱告、讀經和聆聽神的僕人講道八小時。預表主耶穌駕雲從天降臨,拯救以色列人,復興他們的國,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主耶穌在耶路撒冷作王,主命令以色列人和列國的代表,每年「住棚節」上到耶路撒冷來聽主講道。請注意,這八天的頭尾兩天都是「安息日」,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民29:12,35)
這樣,讀者就可以看到,猶太人「七個節期」都是預表主耶穌的「救贖工作」。所以「節期裡的安息日」其實是「在主基督救恩裡的安息狀態」。今天我們守「主日」(七日的第一日),其實是「初熟節」和「五旬節」,應驗《希伯來書》所說的「另一個安息日的安息為我們存留」。至於保羅說:「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羅14:5)這是指其他節期的日子,例如除酵節、吹角節、贖罪節、住棚節,這些日子可能是「七日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或第四日……」不等。可見聖經重視的不是那一日安息,而是重視引領我們進入「安息狀態」,所以日日都可以安息。
主耶穌領我們進入「祂的安息狀態」
我們在上文已經清楚地指出,神的心意不是要我們「守安息日」,而是要領我們「進入祂的安息狀態」,與神一同享安息。神用六日造天地,但從第七日開始,祂就進入「安息狀態」──停止創造的工。但神在「安息狀態」中仍然做「維持萬有的工」、「聽人禱告的工」、「救人脫離魔鬼的權勢的工」……。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今天我們就不是「守主日」,而是「在基督裡」(如同在節期日子裡)進入「神的安息狀態」,與神同工。我們若以這個觀點來理解主耶穌所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
就有很不同的領會了。主的意思是,「得安息」不是單單放下「世上的重擔」──不做屬世的工;更重要是「負主的軛,擔主的擔」──與主一同做屬靈的工。這樣才能進入「主的安息狀態」。
請讀者注意,我的意思並不是「今後不需要再守安息日,可以放心日日做工賺錢了」。請記得,主要我們「放下世間的重擔」,所以「主日」既是「安息日」,就不應該再為肉體的需要而拼命做工賺錢。從前以色列人不守安息日,神就使他們亡國被擄;今天我們若在主日裡做工賺錢,神也會懲罰我們,叫我們賺不到錢,反而落在貧乏中。但主的話,重點不在「放下重擔」,更重要是「擔主的擔,負主的軛」,這樣才可以「進入主的安息狀態」。所以我們不但不要在「主日」做世界的工,更應該用全日時間去做屬靈的工──傳福音領人歸主,過教會屬靈的生活。
再者,主的話也不是單單針對「主日」,也是要我們「天天活在主的安息狀態」中。雖然我們為生活所需,不能完全停止做工賺錢,天天傳道與主同工。但在心態上是可以的──我們可以在每天上班工作時,尋找機會為主作見證;我們可以在做家務之時,向家人為主發光;我們可以用賺回來的金錢,賙濟窮人;我們還可以在受苦之時、坐牢之時、富足之時、升高之時……為主而活,將榮耀歸給主。就像主耶穌天天傳道,天天活在「安息狀態」中一樣。只要我們將心態校準方向──天天為主活,不為世上任何利益而活,就能進入「主的安息狀態」了。
今天許多基督徒感到「壓力很大」──工作時間很長;上司的要求太高;家庭經濟的需要很大;人際關係太緊張……。如果加上患病、失業、意外、被惡人攻擊……,就透不過氣來了。這是真的,這一點很容易明白。但我們要問,難道我們的「壓力」比主耶穌的「壓力」還要大嗎?保羅的遭遇比不上我們那麼痛苦嗎?為甚麼主耶穌可以「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來12:2),我們不可以?為甚麼保羅可以「靠主大大的喜樂」,我們不可以?保羅「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為甚麼我們不能?保羅「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都得了祕訣。」因為他「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0-13),我們與保羅同事奉一位主,為甚麼我們不能靠主「凡事都能做」?
原因是我們未學會「與主同負一軛」,無法領會「心裡得享安息」。所以主教我們「進入主的安息狀態」,分析如下:
- 我們必須先「到主這裡來」:
放下世上的重擔,認定勞碌賺錢沒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惟有羨慕主,又效法主才能活得有意義,和心裡得安息。讀者必須明白,《聖經》形容「財富」如同「荊棘」,所以「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 - 走近主身旁,與主肩並肩:
要效法主活得有意義,就必須與主肩並肩,同負一軛。出於「愛主的心」,你會感到與主肩並肩,是何等興奮的經歷。你這個人,竟然能與「萬王之王」並肩,最近距離認識主,接近主?!我們知道,靈修接近主可以看到主可愛的一面;與主肩並肩卻可以看到主可愛的另一面。正如主與父的關係一樣,主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5:17,19) - 主的軛也放在自己的肩頭上:
這個「軛」是放在「兩隻牛」的背上,一同耕田。這是「主的軛」,代表主的「使命感」成了你的「使命感」;又代表你甘願「失去自由」,不得半途而廢。未做完所託付你的工,這「軛」不會離開你。這「軛」逼使你必須與主同心、同行、同方向、同步伐……,因為「牛、驢不能並耕」。(申22:10) - 看看主怎樣柔和:
當你感到這「軛」使你很辛苦之時,你看看主的「外表」,你發現,這「軛」最少有一半壓力由主承擔了,但主顯得何等的「柔和」,任勞任怨。你若發現這一點,必定使你更愛主,更佩服主。所以你又會發現,原來「甘心順服,任勞任怨」會使自己的「軛」輕省得多。 - 看看主怎樣謙卑:
當你發現這「軛」原來叫你降卑像「牛」,服事那些不可愛的罪人,你會不其然地轉過來看看主的「內心」。然後你發現,「萬王之王」竟然降卑成為「奴僕」,並且「全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主是何等的「謙卑」。主卻沒有抗拒,反而對父神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9)於是你開始學主「謙卑」,你也漸漸發現,原來像主降卑才能像主升高。這一點發現使你甘心降卑,於是你的擔子又輕省得多了。因為後來你必與主一同作王,統治萬有。 - 你與主一同分享作工的成果:
當你聽見主耶穌作工完了,向父神交賬說:「父啊,時候到了,願祢榮耀祢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祢……。我在地上已經榮耀祢,祢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父啊,現在求祢使我同祢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祢所有的榮耀。」(約17:1-5)你是何等的羨慕主。但是當你聽見主也對你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你更喜出望外,因為你這微不足道的僕人,竟然能「進去享受主人的快樂」──「進入主的安息狀態」?!你不是蒙恩返回亞當未犯罪之前的「伊甸園」,那裡沒有房子,只有樹木的園地;你是進入用「碧玉」建成,長闊高都有四千里的「新耶路撒冷」。在那裡,你不但可以與主同住,也與主一同作王,一同承受萬有。從前你還是罪人之時,死後注定歸回塵土;現今蒙恩得救,不但升為至高,還成為主的「妻子」,與主一同享榮耀。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