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窗(2007年4月)

報導世界各地異端及潮流動向新消息


(《Friday Church News Notes》2006年六月十六日報導,www.wayoflife.org [email protected], 866-295-4143)聖公會也豎立佛像。紐西蘭的聖公會基督教會大教堂,於五月間豎立了一尊佛像,為要慶祝「國際和平日」和「佛誕」。到六月四日「五旬節主日」,這個糊塗教會又預備了一個祭壇,上面鋪的布、竟寫上一段佛經。耶和米先知從前對以色列人說的話,應用在今天的所謂基督徒身上,正是非常貼切。他說:「因為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2:13)今天大部份聖公會主義,像昔日主耶穌對法利賽人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23:27)


以下所報導的資料,乃《明報》今年01月19日星期五【明報專訊】幾期的綜合報導:中國共產黨至今仍然不准內地教會在講道時,講及「世界末日」。其實、早於1945年,參與研製美國首枚原子彈的芝加哥科學家,創辦了一份《原子彈科學家公告》雜誌,現在由全球頂尖科學家管理,他們於1947年,即成立後兩年,設立了一個「世界末日時鐘」,撥動末日鐘,由該雜誌的委員會、和一群著名科學家如霍金等協商後作出決定。他們擔心有一天世界會爆發核戰,危害全人類的文明。這個「世界末日時鐘」以午夜十二時為「世界末日來臨時刻」;又以國際所發生的各種危害世界和平大事,作為撥向午夜十二時的指針。指針愈是逼近十二時,意味著爆發核戰的機會愈大。「末日時鐘」開始時,已經設定於十一時五十三分,意思是、還有八分鐘就「世界末日」了。「世界末日時鐘」自設立以來,已經有18次因發生世界大事而被撥動,最嚴峻一次是1953年美蘇試爆氫彈成功,當時它距零時僅兩分鐘。冷戰結束後、時鐘共被撥動過6次,最近一次是在2002年,當時正值美國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以及傳聞恐怖分子尋求大殺傷力武器,科學家因此把末日鐘撥快了兩分鐘。「科學家委員會」的前成員布蘭頓指出,美國兩個布殊總統的不同政策,令「末日時鐘」的指針走向兩個極端──老布殊的政策曾使「末日時鐘」距離午夜最遠;而小布殊的政策,卻驅使「末日時鐘」幾乎到達最接近午夜零時的時刻。今年一月十七日,《原子彈科學家公告》雜誌再把「末日時鐘」撥快兩分鐘,由十一時五十三撥至十一時五十五分。因該組織認為,最近的氣候轉變,對全球構成的威脅,遠遠甚於恐怖主義。


科學家將氣候變遷的威脅、與核武危機相提並論,如此悲天憫人的警告並非危言聳聽。當下最諷刺的是,美國雖是全球最強大也是最發達的國家,但不論是核武威脅、還是全球氣候暖化威脅,美國都是罪魁禍首──美國擁有全球最多的核子武器;同時,美國至今依然拒絕簽署規定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指出、科學研究顯示,只要美國願意簽署《京都議定書》,讓協議得到全面遵守,全球暖化效應將會延後100年以上。以霍金為首的科學家基於良心與良知,指出全球氣候變遷、與核武危機的為禍,甚於恐怖主義。這份議定書,無疑是對美國拒絕履行環保責任的嚴厲批判。最新消息顯示,美國總統布殊依然無意簽署《京都議定書》;另一方面,中國早於1998年已經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並於2002年核准了該協議。雖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其排放量目前仍不受條約約束;不過,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第二溫室氣體排放國。以胡溫為首的中共領導層、近年倡導科學發展觀,並將環保問題列為衡量官員政績的標準之一,但是,高速工業化的中國,環境污染的程度仍然令人觸目驚心。中國很多大中城市在國際組織推出的世界污染情況最嚴重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香港在珠三角有6萬廠商,有相當部分是污染製造者。如今,廣東省開始以環保標準為由,趕走那些製造污染的港商。


筆者記得年輕時,極少人會相信環境會受到如此嚴重污染的。所以、研究末世預言的聖經學者,也甚少指出,環境污染就是世界末日大災難的一種。十二年前,當筆者得到靈性大復興,蒙神恩典研究《啟示錄》,成功寫成《啟示錄研經亮光》一書之時,筆者指出、《啟示錄》所記載的「前四號」和「前四碗」所說的災,就是陸、海、河、空遭到愈來愈嚴重的污染所至,如今已經得到最確實的證據了。試問今天世上還有那一個國家不緊張環境污染的問題呢?今天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高聲呼喊,「全球暖化」的問題已經帶來愈來愈嚴重的災禍了。例如:由數百名專家審訂的權威聯合國氣候報告指出,全球氣溫正持續上升,海平面高度威脅沿海地區,據最新的估計,五十年後,南北極兩個大冰洋都會完全溶化,海平線會上升十六米,即180尺,那時,世上所有低陸平原都被海水浸過了。印尼可能失去兩千個島嶼;菲律濱的國土亦會大大縮小,正應驗了《聖經》的預言,說:「各海島都逃避了,眾山也不見了。」(啟16:20)又說:「因海中波浪的響聲,就慌慌不定。天勢都要震動,人想起那將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路21:25-26)


持續上升的氣溫到2080年前會令百萬計人面臨糧食短缺。因為「全球暖化」效應會使許多物種都會持續發酵,為此、挪威政府宣布將於3月起在北極深山建設一個大型「末日洞穴」,保存逾300萬種已知植物的種子,作為人類糧食的「挪亞方舟」。倘地球遭遇到毀滅性的大災難、如核戰或行星撞擊之後,人類可以從這「方舟」裡取種籽,重新種植穀物。那座冰山,可以作為天然冷凍和防水的「種子庫」。該「種子庫」取名「斯瓦爾巴國際種子庫」,因為建於挪威以北約1000公里的斯瓦爾巴群島一座山中,耗資約500萬美元,料明年落成使用。「種子庫」深入山腹120米,以隧道與外界相連。所有種子樣本會在-18℃的環境中儲存。就算機械冷卻系統失靈,周邊凍土層仍可提供天然冷凍效果。洞內設兩大儲藏室,面積各360平方米。種子用防水箔片包裝,以防冷藏系統失靈時水分滲入。每500顆左右的種子裝入一個聚乙烯封套內,放入塑膠箱後置於金屬架上。每膠箱可放400包。種子儲存期因品種而異,豌豆等只可儲約30年,向日葵與稻穀的儲存期則可長達一百年。布蘭森懸賞2億反暖化:負責人福勒表示,「種子庫」投用後將盡量避免人類干預,只會每年派人檢查一次確保正常運作,不設全職員工。他指「種子庫」位於海拔約130米,除因其嚴寒地理環境可確保「種子庫」長期不受破壞,也考慮到全球暖化威脅。「我們模擬了氣候在未來200年急劇轉變的可能,確保即使北極冰層融化,種子庫仍處於海平面之上」。


日本氣象廳周五表示,今年1月全球平均氣溫與1971至2000年的30年間平均溫度相比,升高0.45℃,創下1891年有紀錄以來1月最暖紀錄。有專家估計,若格陵蘭冰層全融,海平面會漲7米。另外,英國富豪布蘭森周五宣布設立2500萬美元(1.95億港元)大獎,頒給能找出方法、在10年內每年消除大氣層中10億噸二氧化碳的科學家。本身為航空公司老闆的布蘭森強調此舉並非偽善,重申將投資30億美元對抗全球暖化。世銀經濟學家:全球海平面上升一米,發展中國家就出現5,600萬難民。(路透社)華盛頓電:一名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周二說,世界海平面即使小幅上升,都可能在發展中國家製造出5,600萬環境難民。海平面上升預料是全球暖化所會帶來的後果。關於海平面上升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的評估報告、作者達斯古普塔(Susmita Dasgupta)說,根據某些科學模型的預測,本世紀海平面若上升一米,則埃及人口密集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將有四分之一被海水淹沒。達斯古普塔在一個簡報會上說:沿海國家,像越南以及茅利塔尼亞(毛里塔尼亞)、蘇利南、蓋亞那(圭亞那)、法屬圭亞那、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巴哈馬和貝南(貝寧)……等,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她引述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2月2日公佈的報告,指出、即使溫室氣體現在穩定下來,未來幾個世紀,海平面仍然持續上升。她同時又指出,1993至2003年間、全球海平面比1961到2003年期間上升較快,也比氣候模型預測的要快。


鑑於最近多份報告均指出全球暖化危機,美國的態度亦開始轉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施坦納的發言人納托爾表示,聯合國暫定於9月舉行世界領袖峰會,商討全球暖化問題,集中討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納托爾說:「我們今年一定要令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達成成果。」環保分子和氣候專家一直警告,全球暖化令海平面上升,有朝一日會淹沒島嶼。現在預言成真,專家發現全球首個有1萬人居住的印度(相關新聞 – 網站)洋小島洛赫切勒,已被海水吞噬。8年前,獨立報曾報道太平洋珊瑚礁島國基里巴斯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首次被海洋淹沒。太平洋另一個低海拔島嶼瓦努阿圖的居民因此疏散,至今該國仍在海平面以上。被淹沒的印度洛赫切勒島位處恆河(相關新聞 – 網站)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流入孟加拉灣的孫德爾本斯三角洲地帶。加爾各答一間大學的研究員花了6年研究孫德爾本斯三角洲地帶,因為位處偏僻,研究員直至在衛星圖片中發現其中一個沒人居住的島嶼蘇珀里本格消失了,才知道這三角洲面臨消失的危機。洛赫切勒島附近另一個有人居住的島嶼科拉馬拉三分二面積被永久淹浸。大學海洋學系負責人哈斯拉博士認為,「過不了幾年」這個島同樣會被淹沒。洛赫切勒島與科拉馬拉島上的居民多移居至薩格爾島,但其實這島亦有7500公頃的土地已被淹沒。哈斯拉博士指出,孫德爾本斯三角洲地帶有十多個「消失中的島嶼」,受影響人數達7萬。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轉變專家小組(IPCC)周五發表的氣候變化權威報告,將影響各國及商業機構採取行動對抗全球暖化,而一直被指淡化溫室效應的美國正密切留意報告。自周一起,500名科學家及官員在巴黎開會,逐字逐句審訂該報告。今次報告是IPCC自1988年成立以來第4份氣候轉變評估報告。除了周五發表的報告外,還有兩部分會於4月發表,其焦點在於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社會經濟成本。澳洲《時代報》昨率先披露4月發表的報告初稿細節,指出因全球氣溫未來將至少上升2至3℃,本世紀末前將有11億至30億人陷水荒﹔未來70年,全球會有多2億至6億人面臨食物短缺,而沿海地區氾濫則會危及700萬個家庭。有份撰寫報告的皮爾曼博士周二說:「(報告的)信息是,全球不同地區都暴露(於溫室效應)。」他又指出,中國及澳洲的主要農耕地區將失去大量雨水,而非洲及孟加拉等窮國最受全球暖化影響,因為它們沒有足夠能力應付澇旱。報告亦提到澳洲東南部山脈積雪將消失,主要農耕地區默里達令河盆地的水,到2050年時將下降10%至25%。至於歐洲,阿爾卑斯山中部的冰川將融化;若干太平洋島亦會頻遭熱帶風暴吹襲。冰川加速融化年降66厘米以東道主身分出席會議的布羅達表示,打擊全球暖化已成為法國及歐洲的政策。他表示,03年導致法國1.5萬人死亡的熱浪喚起國民關注全球暖化。很多與會人士擔心報告仍不足以反映暖化問題的迫切性,尤其對兩極及其他地區冰雪造成的影響。世界冰河監測機構周一的報告指出,冰川流失量正加速擴大,2000至05年間平均每年厚度減少66厘米,是80年代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