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教會一直小心防範「新神學派思想」,因為它不信聖經,不信神蹟,不信來生,不信任何靈界的事物,最後甚至發展到連神的存在也不信,宣佈「上帝死了!」可是,「新神學派思想」容易防範,由感染「新神學派思想」而變質的「福音派」,稱為「新福音主義」就難防得多了。不過,要防備「新福音主義」,我們得先認識幾個影響這時代變質的重要人物。第一個是葛培理,他可以說是福音派的傳道人中,第一個最先接納天主教、新神學派、和靈恩派的人。關於這一點,請讀者參考浸信會雲大衛牧師所著《葛培理與羅馬天主教》一書,二零零三年一月種籽出版社出版。
第二位是C.S. Lewis,他與葛培理齊名,只不過葛培理專注於佈道事工,他就專注於神學思想,是一位著名作家,被選為二十世紀影響力最深遠的神學家和護教士。因他的大力推動,基督教與天主教才能聯合得這麼廣泛和成功。請參看拙著《教會大合一運動可以接納嗎?》一書,二零零三年七月,種籽出版社出版。
第三位是David du Plesis,他在歷史上稱為「五旬節先生」,因為他主動向新神學派的總部「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CC)傳道,結果帶動天主教、新神學派主流教會、和靈恩派教會,大大成功地合一起來。請參看拙著《靈恩運動全面研究》(101-144頁),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種籽出版社出版。
第四位是美國富樂神學院,教會增長系的教授Peter Wagner 和他的副教授 John Wimber,他們二人合力,從八零年代開始,發動了「靈恩第三波運動」,又稱為「葡萄園運動」,將靈恩運動的方言、和神蹟奇事帶入福音派,使福音派大大變質;又加入與天主教、新神學派、靈恩派所推行的「大合一運動」中,影響世上百份之七十的福音派教會,接納靈恩運動,和教會大合一運動。
第五位是「夏露奧肯加博士」(Dr. Harold Ockenga),他是將「福音派主義」(Evangelicalism)改變成為「新福音派主義」(New Evangelicalism)的最重要人物。可能我們華人教會不太認識他,然而,他在西方社會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1)「美國全國福音派聯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的創始人;2)富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創辦人之一,也曾經一度出任富樂神學院院長一職。3)「世界福音派團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第一任主席。4)「葛培理福音協會」(Billy Graham Evangelical Association)的董事。5)《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的董事會主席,亦曾一度擔任過這份雜誌的總編輯。6)曾為夏露蘭西博士(Dr. Harold Lindsell)所著的《為聖經而戰》(The Battle for the Bible)一書寫過序言。在這序言中,他為「新福音派主義」解釋說:
「『新福音派主義』的誕生,可以說是與我在1948年,在帕薩丹納(Pasadena)城市演講廳(Civic Auditorium)所發表的演講詞有關。當時我在演講中,一方面承認「基要信仰主義」(Fundamentalism)的神學立場是對的,另一方面我卻指出,基要信仰的教會觀、和社會觀,卻是不對的。我呼籲大家放棄『分離主義』,又呼籲人人都應該參與『社會關懷』。結果我的呼籲得到許多福音派人士熱烈的回應。……『新福音派主義』與『基要信仰主義』很不同,因為『新福音派主義』放棄分離主義,又肯定今天不同宗派之間的神學對話是有價值的。再者,『新福音派主義』還有一個新的重點,就是將福音的重心放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實際生活上,使福音顯得更有意義。」
從這位代表「新福音派主義」的夏露奧肯加博士所說的話來看,福音派早已漸漸變質和衰落,這是造成「教會大合一運動」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實,如果不同信仰的教會也可以合一,福音派這個名稱就無需要存在了,因為它的存在,原先是為與新神學派,和其他異端教派劃清界線用的。「新福音派主義」實在是變了質的「福音派主義」。他們在某一個程度上接受了「新神學」的不信思想,因為不甘心被人稱為「新神學派」,於是就稱自己為「新福音派主義者」。所謂「新福音派主義」,其主要的特徵如下:
1. 「新福音派主義」要藉著心理學、社會服務、社會關懷、文化遷就、學術研究態度等,來製造一套甚為複雜的理論,為要使福音更能迎合年輕人、異教人士、政治家、電影明星等。這種迎合人的福音,其實是降低了聖潔本質,變成「世俗化的福音」。按其性質,這樣的福音是不能叫人得救的。
2. 新福音派主義的福音內容:1)強調「愛」多於「公義」,因此講福音不注重叫人認罪悔改。2)用人的方法拉人入教,下意識地認為這樣就等於叫他得救,其實這些人是未被聖靈重生的。3)福音注重心理輔導、學術分析、文化遷就……。不相信「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因此,他們所傳的福音,不是『直接福音』,只不過是『間接福音』。因為認為傳講古舊的十字架信息,現在已經不合時宜了。乃要多講迎合他們喜好的時事資料,娛樂信息,遷就他們的時代心理,才能叫他們接受福音。4)所以他們的福音,針對人的頭腦、肉體的需要、社會的關係,多於針對人的靈魂、永恆的盼望和人與神的關係。5)為此,他們研究傳福音的策略,多以「改變福音」為重,很少研究怎樣才能「改變人」。
3. 對世界:1)他們主張,基督徒應該在各方面與世人的生活方式相同,強調「入世」才能影響社會,可惜他們「入了世,卻不自覺地不能「出世」。2)他們的福音節目,娛樂成分非常高,類同「歡樂今宵」,務求多姿多彩,叫觀眾感到滿意為止。「楝篤笑佈道會」之類的福音聚會,是為表表者。因此,他們被捲入世俗漩渦,不能自拔,還美其名為「切合時代需要」。3)因此他們對異端和世俗,常常採取「妥協」態度。以「社會服務」為大目標,以致教會漸漸變成社團,失去屬靈的本質。4)他們盡量避免針對罪惡和魔鬼,認為這種針對性的信息,是惹人反感的,所以他們也不太重視過「分別為聖」的生活,因為「分別為聖」的意思,就是與世俗隔開。5)他們反對將「屬靈」與「屬世」分開,甚至視「屬靈」為不合時宜,或是不合理性的,虛構出來的東西。從他們的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常常反屬靈,認為屬靈主義是叫基督教與社會脫節的兇手。
4. 對異端:1)他們採取「學術開放態度」來鑑別一切信仰和路線,鼓勵人人應該重新思考自己一向所相信的教義是否正確。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許多信徒不服自己教會的傳統信仰。2)他們教導人思考辨別的準則是人的理性,任何權威,包括聖經在內,都要放在人的理性下接受批判。他們從來不尊重任何權威。3)為了學術研究,他們常常向各類異端開放,說是與之比較,然後可以取異端之「長」,捨自己之「短」。由於他們的靈性根基不好,往往將異端之短取了回來,將自己之長,捨了出去,造成教會大大變質。4)因此,他們認為,應該永遠保持與任何異端「對話」。但是,這麼多年來的對話,卻大大促進「與天主教大合一」,使教會的信仰,加速變質。5)為了強調保持與異端對話,他們極力反對聖經所教導的「分離主義」,不肯與異端分開,乃認為「盡量求同存異」,叫教會合一,才是聖經的真正教訓。6)在人的理性,和學術批判之下,他們極力反對「聖經無誤」這一類教義。認為聖經確實有許多錯誤,而且聖經的教訓不能放在任何「處境」之下都行得通,這就是他們所發明的「處境神學」了。他們認為,聖經必須放在科學和現實生活之下能行得通,才是聖經寫成的目的。7)他們解釋經的原則,以遷就進化論、社會群體、民主、人權、婦女解放、心理學、精神病學、同性戀等為重。他們看這些為「基礎觀念」,認為釋經不得超越這些原則,不然,就不能將聖經適合現今時代的需要了。
5. 他們非常信息重視「積極思想態度」(Positive Mental Attitude):1)因此,他們討厭和反對任何「消極態度」(Negative Attitude)。2)因此,他們認為責備罪惡、異端分辨、屬靈糾正……,都是消極的、破壞性的。又強調任何異端都有長處,所以應從積極方面來看異端,多多向他們學習。3)為了表示積極和成功,他們主張要建立華麗堂皇的大教堂、信息要注重建立各人的自尊、對各類異端量採取欣賞態度,不隨便加以分辨和排斥。4)他們所傳的福音,稱為「成功,健康和置富的福音」(Health, Wealth, and Success Gospel)……,事事標榜成功、發財,和神醫。5)他們明知這樣的「積極思想」乃源自從印度教而來的「新紀元運動」,這種運動,今天在全世界各地,嚴重地拆毀許多基督徒的信仰,叫他們行邪術、交鬼和信仰變質,但他們仍然不肯丟棄這種「積極思想」。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