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羔羊「配」──(1) 天下間無人「配」

經文:「我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裏外都寫字、用七印封嚴了。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傳說、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展開、能觀看那書卷的。」(啟5:1-3)

小時候,雖然信了主,卻從來沒有想過「敬拜」主,及至有一天,母親逼我拜菩薩,我說:我不拜;之後母親又逼我去替他買香燭,我又對他說:我不事奉。其實我心中想到,但以理三個朋友,他們對尼布甲尼撒王說:「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8)又想到主耶穌對魔鬼說:「撒但退去罷,因為經上記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太4:10)

對了,基督徒只能拜創造天地萬物的神,至死也不能拜偶像!可是,我突然回過來想一想:「糟了!我甚麼時候拜過自己的神呢?每一次參加主日崇拜,我根本從未拜過神!我每次返教會聚會,若不是為想要與自己的女朋友相會,就是想藉著參加詩班來表現自己的歌聲何等洪亮,或參與事奉來表現自己何等有才幹……,極其量,我想要聽聽道,明白多一點真理而已,我的心很少向著神,更談不上『敬拜』他!」

於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很留意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神。我會思想每一首聖詩的歌詞,盡量以其中的信息作為自己的禱告和讚美;我會思想每一個節目是否高舉神,彰顯神的榮耀,還是彰顯人的榮耀。因此,我很討厭教會報告上週的奉獻,將奉獻者的名字刊登了出來,我認為這是歸榮耀給人,不是歸給神;我越來越發現詩班獻詩的時候,多半都是在表演自己,榮耀歸給自己,尤其是他們獻的詩,會眾看不到歌詞,不明他們在唱甚麼,會眾不能在他們獻詩的時候,感到有敬拜神的意味。

我漸漸發現,各教會的崇拜方式都不同,研究起來,其中的節目,絕大部份都是人自己發明出來的,並不是《聖經》明文定規的,更不是主直接吩咐的,只有「擘餅記念主」才是《聖經》多次,又用了很長的篇幅來記載,也是主用很重的語氣直接吩咐我們,「每次吃飯」都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他。我又發現,舊約聖徒要到聖殿去敬拜神,必須先來到銅祭壇那裡,獻上牛羊為祭,其實所獻上的祭牲,是「向前」預表基督被釘十字架;新約的聖徒要敬拜神,也應該擘餅記念主,因為這是「往後」記念基督被釘十字架,沒有基督為「中保」,人就不能親近神,因為主是「天梯」(創28:12, 約1:51),是通往父那裡去的惟一「道路」(約14:6)。因此,我認為最具敬拜意義的崇拜儀式,應該是擘餅記念主聚會。(可惜,眾主流教會都忽略這一點。)

雖然如此,我還是感到自己仍未真正「進入」敬拜的經歷中,因為我與神相離很遠。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我,「敬拜」原是“worthship”,意思是「承認神『配』!」並且將神應得的一切榮耀「歸還給他」,我才猛然醒悟,要敬拜神,就要先認識神如何「配」;又要對神有所「獻上」,其實是「歸還給他」。

先是倪析聲弟兄的一首詩歌非常吸引我,詩詞說:

「哦我主耶我的心向著寶座,何等喜樂來唱你的讚美;因著蒙福我敬拜我也述說,承認你配惟有你真是配。(副歌)主你真是配,主你真是配,讚美因為惟有你真是配;因著蒙福我敬拜我也述說,你的榮耀因為你真是配。」

當然這首歌所唱的,就是啟示錄第五章天上的大敬拜;那個大敬拜應該是「最高和最美的敬拜模範」,所有教會的崇拜,都應該仿傚這個「天上大敬拜」的模式來敬拜神,才能滿足神的心。因此,筆者響往這個大敬拜,二十多年來,差不多每一個早晨靈修的時候,都是先來到神面前,獻上這章經文所說的「七讚」(啟5:12),作為我的敬拜。我默想這「七讚」已經有二十多年之久。我也花了許多年的工夫研究啟示錄。感謝神,十年前我開始再用兩年多時間,天天細心研讀啟示錄,結果神開我的眼睛,叫我「讀通」了啟示錄的結構,我才真真正正明白啟示錄的奧秘,我高興得大叫、大跳、大聲讚美神,於是我寫作《啟示錄研經亮光》這本書(1999年十一月種籽出版社出版)。雖然如此,我並沒有停止研究和默想「天上的大敬拜」;我聆聽胡恩德先生分享《啟示錄》的錄音帶,獲益良多,啟發頗深;我又在這方面寫過不少文章,分享這方面的領受。到最近,我再細心研讀啟示錄第五章,我又再一次蒙恩,得到不少啟迪。為此,我打算在《整全報》分七次書寫出來,今次寫的是第一篇,盼望讀者留意以後接續下去的幾期,如果能幫助讀者也「進入」這個天上大敬拜,就是筆者最大的喜樂了。

神右手的書卷

約翰在異象中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裏外都寫字、用七印封嚴了。」很明顯,這封嚴了的書卷,代表全能的神所保管的「高度秘密」,就是羔羊揭開七印之時所顯示的,神預定萬事,直至最後新天新地的「大計劃」。這「大計劃」既然用「七印封嚴」,試問誰有資格從神右手中取過來,揭開觀看呢?

很明顯,絕對不是用「武力」或「權能」可以奪取,因為沒有任何一種能力大過全能神的能力。除非神「喜悅」那人,樂意賜給他,否則,沒有人有資格觀看這「大計劃」。正如耶和華說:「我要……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33:19)保羅又說:「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羅11:33-35)因為神本是「隨己意行作萬事的」,他喜歡照著自己的旨意豫定一切,為要「叫他的榮耀、從我們這首先在基督裏有盼望的人,可以得稱讚」(弗1:11-12),這有何不可?

在這裡,我們應該明白「敬拜」第一個真理,就是只有神才「配」受敬拜,啟示錄第四章形容天上那二十四位長老敬拜神,說:「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 4:11)這裡說出只有神配受敬拜的兩個理由,第一是「神創造了萬物」;第二是這位神「憑自己的旨意創造了萬物」。這表示造物主的旨意是至高的,他喜歡怎樣就怎樣。詩篇第一百篇呼籲「普天下的人」都當來敬拜神,第一個理由就是:「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詩100:3)

再回來思想神右手中的書卷,一個人如果不是先得神的喜悅,他連認識神也不能,怎談得上能夠知道神預定萬事的奧秘?保羅說:「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我們所領受的……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林前2:11-12)又說:「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2:16)這裡指出,最能知道神奧秘事的就是「聖靈」和「基督」。誰得神的喜悅,神就將「聖靈」和「基督的心」賜給他,叫他能夠知道「神心中的事」和「神開恩的事」。因為聖靈就是「神的心」,基督就是「神所喜悅的愛子」。聖靈也是神寶座前的「七燈」(啟4:5),能光照來到神面前來的人,叫他們深入認識坐寶座的全能者;基督就是「神的奧秘」(西2:2),因為神一切奧秘都是由基督成就的。

這樣,我們就該明白「敬拜」的第二個真理,要深入認識神「配」受敬拜,「聖靈光照」不能缺少;要深入認識神右手「書卷中的奧秘」,「透過基督」更是必經的途徑。

人可以精讀系統神學,在理性上明白神一切的屬性,若沒有「聖靈光照」,人決不能進入「屬靈層面」認識神,當然也體會不到神如何「配」受敬拜。如果一個人真的進入「屬靈層面」認識神,他會有以賽亞先知懼怕神的感受;也會有彼得的反應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甚至會像但以理一樣,昏睡倒在地上,毫無氣力……。這時,他就真的能明白,神真是「配」受敬拜了。

人可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林前13:2),若不認識基督,他仍然一無所知,因為以弗所書第一章指出:「神……在基督裏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豫定我們藉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他旨意的奧祕」是叫「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我們……在基督裏(才)有盼望」……,神一切的奧秘都必須透過基督才能成就。我們若要討神的喜悅,從而得知神右手中的奧秘,就必須認識基督、相信基督、接受基督、與基督聯合……,這樣,我們才能從心裡感受到只有神才「配」受敬拜。

大力天使的宣傳

在異象中,約翰看見那「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傳說:「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天使的意思表示兩方面:第一,他承認自己的身份「不配」,全能者不會將書卷交給他,連「天上、地上、地底下」也沒有一個受造之物「配」,只有造物主自己「配」;第二,他雖然「大力」,他的「大力」也「不能」揭開書卷,無法成就神的預定計劃,連「天上、地上、地底下」也沒有一個受造之物「能」成就神的計劃,只有造物主自己「能」。

「配」是指身份地位和品德,能否叫所有人都佩服他的問題;「能」是指是否有能力成就神所預定的計劃的問題。「天上」的天使,「地上」的世人,「地底下」的魔鬼,都沒有一個「配」,也沒有一個「能」。因此,普天之下,除了神之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配接受敬拜。

這位天使這樣宣傳,當然是要警告任何受造之物,如果接受敬拜,都是犯了極嚴重的大罪,除非他配拿書卷,能揭開七印,又配觀看書卷的內容,洞悉神預定的大秘密。請看,魔鬼就是因為不能知道神預定的大秘密,才想盡辦法說服猶大賣主,又說服大祭司和他的同工控告主,又說服眾百姓大聲喊叫:「釘死他,釘死他,釋放巴拉巴!」又說服彼拉多將他認為義人的耶穌交給猶太人,帶去釘十字架……。眾人和魔鬼都以為成功了,就譏誚耶穌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罷。」(路23:35)然而,他們聽到耶穌臨死之前,大聲說:「成了!」他們還不知道,不是他們成功,而是神的計劃成功!

基督耶穌釘十字架是這樣,歷史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這樣,甚至每一個屬神的人,如果有一根頭髮掉下來,也是這樣,都有神的計劃在其中。因為「神能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這樣,我們看見,凡事都有神的准許才會發生,因為神預定一切;魔鬼卻不能隨意行事,因為神攔阻他,直等到神的計劃都成全了,神的攔阻才被除去,魔鬼才可以任意而行(帖後2:66-7, 啟13:5)

所以我們不能敬拜天使、不能敬拜任何世人、不能敬拜祖先、不能敬拜任何偶像、不能敬拜任何神明污鬼、不能敬拜馬利亞或任何聖人、不能敬拜任何聖物,就是代表基督和神的聖物也不可以敬拜……,只能敬拜「坐寶座的和羔羊」兩位。啟示錄記載了天上有「七次大敬拜」,全部都是敬拜「坐寶座的神」,或「坐寶座的和羔羊」兩位(參啟4:10, 5:13, 7:10, 11:15-16, 15:3-4, 19:4-10, 22:8-9),此外,不得敬拜任何受造之物,因為他們不能,又不配。

但「坐寶座的全能者」既然右手拿著書卷,他當然「能」,又「配」;不但如此,「羔羊」既然從神的右手中拿了書卷,又能揭開七印,成就神的大計劃,他當然也「能」,也「配」。

揭開七印的意義

因此,「揭開七印」得以「觀看」書卷內最高秘密的內容,代表著這位「揭開書卷者」的身份和能力,與「坐寶座的全能者」同等,他才「能」、才「配」。所以「羔羊」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因為只有耶穌與神同等(腓2:6, 約10:30)、同能、同權、同尊、同命、同榮……(約5:19-26, 17:5)

「羔羊」與「全能者」之所以完全相同,由「羔羊」揭開七印,就可以看到了。因為「揭開七印」,等於可以觀看到書卷的全部秘密,也就等於「全能者能知道甚麼,羔羊全部都知道了」。所以保羅說:「神的奧祕,就是基督,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裏面藏。」(西2:2-3)又說:「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面。」(西2:9)這樣,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是無所不知的了。只有「無所不知」的神,才「配」受敬拜。

「羔羊」既然「無所不知」,他揭開「前四印」的時候,就能控制所啟示的「四匹馬」,叫這「四匹馬」所代表的末世大混亂和災難,能夠成就神預定的大計劃,不致失敗。第一匹是「白馬」,代表「假基督的大迷惑」,因為騎白馬的,有弓無箭,代表冒認再臨的基督,卻沒有實在的能力;第二匹是「紅馬」,代表有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但是這些爭戰仍然不能越過神的旨意,反而成就神的計劃;第三匹是「黑馬」,代表饑荒,糧食變得非常稀有和貴價,這一點還是在神的預旨中,成就神的計劃;第四匹是「灰馬」,代表各種災難同時發生所帶來的大量人口死亡,還是在主耶穌的能力控制之內。以上四匹馬,正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所說的頭四個預兆(參太24:4-8),就是主所說「災難的起頭」。然而,這些災難重必要覆不斷發生,造成地上的人越來越大的痛苦,正如主所形容「生產之難」中的「陣痛」一樣(太24:8 的小字)。但這一切都在主的能力控制之下,成就神預定的計劃。

至於「第五印」和「第六印」,經文的表達方式,完全與前四印不同,因為不是由四活物所指引的「四匹馬」,而是由使徒約翰親眼看見,描述得更詳細的「異象」。經詳細研究,這兩個印其實是寫在書卷外面的「目錄」,它們標誌著書卷的內容,就是書卷展開之後的「七號」和「七碗」。

當「七號」快要吹完之時,地上的情況就像「第五印」所形容的,有許多歷史上的聖徒靈魂求神快快給他們伸冤,神卻安慰他們還要等候「片時」,等候被殺的弟兄滿足數目。這是說,「前三年半」快要完之時,在最後「片時」之內,還有大量的聖徒被殺,之後「數目就滿足了」,暗示教會就在這個時候「復活被提」。經文的意思是,雖然有大量聖徒被殺,但全部都是在主耶穌的控制之下,照著神預定的計劃成就,所以這不是失敗,反而是「勝過獸和獸像」,因為他們至死忠心。為此,「羔羊」才顯為「配受敬拜」。

當「七碗」快要倒完在地上之時,地上的情況就像「第六印」所形容的,「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巖石穴裏,向山和巖石說:『倒在我們身上罷,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為他們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啟6:12-17)細心研究這段經文所形容的,就會發現,一切的大災難都來到尾聲,主耶穌快要駕雲降臨,所以地上每一類人懼怕得躲在山洞和巖石穴裡,因為「羔羊」和「坐寶座的全能者」向他們顯現和發烈怒了。這是說,神藉一切大災難來報應地上的「假基督」、「假先知」、「大淫婦」、和一切惡人,都準準的照著書卷所預定的計劃,全部成就了,沒有一件事例外不能成就,顯出「羔羊」控制著一切,使一切末世大災難都成就神的旨意。因此,「羔羊」才「配」受敬拜。

這樣,我們看見,由羔羊「被殺」開始,至羔羊「揭開七印」,成就神永遠的預定大計劃,羔羊都顯示出,普天之下,只有他才有這「大能力」成就神的救贖,只有他才有這樣的大愛,用自己的血來買贖我們,叫一切蒙恩的人都承認他「配」受敬拜。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