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屬靈領袖?

神造萬物,樣樣都有用。「地獄」一詞原文是「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外倒垃圾的地方。因此,「地獄」可稱為神的垃圾桶,用來裝載「沒有用的人和天使」。是故,屬神的人最大的渴望,應該是被神大大使用。正如保羅所說:「人若想要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這話是可信的。」(提前3:1)以利沙也對以利亞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王下2:9)雖然聖經勸勉我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雅3:1)但神仍然欣賞人追求在天國裡為大,只是不要用不合神心意的手段來達成而已。

一、 西庇太二子求高位

以西庇太的兩個兒子約翰和雅各為例。他們期望在天國裡可以坐在主耶穌的左右(可10:37),意思是盼望被神大大使用,得到神國裡最大的兩個位份。主耶穌並沒有說他們求的不對,只對他們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麼?」(可10:38)雖然他們立即說:「我們能」。他們仍然不知道自己所求的是甚麼!

原來主的「杯」是客西馬尼園的「苦杯」,是指著主內心的苦難而說的。主的「洗」是十字架上的「受死」,是指著主肉體的苦難而說的。這是說,「在天國裡為大」的條件,就要像主降世為人一樣,只有「使命」,沒有「自我」。因為主接受「苦杯」時,對父神說:「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請看主沒有自己的意思,這就是只有使命,沒有自我了。主又指著十字架的苦難說:「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路12:50)主迫切要成就被釘十字架的救贖工作,這就是只有使命,沒有自我。

主指著約翰作見證說:「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大過約翰的。」(路7:28)因為他曾指著主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可見約翰認為他的使命就是顯耶穌為大,使命完成了,自己變得衰微,是應該的。保羅被神大用,甚至他能說:「我一點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後11:5),因為他「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不論生死都顯主為大,這就是保羅的使命,為了這使命,他也甘心沒有自我。

所以,凡為彰顯主而甘願沒有自我的人,主都看他們為大。因為連主自己也是這樣。他為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甘願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腓2:9-11)

二、 彼得爭論誰為大

可是,當彼得知道約翰和雅各竟然請母親來為他們求主,讓他們兩人可以坐在主的左右之時,彼得和其他門徒就都惱怒他們二人了。(可10:41)彼得最不服氣,所以他一直與約翰爭論誰為大,直爭到主復活以後,主預言他年老時要怎樣殉道,他還是指著約翰問主說:「這人將來如何?」(約21:21)不錯,論年紀、論經驗、論受訓、論熱心、論愛主、論認識主…,彼得都不比他們差。現在,彼得看見他們這樣求,就要與他們爭過不休了。

然而,主勸勉他們不要爭。一來,主還未將這位份賜給任何人,何必惱怒約翰和雅各呢?二來,得著這位份,絕對不是爭先恐後就可以得到,何必斤斤計較資歷問題呢?主卻指示他們怎樣可以為大的道理,說:「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可 10:43-45)

是的,神的性情就是這樣。神喜歡叫「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4:11)只是,人要學會這個功課,真不容易。人的老我總以為必須「爭」才能升高,不肯相信自卑反而會升高。但是結果彼得爭到了沒有?我們且瞧著看!

三、 彼得被立為領袖?

彼得硬要爭,一直爭,爭到最後晚餐,主被賣之時,還是要爭。這時,「主心裏憂愁,就明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約 13:21)門徒竟然沒有將主被賣的話放在心上,還是在爭論誰為大。(路22:24)主卻以溫柔的聲音來教訓他們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裏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麼。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 22:25-27)

彼得仍然沒有聽進去,還是要爭。當主預言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可14:27)彼得卻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14:29)彼得連跌倒與不跌倒也要爭,他總以為自己是門徒的領袖,是不可能會跌倒的。

然而,彼得真是門徒中的領袖嗎?可能是。因為主對他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1-32)撒但既然要篩「你們」,為何主對著「西門」一個人說這話呢?可見,主有意承認彼得為領袖。主又吩咐彼得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意思當然是其他弟兄也會跌倒,如果彼得是領袖,就該「先回頭」,還要有一個責任,就是堅固其餘的弟兄。主說這話,很明顯是間接承認了彼得為領袖。

然而,彼得回頭以後,有沒有堅固他的弟兄呢?我們看不出來。但知道,主復活以後,是主自己將快要跌倒的門徒,逐個逐個領回的。至於彼得,他倒領導六個門徒一同到提庇里亞海邊去打魚,為吃的而勞力吧了。

雖然如此,經文還是顯示主承認彼得為領袖。因為保羅講論主復活向眾人顯之時,這樣說:「…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林前15:5)主特別顯給彼得看,因為主以他為門徒的領袖。所以,使徒行傳頭十二章,我們看見歷史的記錄是以彼得為主角;以後的經文卻以保羅為主角。在頭十二章裡,我們看見彼得出來講道、醫好美門口的瘸子、勇敢對公會說話、責備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叫他們二人立即死亡、親自去視察腓利在撒瑪利亞所作的工、叫死人復活、向哥尼流一家傳道、天使將他從獄中釋放出來……。毫無疑問,這些記載顯示出,彼得就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甚至保羅敘述自己得救後,第一次上耶路撒冷去,就是「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加1:18)以後,耶路撒冷兩次會議,彼得所作的見證,都是決定性的意見(參徒11章及15章)。

四、 不稱身的領袖角色:

不過,彼得雖然在初期教會為領袖,他卻有過多次過失。這些過失和許多其他的證據顯示出,彼得只能做耶路撒冷有形教會的領袖。但真正的屬靈領袖卻是約翰和保羅。讓我們先來看看彼得怎樣在領導地位上出錯:

甲、 提出制籤選舉使徒:主耶穌升天前,曾囑咐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等候為父所應許的聖靈,好叫他們得著能力,為主作見證。彼得卻急不及待,在這個時候起來提議,要補選一個人代替猶大。我們要質疑彼得這樣做其實對不對:

第一,為甚麼不多等幾天,讓聖靈降臨之後,由聖靈作主呢?是不是這麼急需要在這個時候立一個使徒代替猶大呢?使徒的職任應該由人選立,還是由神自己選立呢?為何不先禱告,求神指示應該以何種途徑來選立呢?主耶穌曾說過:「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2-13)這樣,何不等聖靈來引導明白,才決定是否應該在這個時候補選一個人代替猶大呢?

第二,彼得之所以提出補選一個使徒,很明顯是因為他以為「十二個使徒」是一個整數,不可以加多,也不可減少。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意念是出於神,還是出於彼得自己?可能彼得聽見主耶穌預言,十二個使徒將來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參太19:28-29, 路21:30),所以認為「十二個使徒」不能加多,也不能減少。其實,主的意思是十二個使徒人人都有機會與主一同作王而已。保羅也指出,任何一個肯與主一同受苦的基督徒,將來也可以與主一同作王(提後2:12)。約翰在啟示錄也指出,復活的聖徒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啟20:6)。猶大失去的位份,用不著立即選一個人去填補。主可能還要立更多使徒,最低限度巴拿巴和保羅都是名副其實的使徒,不被列在十二使徒之內。保羅靠著主,更認為他「一點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後11:5)

第三,彼得認為「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徒1:22)我們要問,彼得憑甚麼權柄定規,必須在這樣的範圍之內選立後補使徒呢?這原則是來自神,還是來自彼得自己?如果在這個範圍之內必定找到適合的人選,為甚麼主在釘十字架之前,不親自選立這個人,倒要等彼得來用抽籤的方法將這個人選出來呢?

第四,抽籤的方法是不是最適宜的方法?為甚麼後來安提阿教會選立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做使徒,卻沒有用抽籤的方法,而是用禁食禱告,讓聖靈來指示的方法呢?彼得在抽籤之前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徒1:25)既說主「知道萬人的心」,何故規限主只「從這兩個人中」指明所揀選的是誰?豈不是前後矛盾?古時約書亞曾用抽籤的方法抽出亞干,掃羅王又曾用抽籤的方法抽出約拿單,但他們都是從數以萬計的百姓中,抽出神想要找尋的人,這樣還可算為公平。現在彼得竟然憑個人的意見,限定聖靈只從他指定的兩個人中選一個,這樣是不是對聖靈不公平呢?

根據以上這些分析,彼得這一次的提議,實在顯出他不是做領袖的好材料。雖然「馬提亞」也是一個好人,卻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使徒,因為那個落選的「巴撒巴.約瑟」,可能比他強許多倍。為甚麼呢?一來因為馬提亞在聖經中只出現過這一次,以後就再沒有甚麼事蹟了。二來,有一些解經家指出,「巴撒巴.約瑟」(Joseph Barsabas)可能就是「巴拿巴.約瑟」(Joseph Barnabas)。因為經文形容「巴拿巴」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使徒給他改稱的。按猶太教來說,巴拿巴本是利未人,稱為「巴撒巴」(安息日之子)也不錯。但是使徒們卻認為,現在他信了主,靠主得了安息,就不要再叫「巴撒巴」,作安息日之子了。既然他特別有勸慰人的恩賜,就改名為「巴拿巴」好了。「巴拿巴」是「勸慰之子」的意思,英文寫法是”Barnabas”,與「巴撒巴」”Barsabas”只有一個字母之差。只要將中間的”s”改為”n”就成了。如果巴撒巴真是巴拿巴的話,巴拿巴這個人就真偉大了。因為他不介意自己落選,還是將自己全部田產家業賣了,奉獻出來,與別人分享。後來還將保羅提拔出來,讓保羅講道和做領袖高過自己。這種謙讓的風度,才是被神大大使用的材料呢!

乙、 再三抗拒神的吩咐:彼得第二件做得不好的事,就是著名的「哥尼流事件」了。研究使徒行傳記事的先後次序,我們發現,本來神藉異象感動彼得起來向哥尼流一家傳道,是有意提拔他作外邦人使徒的。可惜他在在異象中表現得很頑固,三次拒絕神,不肯吃大布中包著的走獸。結果,稍後神就改立保羅做外邦人的使徒,大大使用他了。

在異象中,彼得拒絕神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喫過。」(徒10:14)彼得的語氣好像在教訓神,為甚麼這麼糊塗,竟然吩咐他吃不潔之物!及至神回答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徒10:15)彼得還是不明白,神的本性是良善的,怎會將不潔之物賜給人吃呢?雅各說得對,他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雅1:17)神只賜人美善的東西,絕對不會賜人敗壞的東西。大布中包著的走獸,其實是代表被神揀選過,然後才放在大布裡頭的。雖然外表仍是走獸,神卻潔淨了。

但彼得無法領會這樣的真理,因為沒有想起主耶穌曾經說過的原則:「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太15:11)。他也不明白潔淨的條例原是由神定的,神才知道其中的奧秘。神看為潔淨的,人怎能堅持認為不潔淨呢?可見彼得尊重猶太教的權威,過於尊重神的權威。

雖然,後來哥尼流派來的三個人到了門口,高聲呼叫說:「有稱呼西門的彼得沒有」,聖靈又直接對彼得說:「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徒10:20)彼得終於與他們同去,但仍然不放心,因為他帶了六個猶太弟兄同去(徒11:12),好見證自己沒有與外邦人交往。因為他心裡非常懼怕猶太人的指摘,卻沒有想到自己曾經指著大祭司說:「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5:29)如果彼得這麼怕人,怎能做教會的屬靈領袖呢?

丙、 為受割禮劃分界線:後來,耶路撒冷教會有一些「假弟兄」借用彼得的名義,滲進安提阿教會教訓人,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徒15:1, 24)保羅就為這個問題,上耶路撒冷去,向使徒質詢。

在會議中,彼得重提哥尼流事件,表示神既然接納外邦人,為甚麼要難為他們,「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他們頸項上呢?」(徒15:10)可見彼得是明白外邦人不用受割禮就可以得救的。但是彼得、雅各和約翰還是用右手和保羅行並巴拿巴「相交之禮」(表示平輩相交),叫保羅「往外邦人那裏去」做使徒,而彼得等人則「往受割禮的人那裏去」做使徒。(加2:7-9)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神的國就分開「受割禮」和「未受割禮」兩種教會了。

我們不禁要問,這樣把教會分割,是出於神的心意嗎?到底是誰給彼得權柄,將未受割禮的劃分給保羅,又將受割禮的劃分給自已?在保羅來說,他向外邦人傳道,也向猶太人傳道。但彼得卻一生只做受割禮的人的使徒,不肯傳福音給外邦人。神既然差派他率先向哥尼流這家外邦人傳道,他在眾使徒中應該是最明白外邦人與猶太人可以「同蒙應許,同為一體,同為後嗣」的,何竟還要這樣分割,引致後來猶太人破壞保羅的教會,加增保羅帶鎖鏈的苦楚呢?彼得憑己意這樣劃分受割禮與未受割禮,實在不是一個好領袖的榜樣。

丁、 在猶太人面前裝假:彼得在哥尼流事件中清楚知道,神已經接納外邦人與猶太人同為一體。所以他也和外邦人一同吃飯。但是保羅指出:「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彼得)和外邦人一同喫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2-13)

做一個屬靈領袖怎可以裝假呢?既是率先明白外邦人可以同為一體,為何又率先裝假,好像自己先前所明白的啟示,也是假裝似的?保羅指摘他因為「怕奉割禮的人」,實在是對的。彼得忘記了應該怕的是神。雅各勸勉人說:「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雅3:1)彼得身為教會領袖,犯了裝假的罪,自然應該「當眾責備」,因為他不但影響其餘的猶太弟兄和巴拿巴也一同裝假,日後許多人也會借用他的例子來否定外邦人同為一體的真理,那時,福音就變質了。加拉太教會就是因為接受了這樣的「別的福音」,所以保羅要「咒詛」那些傳「別的福音」的人。其中有沒有將彼得也放在「咒詛」之中,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願沒有吧!

五、 沒有爭的得到了

按外表來說,地上有形教會的領袖地位,彼得爭到了,卻是做得不稱職。可是,筆者認為,神卻立了那個早就決定不再與彼得爭的約翰為猶太教會的屬靈領袖,又立保羅為外邦教會的屬靈領袖,叫我們感到希奇。

因為如果我們按神在歷史上大大使用眾先知的原則,來衡量一個「屬靈領袖」,我們就會發現,真正的「屬靈領袖」是以神賜給他們多少「屬靈奧秘」來衡量的。正如保羅所說:「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祕事的管家。」(林前4:1)這是說,誰多得神所賜的屬靈奧祕,誰才是真正的屬靈領袖。神立摩西為領袖,米利暗和亞倫不服。他們對摩西說:「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麼?」(民12:2)耶和華卻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若有先知、我耶和華必在異象中向他顯現,在夢中與他說話。我的僕人摩西不是這樣…,我要與他面對面說話。」(民12:6-8)可見神直接說話與間接說話也有如此大分別,證實神所重用的僕人,是多得神直接對他說的話。

按此理,我們看見約翰所寫的聖經,比彼得所得的更深和更多,可見約翰才是真正的屬靈領袖。從福音書,我們看見約翰認識主深至「太初」,又在約翰壹書稱主為「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他所寫的約翰福音,一二三書,和啟示錄,都是最深奧的書。當主預言彼得年老時要殉道,彼得問主說:「這人將來如何?」主回答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約21:22)很明顯,主的意思是要賜給約翰更長的壽命,卻不願意彼得與約翰比較。其實主的意思是要使用約翰在晚年寫啟示錄,賜他最終和最詳盡的末世啟示。單憑這一點就看出主要用約翰比彼得更重了。

我們不是說,彼得沒有得著啟示。只是,彼得所得的啟示,遠遠不及約翰和保羅的。彼得只能在書信中提及,他最難忘的啟示,就是親眼看見主在聖山上變化形象(彼後1:16-18)。他也承認,這樣的啟示還不及眾先知「更確的預言」(彼後1:19)。他卻勸戒讀者要小心,不可強解保羅的書信,免得自取滅亡。因為保羅書信不同「別的經書」(彼後 3:15-18)。

至於保羅,神清楚地立他為「外邦的使徒」。所以他稱為外邦教會屬靈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因為在新約二十七卷之中,保羅寫了十三本。得到的屬靈奧祕比任何使徒還要多。神賜他三重天的經歷,又將從創世以來一直隱藏的奧祕啟示給他。所以他能夠見證說:「我雖算不了甚麼、卻沒有一件事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後12:11)論受苦,保羅受苦最多(林後11:23);論擺上,保羅為主看萬事如糞土;論愛主,保羅認為他活著就是基督,又看離世與基督同在是好得無比的……。

因此,我們可以下一個這樣的結論:彼得似乎爭到了教會領袖的地位,其實仍未爭到;約翰不再與他爭,事事讓他出頭作主,其實神已經立了約翰為屬靈的領袖。保羅雖然自認好像「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林前15:8),卻被神大大使用他,超過任何使徒。

親愛的讀者,你要爭嗎?神可能讓你爭到,但你若做得不好,就要受更重的判斷。我們香港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你若沒有這麼大的頭,就不要戴這麼的帽。」請問讀者,你羨慕做有形教會的領袖,還是羨慕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屬靈領袖呢?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