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神學院?——合乎聖經原則的信仰立場及學術

2023年10月10日傳道聖經學院 – 奉獻團契聚會摘錄

禱告 ——

「親愛的主,感謝祢拯救我們,又引導我們建立這奉獻團契。主啊,我們渴望尋求祢的心意,祢知道我們的需要,懇求祢在我們身上顯明祢的旨意,讓我們知道應否全心奉獻做傳道來事奉祢。我們深信主在我們身上的引導各不相同,祢的計劃奇妙。今天當我們思想這重要的題目時,求主幫助孩子所說的能合主的心意,禁止孩子的口說出不當說的話,使我所說的都能榮耀祢的名。奉耶穌基督名字祈禱,阿們。」

一. 學術研究是甚麼回事?

今晚的主題是【如何選擇神學院?】,亦會探討合乎聖經原則的學術研究態度。

首先我需要聲明,我無意貶低別的神學院。我個人非常尊重不同神學院的畢業生,只要他們持守聖經原則。我也認識不同神學院的院長和講師,不少都是信仰純正,堅守主道,且有美好的榜樣。然而我亦擔心近年某些神學院的講師,他們的教導顯然未能分辨信仰立場,接受並教導一些有違聖經原則的道理。

我們若指出某些人在信仰上有偏差,必須有事實理據,並為此負責。為免作出不實指控,我們發表意見之前必須深入研究。我們不懷著惡意,只希望偏離聖經原則的人能歸回聖經真理。我們也不認為報讀神學課程的人都必須入讀傳道聖經學院。若你有其他選擇,我也十分樂意提供協助。我們與其他基督教神學院並不是處於敵對的狀態。若你選擇入讀其他神學院,聽過今天的信息後,我也期望你能對基督教內的信仰偏差保持警覺,因你很可能會發現我今日所說的某些錯謬,在將來的日子成為你需要面對的信仰挑戰。無論如何,你必須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我確實認識一些神學生因著某些神學院的立場偏離聖經原則,選擇中途離開神學院的。

談到神學研究,我們要先了解不同神學院課程的性質,以及其在世上的角色。不同神學院在開辦目的及其收生要求各有不同。舉例說,較著名的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在其學術研究上是較為講究,但不會要求所有學生必須為基督徒,其課程會多元探討神學對文化及社會的影響。當中的神學學士課程也可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入讀,這是現存的一種神學研究課程,當然有其開辦之目的,只是與其他「為教會訓練蒙召傳道人」的全職牧養訓練課程必然有所不同。

有不少人修讀神學只為取得一個神學上的學術資格;他們在神學領域上學習研究,以獲取其碩士或博士學位,與選讀其他專業學科而獲取知識無異。在我看來,基督徒讀神學的目的始終是為了建立教會。至於傳道聖經學院的開辦目的,是為教會培養神的僕人、使女,承擔傳福音和建立教會的使命。我們的目標是為教會培訓工人,建立盡心事奉神的傳道人,致力牧養教會,傳揚福音,宣講主道,因此我們期望神學生清楚蒙召,立志獻身傳道,不是只為得到知識,獲得學位或證書。

在這世代作傳道人,我們是需要重視學術的。作為傳道人必須明辨是非,撰文或寫作亦必須有根有據,尊重事實,這是學術的基本要求。但若傳道人因尊重不同的學術研究而放棄正統的信仰立場,這種學術帶來的壞影響便要不得了。昔日吳主光先生曾說:我們若讀聖經,便發覺聖經的神僕訓練並不強調學術地位,也沒有要求神的僕人必須在某些世俗資歷上獲得認同,卻強調明白神的心意與呼召。新約時代的法利賽人有他們著名的教師,但耶穌從未在法利賽人的教師手下受教,因為神的僕人對真理立場的持守及生命的品質並不能以學術資歷來衡量。

舉例來說,傳道人當熱心傳福音,竭力追求佈道的恩賜,願意委身派發福音單張,勇於主講佈道會;但我們怎樣以學術方法衡量這方面的能力?這實在是難。傳道人又應當有愛心。保羅在〈林前13章〉指出愛心是「最大的恩賜」,因為人若沒有愛,不管他有多大的恩賜,也算不得甚麼(林前13:1-3)。然而我們又怎樣以學術角度衡量傳道人對人有沒有愛心?怎樣才能頒發愛心的碩士、博士學位?照樣,我們又能否以學術衡量人是否良善、忠心?其實愛心、良善和忠心不單是真理知識,更是生命,是活出基督的生命,我們不能從學術角度衡量人的屬靈生命品質。因此我希望大家明白,我們並不是反對學術。客觀而準確地追求真理知識都是好的,但我們不應因學術研究而偏離高舉聖經的信仰立場。

反過來說,若我們高舉學術認同而失去應當捍衛的信仰立場,像今天基督教內某些學者高舉學術而越過了聖經原則的界線,與異端異教聯合,不敢於按聖經教導批判其錯誤,這是相當危險。照樣,若有神學院教師以學術研究為名,接納某些不合聖經原則的錯誤論據,教導人放棄應有的聖經原則,這些神學教導同樣危險。其實異端和異教也從事學術研究;摩門教有其大學及宗教研究院,耶和華見證人會有其聖經學校,甚至佛教也有研究佛學的博士,但他們學術研究的基礎不是以全面的聖經啟示為根據,其結論當然是有違聖經原則的。

二. 當代學術路線的危機

今天我們要思想如何選擇神學院。我認為今天的神學院存在著不少危機。繼續討論之前,我們當先了解甚麼是基要信仰。

所謂基要信仰,是指美國長老會於1910年所定義的基本信仰原則,其中包括堅信聖經原稿無誤,相信耶穌為童貞女所生,相信聖經中五餅二魚、耶穌履海等各種神蹟,相信因信稱義、耶穌肉身復活等等。我在初信時慕道班已經學習這些真理。然而在今日的教會中,很多信徒、教會甚至神學院都不認同這些觀念。從前福音派信徒都持守基要信仰,很多福音派神學院的創辦人皆德高望重,信仰相當保守,但近年很多教會或神學院轉向了新福音派路線,甚至把仍然持守基要信仰觀念的人污名化,稱之為「基要派」(Fundamentalist),譏諷持守基督教基要信仰的人與伊斯蘭教的「原教旨主義」相似。那些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的人會殺害異教徒,發動恐怖襲擊,並稱這些恐怖行為符合其真主的教導。今天我們持守聖經原稿無誤立場的人被稱為「基要派」或「基要主義者」,深知只是堅守基督教的基要信仰,持定聖經的教訓,這是合乎聖經原則的,毋須懼怕別人的惡意標籤。

1.自由神學

有了這背景,我們要提到四方面現代神學出現的危機。

第一方面是關乎自由神學(Liberal Theology)。受18至19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被譽為「現代神學之父」的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提倡自由神學思想。他以啟蒙運動理性至上的主張,質疑所有神蹟的真實性,認為五餅二魚其實不是神蹟,乃是小孩子的慷慨分享感動了在場本來自私的會眾,結果大家也把自己所有的拿出來。而聖經之所以這樣記載,是因那時代的人記載歷史事件的特色,習慣把不明白的事情理解為大奇事,當作神蹟看待。

自由神學家多數傾向以自然科學與人的理性為主要基礎,對聖經中的神蹟持去神蹟化或象徵詮釋的立場,但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別;有些人只是淡化超自然色彩,有些則幾乎完全否定神蹟的歷史真實性。但今天我們相信神蹟,其實為何我們相信神蹟呢?原因是神蹟本是合理的。假如一般人能隨時行神蹟,這就不合理;若今天有人宣稱自己能隨意在水面上行走,這是不合理的;但神能夠行神蹟,因祂是神,這本是合乎理性的事。神能用祂的話語創天造地,為何不能夠行神蹟?但是我們活在科學時代,高舉理性,事事講求科學證據,這些思想滲入基督教當中,結果影響了神學教育。

士萊馬赫是德國的神學家,在德國的神學院接受神學教育,這些學院多數是自由派的。他們也讀聖經,讀到一些有益的教訓便認為出於神,神蹟則不是。有些道德教導,諸如孝敬父母、敬重他人等類,他們便認為有益,神蹟卻被摒棄。事實上自由神學家較少強調神在歷史中的超自然作為,而是傾向從理性、歷史與社會的角度理解聖經。對耶穌的神性,他們大多採取象徵或弱化的詮釋,只傾向重視祂作為道德與信仰典範。關於罪,一些自由神學流派特別著重社會結構與不公義的層面,鼓勵基督徒投入改革,消除壓迫與不平等。

隨著十九、二十世紀的自由神學思潮傳入許多基督教神學院,一些神學家將《出埃及記》中法老奴役以色列人的故事視為象徵,主張現代社會同樣存在多種形式的奴役與壓迫,需要基督徒積極投身解放與改革社會的運動。這樣的詮釋在之後演變為各種解放神學流派,包括推動黑奴解放、女權運動,以及同志平權等社會行動。今日不少神學家的著作也顯然採納了這強調社會公義的神學傳統,從士萊馬赫、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到詹姆斯·柯恩(James Cone)等,都以不同方式展現了對『社會改革與信仰的結合』的關注。

2.新正統神學

二次大戰後,存在主義哲學(尤其受齊克果思想影響)漸漸成為時代思潮之一。存在主義常強調個人主觀的抉擇與「存在的真實」,對客觀理性的把握或命題式的真理通常抱持懷疑態度。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在某些方面汲取了存在主義強調「與神個人相遇」的元素,並在戰後神學界逐漸影響深遠。然而,新正統神學在某些關鍵議題上與傳統正統神學分歧,特別表現在「聖經論」和「啟示論」上。

聖經與啟示的關係:新正統的觀點

新正統神學(以卡爾.巴特 Karl Barth 為代表)強調:「聖經並非神啟示本身的『等同物』,而是見證並記載了神在耶穌基督裡的啟示」。他們相信,真正的啟示中心是「神在基督裡所成就的自我啟示與救贖」,而聖經是見證這一啟示的器皿。換言之,聖經雖在教會歷史中被尊為「神的道」,但對新正統而言,它只有在「聖靈主權的作為」之下,並在個人信心的回應中,才能真正成為神對人說話的活潑話語。

聖經原稿可否出現「錯誤」?

由於新正統神學更加強調聖經作者在歷史文化中的真實人性,他們一般不採取「原稿完全無誤」(Inerrancy) 立場,卻認為經文本身可帶有人文與時代的局限,甚至可能存在某些錯誤或矛盾。對他們來說,此並不妨礙聖經成為「神在基督裡啟示之見證」,因為核心重點不在於聖經每一細節的完美無誤,而在於聖經是否最終能指向並成為「神向人說話」的媒介。

巴特所撰寫的《教會教義學》(Church Dogmatics) 卷帙浩繁,展現他對教義、真理有嚴謹的思考與架構。但與此同時,他確實反對「神啟示的焦點全在聖經文本」的看法,他更強調「神的啟示是動態的事件」,即是在神主權與聖靈工作下臨到個體。因此,持新正統神學觀點的學者一般不會像持守聖經原稿無誤的學者那樣,認為對聖經每個疑難或看似矛盾之處都必須加以解釋或協調。

從聖經無誤角度關切

  1. 聖經的客觀真理基礎
    正統神學認為聖經的命題性真理(propositional truth)在引導信徒認識神的屬性、神的計畫與旨意方面至關重要。若過度強調「啟示在個人相遇中的動態化」,可能淡化或動搖了「聖經文本在神學教義中所提供的客觀基礎」。當新正統神學家認為聖經在人文與歷史細節上可以出現矛盾或錯誤時,持守聖經無誤者則認為這會導致以聖經為最高權威的正統信仰失去了穩固的基石。
  2. 是否導致對聖經詮釋的主觀化?
    新正統神學強調的「當人讀經並被聖靈感動時,經文才成為神對他說的話」,這給人一種「只要我個人有感動,才證明那部份是神的啟示」的印象。神的啟示若不在客觀教義框架下衡量,信徒或神學家很可能以主觀體驗為主導,弱化了對經文本身客觀意義的尊重。
  3. 神學系統化的挑戰
    正統神學十分重視從聖經歸納出教義的系統化過程,以確保教會教義一致,並使信仰得以穩固。然而在新正統神學的取向裡,因為不一定要「調和不同經文之間彼此的張力」,較可能容許多元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讀,這會更容易導致教會出現基本信仰概念上的分歧。

巴特「希望的普救論」爭議

在救恩論上,巴特因《羅馬書5:15》的詮釋引發了「希望的普救論」(Hopeful universalism)爭議。他認為,基督既為全人類擔當罪,或可開啟「所有人最終得救的希望」。雖然巴特從未直接宣告「所有人必然得救」,但他傾向保留一個「神可能最終普遍施恩」的空間,導致他在神學界往往被視為「傾向普救的神學家」。此種詮釋有可能淡化了人必須悔改相信福音才能得救的必要性,也容易使人誤解為「即使不信,也最終可能得救」。

事實上,巴特並不完全否定悔改與信心的重要性,但他在神的主權恩典面前保持高度的「神秘空間」,強調人有限的認知無法輕易斷言某些人注定滅亡,這立場就與傳統中清晰強調「信而得救」、「公義審判」、「地獄永刑」的教義有明顯的衝突。

3. 靈修神學

第三,我們要留心靈修神學對神學教育的影響。現代人既然喜歡主觀經驗,這種想法自然也影響了神學院,進而影響教會。近年這種心態對基督教的神學院帶來重大影響,有些原本堅守聖經原則的福音派神學院也開始教導天主教的靈修神學,包括默觀、呼吸式祈禱和依納爵神操等等;其實今天只要你到有規模的基督教書室,不難看見大量教導靈修神學的書籍,成為書目中一個大類別。靈修親近神本是好事,神學研究也是好的,但何竟兩者合起來卻變了質呢?

今天基督教神學院中的靈修神學所教導的是甚麼呢?它們不是教導人晝夜思想神的律法,得以明白及遵行聖經的真理;它們高舉主觀的個人領受及神秘主義,要藉冥想化的默觀方式聽到神的聲音,並以此為神的指示,又強調神會在這些經歷中向人顯現。它們主張多種危險的操練,包括歸心祈禱、默觀式祈禱、靈閱讀禱、依納爵靈修等,這些靈修法在解經及靈界經歷上都是帶有危險的。

關於靈閱讀禱,我需要多作解釋。其實我們一直都鼓勵人讀聖經,一般來說都沒有問題。但我們不要忽略上下文,抽出一句來冥想並把它放大,就說這便是神的說話了。其實我們靈修時也是讀禱的,但我們需要了解上下文說甚麼,不能抽出一字一句以冥想或占卜的心態來錯誤領受。

多年前基督教內有一本靈修神學的重要著作,就是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的《屬靈操練禮讚》。這本書是現今不少福音派神學院修讀「靈修神學」的必讀參考書。這書教導人用剛才提到的一些方式靈修,甚至提到解夢,認為神藉著夢的啟示來向人說話,這教導是危險的,會引導人領受一些偏離聖經教導的啟示。今天基督教內的靈修神學又會教導人在靈修時藉著呼吸式祈禱,吸入神的恩典和憐憫,呼出憂慮和罪惡。但聖經教導我們,當軟弱得罪神,應當向神祈禱認罪,必得主的赦免。我們若需要主的恩典,大可禱告,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祈求,卻不是藉這方法來吸入。最糟糕的,乃是他們在神學院和教會教導人如此行,已使個別基督徒產生接觸靈界的反應。過往我曾幫助一些鬼附求助者,正是因著運用這些靈修方法,在過程中吸進了一些氣息,這些氣息在身體裡面流動,本來還以為是好東西,後來卻發現是邪靈附在身體內,產生身體不由自主的反應。這些追求的根源都不是聖經的教導,而是異教的冥想技術。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4. 世俗心理學

最後我們還要留意世俗心理學對基督教神學院的影響。談到心理學,我們要知道,有些類別的輔導方式是高舉聖經的,稱為聖經輔導學。我們實在需要用聖經審視心理學的各種理論和教導,原因是世俗心理學有很多理論,當中有些只是從觀察人類心理和行為而歸納出來的常理,不一定違反聖經原則;但有些心理學理論背後涉及錯誤的前設,例如佛洛伊德、容格等心理學大師,他們秉持唯物主義、自然主義的思想建立了流行的心理學學說,有些更涉及催眠、靈界經驗。這些我們都需要審視,如有不合乎聖經原則的,我們要拒絕。

神學院老師當用聖經審視這些世俗心理學理論,視乎審視的人的聖經基礎有多強,有多尊重聖經。很多修讀基督教心理學的人的神學根基薄弱,亦不重視聖經教導,審視過程中沒有把違反聖經的毒素除掉,結果把錯誤帶進神學院和教會。傳道聖經學院也有教導聖經輔導學,現時主要沿用聖經輔導基金會出版的「面對自我」課程,並從聖經研究各種「屬靈性格」,細看聖經怎樣談論各樣屬靈品格,在生命上追求進步。

近年我曾幫助一些鬼附者,有些是資深的神學教育工作者及基督徒輔導員,他們因著接觸催眠術以及近來十分流行卻源於佛教禪宗的靜觀(Mindfulness),結果飽受靈界困擾。今天有信仰保守的福音派神學院講師教授這些方法,又有神學院講師著書立說,教導人接受內在醫治的催眠手法進行心理治療,這景況令不少仍然重視聖經原則的教會領袖、教牧及長執十分擔心!

以上幾點就是我認為在今天接受神學裝備過程中,值得加以留意的。盼望主幫助每一位在全時間事奉上尋求神心意的人,得以明白神的心意,並能按照聖經的教導,作主忠心的僕人使女,榮耀主的名!

講員:黎家焯(摘錄:廖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