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窗(2012年11月)

報導世界各地異端及潮流動向新消息


7月26日香港「時代論壇」報導,聖公會因為「老化」,可能於二十年內消失。因為四十年來,出席聚會的成年人減半,兒童減少八成。現時該會的平均年齡是61歲。英國聖公會總會將這現象歸咎教會內部管理失敗,急聘合適人才管理教會。其實聖公會早就名存實亡,因為他們的信仰本質與天主教百分之九十相同。只是英國皇帝與天主教教皇吵架,使英國教會分裂出來而已。聖公會分為三大派:

  1. High Church,供皇室人員做禮拜的教會,維持天主教色彩最多;
  2. Broad Church,屬於新神學派,廣泛接納進化論、新神學主義、甚至接受從印度傳來的各類通靈術和「新紀元運動」,近代又接納「同性戀」,並且宣佈全面與天主教合一;
  3. Low Church,是較為平民化的教會,於宗教改革期間,也曾受長老會的信仰影響,漸漸遠離天主教。但是近代,這派卻接受靈恩運動,又與天主教合一。如果聖公會將於二十年內消失,其他與天主教聯合的教會應該命不久矣。因為統計指出,西方國家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新神學派教會都大量流失教徒,反而回教徒和佛教徒大大增加。

本港的「性泛濫」極度嚴重,比「所多瑪和俄摩拉」離譜得多。最要命的是在大學內,學生公然以「文化、人權、藝術、自由、教育」作為放縱性慾的「護身符」,在校內舉辦「性文化節」,並且得到政府議員,平機會主席,和大學教授的認同和支持。這是歸咎心理學,尤其是「佛洛依德」的影響。例如:「香港性教育會」自2006年開始,一直與國內每年舉辦「全民公開的性教育活動」,喚起市民對「性教育」及「性文化」的關注。今年大會更探討三方面:

  1. 「大學的情慾空間」:就是探討大學宿舍內的性行為空間;
  2. 「全球化趨勢下,理想婚制的反思」:鼓吹同性婚姻;
  3. 「言語及色情暴力,誰打壓誰?」:主張開放色情文化。大會展覽多幅裸露相片,美其名為「人體藝術」;又提倡性愛及多元情慾,呼籲社會不要歧視「性開放思想」。就以香港大學的男女生同層同宿的「偉倫堂」為例,一名女同學竟然在論壇上公然反對「性慾被抑制」,認為大學應該建立一個「求同存異,性別友善」的宿舍,擴大學生對情慾討論的文化。她的思想,竟然得到在場的副教授贊成。筆者呼籲眾聖徒,小心自己的兒女入讀大學,可能畢業之後變成魔鬼之子。《聖經》勸青少年人說:「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2:22)

今年二月「東方日報」報導:青少年「援交」的問題嚴重。一名中三女生竟然在三個月內援交達30次,高峰期一天就接客四次。香港男女援交的比例是一比五,男性援交對象主要為男同志。最年輕的援交個案是十一歲的小六男生,他在「同志論壇」認識網友,以「請睇戲、送禮物」利誘他援交。根據統計顯示,近半援交青少年遭到客人偷拍、威脅;逾一成援交青年被客人起底,將資料發布,出現性病,甚至懷孕,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青少年援交七成為十七歲或以下,多數來自破碎家庭,68%藉網上途徑「接客」。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表示,上網成癮、拒絕上學,及企圖自殺的個案,現今比三年前增加三倍,每月平均一百宗。這些嚴重問題,反映教育失敗?立法會失敗?迷信心理學引至?父母無管教?進化論的流毒?……歸根究底,是因為人類離開了神,結果「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1:27)


浸信會的 David Cloud 在《The Watchers》雜誌中報導謂:向來信仰純正的「國際查經團契」(Bibile Study Fellowship,簡稱 BSF)最近也捨「窄路」而走「默觀之路」。以下資料部份來自現任及前任 BSF 組長。一名組長指出:「國際研經團契」的新任總幹事 Susie Rowan 在波特蘭退修會的講台上表示,曾經有一班堪薩斯城教會(Kansas City)的人圍著她,「按手在她身上,用方言為她禱告。」這表示,靈恩運動也滲透了這個查經組織,並且不怕反對,公然實行說方言。這位組長又收到團契的刊物,建議各人閱讀 Dallas Willard 的著作,主旨是提倡“Contemplative Prayer and Mysticism Through Spiritual Formation”(默觀式的禱告,和藉屬靈重組的神秘經驗)。這是說,從印度教滲入西方社會的「冥想」,以改頭換面形式滲透西方眾教會,作為靈修方法,實在可悲。這是因為他們相當普遍地應用 Eugene Peterson所譯的聖經,稱為《The Message》。其實 Peterson 是大力推廣「默觀的屬靈觀」的,又擁護膜拜 Sophia 女神的Sue Monk Kidd 所倡說的「屬靈觀」,何竟BSF變成如此離經叛道?BSF本來深獲篤信聖經的基督徒支持,他們的查經事工已經有50年歷史,在全球38個國家有超過1000個查經班,單在美國就有800班,參加人數約20萬。2010年5月 BSF 刊物內建議的閱讀清單中,竟然包含了三個支持「默觀式禱告」的作者 ── 「魏樂德」(Dan Allender)和「紐約 Redeemed Presbyterian」的Timothy Keller。雖然刊物註明:「上述書單並不代表 BSF 的立場,但建議閱讀以衝擊你的思考,擴大你對世界和教會的看法。」但這樣建議讀者閱讀異端書籍,實在不應該。要知道,引進「魏樂德」的思想,就會誤導讀者中了Thomas Merton 和 Henri Nouwen 等人的毒素。「魏樂德」在他的網站推薦一些擁護「印度教真言式默想」的作者,包括 Teresa of Avila(see Castles in the Sand), Henri Nouwen, St. Ignatius of Loyola, Richard Foster, Madam Guyon,和 Jan Johnson。「魏樂德」對救恩的基本概念十分混淆。他說:「為何我們看一個人得救,是從他過宗教生活那一刻開始,而不是從神賜給我們日常生活開始?」(參《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一書)他又認為,不相信耶穌的異教徒也可以得救(參《Cutting Edge》雜誌,2001年冬季)。有一位參加 BSF 的組員指出,早於2000年已離開BSF,因為參加者有來自天主教、摩門教……等等。


今年九月十九日報導:新西蘭牧師Calvin Culverwell 和 Vic Francis 在本年八月五日開始將 Auckland 的「Albany 運動酒巴」轉變成為主日敬拜神的地方。他們認為,用酒巴來舉行崇拜,比用傳統教會較為舒適一點。但他們的崇拜並沒有講道和唱詩,只有禱告和飲啤酒。Francis 牧師說,《Auckland Now雜誌》報導謂:「外邊也有許多相信神的人不需要教堂。我想,強逼人每主日到教會去,實在是一件得人怕的事。」Culverwell 牧師又說,這酒巴是為二十至三十歲的人士設立的,每月也有一次准許十八歲以上的人士進來崇拜。讀者應該知道,近代除了遷就社會多種類人士,而翻譯出多種離經叛道的聖經之外,連教會聚會也是這樣,計有「新潮音樂崇拜」、「敬拜小組崇拜」、「楝篤笑佈道」、「說方言跳靈舞崇拜」……,現在竟然連「喝啤酒崇拜」也有,這實在是「末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