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恐懼,就是來自無法預知明天,掌握將來;因為人從始至終都是受著時空的限制。正因為這樣,從耶穌能夠預知未來,我們就能夠確定,祂就是神的兒子。
就以耶穌預言彼得跌倒為例,從馬可福音十四章30節一句簡單的話,那裏提及耶穌曾經對彼得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單是這一節經文,就已經涵蓋以下幾個複雜的預言:
一 對象是彼得會跌到
這裏所說的跌倒,乃是指著彼得否認主而言。在十二個門徒中,彼得對耶穌最為忠心。同時在過往的表現上,他都是較為出色,因此怎麼可能是他否認主呢?照推理來說,其他門徒的可能性,例如多馬否認主的機會大得多,因為即使眾門徒說見過復活了的耶穌,但是他總是不相信。
二 時間是在當夜發生
耶穌說了彼得要否認祂那一句話以後,不出幾個小時之後,便一一應驗在彼得的身上了。經過的情況,大概是在筵席完畢以後,耶穌便和祂的門徒一同前往客西馬尼園禱告。當捉拿耶穌的差役來到客西馬尼園,因為天黑的緣故,所以他們認不出耶穌來。從這一點來看,原本應該沒有人可以認出彼得。怎知在那裏發生了一件小插曲,就是彼得曾經用刀,砍了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的右耳。這個一時衝動的行為,埋下了日後無法推諉與主是一夥的伏線。
三 內容是三次否認主
有關彼得三次否認主的過程,四本福音書也有記載。但由於每一本書都各有不同的焦點,所以要整合為一個連貫的事蹟,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其中馬太福音所採取的,是一個概略的記載,但卻特別注意到彼得在當中,有兩次起誓。馬可福音則著重,有關「彼得第一次否認主」、「雞叫次數的情況」等,如何精確地發生。而路加福音交代了幾個決定性一刻的來臨。唯有約翰福音描寫得最為詳細,大概因為它是較後寫的一卷書,所以可以把彼得否認主的過程,明確地分為三個場景,因此筆者就以它為主要骨幹分析這事。
首先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就是彼得從始至終,都是對耶穌那麼忠心耿耿。不然的話,他也會像其他的門徒一樣,都離開耶穌逃跑了。再者若不是彼得在耶穌被捕以後,遠遠的跟著祂,最後來到大祭司院子的門外(註一)。那麼耶穌所說有關彼得要否認祂的預言,便會一一落空了。
最後令彼得被人認出來的過程,卻是由於很多巧合的事,堆在一起才會發生的。有關彼得三次否認主的事,大家也好像耳熟能詳,但其實能夠掌握每一次否認主的轉捩點,卻是大家所忽略的。當中驚險而曲折的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 進入院內 約翰福音補充了一個很清晰的資料,就是彼得第一次否認耶穌的時候,是在一個被稱為「看門的使女」面前發生的。經過的情形乃是這樣:話說當耶穌在大祭司的官邸裏受審的時候,彼得很想進入院內打探耶穌受審的情況。剛巧在那裏遇見一個門徒,他也是跟著耶穌來到那裏,而且也是大祭司所認識的。於是那門徒就和看門的使女打過招呼,就領彼得進去(註二)。
怎樣也始料不及,那位看門的使女竟然認出彼得來,並且對他說:「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
彼得回答說:「我不是。」
經彼得一口否認,那位看門的使女似乎也沒有堅持下去,就讓彼得進入院內。
奇怪的是在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中,都記載彼得第一次被人認出來時,並不是如上述所說;乃是在一處有烤火的地方。
原因乃是這樣的,在上述的那一位「看門的使女」,約翰說她是在大祭司官邸作看門的,這與馬可福音稱為「大祭司的一個使女」,應該是同一人。她大概在「私底下」認出了彼得以後,一直也心生不憤,為了要確定他就是和耶穌同夥的,所以專程跟到烤火的地方,最終第一次在那裏,「公開地」把彼得認出來了。
其實當時的環境漆黑一片,彼得怎樣會被人認出來呢?在這個過程的背後,隱藏著兩個很微妙的因素。第一,就是在約翰福音記敘了當時的天氣很冷,所以大家才會圍聚在一起烤火。其次在路加福音則準確地指出,就是因為大家一起在烤火,然後才有機會讓那使女,透過微弱的火光,「定睛」地看著彼得(註三),把他認出來。
馬可福音特別提及,彼得在被使女發現他之後,就離開那裏到了前院,就在這時候雞就叫了(註四);只是他好像一點也意識不到。
- 站著烤火 約翰福音明確指出,彼得第二次否認耶穌的場景,同樣是在烤火之間被人認出來的。但當仔細比較之後,就會發覺原來是在兩個不同的烤火場合。前者應該是在院內;而後者則是在前院。另外在烤火的姿態上也有明顯的分別,前者在路加福音所記載彼得是「坐著」來烤火;但後者在約翰福音則說,彼得是正「站著」烤火時才被人認出來。
原來彼得從內院出來了以後,過了不多的時候,因為天氣仍然是很冷,逼得他不能不滲入烤火的人堆中,祇是今次卻與僕人和差役為伍!
既是這樣,他若果是被旁邊一同烤火的差役認出來了,這實在無話可說。但馬可福音則再指出,彼得在第二次被人認出來,最終也是與「那使女」有關的。自從「那使女」在門口認出彼得之後,一直把他視為一個奸細,即使在彼得第一次當眾否認和耶穌是同一夥以後,他仍然是把彼得咬著不放。今次她惟有向旁邊站著的人說:「這也是他們一黨的(註五)。」
彼得又不承認,但由於今次所面對的是一群差役和僕人,因此為了取信於他們,所以起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事實上也沒有人擁有足夠的証據去頂証他。
照計來說,彼得若果在這個時候離開,仍然有足夠的時間。因為在路加福音交代了,在彼得第二次與第三次否認主之間,約過了一小時。彼得之所以願意留下來,目的是要表明他很想盡最大的努力,來証明自己對耶穌的承諾。但紙是包不住火的,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那些人終於找來了鐵一般的証據來指証他。
- 証據確鑿 眾人找來兩個有力的証據,令彼得無法再否認下去。因為除了樣貌以外,今次再有在旁的人對彼得說:「你的口音把你露了出來了。」
為什麼口音會把彼得暴露了出來呢?
原因就是較早前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彼得曾經傷害了一個人的耳朵。雖然聖經沒有記載彼得曾經說過什麼話,但是在拿刀砍掉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耳朵時的過程中,必然說過一些話。誠然在漆黑一片的環境中,口音實在是一個很有力的証據。
此外還有一個第一身的見証人,正是大祭司的一個僕人,彼得曾削掉耳朵那人的親屬出來頂証他(註六)。其實到此為止,彼得已經無法再狡辯。但他仍然嘴硬,並且發咒起誓(註七)地說:「我不認得那個人。」彼得正想再進一步解釋的時候,路加福音記載在「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這亦是第二遍的雞叫(註八)。
就在這時候,眾人卻被另外一股人流,奪去了他們的注意力。那就是耶穌剛好被審訊完畢,已經開始離開衙門,準備帶到彼拉多那裏。路加福音特別注意到那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就是主轉過身來看彼得。正因為這一望,才能使彼得記起在較早前,耶穌對彼得所說的話,他將會在雞叫兩遍以先,三次不認祂;果然絲毫無誤地發生了!
回顧耶穌所說彼得三次不認祂的預言之所以能夠應驗,最初只不過是遇上了一個認識大祭司的門徒,然後他才有機會進入內院。之後,若果不是那位使女鍥而不捨的要揭露他,彼得也難以被人認出。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當時天氣太冷。若不是這樣,彼得也不需要烤火取暖,更不會造就了「使女」與「烤火」放在一起,就如硝酸加入甘油一樣,結果就是那一點微弱的火光,令彼得無所遁形。最奇妙的是,不知那一隻雞,竟然準時地啼了。通常來說,雞叫是會連續發生的。但是在這兩次雞叫之間,卻相隔了一小時以上。當然彼得一生也不會忘記,最終是因為自己在客西馬尼園的一時衝動,令自己多了一個背叛主的名號。
以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在耶穌意料之內。這一方面表明耶穌的大能,另外一方面,即使是彼得那麼軟弱,但是也可以深得安慰。
註釋:
一、約翰福音十八章16節
二、約翰福音十八章16節
三、路加福音二十二章56節
四、莎琳納.哈斯汀,《聖經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頁240。耶穌的時代,在巴勒斯坦當中,公雞總是在黎明之前啼叫,是很普遍的。
五、馬可福音十四章69節
六、約翰福音十八章26節
七、馬太福音二十六章74節
八、巴克萊著,文國偉翻譯,《馬可福音註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2年,頁425。書中指出,原來羅馬人夜後的時間,是從黃昏六時至翌晨六時分作四更計算的。到了第三更,即早上三時,在守衛軍隊更調前,即吹起號角,稱為gallicinium,這個拉丁字,意即雞啼。但筆者卻認為文中所說雞,正是一般在早上會啼的雞;因為牠在兩小時內已經啼了兩次。故並不如書中所說,每四個鐘頭。吹號角一次。
作者:李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