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间,第一个学期已经完结。感谢神!又带领学院踏入第二个学期。十二月三日为开学培灵日,深信主必如以往一般,让我们多多经历祂的同在和信实!(1/12/2007) … Continue reading
Editor
报导世界各地异端及潮流动向新消息 2004年一群对搜寻挪亚方舟非常热爱的基督徒曾电话访问笔者,关于我所写《人造卫星发现方舟》一书的资料来源,谓他们有兴趣组织探险队,前往土耳其寻找方舟,拍摄一套关于挪亚方舟的影片。之后,他们向全港众教会筹慕经费,到土耳其的“亚拉腊山”作了第一次的探险和搜寻方舟,并且拍摄影片回来公影,轰动一时。不过那一次他们只是猜疑所到的地点,应该就是方舟被埋藏的地方,苦无证据。之后,他们更成立“挪亚方舟国际事工”组织,进行深一步的探索。去年和今年,他们再度到亚拉腊山去探索,谓发现“方舟的木墙”,并拿了一槐化石木回来作详细化验,得到许多学者的证实,并邀请众教会牧者前往观赏所拍摄的影片。以下两个网页,有他们公布的详尽资料,非常值得一看: 挪亚方舟新闻发布会(video on webpage) 明报, 星岛日报, 东方日报, 基督新报等报导 2006年8月,一名库尔德族探索家于亚拉腊山上一个洞内发现怀疑是木块的物体,立刻联络香港探索队队员,并于9月把样本送往香港作科学分析。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应用地球科学中心对该样本进行岩相分析,鉴定它确实为“石化木”结构。到11月公布如下:“化石显示出木结构的扭曲纹理,仍有木组织的洞孔可见。这些洞孔被岩石中的结晶体物质部分或完全取替。 这发现,促使方舟探索队于2007年2月,再到土耳其的亚拉腊山去,展开长达半年的艰辛旅程和探索。13日探索队企图登山,为大风雪所阻;经过多番奋力挣扎,一星期后终于成功抵达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发现“木化石”的地点,并进入洞穴拍摄。探索队曾尝试穿过一个水洞,想要去到怀疑方舟所在地,但为急流所阻,无功而回。到3月及5月,探索队曾多次登山,亦为大风雪所阻。至今年8月,探索队第四次登山,终于成功,并进入寻获石化木的洞穴,进行量度和拍摄。该“石化木”体积庞大,长11.5米,高2.6米。在移除“石化木”上的火山灰后,白色的木质清晰可见。这次发现堪称近代方舟探索史上最大的突破,因为拥有最多实质证据,证明方舟的存在。 研究人员认为,亚拉腊山高处的严酷气候,已持续4000多年,从来没有树木生长,因此推断,该“石化木”不可能是自然生长的树木,也不可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如此庞大的木质结构,亦无法轻易运载上山。考古学家认为,只有《圣经》记载的挪亚方舟与此吻合;此外,世上再没有任何文献有同类的记载。 当地人相信,亚拉腊山上的方舟遗骸于1840年大地震后,曾断裂为三段,分布于山上不同地点。地质学家认为,断裂部份有可能被地震引发的雪崩或火山泥流掩埋,因而成为化石。 科学家和土耳其政府官员均认同这次探索是重大的发现,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挪亚方舟国际事工”计划于2008年1月,于亚拉腊山所在的土耳其亚勒省杜古拜亚斯,举办新闻发布会,与土耳其当地学者及政府官员签发共同合作协议,又计划于2008年夏天再次登山,进行更仔细的探索。 以上资料,也曾由亚洲电视本港台,于十月二十一号开始,一连四周,逢星期日晚上九时正之“地球深度行”播出。由本年12月开始,“化石木”会存放于“挪亚方舟国际事工”的总部,市民可以预约形式参观。 挪亚方舟是否属实,还有世上多处“洪水冲积土”,和世上许多古国文献证明,请参阅《人造卫星发现方舟》一书。现今香港华人学者进一步证实,已不容置疑。但笔者认为,神为何容许我们这一代证实方舟的存在呢?这不是别的,乃是“末世的警告”。因为挪亚时代,挪亚传道一百二十年,没有一个人相信会有洪水淹没世界的灾难;神就借用方舟的发现来提醒世人,世界末日快要来临,应该及早悔改归主。 张逸萍博士于今年七月份《生命季刊杂志》第十一卷,第二期中,刊载了一篇文章,题为“你活在家庭伤害的阴影中吗?”她指出:一本坊间非常流行的书,叫做《家庭会伤人》;书名本身已经暗示许多家庭都不健全,以致受到心理上的伤害。书中的思想在今天教会内非常流行。我们被教导去绘制三四代的家庭图,找出谁曾经伤害过自己。今天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童年经历对人的价值观和信念有极大影响,例如他们说:“别人如何看我们、待我们,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从小一直对我们的评价,他们说话的表情、声调、态度、行动和反应,都在不断地塑造我们这个人。”又说:“深度心理学观察发现,过去的心理伤痕,最容易浮现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之中,以前未得满足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想从伴侣身上加倍讨回。”基督徒心理学家还说,童年经历不单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影响我们怎样认识神;例如他们说:“神按著自己的形象塑造人。我们却按著自己父亲的形象塑造天父。”有一本心理学课本总论写得最清楚:“心理分析理论主张,童年经历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最能影响我们的性格。”但是,这些理论是真的吗?我们的问题,都是童年伤害所造成的吗?让我们先用常理逻辑,平心静气地分析:只有家庭才会影响和伤害人吗?学校、教会、朋友,难道不会影响人?只有童年经历才会影响和伤害人的吗?成年以后,人就不再受影响和伤害?而且,什么是伤害?什么是影响?影响和伤害是两回事!其实,我们活在一个罪恶世界,你踩我踏,你碰我撞,总会互相伤害,那么怎样分辨谁是受害者,谁是害人者?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是两方面都有错的,错在单方的案例甚少,为什么只表示自己是受害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伤害别人的?我们是否只应着眼于那些不好的事上?那些美好的事情,是否对人没有影响?整天抱着“受害人心态”对人有好处吗?我们真的需要探讨“原生家庭”,请求心理分析员找出谁曾经伤害我们,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吗?思想才正确,人际关系才能和谐吗?如果是这样,未有心理学之前,人们是怎样改变不良行为的呢?如果治疗员分析错误,误以为伯父伤害你,伯父岂不是要叫冤?如果要说得更滑稽一点,假若整个理论是错的,那么,我们岂非都是“不健全理论的受害人”?常理告诉我们,我们童年所受的影响大部份都会慢慢消消退。圣经说﹕“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林前13:11)所以,家庭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例如﹕亚哈斯是个坏王(王下16:1-4),但他的儿子希西家却是个一等一的好王(王下18:1-4);这个好王却又生了一个坏的儿子——玛拿西(王下21:1-2)。其实学校、教会、朋友、电视、网络影响一个人更大──这影响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大不大,要看这人重视不重视这个影响;许多孩子都不重视父母的影响,反而重视学校、朋友、教会、电视的影响。先知以赛亚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赛6:5)可见,周围罪恶环境的影响非常厉害。在这一切影响之外,灵界的影响力最大,就如一个人被鬼附,他就失去常性;彼得求耶稣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受祭司长文士的苦,主耶稣就责备他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太16:23)可见撒但影响了彼得,他还不自知。另一方面,一个人听了福音,圣灵就会“重生”他,如同脱胎换骨一般,这样的“影响”是何等大?那么,为什么心理学家们光把问题推到“原生家庭”或者父母头上去?这种探讨“原生家庭”的影响,找出自己的伤痕,实在是不合圣经真理。圣经教我们向神自省,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139﹕23-24)圣经并没有教我们说:“神啊,让我知道是谁曾经伤害过我,求你医治我的心理按钮。”那些心理学家教导会众探讨“原生家庭”,找出谁曾经伤害过自己;却没有教导人找出谁被自己伤害过,然后向神悔改认罪,并请他们原谅自己。这正是耶稣所说的“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太7:3)圣经劝我们要“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腓3:13)圣经并没有说,我们需要探索过去的折磨所带来的痛苦与伤害,然后才能再往前行。神不喜欢我们天天翻旧账。追究“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是叫人埋怨父母,完全没有建设性。无可否认,有一些罪可以祸延子孙,正如十诫中的第二诫说:“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20﹕5-6)但这只是咒诅拜偶像的人;其他诫命,如不可杀人、奸淫、偷盗等,都没有附上这个严重的咒诅。事实上,“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这种概念已经破坏了很多家庭关系。《时代杂志》报导,最近几年新兴一种抑制的记忆治疗(Repressed Memory Therapy),“案主最初并不记得这样的事情,但是治疗后却记起很多童年往事,如被人性虐待,或者被迫参加撒但教仪式等”,叫受辅导的人重新落在痛苦中。《美国新闻》曾经报导,很多医生都从生理方面着手解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譬如上一代认为精神分裂是因为母亲冰冷无情,潜意识中并不想要这个孩子之故;现在全国的人都要为妈妈们洗脱这个罪名,因为这个理论是没有根据的,这些佛洛伊德老古董已经落伍了,现代精神医生一般同意这是一个脑部的毛病,而且和遗传有关。美国著名基督徒心理学家柯联思(Gary Collins)坦白承认,说:“我们以为从前的经历带来今天的问题,所以帮助当事人去从他们的背景中问题的原因,以为只要找出原因,当事人就可以自动康复。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这不是常常有效的。大部分人都花很多钱去见辅导员,辅导员鼓励他一直探索往日,从不往前行,所以也没有什么进步。”最后,柯联思引圣经的话,说:“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腓3:13),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最严重的是,“家庭伤害”这个观念不但不合圣经教训,而且来源“新纪元运动”。新纪元圈子中的著名鬼灵拉撒烈(Lazaris)曾经详细教导同样的道理,说:“那内心幼童是没有被爱得足够……有些人继续将生命中的其他人视作父母,让自己可以重活那多年前的孩子,很多人在男女的关系上是在寻找一位母亲……事实上,他们把所有人视作妈妈。”他是说,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爱,所以当成年以后,我们在其他人身上要求他们为我们补偿。今天很多心理学家都使用了各种新纪元技俩来,为人们解决“原生家庭”的阴影和伤害。 … Continue reading
曾听到有人说,所罗门的一生,起头不错,可惜晚年失败。所罗门的起始,果真不错吗?当笔者研究所罗门的一生时,发现事实可能有一点不尽如此。原来,在所罗门作王早期的时候,已经种下了导致他晚年失败的祸根,当仔细研读圣经的时候,就会被发现。
经文:撒母耳记上13章1-15节及15章全章 扫罗被立为以色列的第一位王,是神的恩典;但他被神厌弃,却是因自己顽梗和悖逆的罪。在13章记载了他顽梗的罪,而在15章就记载了他悖逆的罪。顽梗的罪,就是偏要作神所吩咐不可作的事;悖逆的罪,就是神所吩咐要作的事,他偏不作。扫罗本来也有某些长处:他又健壮、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没有一个能比他的,身体比众民高过一头(撒上 9:2),从寻找失驴,可看出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从送礼物给神人,可看出他是一个有礼貌及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从没有把国事告诉叔叔,可看出他是一个不夸耀的人;从藏在器具中,可看出他是一个自觉不配的人;从被匪徒藐视而不计较,可看出他是一个能容忍别人的人;在得胜后却禁止群众杀害曾藐视自己的人,可看出他是一个能宽恕别人的人。只可惜,他很快(作王只有两年)便变成一个不肯遵守神命令的人,虽受了先知严厉的责备,仍然没有认真看待,反而当权力越大,就越不肯遵守神的命令,至终酿成悲剧! 为什么要听命于神 扫罗既然是神所立的,也是神所差遣的,当然要向神负责、要听命于神;“撒上 15:1 撒母耳对扫罗说:“耶和华差遣我膏你为王,治理祂的百姓以色列;所以你当听从耶和华的话。”” 因此,他完全没有理由因为惧怕人,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亚甲收归己用、把上好的及一切美物留下来)而违背耶和华的命令。况且,耶和华的命令乃是为著顾念祂百姓的安全而发出的,怎能有不听从之理。“撒上 15:2-3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在路上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怎样抵挡他们,我都没忘。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不可怜惜他们,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可是,扫罗竟然忘记了:他的权力是来自神,是神让他坐在王位上的,只顾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为不遵守神的命令找借口 在13章记载扫罗以百姓正离开他散去、撒母耳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非利士人又聚集要来攻击,作为他擅自献祭的借口。而在15章就记载:扫罗生擒了亚玛力王亚甲,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扫罗和百姓却怜惜亚甲,也爱惜上好的牛、羊、牛犊、羊羔,并一切美物,不肯灭绝。凡下贱瘦弱的,尽都杀了。明显地,这只不过是局部地(选择性地)遵守神的命令,并不是真正遵守神的命令。即使扫罗采取抢先说话(在撒母耳还没有开口之前,他就声称已经遵守了耶和华的命令)及加强语气的策略(我实在听从了耶和华的命令,行了耶和华所差遣我行的路),又或者转而将责任推给百姓(指百姓要拿上好当灭的物来献祭、指百姓使他惧怕因而违背了耶和华的命令),都无法改变顽梗和悖逆的罪名。扫罗与百姓是否真的如此着重献祭?恐怕那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以掩饰他们要急忙掳掠财物的贪婪。退一步来说,即使他们真的如此着重献祭,也绝对不能作为不遵守神命令的理由。 听从耶和华命令的重要 撒母耳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祂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从撒母耳以上所说的话,我们十分清楚地看见,听从耶和华的命令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听从祂的话能令神大为喜悦、顽梗悖逆却是相当严重的罪、厌弃耶和华的命令必然带来无可挽救的灾祸,我们能不谨慎??我们要知道,所有不听从耶和华命令的人,虽然都有他们的理由,而且从表面看来,这些理由倒像是很合理似的;但到头来,这些理由只不过是一些借口而已,对他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耶和华的命令是给我们遵守的,而不是给我们参考的(像内地有一位弟兄所作的那样:他驾车时只以红绿灯的信号作为参考而已);也不是一些建议或为我们提供多一个选择。乃是一个命令,必须遵守。 并非公审扫罗大会 当一群人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很容易演变成公审扫罗的大会;但我们须知道,不听从神的命令并非扫罗的专利,我们也可能随时犯下同样的错误,因为神的话就是命令。(有时会称为:典章、诫命、律例、法度、训词、律法、道、判语、应许等)称为剑桥七杰之一的施达德(中国内地会的宣教士),就曾经这样回答他的朋友,他在寒冬的清晨起来,是为了要寻找神的命令。如果我们也用看待命令的态度来面对神的话,我们就不会是那么软弱和那么放肆了。旧约有613条诫命:分为248条训令式的律法(要/当/必须) 和 365条禁令式的律法(不可/不能)。实际上,无论是那一类,都是命令,必须遵守。新约也是如此,遍处都是这样的内容:应实行的(要/当)或应禁止的(不可/不要);同样地,无论是那一类,都是命令,必须遵守。例如:要彼此相爱、要常常喜乐、要爱惜光阴、要饶恕人、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不可含怒到日落、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信与不信不要同负一轭、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不要爱世界等等。我们应多多省察,以上这些都是神的命令,我们为何没有遵守呢? 作者:林泽扬 … Continue reading
由于第37期刊登的培灵信息“绝对预定论”只属大纲版本,现重新修订部份内容刊登,如欲参阅整编完整文章,请登上本院网页下载最新修订第37期版本,不便之处敬请原谅。重新修订内容如下: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圣徒的保守):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