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學.行(二)﹝下﹞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一、學習不會太遲 ()

現從筆者曾經閱覽的一些書籍或文章,跟大家分享箇中的得著,希望對「為人父母」的你們,帶來一點幫助:

3. 讓孩子正確選擇

為人父母最大的難處,可能就是時常徘徊在交叉口,究竟有甚麼事可以由孩子自己去選擇,又甚麼事應該由父母替孩子決定呢?這個問題,可能就是取決於父母的「價值觀念」及「優先次序」。對於年齡只有5-6歲的小孩,筆者認為父母還是掌握大部份的決定權;可是孩子日漸長大,父母應當在甚麼事情上,可以交由孩子自己去決定呢?又在甚麼事情上,需要引導孩子作出正確選擇呢?

例子一:

如果孩子對你說:「今天我不上學去,很想睡多一會兒,可以嗎?」
你會回答:「好的,你辛苦了,那就不用上學吧!」

例子二:

如果一家人想在假期出外去旅行,作為父母的,會隨便替孩子向學校請假去旅行嗎?

相信絕大部份父母都不會答應這些要求,因為不想孩子隨便就放棄追求學習的機會;再者一但讓孩子養成了習慣,將來他們就會輕易逃學,甚至是輟學,後果可說是相當嚴重。

但是,若果孩子問父母:「今天是星期日,我想多睡一會兒,不去主日崇拜,可以嗎?」作為基督徒的父母,你們又會怎樣回答呢?是任憑孩子自己選擇不去崇拜嗎?

有一次,筆者的兒子問:「我何時可以『飛』?」記得筆者回答他:「孩子,你就像一隻『紙鳶』,那條線擊在父母的手中,有時父母需要緊握那條線,有時亦需要鬆開雙手,讓你感受到自由的可貴。倘若現在立刻就剪斷了那條線,讓你飛走,你必定會迷途,消失在天空中。孩子,總有一天你會自由自在地『飛』,只不過不是這個時候。」

基督徒家庭有一個很大的難處,就是孩子長大後,他們似乎就脫離了父母的管轄,甚至於可以離開愛他們的天父。究其原因,很大可能就是他們從小開始,福音的種籽,仍未曾在孩子的心裡「萌芽」、「生根」、「成長」。這一個信仰,彷彿只是父母經歷的信仰,而不是孩子有個人經歷體驗的信仰。親愛的弟兄姊妹,倘若我們作父母的,認為只要在每個星期天,都把年幼的孩子帶到「兒童主日學」上課,他們長大後就會自然地信靠主、跟從主、愛慕主,我們可以說是有負於天父的託付,沒有盡父母的責任──「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127:3)。

聖經中的觀念,就是「孩子長大成熟後,就應該要自立,有自己的家庭,與伴侶一起,去延續下一代」。 有一天,孩子總會長大成人,離開父母,跟伴侶建立家庭──「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2:24;太19:5;可10:7;弗5:31)。但在他們未完全長大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還是須要不斷在旁邊去引導、勸戒、糾正他們,好叫他們不偏行自己的路,行在天父的心意中。今日的耕耘,明日的收獲;就如保羅說:「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林前3:8-9);「……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6:7)

二、引導孩子悔改

刊於《大使命》雙月刊的一篇主題文章「幫助穆斯林認識基督」[1] 所記:「穆斯林(回教徒)被鼓勵多生育並為聖戰「預備人力」,所以大力生育。穆斯林在嫁娶以先,對象會先被要求成為穆斯林。若有人生於穆民家庭,他就得自動成為穆斯林。現時全球30歲以下的人口中,穆民約佔三份之一(保守估計)。」

另外刊於《基督時報》的一篇報導「全球穆斯林人口將在2070年超過基督徒」[2]中記下:「截至2010年,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約22億的信徒佔世界總人口近1/3。不過一份報告顯示,擁有超高生育率和更多年輕人的穆斯林將在2050年和基督徒人口相當,並在2070年超過基督徒人口。在美國,2010年,基督徒人口佔全國人口超過3/4,但在2050年會下降到2/3。而在全球範圍內,穆斯林擁有最高生育率,平均每名婦女生育3.1名子女,基督徒2.7,印度為2.4,猶太人為2.3,佛教為1.6。預計到2050年,穆斯林將在全球51個國家擁有國內一半以上人口,達到2010年的兩倍。

在出生率及與生俱來的信仰下,基督徒應當怎樣去帶領孩童信主呢?

當筆者信主後,很熱切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將「好消息」傳送給家人。所以,趁著兒子年幼,就讀幼稚園時,就跟他傳講福音。回想起來,那時是「依書直說」方式,只是小朋友「單純、直接」,好容易就決志信主。直至他就讀三年級,有一次學校的聖經科老師,跟同學傳講福音,再一次引導他決志信主。

前期分享過,做父母的真要承認我們都是「不完全」的人,會有許多缺點。因此,筆者曾經告訴兒子,未信主耶穌前,筆者是一個有靈魂、卻不能自救的「罪人」。即使信了主,仍然會有許多的缺憾和錯失,很需要天父的憐憫,向天父承認罪過,並且悔改,祈求天父赦免!

對中國人父母來說,對孩子說:「對不起」這「三個字」,實在是難以啟齒,很丟臉,說這句話就沒有了父母的尊嚴。不是的!若想教出一個好孩子,有時做父母的還必須要「放下自己」,身體力行去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會犯錯,要學習「寬容」──『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聖經明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51:5)

又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 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3:10-12)

神向我們啟示──人從小時候,在母腹中就已經有「罪性」。所以今日你們見到這個「小寶貝」、「小可愛」,他或她也都是一個「小罪人」。在嬰孩時,他們就已經懂得撒嬌、假裝哭鬧;童年時,會說謊、爭玩具、爭父母寵愛等。他們跟我們作父母的一樣,也是一個「罪人」。

回憶到兒子就讀小學四年級,他犯了錯,老師要處罰他。那時,老師對筆者說:「我們學校秉持主耶穌基督的精神,如果他在學期末能夠改過,不再犯錯,老師和學校都會原諒他,給他一個『重生機會』。」筆者至今還記憶猶新,當晚筆者跟兒子講的一個故事,記載於《路加福音》──浪子的比喻。這個比喻有三個人物,就是小兒子(浪子、罪人)、父親(父神)和大兒子(世人),而這個故事的關鍵重點,在於浪子「醒悟過來』。「醒悟」表示從過往沉迷、錯誤、蒙蔽的狀況中醒過來。這個浪子醒悟到:「自己原是一位少爺,有一個非常富有的父親,何以淪落到想拿豬吃的豆莢來充飢,也沒有人願意給他呢?只因為自己離開了父親,現在他要回到父親面前,承認自己的過錯,以行動表示真心悔改,與父親恢復「父子關係」。浪子表示自己犯罪是「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他感到得罪了父親,是必然的了。但是,更寶貴的是他也感到「得罪了天」。於是浪子「起來」,到他父親那裡去,並對父親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罷。」他醒悟到,自己交上壞朋友、遇到饑荒、遇到惡待他的主人,甚至連豬都不如……這一切,都是天意,是神安排他的遭遇,喚醒他及時悔改,不至將來在父神面前要受更重的懲罰。然而,父親卻是一直等待小兒子悔改,回到自己的身邊;父親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以「慈愛」去接納他──「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

說完故事後,筆者流著淚對兒子講出比喻,說出一個真理:「每個人都會犯錯,有錯就要改過,你要永遠記住──天父就是這個比喻裡的父親,祂永遠接納每一個願意回轉,歸回祂身邊的浪子(罪人);不論做錯任何事,天父和父母也會永遠接納你、愛你,你要進到天父的面前,承認過錯,悔改回轉!」

縱然父母或兒女,信主後,仍然會有許多許多的缺憾和錯失;但我們卻深深的明白和體會到,從今以後,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再是我」,我們是「新造的人」。主是我們一生的牧者,祂必定引導我們走「義路」。這是何等蒙福的道路!

期盼為人父母的弟兄姊妹,把握孩子每一次犯錯的時候,抓緊每一個「好機會」,引領孩子進到天父的面前,承認罪過,悔改歸從祂,成為「神的兒女」!

三、重整價值觀念

如果你的孩子,自小就已經在「兒童主日學」長大,相信他們都會看過《李愛銳的故事動畫》。筆者的兒子也曾經看過。

內容簡介──

「李愛銳(Eric Henry Liddell,又譯李岱爾)於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中國天津,在四個兄弟姐妹中間排行第二。其父母均為蘇格蘭人,父親李德修牧師(Rev. James Dunlop Liddell)於1899年作為英國倫敦會宣教士來華宣教。在上海和瑪麗‧雷登(Mary Reddin)結婚後,被派往天津宣教。

1924年7月,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巴黎舉行。李愛銳獲選代表英國參加100米短跑賽事。可是,當他收到賽程表時,發現100米比賽安排在星期日舉行,於是他就堅定地放棄參加。因為對信仰虔誠、執著的他,認為星期天是安息日,是敬拜上帝的日子,應當將之分別為聖。當有人勸說,100米比賽是在當天下午進行,他大可在上午參加主日崇拜,下午參賽。甚至連英國的王子也出面勸他出賽,為國爭光。但李愛銳卻堅持說整個主日都是屬於上帝的,都應該用來敬拜上帝。並且認為上帝賜給他的天賦應該首先榮耀神,而不是榮耀國王、榮耀國家,上帝高於一切。

“God First”是他堅信不疑的理念,他深信將上帝擺在第一位,上帝也會給你最好的。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於上帝,包括他擅跑的能力。同時,上帝是萬有的,祂不需要你去為祂贏得獎牌和獎金,上帝才是李愛銳一生所要爭取的「特大獎」。

當兒子就讀中學一年級,有一天數學科的老師派發了一張通告,通知筆者兒子被選為學校參加「奧林匹克數學比賽」。而比賽日子,是一個星期天(主日)的下午時間。當晚筆者跟兒子傾談「是否參加比賽」一事,我們有這樣的問答:

兒子問筆者:「我很想參加比賽,可以嗎?」

筆者反問他:「你認為可以嗎?」

你們能猜到兒子的答案嗎?

他回答筆者:「不可以,因為妳曾經說過,我們要在主日敬拜神。」

筆者立即稱讚他:「對了,你真棒,主日要敬拜神。還記得李愛銳的見證嗎?孩子,若你在主日去參加比賽,即使勝出了,贏得獎狀,你也不會討天父喜悅的!」

從德國人的教養觀念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否則就無權要求孩子這樣去做。在德國父母的心目中,這是教育孩子的一條鐵律,不可改變──教養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3]

願意我們「為人父母」,重視與天父的關係,並且「以身作則」,在「安息日」以敬拜神為首。

現今父母最愛念的一句說話──「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李愛銳的見證,不但影響了兒子,亦影響了筆者的「價值觀」。他的見證啟發了我們,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事,而是一場「馬拉松」。作為父母,若以學業成績、才藝技能等為「起步線」,不要落後於人;今日何不想一想人生真正要比拼的是智慧、能力、品格……兒女是否能夠選擇一條正確的「跑道」,全在今日父母悉心的教養、訓練和引導。

《聖經》說:「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6:7);「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126:5)

每個人的「人生總有終點」,但願我們都能夠「作神忠心的管家」,完成祂託付給我們管理的產業(兒女),將他們引到天父的面前,成為「神的兒女」!

主若許可,筆者盼望日後有機會與你們再次分享「教養」的學習和實行──過程中的得著和失敗!

作者:湯銘恩


[1]《大使命》雙月刊「幫助穆斯林認識基督」,第一O二期 二零一三年二月,胡樂文著

[2] 《基督時報》報導「全球穆斯林人口將在2070年超過基督徒」,2015年4月8日,楚恒安著

[3] 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趙麗榮著,野人出版社

參:教養.學.行(一)

參:教養.學.行(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