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從神的家起首﹝上﹞

「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4:17)

有一次愛德華滋 (Jonathan Edwards) 在一位傳道人的安息聚會中講道。他引用猶太列王的歷史指出:當神將一位好王收去,而又沒有賜下另一位好王接續,這就是神對以色列人審判的時候。筆者很同意愛德華滋的看法。我們知道神有絕對主權,一切都是祂的安排。以色列人雖然悖逆,但憐憫的神還賜下好王如約沙法、希西家、約西亞等去治理他們,並用神的話去提醒他們悔改歸向耶和華。當他們肯悔改回轉,以色列國的政治及屬靈情況往往就會有好轉。舊約聖經也記載過這樣的事。然而,當那些好王離世後,他們繼位的兒子都不一定行他們父親所行的道。當他們偏離神的道,不聽神的吩咐,國家開始動盪及衰弱,這意味著神對以色列人的審判已經開始。

這樣的事也發生在華人教會裡。中國教會在四五十年代經歷大復興,帶動那次復興的主要人物有王明道、倪柝聲、宋尚節、楊紹唐、賈玉銘、趙君影等人。然而,可能神認為那些年的復興還有許多不足及虛浮之處,所以神就容讓當時的中國教會經歷史無前例的大逼迫。這些試煉表面上給予中國教會很大的打擊,我們看見差不多所有有形的教會都消失了,然而,在神奇妙的保守下,中國的地下教會卻因此大大的增長。到了八十至九十年代,國內的家庭教會已經茁壯成長,結果纍纍。到了二千年,有人統計過中國家庭教會已達七千萬人,現在更不止這個數目了。

然而,當那些在逼迫中仍忠心持守主道的老僕人一個一個地離去,政府逼迫又漸漸地放鬆,不少地方的教會就面臨以前未有遇過的危機。當社會越來越繁華富裕,外間的逼迫及阻攔越來越少,人心就開始改變。教會歷史告訴我們,世界的逼迫殺死千千,世界的誘惑殺死萬萬。本人曾經接觸過國內農村的教會負責人,他們說農村教會面對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年青人愛世界。許多年青信徒一去了城市工作,就不再回來事奉了。農村教會青黃不接,非常缺乏年青工人承接聖工,現在都是靠老的一輩苦撐下去,將來不知如何。

筆者又接觸過某城市的家庭教會同工。他們告知,當上一輩的老僕人離世後,接續的同工立即作出種種安排來利己,排斥其他同工以鞏固自己勢力,講道內容也出現問題,參與聚會的人數銳減。這樣一間幾十年來維持神忠誠見證的教會也變成這樣,誠然如愛德華滋所說,神收去了一個好王,卻沒有安排另一個好王接續,可能就是神審判的開始。

香港教會呢?聽長輩說,香港教會在五六十年代也經歷過復興[1]。那個時代雖然沒有大逼迫,但普羅大眾工作刻苦,生活單純。那個年代物質享受不多,世界的吸引不深。另一方面,神的工人也敬虔簡樸,事奉動機純正,加上主工人熱心傳道,教會人數自然會增長,事工也開展不少。可惜的是,當香港在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的時候,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物質享受越來越多,人心就開始變了。人以為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神也能找到快樂及人生意義。人越覺平安穩妥,就越沒有心信主。傳福音的果效就開始減弱下來。然而,外圍的問題還不是最重要,最可怕的是教會內部也開始變質。

教會經歷過好一段平順穩妥的日子,就像老底嘉教會自滿起來,並且效法世界,將世界的方法及制度引進來。首先是神學院起了變化。上一世代的神學院主要是教授聖經及訓練傳道,但現在神學院加插了許多聖經以外的知識如心理學、輔導學、管理學等等,企圖與外間的大學學科看齊。因此,他們又引進了屬世的學位制度。其實這些學位頭銜只是虛名,屬靈的實際及聖靈的能力才是最重要,但現在準備事奉的人往往都追求前者過於後者。許多人花費不菲往外國讀神學碩士或博士,學成回來後自然對工資有所要求。本來,教會或神學院愛心厚待神的工人亦無可厚非。可惜,這個風氣帶來的反後果是越來越多沒有蒙召、沒有異象、沒有受苦心志,一心以為神學畢業後就可以在教會找到好工,或進神學院教書拿大學講師級薪水的人出現。當中不少人只抱僱工心態,不是能刻苦、能忍耐、不計待遇、只求得主喜悅的僕人。可是教會的要求及神學院的制度造就了許多這樣的人。教會的屬靈見證及講道能力在近這十多二十年可說要急轉直下。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教會的穩定增長期,但也是教會的變質期。上面已經提到神學院的變化。現在讓我們看看教會內部的改變。八十年代以前,基要派與福音派分別不是很大。大家都是持守基要信仰,傳講純正的真道。基要派較著重衞道及護教,福音派較著重傳福音及差傳。靈恩派、新派及天主教等都被大部分信仰純正的教會所反對。然而,到了八十年代,當教會的人數及事工的規模有了一定的成績,他們的態度就漸漸轉變。他們開始想要得到世界的認同。特別是一位福音派領袖史托德 (John Stott),在洛桑會議[2]宣告福音需要加上社會責任才算是整全福音。福音不能只拯救人靈魂,也要照顧人身體方面的需要。差不多整個福音派都贊成他的主張。結果福音派就把更多的資源轉移到社會服務上,建立林林總總的公益及福利的事工。說公平一點,教會適量地運用有餘的資源,幫助社會上真有需要的人,藉此將福音帶給他們,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他們把福音內容改變,為了遷就他們關懷社會的目的,這就是大錯了。請問聖經在哪裡說過福音的內容包括了照顧人的肉體?聖經記述福音內容最仔細的一處是在〈林前15:1-4〉:「弟兄們,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請問以上經文所說的福音有包括社會責任及身體需要嗎?筆者實在看不出來!幫助窮人、關心社會固然是好事,但任何竄改神的話﹝福音﹞來達到他們的目標,必然會帶到不良的後果。因為錯誤地以為社會責任都是包含在福音的內容裡,福音派就漸漸地偏離了專一傳福音的路,被許多社會關懷事工所纏累,漸漸變了社區服務機構,這是本末倒置的。

讓筆者重申,本人無意反對教會在社會上一切的服侍,基督徒作鹽作光是應該的,但若因為想得世人的認可及稱許,把福音的內容肆意更改,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在與政府及福利機構重疊的工作上,以致教會不能全力及專一地傳福音及宣教,這就是偏離神的心意。主給門徒的大使命是傳揚福音及建立信徒,不是扶貧及改革社會,這是最明顯不過的聖經教導。

香港教會在八九十年代實在沒有好好地忠心守衞真理,只顧不斷地發展事工。護教及衞道的事工及信息真是少之又少。神學院也不著重真理的立場,反而崇尚學術自由,容納不同觀點,甚至明明是不正統的教導也得尊重及接納。所以本人一向都認為,教會的變質是從神學院變質起首。筆者有位朋友在一間信仰保守的神學院就讀,他告知有一次學院要求他們自選一個論文題目寫作,他有一位同學選的題目竟是「地獄刑罰不是永遠」。這個題目一開始已經不合聖經,導師理應一早否定,但現在神學院標榜的是學術自由,甚麼題目也可以寫,只要你懂得引經據典,分析得有條理,就可拿高分。結果該名神學生的論文真的拿了個「A」。可憐就是這些人進教會去教導神的羊群!

在這個光景之下,從外面來的錯謬教訓很容易就能滲入香港教會。首先,九十年代初蔡元雲、劉達芳引入「第三波靈恩運動」[3]。雖然之前已經有所謂「第一及第二波靈恩運動」,但當時它們對信仰純正的教會沒有太大的衝擊。他們發展的範圍主要還在靈恩派教會內,主流教會還不大接納他們。然而,到了八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第三波靈恩運動」,形勢就大大改變了。因為推動「第三波」的人,像Peter Wagner及John Wimber等人,都是來自福音派圈子。更糟糕的是,他們都在一所非常有名的福音派神學院任教,所以福音派教會及信徒就大大減低了戒心,以為他們是福音派神學家,信仰自然沒有問題,就放心接納了他們的教導。福音派自此就大受靈恩運動的影響。方言、神醫、預言、權能佈道、聖靈擊倒等神秘的經歷大大吸引了許多信仰根基不穩,又追求肉體感受的年青人參加。教會表面上好像一下子興旺起來,許多教會就爭相效法。到了現在,香港不少福音派教會及信徒都被靈恩所迷惑,追求不合聖經的詭異經歷。甚至有基督教學校也被靈恩化。反對靈恩的老師不是被靈恩派同事同化及拉攏轉會,就是被他們排斥,忍受不到壓力而離開。到了今時今日,靈恩派已經廣受福音派信徒接受。除了高舉奇異經歷及感受之外,他們更藉著新潮詩歌、敬拜讚美課程、禱告恩賜訓練等吸引大批信仰不穩的信徒報讀參加。靈恩派就是藉著這些訓練課程及聚會來誘惑人接受他們靈恩的教導。然而,就是到了這個地步,依然是看不到有多少牧者及神的工人提出警告,就算有也沒有多少信徒關注。

九十年代中期,香港教會經歷另一個衝擊,就與天主教聯合及共融。九十年代前,大部份信仰純正的教會都為認為天主教是異端,最低限度也不同與他們有聯合的事工。然而,當巴刻、Chuck Colson、Bill Bright等福音派人士與天主教聯合簽署「福音派與天主教於主後第三千年之共同使命」[4],目的是希望基督教和天主教會就某些社會及政治議題上合作,促進社會公義,福音派對天主教的立場就大大改變了。福音派不但不再稱天主教為「異端」,甚至稱對方為「主內的弟兄姊妹」。容筆者在這裡作一點澄清,我們採用「異端」一字來形容天主教,並不是一個道德上的貶低或侮辱,純粹是神學上的分辨,因為正統基督教高舉「唯獨信心」(Sola fide),我們是持守「唯獨因信稱義」。所有不接受「唯獨因信稱義」,即是主張得救除了信心之外,還要加上人的行為及教會聖禮的團體,我們都會稱它為「異端」。有人認為只要承認三位一體及使徒信經就不算異端,我們認為這樣判別是過分簡單。保羅在加拉太書指證那些要主張靠割禮及律法得救的人,他們也承認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但他們堅持信主還要加上割禮才得救,保羅直指他們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可見不單是神論及基督論要對,救恩論也是非常重要,否則也會成為異端。

當這個天主教與基督教合一之風吹來香港,不難想像香港教會又再一次的失手。加上香港的著名神學家溫偉耀大力推銷天主教靈修神學及盧雲神父的作品[5],許多教會及信徒就紛紛接納天主教,產生許多聯合交流、會議、崇拜及事工。基督徒推崇天主教的德蘭修女﹝因為她出名作扶貧工作﹞,過於那些深入險地宣教的無名傳道者。到了今天,聖公會、信義會、路德會等都與天主教有緊密聯絡及合作,大部分福音派信徒也不會認為天主教是異端,也看不出他們的救恩論有何重大問題,基督徒須要向他們傳福音。近代批評天主教錯謬的中文書籍少得可憐,就是有,都是被認為是散播仇恨,破壞宗教和諧的極端言論。再沒有多人像當年的馬丁路德及清教徒勇敢指出天主教的謬誤,並帶領迷途的人歸回救恩之道。

到了二千年,教會又被一股世俗化講道的風氣所影響。以上提及過,神學院已經越來越來不著重教導聖經及講道訓練。講台的供應開始減弱。林以諾牧師在2000年開始「棟篤笑佈道大會」[6],以講笑方式佈道作招徠,吸引了大批聽眾參加。其他教會也開始仿效跟風,在講台上大講聖經以外的東西﹝包括社會時事,政治民生,家庭逸事、有趣笑話等﹞來吸引人來聽。講台屬靈的供應進一步下落。其實,不以高舉聖經真理,把講台娛樂化來滿足人的需要,也是從外地傳進來的。陶恕幾十年前已經警告美國教會,不要把教會世俗化。他說:

「多少世紀以來,教會毫不動搖地反對每一種屬世的娛樂形式。教會早已識穿它的真面目——只是荒廢時間的工具、逃避良心不安的藏匿所、分散對道德責任注意力的詭計。正因如此,教會備受屬世之子的強烈詆毀。近來,教會對這些詆毀開始感到疲乏,放棄了這場鬥爭。看來教會已經決定,既然無法打垮偉大的娛樂之神,那就不如同流合污,看看有甚麼力量能為自己所用。所以今天讓我們感到震驚的是,教會大量的金錢就這樣浪費在不聖潔的工作上,為所謂的屬天之子提供世俗的娛樂節目。宗教娛樂從多個方面,迅速將神重要的工作擠在門外。今日許多教會幾乎成為下等劇院,九流的『監製』在那裏兜售他們粗製濫造的商品,並獲得教會領袖的認可,領袖們甚至還引述聖經,為他們的瀆職辯白。幾乎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進行反對。

偉大的娛樂之神主要靠說故事來娛樂他的信徒。喜歡聽故事,是兒童的特性,這正好緊緊抓住了我們今天遲鈍的信徒的心,以至於不少人只要為教會的會眾瞎編故事,並且為這些故事戴上各種假面具,就能舒舒服服過日子。一件對小孩來說正常、美麗的事物,若成年後還堅持不舍就駭人聽聞了;更何況是出現在神聖的場所,想魚目混珠成真正的宗教。[7]

華理克在美國馬鞍峯教會採用市場學 (Market Research) 的策略來牧會,使教會在人數上大大的增長,許多教會都爭相效法。會眾理想的教會是怎樣,教會就變成怎樣來迎合他們的口味。他們喜愛甚麼形式的崇拜、音樂、講道、活動,就投他們所好,他們就很樂意繼續來參加聚會了。請問今日有多少教會也是行這一套?筆者有一位朋友讀神學時到某大型教會實習,那教會傳道同工有數十位之多。他告訴筆者,那裡的傳道人不敢在講道時指出人的罪,因為可能會有會友覺得傳道人是故意針對及攻擊他,他就會向教會管理層投訴。結果就是,只有教會最有權力的主任牧師會偶意在講台上指出罪,其他同工都因不想得罪會友而盡量少談罪。教會應該是高舉神聖潔的地方,現在神的工人連罪都不敢指出,只講討人喜悅的話,有何意義?「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神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嗎?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1:10)。筆者接觸過不少弟兄姊妹,不知有多少人告知在教會中得不著聖經餵養,傳道人只在講道開時讀出主題經文,然後自由發揮,講一些社會時事,有趣故事及個人瑣事。這些肢體長期沒有靈糧供應,但又捨不得離開,靈命豈能長進?

然而,屬世講道及教會世俗化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一大批有名無實的的所謂信徒混進教會。如以上所說,連應該是最嚴肅的佈道會都變了討好人的娛樂活動,在這樣的氣氛下決志的人,是否真正明白十字架道理?這種把神的公義和聖潔,人需要認罪、悔改、計算代價、交出主權、認耶穌為主等內容除去,單單強調神是愛及信耶穌的好處,人只要舉一舉手就能夠得救並成為神的兒女的佈道方法﹝美國神學界稱之為Easy Believism﹞,現在教會中大行其道。許多人在佈道會,還沒有聽到整全的福音,就被人不斷慫恿作出表示,其實他們根本不清楚信的是甚麼,亦沒有真實的悔改。但教會仍樂此不疲地用此方法把大量沒有生命的稗子收納進來,教會整體的屬靈質素豈會不下滑?

作者:周子堅

【待續】

[1] http://wellsofgrace.com/biography/chinese/hu-ed.htm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6%A1%91%E4%B8%96%E7%95%8C%E5%AE%A3%E6%95%99%E5%A4%A7%E6%9C%83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88%E6%81%A9%E9%81%8B%E5%8B%95

[4] http://www.hkpec.org/article/index.php?agroup=%A4j%A6X%A4%40%B9B%B0%CA&ayear=1994&amonth=6&apass

[5]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booklet17.htm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4%BB%A5%E8%AB%BE

[7] 陶恕《義人的根》(The Root of the Righteous)Harrisburg, PA: Christian Publications, 1955年,3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