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民族。她是神的選民,蒙神所愛,被稱為幼年所娶的妻,地位得天獨厚。她是聖經中最重要的國度,神的旨意、榮耀全繫於她。
在聖經裡,以色列是一個特殊的民族。中文聖經和合本曾2703次提到以色列這名字。在整個舊約歷史中,我們從以色列看見神的慈愛和誠實,也看見神的嚴厲和公義。
神透過管教以色列,顯明祂既公義又憐憫的慈父心腸;又透過以色列的預言,讓我們認識那位在十字架上成就救恩,將來要建立榮耀國度的救主耶穌基督。
神的榮耀全繫於以色列,祂「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詩22:3)神為自己的榮耀創造了以色列(賽43:7),又稱以色列為「我的榮耀」(賽46:13)。
以色列是人類歷史的中心,又是末世預言的焦點。有一天,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洗淨以色列家的罪孽(羅11:26、賽59:20);今日的以色列雖然偏離正道,但神終必從以色列的錫安山顯出榮耀,甚至「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彌4:1)到那時,神要把祂的寶座立在錫安聖山,從耶路撒冷治理地上的萬族(亞14:17-18)。
若要認識神,要明白神的旨意和末世計劃,我們要從聖經認識以色列。然而自教父時代起,基督徒對關乎以色列的預言和真理積累了很多誤解,發展出嚴重違反聖經真理的思潮和教訓。
一. 教會已取代以色列嗎?
1.「替代神學」與歷史上的「反猶主義」
自教父時代起,教會已流傳著「替代神學」(Replacement Theology)的思潮,主張在神的救恩計劃中,神已經摒棄了以色列,並以新約的教會取而代之,成為神的選民。他們認為以色列人殺害了耶穌,已由「神的選民」淪為「被棄之民」了。
很多初期教會的教父皆認為神已棄掉以色列,神在救恩裡一切的福氣亦已從以色列全數轉移至教會身上。
伊格那丟曾說:「凡與猶太人一起過逾越節,或接受逾越節禮物的,便在殺害主耶穌和眾使徒的罪上有份。」愛任紐認為基督徒應避免與猶太人有任何往來,又當除掉所有猶太元素。奧古斯丁更主張以色列是神留下的「負面教材」,甚至認為基督徒在不殺害猶太人的大前題下,有權迫害猶太人。
受奧古斯丁思想所影響,中世紀的天主教十分仇視猶太人。1096年,天主教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宣傳說:「殺死一個猶太人,便可拯救你的靈魂!」1348年,黑死病在歐洲大流行。由於猶太人衛生意識較強,疫殁者較少。當時教廷竟指控猶太人與魔鬼合伙製造了黑死病,大大煽動反猶情緒。
馬丁路得在宗教改革上固然功不可沒,但他曾發表三份反猶作品:《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論不可知的名與基督的世代》和《警告猶太人》。他從天主教的異端錯謬中走出來,創立了更正教的教會,卻把天主教對猶太人的仇恨思想照單全收。
四百多年後(20世紀中葉),納粹德國大力鼓吹反猶思想,大量重印馬丁路德所著《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一書,屠殺超過600萬猶太人。當時歐洲教會坐視不理,天主教為了討好納粹政權也默許納粹德國的劣行。這場悲劇可說也是源於與「替代神學」有緊密關聯的「反猶主義」。
2. 教會不能替代以色列
首先,我們要明白,假如我們忠實按照字面意義來解經,「教會」和「以色列」原是聖經預言中兩個明顯不同的群體,彼此有緊密關聯,卻不能互相取代。
保羅在〈羅馬書〉第1-8章詳細講論神賜給「教會」的奇妙救恩和屬靈福氣,隨後改換口氣,寫了第9-11章這獨立篇章,講述神向「以色列人」的心意。可見在神的救恩計劃中,教會不等於以色列,也取代不了以色列的地位。
3. 教會不能應驗的以色列預言
有人認為教會代替以色列成為神的選民,但從他們的解經取態可知,他們也不認為教會能完全代替以色列。支持這主張的人,往往只能說教會「在屬靈意義上」應驗以色列的預言,或「在屬靈意義上」實現神向以色列人的應許。
我們不難發現,神向以色列的應許有很多是不可能按照字面應驗在新約的教會身上。
新約的教會本不是政治團體;現在不是,直到千禧年和新天新地裡也永遠不是。先知撒迦利亞卻預言說:「地上萬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的,必無雨降在他們的地上。」(亞14:17)這話若要按照字義應驗在教會身上,豈不是指凡不相信耶穌、主日不到教會敬拜神的,神便向他們降災嗎?這話斷不可能應驗在教會身上。
先知彌迦又預言說:「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彌4:1)彌迦的預言圍繞著耶路撒冷和錫安山。這話若要按照字義應驗在教會身上,難道是指信主的人必須定期前往耶路撒冷朝聖,像別的宗教每年前往他們的「聖地」嗎?我們能從聖經別處找到足夠理據支持這教訓嗎?實在不能。因此,主張教會代替以色列的人極其量只能說教會是「在屬靈意義上」應驗預言罷了。
再者教會不是地上政權,乃是屬靈的有機生命體,它不可能在地上得著地土。主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然而先知以西結用了極長的篇幅,在〈以西結書〉第40-48章記下了他在異象看見的千禧年景象。到那時,以色列在應許之地得著廣大地土,當中包括十二支派的地業,又有供祭司和利未人居住的聖供地,聖供地內又有聖城和聖所;他又鉅細無遺地記錄了在異象中的君王、祭司和百姓的事奉狀況,包括君王怎樣守節,祭司怎樣獻祭贖罪,百姓怎樣朝見耶和華等,這一切全都不可能按照字義應驗在教會身上。
4. 預言應驗的基本原理
或有人問:「神對以色列的預言難度太高,難以按著字義實現在今日的以色列身上。我們若把它們靈意化並實現在教會身上,又有何不可?」要回應這問題,我們必須明白聖經預言應驗的基本原則。
聖經記載了以色列悠久的歷史,當中不乏神向以色列的預言,其中不少在聖經歷史中已經應驗,並記錄在聖經裡;再者,舊約聖經對耶穌基督的生平亦作出了極多預言,其中大部份已經應驗,並記錄在福音書中。我們只需要研究聖經歷史中已經應驗的預言,便能領會聖經預言應驗的基本原則。
舉例來說,先知耶利米得了默示,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10)聖經沒有以這「七十年」為象徵數目,也沒有用靈意方式來解釋,卻按著字義準確地把它解作「七十年」。因此到瑪代、波斯年間,先知但以理讀到耶利米的話,「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但9:2),就知道耶和華按著字義在滿了「七十年」之後,使以色列重歸故土的日子快到,遂向神禁食懇求。事實上,〈以斯拉記〉記下了波斯王古列元年,古列王吩咐以色列人重返耶路撒冷為耶和華建造聖殿。若以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起(主前605年),至波斯王古列下詔為止(主前535年),時間正好是七十年。
又例如耶穌基督降生在猶太地的伯利恆(太2:1、路2:4-7),又曾為躲避法老下過埃及(太2:13),福音書作者沒有運用靈意解經,把先知書中的伯利恆和埃及解釋為別的地方,卻原原本本按著字義來理解。這便告訴我們,耶穌按著預言的字義出生在「猶太地的伯利恆」,應驗了〈彌迦書〉5章2節的話,又按著預言的字義到過埃及,並從埃及上來,應驗了〈何西亞書〉11章1節的話。
若要再說,耶穌基督被稱為以馬內利(太1:22-23、賽7:14),被稱為拿撒勒人(太2:23、賽11:1 – 「拿撒勒」與「枝子」原為同音字),被釘在兩個罪犯中間,又為罪犯代求(路23:34、約19:18、賽53:12),兵丁分了耶穌的外衣,卻為裡衣拈鬮(約19:23-24、詩22:18),還有耶穌臨終時喝醋(約19:28-30、詩69:21),連一根骨頭也不折斷(約19:32-33、詩34:20),被兵丁用槍所扎(約19:34、亞12:10)等,全都沒有靈意,且按著字義應驗,請問為何唯獨在神向以色列的應許上我們要採用靈意解經,硬把神給以色列國豐富的應許靈意化並轉移到教會身上呢?為何不能運用信心,相信神所說的話必要按著字義逐一成就呢?
5. 貶低神的大愛
若再深入思想,「替代神學」理論有極大隱憂,足以使教會的信仰根基岌岌可危。
先知耶利米說:「古時耶和華向以色列顯現,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31:3)神向以色列所懷的是「永遠的愛」,這愛的最好註解乃是先知在同一章聖經的話:「那使太陽白日發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發亮,又攪動大海,使海中波浪匉訇的,萬軍之耶和華是祂的名。祂如此說:『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廢掉,以色列的後裔也就在我面前斷絕,永遠不再成國。這是耶和華說的。』」(耶31:35-36)換句話說,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神對以色列的愛仍不改變。
若是這樣,主張神已經摒棄以色列,其實大大貶低了神的大愛。他們認為神收回祂向以色列那「永遠的愛」,忘記了耶和華的慈愛原是「上及諸天」(詩36:5、57:10),而且整本聖經共有90次提到「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絕大多數在〈詩篇〉)!祂又怎可能收回向以色列那「永遠的愛」呢?
6. 有違神的信實
保羅又說:「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11:29)神期望信徒效法祂的信實,也讚賞願意付代價信守承諾的信實人。祂說:「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詩15:4)祂又怎可能更改自己向以色列的誓言呢?
假如神能因以色列人犯罪悖逆,或因以色列人不肯悔改,便棄掉以色列而另擇選民,我們便有禍了,因為神的恩召和揀選原來是會後悔的。昔日神能棄掉犯罪的以色列,他日也能棄掉終日軟弱的教會 —— 畢竟我們都是一樣性情的人。這樣,信徒得救的把握便沒有了。
然而保羅不單說「神並沒有棄絕祂預先所知道的百姓」(羅11:2),更指出神已給我們保證,把極貴重的聖靈給我們為「押金」(中文聖經譯為「憑據 / 質」),就像買賣物業的人先付了訂金,保證自己必定按照承諾,在約定的時候回來完成交易一樣。
神向我們絕不食言,祂所應許教會的事,必按著祂的旨意,在祂所定的時候、日期全數實現。雖然今日的以色列大大偏離正道,神仍必持守祂的信實,並非根據以色列人的行為,乃是照祂的旨意和恩典,成就聖經預言中充滿榮耀、華美,充分反映神榮耀的以色列。這亦是教會所當有的盼望。
二. 預言中今日的以色列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若與聖經預言中那榮耀、華美的以色列相比,現今的以色列確實「太不像樣」。這亦是以色列經常為人詬病之原因。
今日的以色列國勢衰弱,為鄰國所鄙視,靈性死亡,偏向各種有形、無形的偶像;她在中東國家是推動LGBT權益的先鋒,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更有「中東同性戀之都」之稱,又因民族冤仇發動不義的戰爭。
至於今日的以色列,在神的預言中處於甚麼光景呢?
- 有了軀殼,卻未有氣息
首先,要知道〈以西結書〉第37章有一段針對以色列復國與復興的奇妙預言。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以色列國,原本滿谷死人,最終「成為極大的軍隊」(結37:1-2、10)。而這復活與復興分兩個階段達成。第一階段,以色列只回復至有了軀殼,卻未有氣息的地步,就如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正式復國,但在靈性上仍然死亡一樣。正如〈以西結書〉第37章8節所說:「我觀看,見骸骨上有筋,也長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只是還沒有氣息。」這正是以色列在末世預言中所在的地步。
在以色列國「還沒有氣息」的這段期間,聖經所預言的末世事件急速發展,普世教會靈性大衰退,罪惡泛濫,天災頻生,聖地發生激烈戰爭,同性戀問題日趨嚴重,世上大國的政權頻臨崩潰……
世人說「時勢造英雄」,這種混亂不安的時勢將來也要造就敵基督,使他成為世人心目中的「英雄」,全地遂步入聖經末世預言中「末後一七」的日子。
2. 等候「至聖者」受膏
按先知但以理的預言,神為末世早已定下了全盤計劃,有完整的「末世時間表」,就是〈但以理書〉9章24至27節那「七十個七」的奧秘。神定規了「七十個七」,是「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引進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但9:24)今日的以色列亦正在這進程中一直前行,直到神在他們中間「膏至聖者」,就是保羅引用以賽亞的話說:「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羅11:26、賽59:20)這救主亦是我們的救主 —— 耶穌基督,祂將來也要拯救誠心悔改歸神的以色列。
3. 至今「有幾分是硬心的」(羅11:25-27)
正如保羅所說,如今以色列「有幾分是硬心的」。他們有部份人心裡剛硬,因此未能全家得救。但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耶穌基督在榮耀中駕雲降臨之時,他們在極大的逼迫苦難中投靠神,以耶穌基督為救主,到時他們便要「全家得救」。
他們得救,與今天信徒甚為相似。他們與我們蒙同一位救主的拯救,就是耶穌基督;祂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罪惡除淨,他們才能與神恢復和好關係。
保羅亦暗示他們要被「重新接上」,並不是按他們的行為,乃按他們的「信」(羅11:23)。到那日,神把「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他們(亞12:10),他們便回轉過來,信靠耶穌基督救恩,神便叫他們「全家得救」,與新約眾聖徒同進主榮耀的國。
4. 新天新地的「以色列」與「教會」(啟21:12-13)
到了新天新地,「以色列」和「教會」仍是兩個不同的蒙恩群體。聖城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啟21:12);同時城牆「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啟21:13)。「十二支派」代表舊約以色列人,「十二使徒」代表新約的教會,他們都在新天新地被記念,且被銘刻在新耶路撒冷的城門和城牆上,說明以色列和教會都按著神的慈愛和誠實,同蒙主恩!
作者:廖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