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冷也不熱」不是要比「冷淡」好嗎?

老底嘉教會是啓示錄七教會中其中一間被主責備得最嚴厲的教會。老底嘉城是弗呂家最富有的城市,也是羅馬帝國的金融中心,老底嘉教會置身其中,受到物質至上觀念的薰陶,亦變成重物質,輕屬靈,以致買櫝還珠,看重屬世的富足,輕視屬靈的追求。既發了大財,便以為自己的生命已經「一樣都不缺」;有了錢,事工辦得有聲有色,更以為已經將最好的奉獻了給主,因而失去了前進的熱誠和動力,追求和事奉自然亦變得「也不冷也不熱」了。

老底嘉教會自滿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另一個結果,是令她慢慢變得自我中心,再無法聽進別人甚至聖靈不斷的呼喚和提醒,致使她表面看似風光,屬靈生命卻已瀕臨死亡的邊緣。為此,主嚴厲告誡她必須立刻打開心門接受管教並悔改。若還是「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主必會從口中把她「吐出來」。

有人提出疑問說,老底嘉教會「也不冷也不熱」固然不好,但總比「冷淡」好,為何神卻對老底嘉教會說:「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呢(啟3:15)?

首先,我們要知道,當主耶穌說老底嘉教會「也不冷也不熱」或「巴不你或冷或熱」時,都只是在說明教會不同的屬靈狀態,而不是要比較這些狀態的優劣。

冷淡」和「也不冷也不熱」都是不理想的屬靈狀態,如果硬要比較哪一個較可取,神既然說:「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這表示相比起「冷淡」,教會「也不冷也不熱」是更糟糕的。(注意!嚴格來說,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都「不中的」,亦即不合神的心意。神只是藉著人所能理解的方式向人說明而已。)

為甚麼?因為教會「冷淡」固然不好,但反是比較容易察覺,要是能及時找出導致「冷淡」的原因,便能對症下藥;或許「冷淡」的教會因察覺自己的軟弱,能像〈馬可福音9章24節〉中孩子的父親一樣,向主發出:「我信不足,求主幫助」一樣的呼求,能夠回轉的機會相當的大。

但教會若「也不冷也不熱」,問題便複雜得多。除了因為她是處於一個較難識別的游離狀態外,如果導致「也不冷也不熱」的原因是像老底嘉教會一樣,是出於自滿或自我感覺良好的話,當事人不但難以察覺自己的問題,反會像文士和法賽人對主耶穌一樣,對善意提出規勸的人作出反駁和攻擊。除非教會能向主買「眼藥擦眼」,使她「能看見」,否則能夠回轉的機會不大。

主對老底嘉教會說「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的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關乎主期望與教會建立甚麼程度的關係。

我們都曉得,人與人的關係不同,對別人的期望亦會因之而有別。一些只有家人才能作的事,我們永不會期望普通朋友為我們作。基本上,人與人的關係越深,期望也會越高。

究竟主期望與教會建立的,是哪一種關係呢?不知是否我們傳福音時過份重視「效率」的緣故,很多初信者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主只是因為憐憫我們,要救我們脫離地獄永刑,才為我們犧牲的。因此,人一旦信了主,拿到了進入天國的護照,便以為已經滿足了主的期望,可以與主分道揚鑣了。結果是得到了救恩,反而疏遠了施恩的主,令主活像下嫁了一個「重利輕別離」,經常遠行丈夫的女子,只能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甚至年復一年,每清早從日出撐開窗戶直到日落,望斷天涯,期望丈夫歸來的身影,你說多可憐!主固然希望成為我們的「救主」,更期望成為我們的「良人」。

神愛世人,甘願讓耶穌基督為人在十架上犧牲。問題是,救恩是無條件的嗎?答案十分肯定:絶對是無條件的!因為「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羅5:8)。如果耶穌在人表態是否接受福音後才為人釘十架,人是否接受福音便成為神考慮的條件之一;主的愛縱然是無私的,但在人眼中卻還是有條件的。但如今耶穌基督是在人表態是否接受福音前便已為人犧牲,救恩便是無條件的了,因為得救與否只是人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作的決定,而不是神限定條件下的產物。

主期望與我們建立的,是一種「」的關係。但愛情畢竟是雙向的;神因愛人甘願為人無條件地付出,但施恩不望報並不表示祂不渴望祂的犧牲能得到世人正面的回應。神一方面無條件地付出,另一方面又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得著對方愛的回應,是無求還是有求?我不能回答,只能說愛就是這樣的。又知道如果神只是懷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那麼,救恩豈不是變成只是一齣戲?無論對神對人,這都是一個悲劇。

在表達祂「」世人這方面,神是直率主動,毫不含糊的,聖經亦充滿祂直接或間接向人示愛的經文。為免被人誤會,以為祂要左右人自由選擇的權利,神的心縱然渴望能得到世人愛的回報,也是難以宣諸於口的。但雖如此,祂還是不會透過默然的行動向祂所愛的人傳達祂這方面的渴想。

神向人示愛的方式,沒有比主耶穌設立聖餐更委婉含蓄的了(林前11:24-25)。為何主耶穌甘冒被人誤會為「虛偽」「施恩望報」的危險,還要親自設立聖餐,囑咐門徒要記念祂呢?答案是:主怕被祂所愛的人忘記。在這將要與祂所愛的人離別前的一刻,祂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尊嚴,而是佳偶會否忘記祂。

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還有比失戀更可怕的事嗎?有,但不是再失戀。一個在戀愛中人最大的惡夢,是被所愛的人忘記。

主為祂所愛的人付出的,永遠是最好的,因此也期望能從祂所愛的人得著最好的回應。祂有權擁有這個期望,也絶對有資格擁有這個期望。任何次好的回應,就算不被視為是對祂的侮辱,都是無法滿足祂的,也是祂不能接受的。不屬祂的人對祂的態度如何,祂一點也不會介意。但對祂所愛的,祂永遠期望他們視祂為「阿爸父」多於「創造者」;「良人」多於「救主」。除非這種愛的關係能被確立,否則主是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的。這就是主對老底嘉教會說:「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和「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的原因。

作者:曾成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