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些兒遭到破壞的預言

經文:馬太福音 二十六 章 51 至 56 節

26:51 有跟隨耶穌的一個人,伸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

26:52 耶穌對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26:53 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

26:54 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

26:55 當時,耶穌對眾人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我天天坐在殿裏教訓人,你們並沒有拿我;

26:56 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當下,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

 

較之許多曾身處惡劣環境的人,主耶穌現在所要面對的,實際上還要惡劣得多,所受到的迫害更加兇險,若因此而選擇逃避的話,應該是合情合理的。縱然在聖經中,清楚地預言彌賽亞必須死在耶路撒冷,若是主耶穌堅決不上耶路撒冷的話,祂就不會被釘在十字架上。即使是要上耶路撒冷去,祂只要避免前往客西馬尼園,那麼就不會被捕。又或者真的要去到客西馬尼園,只要不讓猶大和祂親嘴,那些人就無從捉拿祂了。最後,若不是耶穌願意束手被擒,那麼也沒有人可以得逞。可見祂實在有太多的機會,是可以逃離險境的。

然而,主耶穌從沒有意圖逃避危難,但有誰想到:在主耶穌一生的處境中,最危險的是甚麼時刻呢?

暴風雨來臨的前夕,通常都是特別寧靜,但卻使人感到不安。正如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萬籟俱寂。祂的門徒多次嘗試集中精神,投入禱告之中。然而,卻因身體疲憊,結果都睡著了。

當主耶穌第三次禱告回來的時候,看見門徒仍然是在睡夢之中,於是叫醒了他們;他們當然不知道身陷險境。主耶穌本來想把將要發生的事,一一告訴他們。可是也沒有這個機會,因為三本符類福音都一致描述:「說話之間」,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那裏與他同來。

可能因為彼得在較早的時候曾經表示,就是和耶穌同死,也是不能背棄主的。因此彼得就在這一個時刻,表現得無比英勇,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一個耳朵。

主耶穌在世,不但在說話和行動上,要符合和應驗有關祂的預言。而且更加要確保有關祂的預言,不能遭到任何人或事情的破壞。就好像這個例子,彼得這一個舉動,很明顯是為了保護主耶穌,本是無可厚非的;特別在古代的環境中,彼此用刀殺戮,乃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況且這一次是主耶穌允許他們帶刀的﹝註一﹞。但怎知彼得這一個舉動,像骨牌效應一樣,可以將聖經以後的一切預言,完全推倒過來。

所以主耶穌即時大力的阻止,並且對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

從這裏看到,主耶穌是很清楚自己來到世間,將會遭遇到什麼事情。不論祂的降世、傳道生涯、別人怎樣對待祂以及最終怎樣死亡等等預言,都會按著時間的來到,一一的應驗。

當中有很多預言,是可以避免發生的,例如有不少的人,苦勸耶穌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如果耶穌應了他們的好意,那麼有關耶穌怎樣死亡的預言,便會落空了。相反,也有不少的預言,是無法預知、同時也不能去攔阻它發生的。例如在這裏提及到,當眾人來捉拿耶穌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彼得竟然拿出一把刀來,削掉了大祭司僕人的一個耳朵。若果他因此就救了耶穌脫離險境,又或者因此而觸怒了兵丁,令他們殺死了主耶穌和門徒們的話,那麼聖經便要改寫了。

彼得這種以人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做法,最終需要主耶穌動用祂真正的身分和能力,來修正這一個「險些兒遭到破壞的預言」。使聖經的預言,返回它原有的軌道上。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在耶穌阻止了一場武力發生的背後,揭示了以下兩個頗獨特的啟示:

 

一. 擁有多種能力

 

1. 非比尋常的身分

主耶穌來到世界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真正身分,介紹給世人知道。當來到客西馬尼園的時候,距離祂離世的日子,已經很接近了。就在這短短的個多小時裏,祂將自己的身分和所擁有的能力,表露無遺。

首先,主耶穌在這裏提出一個拒絕彼得幫助祂的原因,就是原來祂隨時也可以求天父,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保護祂。這裏所謂一「營」,是一種羅馬士兵編制的單位,數目從三千到六千不等。意思即是說,在耶穌的身旁,隨時可以差遣七萬二千個天使來保護祂。這對比彼得單人匹馬的能力,真有天淵之別。所以,主耶穌若是要逃避那些帶著刀棒來捉拿祂的人,實在輕而易舉。

回顧當主耶穌初出來露面,接受魔鬼試探後,聖經就已經記載,有天使來伺候祂﹝註二﹞。同時,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就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祂的力量﹝註三﹞。這顯示出,特別是當主耶穌在危難的時候,天使怎可以坐視不理呢?

況且,主耶穌更知道,祂在被捉拿以後,會遭遇一連串的誣告、欺凌和最終被釘在十字架上。但主耶穌為了使經上的話得以應驗,所以放棄了彼得的幫助和天使的營救。這實在是令我們感到意外的。試問在世界上,有那一個人在受到人身的威脅時,若有能力的話,而不去反抗的呢?

無論如何,我們從這一段的描述中,知道了主耶穌在世,實在有一些超凡的能力去保護祂,究竟祂為什麼會擁有這些能力呢?下一段,將會找到一個很好的線索。

 

2. 滿有威嚴的名字

當那些人來到客西馬尼園,要捉拿主耶穌的時候,祂反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我天天坐在殿裏教訓人,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

意思就是說,他們要捉拿主耶穌,天天都有機會,因為祂常在殿裏教訓人。即使要在晚上進行,也用不著帶那麼多人來,況且又帶著刀棒;因為主耶穌並不是一個悍匪。

既然有那麼多帶著刀棒而來的人,他們又為什麼這樣的怯懦,即使在找到了主耶穌以後,仍然不敢上前去捉拿祂。這反映出在他們的心目中,知道和承認主耶穌是擁有一定的能力的。

最奇怪的,就是在約翰福音十八章4至6節中所記載:「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裏;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

耶穌主動出來承認自己的身分,之後他們倒在地上的這一個反應,肯定不是一件偶然的事;相反,它是與耶穌一說「我就是」有關的。

這是為什麼緣故呢?

原來當耶穌一說「我就是」的時候,在原文直譯為「我是」。這乃是在舊約聖經中,耶和華神宣示祂自己時所專用的稱號。正如祂曾向摩西介紹自己說:「我是那『我是』﹝註四﹞。」可見主在這裏所說的「我就是」,乃是宣告祂的神格,表明祂就是神。

當主耶穌在宣告自己是神的時候,顯示出何等的威嚴與力量,當中所產生的能力,足以把士兵推倒在地上。

 

3. 施行神蹟的能力

單從以上兩點,我們已經清楚知道,主耶穌所擁有的能力,有別於一般人。但最能表現主耶穌擁有施行神蹟的能力,就是祂把那人的耳朵,立刻醫好了﹝註五﹞。說來也很奇怪,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大祭司的僕人的右耳被彼得削掉了;但只有路加福音特別記載,耶穌把他的耳朵醫好了。大概因為路加福音的作者是一位醫生,所以怎能容忍看到有人的耳朵在流血而不理會呢?

這反映了一件事,就是主耶穌本來是用不著去行神蹟的。事實上,主耶穌也從沒有醫好那些因意外受傷的人。但因著要幫助彼得處理「那無法收拾的局面」,才在迫不得已之下,醫好那人的耳朵。因此,即使撇除了天使的保護以外,單是主耶穌一人,已經有能力打退一切要來捉拿祂的人。

既然主耶穌恆常都有天使的保護、同時自己也是神的兒子,並且也能夠施行神蹟,那麼祂為什麼在被拿的時候不反抗呢?可見,祂完全遵行天父的旨意;更重要的是:為要使以下多個預言得以應驗。

 

二. 應驗多個預言

在新約中,大概每二十節經文,就有一節是和預言主耶穌基督有關的。自從主耶穌被捉拿以後,更加進到一個預言應驗的「密集期」。因此我們可以說,以下幾個預言應驗,是很具決定性的:

 

1. 祂要被釘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內容,一而再、再而三,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祈求父神把祂的苦杯挪開。意思就是說,可不可以不讓祂釘十字架。

從主耶穌出來傳道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清楚知道,有一天自己將要被釘在十字架上。但是為什麼到了最後的時刻,又好像要反口呢?其實這只不過是反映出,釘十字架對肉身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其實釘十字架,不單是在肉身上感到痛楚。之前,亦要受著各方面的鞭打、凌辱、譏諷、受審和被誣告等等。正因這個緣故,「拒絕被捉拿」對主耶穌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誘惑。即使是在被捉拿之前,又要容許猶大與自己親嘴﹝註六﹞,單是這一個動作,就足以令耶穌在身心靈上都難以忍受。

聖經的預言,好像鎖鏈一樣,一個緊扣一個。主耶穌若是不願意被釘十字架,祂就不應該來到客西馬尼園;或者更可以推前一步,祂不應該上耶路撒冷去。若然這樣,日後的一切預言便會自動解體了。相反以上所說的一切,都在祂意料之中,這就是主耶穌釘十字架最寶貴的地方;將一切有關祂的預言,都確保能準確地應驗。

 

2. 保守眾門徒

根據約翰福音十八章記載,猶大領了「一隊」兵﹝註七﹞,而當中又有「千夫長」在場,所以估計前來捉拿主耶穌的人,起碼會有百多人。照道理來說,單是要捉拿主耶穌,肯定不需要那麼多人。可見他們的目標,應該就是主耶穌和祂的門徒。

所以即使是主耶穌能夠安然無恙,但只要其中有一兩位門徒被捉拿了,或受到傷害的話,那麼聖經的預言,還是不能接駁下去。因為曾經有兩個不同的預言,是關於主耶穌門徒的。

其中一個是在約翰福音十七章12節說:「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猶大賣主是自己一手所策劃,斷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他,但卻是聖經早已記載的。

另外一個則在約翰福音十八章9節記載:「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

為這緣故,主耶穌曾在被捉拿的時候,主動的問對方說:「你們找誰?」然後主耶穌卻直認不諱,並且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目的就是要確保,祂所有的門徒,都能夠安全地離開。

結果,兵丁們只捉拿了主耶穌一人。

 

3. 門徒要分散

早在耶穌降生之前幾百年,就有先知撒迦利亞(亞十三章7節),提到牧人被擊打,羊就分散。主耶穌在最後晚餐的時候,就直接套用這一句話,來形容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歷。並且向門徒指出:「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註八﹞。」

所以主被捉拿、門徒要分散、以至日後主耶穌復活,最終在加利利再相聚,這一連串的預言,都是緊扣在一起的。果然在主耶穌被捉拿以後,馬可福音就特別強調:「我天天教訓人,同你們在殿裏,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事成就為要應驗經上的話。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註九﹞。」

門徒原本是一心一意要跟隨主耶穌,現在既然祂已經被捉拿,所以門徒要分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門徒更加失去了一切盼望,大家豈不各散東西?事情發展到這裏,一切都成為定局了!

若是主耶穌沒有復活,門徒也不可能會再相聚。同時門徒之所以能夠再有信心走在一起,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主耶穌早在最後晚餐的時候,已經預先告訴了他們,牧羊人被擊打,羊就分散。這也是主耶穌說預言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在結束這一題目的時候,筆者要指出,耶穌拒絕彼得的好意,讓自己走上十字架的路,背後包含了幾個很重要的意義。第一,主耶穌從始至終,不論順或逆,都願意專心順服父神的旨意。目的是使聖經的預言,一個又一個的得以應驗。其次也表明了:主耶穌為愛世人的緣故,甘心死在十字架之上。最後,祂以人的身分,選擇了面對苦難,活出人類最高尚的情操。

 

註:

﹝一﹞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6至38節。在這裏記載,門徒當時攜帶了兩把刀。

﹝二﹞馬太福音四章1貢1節

﹝三﹞路加福音二十二章43節

﹝四﹞在很多的英文聖經譯本中,都把出埃及記三章14節譯為「I AM WHO I AM」。

﹝五﹞路加福音二十二章51節

﹝六﹞丁良才,<耶穌聖蹟合參註釋>,香港:証道出版社。一九五九年,頁503。親嘴兩個字的原文,是和一個介字併合的,有多次的、急切的或熱烈親嘴的意思。

﹝七﹞「一隊」原文是squad,按羅馬編制約有六百士兵。

﹝八﹞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1至32節

﹝九﹞馬可福音十四章50節

 

作者:李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