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立場

相信任何人讀《詩篇》第一篇,都被這詩一開始所列出的「三不」吸引住;這好像告訴我們,若有人想要進入《詩篇》裡頭的豐盛,就必須持守這「三不原則」,不然、任何最聰明的人,休想能明白《詩篇》的屬靈啟示。

再者、筆者研究《詩篇》,發現裡頭五卷詩,每一卷都是有主題,其內容層次編排是有特殊設計的。因此、《卷一》的結構是以第一篇和第二篇為「引言詩」,指出義人和惡人的道路是分開的;在神保守之下,惡人即使混在義人的會中,到最後終局也必分開──惡人滅亡,義人得永生。所以、《卷一》其餘的詩,就是第三篇至四十一篇,都是圍繞著這個方向,而編排的;借用大衛生平所遭遇、被許多惡人陷害和追殺,道出神的保守,惡人終於滅亡,義人終於得到堅立。所以《卷一》共四十一篇,由頭至尾都在形容,義人是因為持守這「三不原則」,使自己一直走在神的旨意裡,才能得以堅立。

「三不」的總意,是要我們建立強大的「自制能力」──控制自己不與惡人妥協、不與他們同伙、不要與他們同享任何成果。許多人不明白,神明知亞當和夏娃會吃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為何還要把它創造出來,放在他們面前,成為蛇引誘他們犯罪的根據呢?其實「分別善惡樹」是好的,因為「分別善惡」的功能就等於「良心」和「律法」,叫人知道何為善,何為惡,這有何不好呢?然而,神知道亞當和夏娃在「自制能力」上仍像小孩子一樣,未建立得完全──如果在這個時候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結果他們會知善而不行;知不應行惡反而去行,人就會落在極度痛苦中,如同保羅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18-19, 24)但是、假若亞當和夏娃肯聽神的話,暫時不吃那果子;等他們與神相交一段日子,建立了成熟的「自制能力」,能控制自己行善而不行惡,那時、神可能對他們說,現在你們可以吃那果子了,因為那果子原是好的──「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1:31)就如我們不准我們的孩子玩刀玩火,因為他們年紀太小,會傷害到自己的;但是當孩子長大,建立足夠的自制能力了,世上沒有一個父母禁止兒女們用刀用火的。

但是、人怎能建立成熟的「自制能力」呢?詩篇第一篇告訴我們,這「三不能力」是來自「羨慕明白神的話語」,如同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樹根不停吸收溪流所供應的活水──神的話語,他就有豐盛的生命,能以結出美好的果子來。出於「對神話語」羨慕的心,人才會「對惡人的計謀」說「不」,樂於約束自己。現在讓我們來分析神的話語怎樣吩咐我們遵行這「三不原則」:

「不從惡人的計謀」

這是指惡人善意地向我們表示,要與我們同謀去得利益,邀請我們加入成為他們的一員。面對惡人盛情的邀請,我們千萬不要徇情面,不敢說「不」。我們要用智慧去分辨他們的計謀,指出其中有「惡」的成份,並勇於向他們表示「不從」。然而、要分辨惡人的計謀,我們須要注意如下幾點:

1)惡人的背境不可信──要分辨惡人的計謀,第一步先要調查清楚惡人的歷史背境,看看他們有沒有做過甚麼惡事、怎樣的惡事。當女人夏娃聽到蛇引誘她吃那禁果之時,她應該對蛇說:「阿蛇,你說吃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會有甚麼甚麼好處;又說不會死;我不會分辨這些深奧的事,但我知道,神在過往的日子,從來沒有虧待過我,我為甚麼要懷疑他呢?但你在過往的日子,卻一直反叛神,自己想要做神,被神懲罰,摔了下來,就憑你作惡的歷史,我就不信你的話了。」女人若肯這樣分辨蛇的計謀,歷史就要完全改寫了。主也教導我們分辨的原則,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7:16-18)所以如果惡人的背境不好,千萬不要以為他所獻出的計謀會帶來好結果。

2)惡人的計謀有違反聖經成份──研究惡人的背境,還要加上看看他的思想和信仰背境,才可以分辨出他的計謀有沒有違反聖經的成份在內。如果發現與《聖經》真理不合,就是再多的好處,我們也不應該接受。然而、我們還要小心,惡人會將聖經原則扭曲來遷就自己行惡,就如魔鬼引誘耶穌從殿頂跳下來,也引用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撞在石頭上。」(詩91:11-12)當我們一聽到對方扭曲聖經,就應該立即與他隔開。

3)惡人企圖鞏固自己的勢力──惡人為了加強自己的惡勢力,他們初時會以「純利益」來作為餌誘,使你看不出這「純利益」有甚麼不對的地方。但是當你受過幾次好處之後,惡人就會逼你出賣原則,支持他們行惡,那時你就難以擺脫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接受不勞而獲的好處。惡人送的禮,請我們吃的飯,都含有「人情」在其中;日後你就感到欠了他的「情」,你對他說「不」的力量就大大減少了。

「不站罪人的道路」

與惡人站在同一道路上,就等於「認同他們的方向」,等我們作了初步「方向」的認同之後,惡人就會引誘我們「同行」。所以「不站」是表明自己一開始就不認同他們、不肯跟潮流、不怕孤立。這就是「立場」問題──義人的立場不能與惡人的立場混淆,乃要鮮明對立。就如《啟示錄》形容屬敵基督的人,額上受666的印記;屬神的人額上受神的印記,兩者都是在「額」上,表示很清楚,一看對方就看到了。如同大祭司額上戴著一面「金牌」,上面刻著「歸耶和華為聖」一樣,聖經記載之時也用特大的字體寫出來,表示非常清楚,不容忽視。因此,我們與罪惡劃清界線,不能模稜兩可。《啟示錄》那十四萬四千人被殺,就是因為保守自己的「立場」,不與惡人同站。能夠不與惡人同站,義人裡頭必有「中流抵柱」的力量,深深扎根於神的話語中。羅得是一個反面的例子,他雖然是個義人,看見所多瑪的罪惡滔天,他的義心也「常為惡人淫行憂傷……,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彼後2:7-8)但他沒有與惡人分開,反而「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創13:12)為要賺取更多財寶、和謀取在城裡做官的機會。(創19:9)結果他失去一切,連妻子也因為不捨得城裡的財物,而回頭一看,變成一根鹽柱。他和他的兩個女兒雖然得救,卻像從火中經過一樣。(林前3:15)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坐褻慢人的座位,是因為惡人的惡謀果然成功,慷慨地邀請義人也來與他們一同享受他們的成果。其實他們的目的不是真的慷慨分享,而是要向義人證明他們作惡是對的,好挑動義人裡頭的貪念,引誘義人下一次與他們合伙行惡。不錯、惡人的計謀有時會帶來短暫的成功,但義人所謀求的,不是眼前短暫的成功,而是看得更遠──看「永恆的結局」如何;這樣就可以看到惡人最終遭到神公義的報應,而失去一切。義人既然看重永恆的結果,就不會為貪求今生的好處而出賣自己的立場。義人會要持守自己的立場說:「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詩16:2)又像亞伯拉罕一樣,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創14:22-23)

再思「三不互為關係」

我們在上文逐點思想過「三不原則」,現在讓我們再來思想「三不」的彼此關係:

1)「不從惡人的計謀」:這是在「思想」上不與惡人結合。「惡念」是罪惡的起始,所以要保守自己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不站罪人的道路」:這是在「行動」上不與惡人同伙。「站」是「行路」之始;惡人的道路,義人連站也不肯站,表示以第一時間與惡人分開。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這是在「成果」上不貪戀惡人的分享。惡人或會偶然成功,邀請義人來一同得榮耀──與他們同坐同列;但義人拒絕享受他們慷慨的分享,因為與他們同列,就等於在惡事上與他們有份。

以上三個「不」加起來,等於由始至終與惡人劃清界線,並且以第一時間與他們分開。

2)「不從惡人的計謀」:在「原則」上與惡人分開。「原則」是不能移動的,人一切的行動都要遷就原則,如同船必須遷就碼頭一樣。人若出賣「原則」,藉以換取暫時的利益,就如同一隻船在大風浪中被吹逼,無法穩定下來一樣,結局就是沉淪。

「不站罪人的道路」:在「立場」上不與惡人同站。「立場」改變,就等於第一防線失守;與惡人同站,勢必失去分別為聖的見證,絆倒在旁觀看的人。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在「社交」上不與惡人同坐。與惡人同坐等於同列、和同享榮耀,間接認同他們所作的惡是對的。其實他們的榮耀只不過是一種「虛榮」而已。

3)「不從惡人的計謀」的人才能思想神的話語──人的心思若傾向惡事,他不會有興趣和有時間去思想神的話;神的靈也不會開他的眼睛,叫他明白神的話語。

「不站罪人的道路」的人才會「栽在溪水旁」,長成為一棵多結果子,生命豐盛的樹──「站」罪人的道路等於一棵樹「栽」在荊棘中(參太13:22),一方面遠離聖靈活水的滋潤;另一方面又被荊棘擠住,無法結果子。等到燒荊棘的時候,他就一同被燒了。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的人才能在神面前蒙福,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事順利──這是一個屬靈原則,我們若從罪人那裡得好處,就不可能再從神那裡得好處;任何人都絕對不能在惡事上順利,在神面前也順利。

這「三不」又表示一個人的生命豐盛,能勇於對罪惡說「不」,因為有強大的「節制能力」,結出聖靈的果子。能對惡事說「不」,就有清楚的「善惡分辨能力」,如同保羅所說:「仁義的兵器在左在右」(林後6:7)。「仁義」(righteousness)意思是「對」,所以形容「仁義」為配戴在左右的兵器、就是分辨對與錯的能力。能對惡事說「不」,就是堅拒主以外的任何好處,連偶像身上的金銀珠寶也看為可憎(申7:25)。能對惡事說「不」,就是「分別為聖」的基本態度,「聖潔」這詞的原意就是與污穢和不義分開。

通常一個人感到難於說「不」,有以下原因:

1)怕得罪人而不怕得罪神:以為說「不」就等於太過「偏激」,造成許多人際關係破裂,又造成「自我孤立」,很不智慧,失去許多朋友;但神是慈愛的,惡人才不可惹。沒有想到,怕得罪人而妥協其實是出賣真理。不要以為得罪神不要緊;《聖經》說:「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來10:31)又說:「敬畏(懼怕)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9:10)
2)受不住「群眾心理壓力」:以為惡人的人數眾多,抗拒他們就是抗拒潮流。尤其是看到不少守不住立場的義人也與惡人同伙,自己更加不敢獨排眾議,立場漸漸放軟。但神怎樣對耶利米先知說呢?他說:「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所以你當束腰,起來將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話告訴他們;不要因他們驚惶,免得我使你在他們面前驚惶。看哪,我今日使你成為堅城、鐵柱、銅牆,與全地和猶大的君王、首領、祭司,並地上的眾民反對。 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勝你;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1:10-19)
3)以為「好好先生」的形象是最高模範:忘記主耶穌說:「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保羅也說:「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神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嗎﹖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1:10)
4)以為凡事應該「積極客觀」:以為惡人也有對的成份,義人也有不對的觀點;異端也有可取之處,只要「取其長而捨其短」,就能尋到真理;所以必須對任何異端邪說保持開放態度,與他們對話。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就等於中了自己智慧的詭計。因為人的智慧有限──當人想要從異端找「長處」之時,他那有限的智慧,會使他的判斷出錯,結果將異端的「短處」也採納回來,中了魔鬼的詭計也不自知。其實,一個人不肯服於神的話語,以為自己有智慧可以取異端之長,他已經高舉自己的智慧為比神還要高的權威了。
5)以為應用「處境神學」來解經才有智慧:他們同意聖經是對的,但認為應用聖經教訓之時,應該按「處境神學」來行事。所謂「處境神學」,就是認為可以按不同處境,將聖經真理作適應性的改變,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他們不知道這樣做,聖經真理就失去準則和權威;反而將人的智慧提升,凌駕於聖經之上,隨意將聖經改變和扭曲,來遷就不同的處境。於是向惡人遷就,反而變成一種可嘉的智慧。

由於以上種種心理,許多人都不肯嚴守「三不原則」。因為怕人多過怕神,但《聖經》多次指出──「敬畏(懼怕)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111:10, 箴1:7, 9:10, 15:33)連「開端」──第一步「懼怕神」也做不到,休想能進深去認識神。

聖經勇於說不的偉人

我們看見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前,就先向魔鬼說「三個不」──第一、不變石頭為食物,寧可忍受四十天的饑餓,在沒有神的指示之下,絕對不肯進食,因為那時,主是在禁食禱告的時候。反而,主相信靠遵行神的話,連肉體也可以活著。第二、不從殿頂跳下去,這並不是不相信神會差派天使用手托住他的腳,乃是不肯在無緣無故之下,試試跳下去,好證明真是有天使托住他的腳,藉以向出入聖殿的群眾證明自己真是神的兒子。可能魔鬼叫耶穌想到,這樣一跳,讓眾人看見,就立即「開名」了;主認為,不憑任何捷徑「開名」,乃要按神的旨意,從地上被舉起,吸引萬人來歸他才「開名」。第三、不拜魔鬼,不肯以「和平途徑」從魔鬼手裡得回被魔鬼騙去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硬要藉著死來敗壞掌死權的魔鬼。因為知道、拜一拜魔鬼,就等於承認魔鬼與神同等了。

請看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從小就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但1:8)其實當時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還是少年人,又從極度貧窮的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現在有機會吃大君王所吃的美酒佳餚,豈有不羨慕之理呢?但是但以理認為,尼布甲尼撒王所吃的美酒佳餚會「玷污」他們;這「玷污」二字,顯示他們自視很高貴,遠遠比尼布甲尼撒王更高貴。所以他們所說的「不」,是代表他們以自己屬於神的身份為高貴。

稍後,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又不肯拜王所立的金像,勇敢地向王說出「三不」──「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6-18)好一個「不回答」,表示所站的立場是絕對不能妥協的;「不事奉」也「不敬拜」代表他們視耶和華神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雖然耶和華神使自己的國家亡國,好像沒有看顧他們,他們仍然沒有懷疑神,而轉去事奉別神。結果他們被拋進火?裡,有神子與他們同行;尼布甲尼撒王也稱讚他們說:「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神是應當稱頌的!他差遣使者救護倚靠他的僕人,他們不遵王命,捨去己身,在他們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別神。……」(但3:28)

但以理也有寧死不屈的見證──當大利烏王想要立但以理治理通國之時,其他總長和總督就大大嫉妒,設計陷害但以理,勸王立一條很不合理的法律──在三十日之內,不准人向人或向神求甚麼。然後他們監視但以理,發現但以理仍然照常一日三次開窗向著耶路撒冷禱告。但以理的敵人就向王控告他,說:「王啊!那被擄之猶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蓋了玉璽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禱。」(但6:13)好一個「不理你」,和「不遵你……的禁令」。其實,若是我們,我們也許不會停止禱告,但我們會「運用智慧,避重就輕」──將窗門關了,躲進被窩裡去禱告。但以理卻不是這樣,他「照常」一日三次開窗向耶路撒冷禱告,顯示但以理的靈修生活進入至高境界,視禱告親近神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所以「三不原則」是進入「屬靈豐盛生命」不可少的條件。請看惡人的生命,在詩篇第一篇被形容為「像糠?被風吹散」──「死而又死」;義人的生命卻被形容為「按時候結果子的樹」──生命非常豐盛。這是說、義人和惡人的「生命根源」是分開的;他們的「生活表現」也分開、「生命結局」也分開。

可惜、自從「夏露奧肯加博士」(Dr. Harold Ockenga)於1948年將「福音派主義」(Evangelicalism)改變成為「新福音派主義」(New Evangelicalism)之後,世上福音派教會就大大改觀了。(按夏露奧肯加博士是:

  1. 「美國全國福音派聯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的創始人; 
  2. 富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創辦人之一,也曾經一度出任富樂神學院院長一職。 
  3. 「世界福音派團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第一任主席。 
  4. 「葛培理福音協會」(Billy Graham Evangelical Association)的董事。 
  5. 《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的董事會主席,亦曾一度擔任過這份雜誌的總編輯。 
  6. 曾為夏露蘭西博士(Dr. Harold Lindsell)所著的《為聖經而戰》(The Battle for the Bible)一書寫過序言。在這序言中,他為「新福音派主義」解釋說:「『新福音派主義』的誕生,可以說是與我在1948年,在帕薩丹納(Pasadena)城市演講廳(Civic Auditorium)所發表的演講詞有關。當時我在演講中,一方面承認「基要信仰主義」(Fundamentalism)的神學立場是對的,另一方面我卻指出,基要信仰的教會觀、和社會觀,卻是不對的。我呼籲大家放棄『分離主義』。……『新福音派主義』與『基要信仰主義』很不同,因為『新福音派主義』……肯定今天不同宗派之間的神學對話是有價值的……。」所謂放棄「分離主義」,就是放棄聖經教導我們與異端分離。原來「新福音派主義」強調「入世」才能影響社會,可惜他們「入了世,卻不自覺地不能「出世」。所以他們對異端和世俗,常常採取「妥協」態度。他們反對將「屬靈」與「屬世」分得太開,甚至視「屬靈」為不合時宜,或是不合理性。他們對異端採取「學術開放態度」──鼓勵人人重新思考自己所相信的教義是否正確。認為任何權威,包括聖經在內,都要放在人的理性下接受批判。為了學術研究,他們常常向各類異端開放,說是取異端之「長」,捨自己之「短」。但是這麼多年來的對話卻大大促進「與天主教大合一」,使教會的信仰加速變質。他們極力反對「聖經無誤」,他們釋經的原則遷就進化論、民主、人權、婦女解放、心理學、精神病學等。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