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的靈修生活是信仰的根基。 聖經以「才生的嬰孩」比喻信徒的靈命(彼前2:2),又屢次以「田地」形容信徒生命的成長(太15:13、林前3:9、來6:7),這都說明基督徒的屬靈生命需要從神那裡得著屬靈的餵養。一日不靈修如同一天不進食,靈裡便感到饑餓難當。正如耶穌所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 可是很多基督徒不注重靈修,在屬靈上食無定時,饑一頓,飽一頓,屬靈營養長期不均,結果靈命十年如一日,不但沒有長進,更日見萎縮。 我們需要倚靠主,學習建立穩定的靈修生活。 … Continue reading
Category Archives: 聖言牧語
「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撒上3:20) 先知撒母耳是一位模範神僕。當時的世代,「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但撒母耳竟然蒙耶和華看中,向他說話。有了神的話,他才成為神的先知。 而從撒母耳蒙召與受造就的歷程中,我們可認識他的生命成長,以至成為神國先知的多方面生命要素。 … Continue reading
「地獄」和「地獄永刑」是敏感的話題,令聽見的人如坐針氈,煩躁不安。有人選擇否定不信它們,有人選擇把它們淡化甚至刪除,不加理會。 2023年5月,有美國民調機構訪問了1,011位美國人,發現只有59%的受訪者認為有地獄的存在。這僅高於一半的百分比反映美國人對地獄存在的看法十分令人憂心。對這個自稱以基督教立國,且多年以來奉行基督教教育的國家來說,實在低得令人咋舌。 這調查又收集了受訪者對「有神、有天使、有天堂、有地獄和有魔鬼」的看法,發現各項數據都每況愈下,相信地獄存在的受訪者人數更由2001年的71%下跌至2023年的58%新低。1 到底人(甚至信徒)怎樣把「地獄」和「地獄永刑」從信仰中刪掉呢? … Continue reading
信仰的經歷和理性兩者之間,常予人彼此對立的感覺。 無論是由20世紀初興起的「五旬節運動」(即「靈恩運動」的前身),到現今在普世教會大行其道的「靈恩運動」,他們都有一種高舉經歷,甚至把教義建基於信仰經歷的強烈傾向。他們醉心追求神蹟,並發展出諸如方言、靈浸、趕鬼、治病等道理,並以此為訓去教導人,建立了靈恩式的信仰。 近四十年來,自梵蒂崗第二會議開始(1962至1965年),天主教把中世紀講求靈裡經驗的各式「靈修傳統」炒熱了。在天主教牽頭,甚至各大基督教神學院、機構和教會的大力推動下,來自天主教神父的依納爵神操、近代隱修團體的泰澤祈禱和源自四世紀東正教的歸心祈禱等「靈修法」流行起來,大大衝擊華人教會。這些「靈修法」也是主張信仰經歷。他們教導人以鬆弛練習放鬆身心,以極短的字句或「禱語」排除心中的雜念,再運用想像力構想出聖經或生活的場景,與其中的人物甚至幻想中的「耶穌」對話。這種追求也是著眼於信仰經歷。 … Continue reading
「西緬和利未是弟兄;他們的刀劍是殘忍的器具。我的靈啊,不要與他們同謀;我的心哪,不要與他們聯絡;因為他們趁怒殺害人命,任意砍斷牛腿大筋。他們的怒氣暴烈可咒;他們的忿恨殘忍可詛。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創49:5-7) 〈箴言〉說:「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箴29:11)聖經向來教導信徒在處事待人上總要制伏自己的心,不可為怒氣所勝。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