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魚到牧養

彼得第一次蒙召、記載於約翰福音第一章,那一次是由他的弟弟安得烈領他去見主的。當然,安得烈領他去見主之前,必定先向他講述昨夜與主耶穌同住,發現主耶穌真如施洗約翰所說,是彌賽亞(約1:41),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是用聖靈施洗的,又是神的兒子(約1:32-34)

彼得聽了,十分希奇。及至來到耶穌跟前,彼得還未介紹自己,主耶穌就先主動對他說,說:「你是約翰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希腊文是「彼得」)。」(約1:42)這樣,彼得就同意耶穌真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是用聖靈施洗了。於是彼得就做了耶穌的門徒。

其實,彼得真的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是用聖靈施洗的嗎?真的,只是認識的程度不夠深而已,因為主已經接納他為門徒了。但主知道,這麼膚淺的認識,是不能成大器,不能被主用的。所以主計劃向他作出第二次呼召。

得人如得魚的呼召

路加福音告訴我們,主耶穌在彼得的岳母家中,從日落開始醫治病人,一直醫病到很晚才休息。第二天清晨,主就離開他們,到曠野去了。彼得和眾人追上耶穌,要留住他,他卻婉拒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講神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路4:38-44, 可1:36)

主知道彼得的心,所以路加福音第五章告訴我們,主故意來到尼撒勒海邊,借用彼得的船,要向著岸上站的眾人講道。當時,彼得、雅各和約翰都十分疲乏和喪氣,因為整夜打魚都打不到甚麼。主耶穌來借船的時候,約翰和雅各都「洗網」去了,意思是要把網收藏起來,不再打魚。但彼得,由於非常羨慕主,沒有去洗網,反而留在船上,靜心聆聽主耶穌講道。那堂道必定講得非常感人,所以講完道之後,主吩咐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彼得願意。我們研究彼得回答主的話,就知道他內心的爭扎情況,他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我們分析這句話,有好幾點值得注意:

  • 彼得稱耶穌為「夫子」,可見安得烈向他見證耶穌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是用聖靈施洗的」,他還未信得未夠深入。他心目中的耶穌,只不過是一位「很會講道的老師」而已。
  • 彼得和其他同伴昨夜整夜勞力,完全失敗,現在十分頹喪、疲乏、灰心。昨夜的失敗證實一件事,就是靠自己的經驗、勞力,若沒有神賜福,一切都會徒然。人的智慧和力量極其有限,連打魚這麼小的事也不能靠自己成功,如何能叫自己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呢?
  • 彼得雖然打魚失敗,卻說:「但依從你的話……。」意思表示,主剛才講道非常感人,所以彼得認為主耶穌並不是一位「夫子」這麼簡單,從他所講的道得知,他裡頭有測不透的深度。他可能真是彌賽亞,真是神的兒子,真是用聖靈施洗的,但這幾方面縱然是真實的,對於自己現在的職業困境,又有甚麼幫助呢?如果耶穌真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照理,跟隨主到處去傳道,就甚麼都不用愁了,主才是我們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標。所以彼得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依從主的話」去試一試打魚,看看結果怎樣。
  • 彼得說:「我就下網。」意思是我順服,放下自己的經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然後下網。存這樣的心態去下網,一方面是出於尊重主,佩服主的講道;但另一方面也是出於試探主,要看看這位主的神性能力深度如何。

聖經告訴我們,結果彼得圈住許多魚,是破記錄那麼多,多到一個地步,一條船打魚,竟然兩條船都裝不下,網險些裂開,承受不了那麼多。在別人看來,這是多麼「幸運」。但在彼得看來,他深深發現,這是神蹟,主藉這神蹟明明地回答彼得心中試探主的那些問題──跟隨主到處去傳道重要,還是打魚重要呢?跟隨主做傳道人可以解決自己和家人的經濟問題嗎?到底主耶穌的屬靈深度,是否深到值得我放下妻子、職業、去傳道嗎?噢!現在主分明是要藉這神蹟來告訴我,主是無限豐盛的主,是控制萬有的主,在主無難成的事,生活問題根本是小事,主裡頭的生命之道才是大事。我這個罪人,怎敢用試探主的心態去打魚,我真是大大得罪主了。

於是彼得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主對彼得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這句話,在彼得聽來,含有許多意義:

  • 主表示赦免彼得試探主的罪,而且還因為彼得有一對屬靈的眼,能夠看見主的神性,主就認為,彼得正正合乎主用。這是何等喜出望外的事,才蒙赦罪之恩,就立即被主看為合用了。所以彼得裡頭,一定湧出難以形容的喜樂。
  • 「得魚」的價值已經十分寶貴,現在主要用他去「得人」,將他的職業觀提升去得人的「靈魂」,這豈不是比得著許多的魚更寶貴嗎?魚怎可以與人的靈魂相比呢?肚子飽怎可與叫人得永生相比呢?餵飽家人怎可以與滿足神的心相比呢?懂得怎樣撒網怎可以與明白神的道相比呢?彼得感到,真是寶貴到難以致信。
  • 彼得認為自己是個無學問的漁夫,本不配被主用去做傳道,但是主用的不是學問,而是順服,就像打魚一樣,憑自己的經驗,必然失敗;若照主的話去做,雖然沒有學問,主還能叫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得人漁夫」,如同「得許多魚」那麼容易。能成為神重用的僕人,是多麼的幸福!將有許多人因自己的事奉而得永生、得拯救,何等寶貴!至於生活所需,那不應該再是問題.放心交託主,主必能夠解決一切最困難的問難。

於是,彼得決定撇下自己的職業、家人,專心跟主出去傳道,為天國大業而勞力。約翰和雅各也受了彼得的激勵,一同撇下一切跟隨主。從前他們跟隨主,是決志信主;這一次撇下一切跟隨主,是奉獻自己做傳道人,是更深的認識主,因為被更高的價值觀所吸引。

牧養的使命

「得人如得魚」的呼召,重點只在「價值觀的提昇」。然而,單是這方面仍然不能叫人成熟,被神大大使用,所以主復活以後,在提比利亞海邊向彼得再作一次呼召,要叫彼得承接主的事奉,作為自己的事奉,就是「牧養和餵養主的羊。」(參約21章全)

在彼得聽來,好像很難接受,上一次主呼召他「得人如得魚」,現在又要他「轉行」,改為做「牧羊人」,放棄自己的全部經驗,重新學習吸收牧羊的經驗,怎可以接受呢?但是,主三次問他「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意思就是要彼得用「愛」來克服這一切困難。出於真誠愛主的心,不可能的事也會變成可能。因為主在十字架上為自己犧牲,這樣的大恩和大愛,就是為主死一千次,也不能報答,何況主要自己「轉行」,為要承接主自己的事奉呢?

所以主這樣呼召他,為的是要訓練他進一步學習:

  • 「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事奉」:像主一樣,因為主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0-11)羊怎會得到豐盛的生命呢?就是因為好牧人自己也像「曾被殺的羔羊」,但他復活了,勝過了死的權勢,所以這位主牧養我們,能將自己的生命影響我們的生命,叫我們的生命也豐盛起來。這樣的事奉,遠遠比「得人如得魚的事奉」好得多。
  • 「求質而不求量的事奉」:「下網打魚」注重的是「量」,但「牧養餵養」注重的卻是「質」,主要彼得從注重「量」轉過來注重「質」,這樣的事奉才能討神喜悅。
  • 「是主成功,而不是自己成功的事奉」:「網到許多魚,甚至網險些要裂開,又裝滿了兩條船」,這是自己的成功;如今主要訓練彼得,放棄事奉中屬於自己的成功感,轉而牧養餵養「主的羊」,是將成功感歸給主。人若佔了主的成功感,就不是「事奉主」,而是「事奉自己的肚腹」(羅16:18, 腓3:19)
  • 「以愛來作個別牧養,而不是群體撒網式的事奉」:從前主呼召彼得去「得人如得魚」,彼得的念頭是注意到「很容易就得到許多人」的事奉方式,現在主要他「牧養和餵主的羊」,是要他以愛主的愛,來愛主的羊──牧養出於愛,餵養出於愛,因為每一隻羊都是主的代表。要知道,「網魚」不用感情關係,但「牧養餵養」卻需要用豐富的感情。
  • 「犧牲自己為羊,而不是打魚取利的事奉」:從前彼得以為,跟隨主不愁經濟問題,因為主隨時都可以得許多的「魚」,何況主還答應得許多的「人」?今後必定會不缺乏生活供應的;現在主重新呼召彼得,要他牧養和餵養主的羊,他就必須像主一樣,為羊群犧牲自己,而不是從羊的身上取利。所以彼得年長時說:「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5:1-4)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