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亮光下的教會(上)

(按:本文乃筆者為香港平安福音堂「長執訓練課程」而寫的。因篇幅太長故分兩期刊登。)

  「教會」一詞長久被人誤解,導致歷史上諸多異端出現。最早對「教會」誤解的是天主教,他們為了阻止不同意見的人離開教會,和排斥異端,於是就強調「在羅馬天主教教會以外沒有救恩」。以後更誤解,以為「教會」就是四面牆壁圍起來的「教堂」,在「教堂」以外,也沒有救恩,因為沒有可以救人的聖禮。

  宗教改革後,學者根據「教會」的希臘原文”ek-klesi’a”(英文直譯是 out-called,中文可以直譯為「召出來」。這詞在聖經中共出現過114次,其中譯為「教會」者有103次,譯為「集會」,「聚會」,「聚集的人」等有11次。)認為「教會」應該定義為「神呼召出來的一群人」才對。於是倪析聲弟兄乾脆將「教會」改稱為「召會」。可是,後來有人指出,使徒行傳十九章三十二節記載那些底米丟神匠「聚集」在以弗所戲院,想要殺死保羅,聖經竟然用「ek-klesi’a」這個字來稱呼那個「聚集」!原來 ek-klesi’a這個希臘詞的原意,只不過是「為同一個目標而聚集的人」而已,完全沒有「神呼召」的意思在內。

  因此,單憑字義來研究教會,是不足夠的。聖經常常為「教會」加上許多屬靈的形容詞,例如「神的教會」(林前1:2)、「耶穌基督的教會」(帖前1:1)等。有了這些形容詞,教會才有內涵;教會才能真正稱為「神召出來的會眾」。所以,若要為「教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們不能看「集會的地方」、「集會的人數」、「集會的外型」等等來斷定;我們還要看它的「屬靈內涵」才能斷定。因為神的旨意既然定規我們必須「聚會」才能敬拜神,神就非常注重「聚會的屬靈內涵」。

  就如「拼圖」遊戲一樣,不是將所有「小圖片」放在一起就叫做拼圖,而是將這些「小圖片」按設計者的心意,拼合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才算為拼圖。正如彼得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但這些活石不是鬆散地放在一起就算了,乃是要「被建造成為靈宮」才有意義。(彼前2:5)所以,如果我們說:「神的教會」就是「神呼召出來的會眾」,我們也得研究,神用甚麼來召他們?彼得回答這個問題說:「神(用自己)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彼後1:3-4)這裡,我們看到,「神的教會」應該是一群「追求生命和虔敬,想要脫離從情慾,有份於神性情的人」。沒有屬靈的內涵,教會必定淪為一般「社團」,完全不合神心意,也不能得救。為此,讓筆者從聖經作出全面的研究,盼望更準確知道「教會」的真正意義是甚麼:

一、 從歷史的發展研究

  首先,我們注意到,自從亞當犯罪,被神趕出伊甸園之後,當時的人類只能藉著獻牛羊為祭來與神間接接觸。後來摩西得神的指示,設立會幕的祭禮,為要進一步清楚一點指出人親近神的途徑。然而,以色列人在聖殿裡的敬拜,還是屬於「影兒」性的敬拜而已;等到主耶穌來了,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就是舊約一切祭禮預表的應驗,因為主才是真正有效的贖罪祭。因此,舊約結束時候,聖殿和其中的一切祭禮也隨之而結束。神的旨意要人從「舊約個人到聖殿去獻祭禱告」的敬拜方式,轉為「新約信徒聚集在一起」(教會),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的模式。

  主對那個撒瑪利亞婦人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1-24)主一句「不在耶路撒冷」,就將耶路撒冷聖殿,和聖殿裡的一切祭禮,並整個祭司系統,全部取消了。因為主獻上自己成全了,並且還為我們復活升天,進入天上的至聖所,作全人類永遠的大祭司,為我們祈求。於是,出自舊約屬於「影兒」和「暫時性」的耶路撒冷聖殿,就不再需要存在了。

  主要我們「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人有「靈」,而神也是個「靈」,所以只有人類才有宗教,也只有人的「靈」才能與神的「靈」接觸。舊約屬物質的聖殿和祭禮,是不可能有效地使人與神接觸的。這就是「屬靈路線」的精華所在。再者,所謂「誠實」,原文是truth。這詞,譯為「誠實」時,是指敬拜神的態度;譯為「真實」時,是指指透過主耶穌,我們的敬拜才能真正滿足神的心意,因為主耶穌是舊約影兒的「實體」;譯為「真理」時,是指敬拜神的人,必須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只以自己不明白的儀式來敬拜。因此,我們在敬拜聚會中,常常講道。而且不論祈禱、唱詩、讀經、或任何禮儀,我們都以必須叫人能明白,叫人能運用自己的心靈和誠實,來作為合神心意的敬拜標準。

  我們研究瑪拉基書,就是舊約最後一卷書,就知道,舊約之所結束原因是那些事奉神的祭司,不尊重神的名、不尊重神的供物、不尊重神的桌子、不尊重神的祭壇、不尊重神的律法、不尊重神與人立的約、不尊重向神當納的十分一、不以神為善、以事奉神為徒然……。於是,神就對他們說:「甚願你們中間有一人關上殿門、免得你們徒然在我壇上燒火。萬軍之耶和華說、我不喜悅你們、也不從你們手中收納供物。」(瑪1:10)因為他們不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神,只以「不對心」的儀式來敬拜。

  再研究天主教黑暗時代,那時,天主教的祭司在崇拜時,說的是許多人都聽不明白的拉丁文;講的是沒有聖經內容的簡短信息;念的都是教徒極少用心思去明白的重複禱文;人人都在嬰兒之時,就是不明白事理之時,就接受「嬰兒洗禮」;聖經都上了鎖鏈,不准人讀,也不需要人明白;整個崇拜程序只注重儀式,完全無法叫拜禮的人運用心靈和誠實去敬拜神;信仰參雜了許多異端思想和做法,變成死的信仰……。因此,神興起宗教改革來對付她,使她「冷落赤身」(啟 17:16)。

  再研究現今時代的教會,雖然從天主教改革出來,卻又為政治等因素,重新與天主教合一,不惜出賣真理,也不再辨別真偽;所傳的福音,偏向娛樂性,不注重叫人悔改,脫離罪惡;所講的道偏重人的學問,不注重神的聖言;所唱的詩歌,迎合時下流行音樂人士的口胃,不講求其中的信息;聖經明明非常清楚地吩咐我們常常擘餅記念主,人就將之變成一個月才只有十分鐘的儀式,不再重視記念的本意;人不斷按群眾的喜好來更改敬拜的方式,不再按「父要這樣的人拜他」作為敬拜基礎……。一切情況同樣偏離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神,失去教會屬靈的本質。看來,這些趨勢必會造成世界末日的來臨,像舊約以色列人敗壞了聖殿和敬拜神的系統,引致舊約悲慘的結束一樣。

  因此,主耶穌說:「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20)這句話真是可圈可點:因為這句話,那些明白真理的人,得以勇敢地離開沒有「主在他們中間」的天主教,不相信「在天主教以外沒有救恩」。

  因為這句話,基督教不斷改革,不惜分裂出更多教會,為要完全恢復合神心意的敬拜。就如馬丁路得的改革未能完全,所以神興起加爾文和慈運理的改革,以致浸信會的改革……等。要恢復合神心意的教會,教會就須要不斷照聖經來改革。聖經才是信仰的最高權威。

  因為這句話,基督的眾教會,得以逃避許多的政治逼害,躲在森林裡,或在家中聚會。神的旨意要我們,無論多艱難也要保持聚會,不可停止。神不喜歡人單獨敬拜。若因為甚麼危險因素,而不能太多人在一起敬拜神,神也要我們找「兩三個人」來一同敬拜。

  因為這句話,我們明白神定規敬拜必須在聚會中進行,為要叫我們實踐彼此相愛,合而為一。離開了彼此相愛和合一,教會還可有甚麼來討神的喜悅呢?

  因為這句話,我們明白「教會」貴乎「主在我們中間」,不貴乎人多人少。因此,主分明是「重質」過於「重量」。而且,聖經時代的教會,一直都是「量」隨「質」增長的。

  因為這句話,我們明白「教會」的一切運作,無論是崇拜、是禱告、是講道、是行事、是甚麼別的事,都必須「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西3:17)倘若一個教會,不是「奉主的名」聚會,意思是,這聚會不是高舉主的名、不是屬於主的名下、不尊主的名為聖、夾雜了主的名以外的其他目的…,這教會就不再是「教會」了。

  因為這句話,我們明白主並不重視「大禮拜堂」、「完備的組織」、「豐富而複雜的崇拜節目」;主所重視的,乃是會眾有沒有認識他的名,高舉他的名,以他的名為敬拜的中心、為榮耀、為方向…。

  因為這句話,我們明白主的意思是要我們盡量分散出去,到世界各地去傳福音,建立更多教會;不要太多人聚在一起,成為「超級大教會」,因為越多人聚在一起,就越不合神的旨意。就如「建造巴別塔,免得人分散在全地上」,是違反了神要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的旨意一樣,於是神阻止他們的建築,變亂他們口音。同樣,耶路撒冷教會太多人聚在一起,也違反了神吩咐他們「傳福音直到地極」的旨意,以致神讓大逼迫來臨,叫門徒四散,出去到各處傳道,建立教會,形成「福音大爆炸」,才能合神的心意。所以教會應「開更多分堂」,不要走「大教會」的路線,免得我們驕傲,和不肯分散出去傳道。

  因為這句話,我們又明白,神喜歡我們用人人有機會起來自由分享的『會堂式的聚會模式』來敬拜神,因為這種模式最能讓聖靈自由運行,感動會眾,起來敬拜。其實猶太人的「會堂式」聚會,原是聖靈親自在兩約中間時代發展出來的,結果大大方便了主耶穌和眾使徒將福音傳開,成立新約無數教會。哥林多前書十二至十四章形容,教會在聚會的時候,「聖靈顯在各人身上」,叫一人得智慧的言語、叫一人得知識的言語、又叫一人蒙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繙方言。保羅說:「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7-11)後來教會漸漸為叫聚會進行得更有秩序,就定下諸多的規矩來,反而握煞了聖靈自由運行在會眾當中,感動他們的機會,教會就漸漸死了,因為無法運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其實,初期教會雖然在極高速增長中,仍然不缺少工人,也沒有設立神學院來大量製造傳道人,研究起來,就是因為當時人人都有機會起來分享,結果,聖靈就有機會造就出眾多的工人出來,牧養教會,傳道開荒了。而且會眾也不需要有主日學來造就他們,因為在人人起來分享的狀態下,他們已經有最好的真道訓練和裝備了。可惜,今天教會不但不再重視這種「會堂人人有機會起來分享」的聚會方式,認為這種聚會方式,只徒增加混亂,講道也不合規格。其實,在沒有聖靈感動的狀態下,由一個人專職負責講道,以致教會漸漸出現枯乾,才真真正正不合規格。

二、 從各卷書信的問安語研究

  研究教會「屬靈的內涵」,除了上述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之外,筆者又發現,新約書信的作者,在書信的開首,向教會所作的「問安語」中,先習慣簡介一下教會的特質,分析這些「教會簡介」,我們也可以找到不少寶貴的資料,明白教會是甚麼。例如:

  1. 教會為稱為「神的教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一開就這樣說:「(保羅)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林前1:2)這句話所給「教會」下的定義,載有好幾點非常寶貴的真理。首先,保羅稱教會為「神的教會」。意思是「屬於神的會眾」,這就是主對彼得說:「你要餵養我的羊、你要牧養我的羊…。」這是主的羊,不是人的羊。可惜,太多傳道人以為「羊」是屬於他的,於是就以為,自己的會友跑到別教會去聚會,就是「別教會搶了自己的羊」的觀念。很少想到,自己的羊在自己的羊圈裡吃不飽,要感謝別教會(羊圈)的牧人也餵主託付給自己的羊。
    許多人又為教會的名稱而發生許多爭執。他們指出,所有教會都是神的教會,不應有自己專有的名稱,以致造成「宗派」,分裂基督的身體。其實「神的教會」並不是一種「專有名稱」,而是一種形容詞,或一種普遍名稱而已。為了方便分辨異端,和不同的教會路線,地方教會有自己的專有名稱,是有需要的,並不是甚麼違反真理的事。只是,教會若忘記自己是「屬於神的教會」,就真的是違背真理了。哥林多教會雖然十分敗壞,保羅還是稱他們為「神的教會」,因為是屬於神的。所謂「神的教會」,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中,有這樣的解說:「我…寫信給帖撒羅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穌基督裏的教會。」意思是說,「神的教會」就是「在神和主耶穌基督裡面的教會」。這教會的一切事奉、聚會、相交、會議、勸勉、敬拜、讚美……,都以「神和主耶穌基督裡面」為活動範圍。離開這個範圍,教會就不再是「神的教會」,乃變成世俗化的「社團」了。
  2. 教會由「聖徒」組成: 聖經習慣以「聖徒」來稱呼教會裡每一個成員,例如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林前1:2, 羅1:7, 林後1:1, 西1:2)「聖徒」英文是”Saint”,天主教稱為「聖人」的,其實聖經認為每一個得救的基督徒都是「聖人」。因為我們都是「從世界上分別出來歸神的人」。既然是「分別出來」的,我們就應該以與世人有別為榮,反而以與迎合世界潮流為羞才對。所以,教會在聖潔的本質上,必須排斥世俗的污穢,和任何異端邪說。教會不應該「效法這個世界」(羅12:2),以討世人喜悅為事奉方向,例如娛樂化的佈道會、世俗化的節期慶祝、注重社關、哲學、心理學、政治、民主……的信息等。「成聖」在原文的本意就是”separate”,所以越聖潔,就與世人越不同;但卻越能討神的喜悅,越接近神。聖經預言「教會世俗化」將是世界末日主要原因,在神的眼中變成「大淫婦」,因為她與政治、財富、和各樣異端異教合一,用自己的淫行敗壞了世界(啟19:2)。
  3. 教會由「有忠心的人」組成:保羅不單用「聖徒」來稱呼教會裡面聚會的人,更稱他們為「有忠心的人」。例如保羅說:「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聖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參弗1:1,西1:2)。「有忠心的人」在希臘原文是”pistos'”,英文直譯為 believer,或 faithful;中文可以譯為「信徒」,或「忠於信仰的人」。這使我們看到,教會應該是一群「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和他所帶給我們一切屬天屬靈的福氣的人。這樣的信,是表示「看見一般人所不能看見,屬靈層面的寶貴」。亞伯拉罕因著信,死的時候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卻羨慕那不能看見,天上的家鄉。因此,教會應該是一個以「天上的家鄉」為念的屬靈團體。我們為這屬靈的盼望「至死忠心」,因為教會若失去這樣的屬靈觀,就不再是教會了。
  4. 教會有「同一信心,同一位主」:彼得後書又稱各處教會為「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彼後1:1)哥林多前書也稱教會的成員為:「……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林前1:2)請注意,這兩句話指出:不論在那裡,凡是同信仰,同事奉一位主的,我們都應該看為一家,都應該相通相交,不分彼此。當然,我們不能與異端相通,但也不應該不與真正屬主的教會相交!筆者感到希奇,世上最贊成應該彼此相通的教會,竟然都是信仰不純正的異端教會,他們不但推動「教會大合一運動」,甚至還推動「宗教大合一運動」。可是,世上最難以相交相通的教會,竟然都是信仰最純正、最保守、最相信聖經的教會。他們不但不與異端相交,連只有小許不相同的做法,例如只在姊妹應否蒙頭的意見上不同,就不相交了。他們忘記了,彼此都是「同得一樣寶貴信心」,都一同「求告主耶穌基督之名」,而且「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保羅勸勉各地外邦教會關心耶路撒冷猶太人的教會,多次捐錢帶到耶路撒冷去,幫助有缺乏的「猶太弟兄」。甚至明知有捆鎖等待他,還是不顧性命地上耶路撒冷去。其實,「猶太教會」與「外邦教會」之間有著非常大的不同點,但保羅還是勸勉他們要彼此交往,用愛心彼此相待,全因為大家同一個信仰,事奉同一位主。
  5. 教會是在世上「散住」和「寄居」的:「雅各書」向「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問安;「彼得前書」解釋「散住」的意思說:「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這「散住」和「寄居」,就是教會在世上的感受,和思想方向。(參來11:13, 彼前1:17, 2:11)因為有了這樣觀念的人,才會想要回天家,才不會貪愛世界,才有屬天的氣質,才能與世人有分別,才有屬天的任務,才能渴慕主的再來……。當反對基督教的世人,看我們為「萬物中的渣滓」的時候(林前4:13),我們才能看自己為「這世界不配有的人」(來11:38)。那些想要利用基督教教義來改善社會,使之變成天堂的人有禍了;那些以為信耶穌,只在今生有盼望的人有禍了(林前15:19);那些因懼怕逼迫而放棄信仰,以為可以保全生命的人有禍了……,他們離世的時候都失去可以回天家的權利。
  6. 教會是蒙愛、蒙召、蒙保守的:「猶大書」向教會問安說:「猶大、寫信給那被召、在父神裏蒙愛、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也向教會問安說:「我……寫信給哥林多神的教會……蒙召作聖徒的。」又在「羅馬書」裡稱羅馬的會眾為「神所愛、奉召作聖徒的眾人。」這些問安語都指出,教會是「蒙愛」、「蒙召」、「蒙保守」的。我們未信主之前己經蒙神所愛,信主之時就蒙神所召,信主之後亦繼續蒙神保守,不致失落。整個信仰過程,全部都是由神來開始,由神來完成。正如保羅對腓立比教會說:「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1:6)換句話說,我們得救是「神預定的」,而且是「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神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所以,「教會」是一個彰顯神偉大的救贖恩典的團體,誰也不能從神手裡把教會奪去。
  7. 教會的本質應是「信望愛」:至於「教會」對神救贖恩典的回應,保羅在「歌羅西書」的問安語中這樣說:「我……寫信給歌羅西的聖徒,……因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並向眾聖徒的愛心,是為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又在「帖撒羅尼迦前書」說:「寫信給帖撒羅尼迦…的教會……不住的記念你們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這裡使我們看見,教會對神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對天上永恆的應許有「盼望」。並且因為「信望愛」這三樣極其寶貴的美德,「教會」才能在地上多作工,多勞苦,面對許多苦難,也能忍耐。我們若將「信、愛、望」比對上文所說「蒙愛、蒙召、蒙保守」,就會明白預定論不應該是極端的,而是根據神所「預知」我們會有「信望愛」的回應,才「預定」我們得救的,因此我們讚歎神的救恩是何等確實和穩固可靠。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