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從何而來?

論到「創造論」,無神論者雖然無法否認這個宇宙是有「設計」的,並且宙宇裡充滿「智慧」,可是他們仍堅持這些「設計」只不過是一種「瞎智」,不是出於一位有位格的,全智的神;只不過是出於「無窮混亂中,偶然出現的秩序」。

其實他們這樣說,有以下的矛盾:

  1. 愛恩斯坦的「相對論」,和1824年法國物質學科學家Nicolas Leonard Sadi Carnot”Sadi Carnot所發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都已經證實,宇宙有開始,將來又會結束。這是說,宇宙是有限的,是暫時的;宇宙裡沒有一件事物是永恆的,何來「無窮的混亂」呢?
  2. 「熱力學第二定律」又證實,自然界一切變化現象,都是「由高序變為低序」,是越變越亂的,所以「熱力學第二定律」又名為「亂度大增律」。若是這樣,「無窮混亂中,偶然出現秩序」的可能性極低;何況我們現今的宇宙,不是長期混亂,然後偶然出現一次序秩,又再長期混亂,之後又再出現一次序秩;乃是出現一個「長期持續而有意義的秩序」,到如今仍未見有任何大混亂發生,攪亂我們這個秩序。
  3. 面對我們現在這個「長期持續而有意義的秩序」,按常理,要相信其中的「智慧」或「設計」出自一位有位格,有智慧的「神」,遠遠比相信出自無位格,亂碰亂撞的巧合容易得多。因此,堅持「無窮混亂中,偶然出現的秩序」,而反對「創造論」的學者,分明是對神存有偏見,為要表示自己就是宇宙最高,自己以上再沒有神。這是狂傲,但這狂傲卻變為愚拙,因為其實他們相信的,是宇宙由「無」變為「有」;由無意識的「混亂」產生有意識的「生物」;由「低級智慧」的生物產生「高級智慧」的人──這些觀念簡直是「無中生有」的白日夢!保羅說:「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1:21-22)

愛恩斯坦講過一句很有智慧的話,他說:「宇宙真是不可思議!但是,更不可思議的,就是人竟然能思議這個宇宙。」表示:

  1. 宇宙是有奇妙設計的,並不凌亂,所以宇宙奧秘到不可思議。從來沒有人會說,混亂得不可思議,因為混亂是不需要思議的。
  2. 宇宙能被思議,因為宇宙的一切運作,全部都是依據一定的「定律」進行。其中有一些定律已經被人發現,還有許多未被發現,但假如人繼續思議,有可能陸續被發現。有「定律」管轄的任何事物,就不屬於混亂;人之所以認為混亂,乃因為人未能找到其中管轄著的「定律」。宇宙從來沒有一樣事物不是依循「定律」而發生的。這一切如果不可思議,只能說是造物主的「智慧」不可思議。
  3. 宇宙最不可思議的地方,也就是最偉大的設計,就是有「能思議的人」去思議宇宙的定律,又利用這些定律去作更深的思議。所以,只有「神照著自己的形像和樣式造人」才能解釋這最不可思議的現象。
  4. 創造萬物的神,賜人可以思議的能力,是叫人從神奇妙的作為認識神的偉大,從而尋求神。所以,我們可以反過來說:「我們無法想像,有思議能力的人在思議宇宙的奧秘之時,竟然認為宇宙是由『凌亂和無規律』變化出來的。」

人能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欣賞、研究和利用宇宙中這些「智慧」,可見人有「更高的智慧」!但問題是,人的「智慧」和宇宙中的「智慧」從何而來?按常理,應該是從一位有「最高智慧」的「創造者」而來;而且因為人「有位格」,證明「創造者」也「有位格」,否則,「無位格」的低級智慧,就創造出「有位格」的高級智慧來,這豈不是極度離譜的想法?
「進化論」已經夠離譜了,因為他們猜想「死物」產生「生物」,表示「生命」是無中生有的。他們又猜想,「低等生物」進化成為「高等生物」,表示高等生物的「智慧」也是無中生有的。現在再猜想,「無位格」的低級智慧,產生「有位格」的高級智慧,連「位格」也是無中生有,連「智慧」也會自行進化,豈不是比《西遊記》還要古怪?

本來,「智慧」來自「有位格的智者」,這是何等簡單的常理;如同世上所有法官和陪審團都相信,「有設計的謀殺」必定是出於「人」的所為,這是最顯淺不過的常理,試問那有法官和陪審團相信,「有設計的謀殺」是出於亂碰亂撞呢?如今反對「創造論」的無神主義者認為,一切都是「無中生有,亂碰亂撞而產生的」,這樣的猜想竟然夠?稱為「科學」,你說奇怪不奇怪呢?

「智慧」從何而來?先知耶利米很清楚明白地,很合理地,形容創造天地萬物的神為「智慧」,說:「耶和華用能力創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聰明鋪張穹蒼。」(耶10:12)《箴言》又將「智慧」擬人化,形容他發聲呼叫,說:「智慧豈不呼叫……;我–『智慧』以靈明為居所……,我有謀略和真知識……;帝王藉我坐國位,君王藉我定公平……;一切審判官都藉我掌權……;豐富尊榮在我……。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他立高天,我在那裡;他……為滄海定出界限,……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時,我在他那裡為工師。」(箴8:1-31)

拿近代科學家所形容的宇宙為例,他們講說宇宙如何開始,宇宙如何運作,就偏偏不肯正視宇宙中的「智慧」。以下,筆者盼望以簡單易明的筆法來解釋,盼望不太曉得科學名詞的人也能明白:

宇宙開始的「智慧
根據愛恩斯坦的方程式E=MC2(E=energy「能量」,M=mass「物質」,C=velocity「光速」),「能量」是會變成「物質」的,但是所變成的「物質」必定以「光速」自乘二倍的速度來「活動」,所以「光子」向四方八面飛射出去而形成光線;物質裡頭的「粒子」,也以高速震動來維持其原子結構。
科學家發現所有星球都以高速離開一個中心點,而向四方八面飛射出去,於是科學家推想,百億年前,這些星球應該是從宇宙的中心點「擴散」(筆者認為不是爆炸)出去的。愛恩斯坦計算出,這麼多星球集中在一個「中心點」,其龐大引力必定使這個「中心點」產生「高熱」。他們計算宇宙開始之時,這個「中心點」的溫度會高達攝氏1080度(10之後80個零)。物質在這麼高熱的狀態,必定不是像今天我們所見到,萬物各有不同形狀的狀態;應該是歸回「單一狀態」。所以科學家稱宇宙開始時的「中心點」為“Singularity”,意思是所有物質都歸回單一的,最原始的「粒子」狀態,有人稱之為「上帝粒子」,因為後來的宇宙是由這些「上帝粒子」形成的。
從前的人以為,物質拆到最細小之時,就是「原子」。後來才發現,「原子」還可以拆解為「電子」與「核子」(「電子」比「核子」細小數萬倍,而且環繞著「核子」不停地旋轉);「核子」又可以再拆解為「中子」與「質子」;「中子」與「質子」又可以分別拆解為「粒子」;「粒子」再拆解為「膠子」……最後最細小的「微觀粒子」(以下簡稱為「微粒子」)。
如果有人問,「微粒子」再拆解,最後是甚麼?筆者相信是「能量」。宇宙開始的時候,就是「能量」還未變成「物質」之前,上述那個“Singularity”是不佔空間那麼細小的,所以人們將“Singularity”譯為「奇點」。這個「奇點」的確很奇妙,因為神將大量「能量」透過這個「奇點」發放出來。由於「能量」本身是擴散性的,它從「奇點」一發放出來,立即開始「冷卻」而變成「物質」,於是創造出大量「帶有最輕微物質」的「微粒子」,以「光速」射向四方八面(所以又稱為「光子」)。這樣,「光子」走過的地方就創造出「空間」;「光子」走過所需要的耐力就創造出「時間」。
「能量」本身是不能單獨存在的,但是當「能量」冷卻而開始變成「物質」之時,它會形成「帶能量的粒子」,如同「載滿燃油的飛機」,從「奇點」中飛出來,因著飛出來而需要「時間」和佔有「空間」,就顯示它的「存在」。所以「能量」必須以「動態物質」來存在,「物質」可以說是「燃油箱」,而「動態」可以說是「消耗燃油」而產生的「移動現象」。沒有「動態」和「物質」,我們就無法看見「能量」存在。所以宇宙開始時,第一粒「微粒子」從「奇點」射出來,飛過一個「微粒子」那麼闊的空間之時,科學家計算出它所需要的時間是1/1070秒,這也是宇宙從「無」開始變成「有」所需要的時間。
最早射出來的「光子」,因為帶有「最高能量」,所以形成「伽瑪射線」。「伽瑪射線」射過一段長路程而消耗部份「能量」,就變成較低能量的「X光」。它繼續消耗能量,而變成「紫外光」,以至「能見光」(紫──>藍──>青──>綠──>黃──>橙──>紅),以至不能見的「紅外線」──>「短波」──>「長波」──>「微波」──>「殘餘物質」被其他星球吸收了。所以太空充滿了「微波」。
以上所形容的,是一粒載有高能量的「光子」,因為走了很遠路程,而將能量消耗淨盡的結束現象。將來宇宙所有物質裡頭的能量消耗淨盡,宇宙就會冷卻到-273℃,科學家稱之為「絕對零度」,宇宙就結束了。愛恩斯坦形容,巨大太陽將能量消耗淨盡之時,就會變成「黑洞」。其實「黑洞」只不過是太陽的殘餘物質快要消失之前,釋放出物質裡頭的殘餘能量的星球而已。這時,因為「黑洞」的引力很大,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無法以「能見的光子」飛射出去,都被黑洞的巨大引力吸回來,以至外界觀看「黑洞」時,看不見它的光。其實仍有部份能量以最強力的「伽瑪射線」從「黑洞」的兩極射出來,只是人的肉眼看不見而已。等到「黑洞」裡頭的物質都將能量釋放完了,物質就消失,「黑洞」就漸漸縮小,最後變成一個不佔空間的「奇點」而消失。將來整個宇宙也會如此消失。所以科學家認為,宇宙從「奇點」開始,將來又從「奇點」消失,這個宇宙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
許多人喜歡問,「奇點」之前和之後,有甚麼存在?答案是無人能憑科學知道;但按常理我們應該知道,「奇點」之前不可能是「無有」,不然,宇宙就是「無中生有」,這是不合邏輯,也是無法想像的。因為「奇點」是宇宙形成之後的「物質界」,與未形成之前的「非物質界」的分界線,所以「奇點」之前應該是造物主居住的所在──「靈界」。
科學家面對這個分界線,就知道這是科學的盡頭。正如他們自己也說:「一切科學定律,都無法應用到『奇點』,因為那時的宇宙是單一狀態,萬物任何定律仍未形成,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奇點』和『奇點』之前是怎樣的。」其實科學家知道不是沒有答案,而是有一個最合理的答案,只是他們不願意接受而已。這答案就是《聖經》所說:「起初神創造天地」。但科學家不肯謙卑下來接受這個答案,像那位輪椅科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所見證的──天主教教皇勸他不要研究「奇點」,因為「奇點」是屬於靈界的事物。但「霍金」表示,倘若事事都以神為答案,甚麼都不需要研究了。意思是,如果接受神創造為答案,科學就止住,他們也失業了。這樣就不是為尋找真理的心態,而是以繼續研究下去,可以使自己成名的心態。
不過我們感謝神,無論他們怎樣想盡千方百計去解釋「奇點」,結果反而證實「起初神創造天地」是真的。例如:科學家想出「宇宙從奇點開始」,逼使他們承認宇宙是暫時的,它反而挑起人們追問,從「永恆」中出現這個「暫時的宇宙」,有甚麼意義呢?出現之前的「亙古」是甚麼?結束之後又是甚麼?這些問題都逼使他們不能不面對,只有「創造論」才能給人完滿的解答。神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再者,宇宙開始之時,那些「能量」從何而來?「能量」的存在,豈不是有一位「大能者」存在最好的證據嗎?而且「能量」在未變成物質之前,原是不佔「空間」的;這樣,「神」和「靈界」的事物也是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豈不是也可以理解嗎?不受「時間限制」,當然就是「永生」的意思;不受「空間限制」,當然就是「無所不在」的意思,這樣,神是永遠活著,無所不在的全能者,豈不是也可以成立?加上「能量」的性質是擴散性的,神造出各種不同波長的光線來,充滿空間,豈不表示全能的神有能力控制每一個空間,達到「無所不知」的境界?為甚麼說,宇宙是「亂碰亂撞」而產生的呢?從「奇點」出來,那些帶「能量」的「微粒子」(光子)向四方八面擴散,因而創造出「時間」和「空間」來,這不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嗎?如果我們細心想,宇宙的開始,每一個細節,都是出於「智慧」,都有奇妙的「設計」,絕對不是亂碰亂撞而產生的。

宇宙組織起來的「智慧」
筆者在上文指出:「能量的本質是擴散性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能解釋宇宙間差不多所有現象。請看:
「太陽」很熱,因為它每秒鐘消耗二百多萬噸物質來產生核子分解,產生極高的能量,所以它的「光」以每秒鐘十八萬六千英哩(光速),擴散到太空四週。在所有擴散現象中,「光子」是最容易擴散的,因為最自由,帶的質量很少,所以受到其他引力阻礙的機會也很少。
但「爆炸」現象卻比「光子」擴散得慢,因為爆炸而釋放出來的大量熱能,要隨著「氣體」而擴散,「氣體」的「分子」比「光子」重許多,容易被大地的引力牽制。其實爆炸現象就是熱能擴散現象;熱能越高,擴散現象越快;因擴散開去而冷卻,熱能就減少,擴散力隨之而減少。
從爆炸冒出來的「煙」,因為帶有大量「炭微粒」之類的物質,比「空氣」重許多倍,擴散得又慢許多。而且「煙」冒出來的初時,因為還很熱,擴散較快;之後因為漸漸冷卻,又受到空氣的阻擋,擴散的速度就越來越慢了。
「雲」是介乎「水蒸氣」和「微細水點」之間的「氣體」,比「空氣」重得多,所以擴散得很慢,而且有「靜電」把這些「微細水點」吸引在一起而成團,與「擴散力」形成「平衡」,所以「雲」在天空常常在「擴散」與「結為一團」之間變化著。當遇到冷空氣,「雲」所帶的熱能量減少了,「靜電」的相吸力就勝過「擴散力」,將「微細水點」吸成一團,形成「更大的水點」,它的「重量」又勝過「雲」的擴散力,被大地的「引力」吸下來而成雨。
雲層中的「靜電」與地面上的「靜電」又形成「正負電荷」的吸力。當「正負電荷」的吸力累積過大,就造成閃電雷擊的現象,其實也是能量擴散現象的一種,只不過「電磁力」的能量擴散出去的時候,藉著大量電子移動的方向而擴散出去,所以是有定向的,這就是閃電的軌跡。
從前人們以為,「氣球」之所以膨脹起來,是因為裡頭的「空氣分子以高速撞向氣球壁所造成」。其實不是這樣,應該是因為氣球裡頭的「氣體擴散而充滿氣球」的現象。所以嚴格來說,氣球其實是「實心」的,不是「空心」的;所謂「實心」,就是充滿空氣,如同充滿「水」一樣,只不過「空氣」較「水」輕得多而已。如果氣球被冷卻,裡頭的「空氣能量」就減少,它的擴散力也隨之而減低,氣球就會縮小了。這樣的縮小其實是空氣冷縮熱脹的現象,也就是能量擴散的現象。
金屬容易傳熱,這也是能量擴散的現象。例如「銅」或「鐵」之類的固體容易傳熱,其實是熱能量擴散,只不過能量在固體內擴散不是那麼自由,在液體和氣體中擴散就更自由。一些非傳熱的物品,例如「木」之類的固體,其實不是不傳熱,而是這些物品裡頭的組織有許多空間,形成「真空隔熱」的現象。「最活躍的粒子」(例如「光子」)傳遞「能量」,可以以「波」的狀態來快速擴散出去;氣體中的「粒子」活躍得較慢,「熱力」擴散而傳遞出去也相對慢一點;固體中的「粒子」活躍得更慢,「熱力」擴散的速度也更慢。所有這些能量或熱力傳遞的現象,其實都是「能量擴散現象」,只不過在不同的「媒體」中,擴散的速度就受到不同的影響而已。
物體「冷縮熱脹」的現象,也是「能量擴散現象」,只不過物質裡頭的「粒子」遇到加熱,能量增加了,它就震動得比較劇烈而形成膨脹。如果繼續加熱,「粒子」震動得越來越厲害,到了某一個臨界點,「粒子」的震動或活動漸漸勝過「分子結構」的「維繫力」(可能是「膠子」),物質就由「固體」變成「液體」,表示「粒子」的自由度大得多了。如果繼續加熱,「粒子」的能量大大增加,它的震動或活動達到更高程度,甚至擺脫物質裡頭的「弱力」,它就形成「氣體」,更自由地擴散到四方八面去。如果再繼續加熱,使氣體的「粒子」震動或活動得更自由,以至「氣體」裡頭的「分子」也分解了,變成「更輕的原子」,甚至連「環繞原子核」不斷旋轉的「電子」也脫離「核子」的「電磁力」,而離家出走,這時,物質裡頭的「分子、原子和核子」不但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更形成最輕的「光子」射向四方八面,這就是太陽的狀態了。太陽是一團龐大的氣體,因為釋出大量能量,而由較輕的氣體重新組合而成為較重的氣體;到最後,太陽漸漸熄滅之時,就變成一個比黃金或鉛更重的固體──「黑洞」,最後漸漸消失了。
讀者可以見到,以上的解說顯示出,物質的「粒子」帶有越高的「能量」,它的活動就越自由,震動的頻率就越高;當它的能量漸漸消耗,或漸漸冷卻,它震動的頻率就會降低,低至不再震動之時,就是再沒有能量之時,物質裡頭的原子結構,以致核子結構、中子質子結構、粒子結構……就全然坍塌而縮小,出現「黑洞」的現象,最後變為「無有」而消失了。這個過程,豈不是出於神極高的智慧嗎?萬物各有不同的分子結構,原子結構……,因而萬物也在不同的溫度下變成固體、液體、氣體,這樣就組成我們這個有各樣固體、各種液體、各樣氣體,非常美麗和奇妙的宇宙了,這不是智慧的設計是甚麼呢?
來到這裡,讓筆者再引導讀者去觀看「宇宙開始」,這時出現的一件極奇妙的事:
上文我們提及過,宇宙從「奇點」開始之時,溫度高達攝氏1080度。在這樣高的溫度中,所有物質都出現「單一狀態」──以最細小的「微粒子」存在。我要指出,從「奇點」發放出來的「能量」變成「物質」已經夠神奇了,這分明是神使「無」變為「有」的作為;現在這些「高溫的微粒子」漸漸冷卻,整個過程,又出現神奇的現象。
原來「微粒子」在極高溫的狀態下會有「自旋」現象,而且可以從它們不同的自旋狀態而分類。凡自旋為“0”的粒子,表示從任何角度看它的樣子都是一樣的;凡自旋為“1”的粒子,表示它每逢旋轉了360度,就有一次樣子是相同的;凡自旋為“2”的粒子,表示它每逢旋轉了360度,就有兩次樣子是相同的;凡自旋為“3”的粒子,表示它每逢旋轉了360度,就有三次樣子是相同的;凡自旋為“1/2”的粒子,表示它每逢旋轉了兩次360度,即是720度,才有一次樣子是相同的;凡自旋為“1/3”粒子,表示它每逢旋轉了三個360度,就是1080度才有一次樣子是相同的。
這些「微粒子」原先豈不是屬於「單一狀態」,粒粒相同嗎?何以在冷卻之時會自旋,而且又以不同方式來自旋呢?這已經很奇妙了;這些不同自旋的「微粒子」還會找對象的,你說希奇不奇呢?它們不會找相同自旋的「微粒子」結合,乃要找不同自旋的「粒子」來結合,好像有一種隱藏的「智慧」在指導著他們,如同人體細胞中的「DNA」,指導著細胞照著一個藍圖來生長一樣。這個隱藏的「智慧」肯定是造物主的「智慧」,使他們按照「智者」的旨意來結合。筆者真不明白,那些無神主義者為何會說,宇宙是從無窮盡的亂碰亂撞中產生出來的;連這些「微粒子」的結合也不是亂碰亂撞而結合,他們怎麼會這樣「亂碰亂撞地說話」呢?科學家發現,自旋為“1/2”的粒子,組成宇宙中的「物質」(Mass又稱為「質量」);自旋為“0, 1, 2”的粒子,產生宇宙中所有的「力」,就是著名的「宇宙四力」。
甚麼是「宇宙四力」呢?這是全世界所有科學家公認的,宇宙所有「力」,可以歸類為以下四種力:
第一種是「引力」──牛頓稱它為「萬有引力」。其實所有「粒子」裡頭的「質量」(Mass)都有「引力」。這「引力」很弱,因為「粒子」太過細小。不過「引力」是可以加起來的,例如巨大的太陽,它裡頭所有「粒子」的「引力」加起來就非常龐大了,它能吸住「地球」,叫「地球」繞著它公轉。我們看見「湯」上面的「油」會結合成一個個圓形的「油點」,就可以見到「油的粒子」以「引力」互相吸引在一起,因為在「湯水」的表面,這些「粒子」很少遇到「阻力」。
第二種是「電磁力」──它分為「正電荷」和「負電荷」。相同電荷的粒子會「相拒」;不同電荷的粒子會「相吸」。所以帶「負電荷」的「電子」被「核子」裡頭帶「正電荷」的「質子」吸引著,使「電子」不能離開「核子」而跑掉,組織成「原子結構」,使「電子」繞著「核子」不停地公轉,如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樣。「電子」很細小,屬於「微粒子」,細過「核子」百萬倍,像地球與太陽之比。但是電子的「電磁力」在近距離的時候,它的作用力很大,據計算,兩粒「電子」之間的「電磁力」,比他們自己本身的「質量」所帶有的「引力」,大一百億億億億倍。
第三種是「弱作用力」──簡稱為「弱力」。科學家從一些「放射性原素」中發現「放射現象」,稱之為「β衰變」。其實所謂「衰變」,是「放射性原素」的「核結構組織」不穩固,以至「核子」裡頭的「粒子」因震動而漸漸消耗能量,到了一個地步,其「維繫力」不足以維繫部份「粒子」,讓這些「粒子」從「核子」中鬆脫出來而放射出去。鬆脫現象是「維繫力」不夠;放射出去是「粒子」帶有足夠的「能量」,使自己像「光子」一樣擴散出去,形成「幅射」。所以這一點也證實我在上文所說的「能量擴散現象」。因為核子裡頭的「維繫力」變得衰弱,所以科學家稱這種幅射現象為「弱作用力」。近代科學家又發現,「弱作用理論」只在能量低之時有以上的現象,在能量很高之時卻不是這樣。所以1968年期間,又有好些科學家提出「『弱作用』與『電磁作用』統一理論。」認為「弱力」其實是「電磁力」的一種。?
第四種是「強作用力」──簡稱「強力」。科學家發現,「原子核」裡頭的「質子」和「中子」,藏有大得可怕的「能量」,稱為「結合能」,就是將中子、質子裡頭的「粒子」結合起來的「能量」。雖然「原子核」非常細小,大約只有十萬億分之一釐米那麼大。但是一個「核子」的平均「結合能」竟然有高達「800萬電子伏特」。倘若將「原子核」分裂,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來,這就是「原子彈爆炸」,或「核子彈爆炸」的理論基礎。後來科學家又發現,不僅「質子」和「中子」藏有巨大「能量」,其實所有大大小小的「粒子」都藏有巨大的能量,統稱為「強相互作用」,或「強力」。其實,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到我們肚子裡之時被分解,就是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來,支持我們的生命。只不過我們肚子所能分解的,不是「核子」或「質子中子」的巨大能量,而是載有較少能量的「粒子」,可能是連繫分子與分子之間的「膠子」而已。
現在讀者來想一想,如果「能量」只是一面倒地「擴散」,宇宙開始之時,從「奇點」擴散出來的「能量」,就會全部變成「光子」而擴散出去,很快就消失了,不會造成現今的宇宙。但是非常奇妙,神又造出「宇宙四力」,使從「奇點」擴散出來的「能量」,在變成「粒子」之時,有大量「粒子」產生較大的「質量」,因而被「引力」吸引著,以後又被其餘三力維繫著,使這些「粒子」不至毫無約束地擴散出去而消失。這樣,我們就看見,「能量擴散力」與「宇宙四力」形成平衡,讓這些「粒子」有機會可以漸漸組成眾多星系,何等奇妙?
所以「宇宙四力」可以理解為「粒子在消耗能量而漸漸趨向滅亡之際,神用這些力使它們『結合』起來,彼此分享餘下的能量,使大家能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以不同溫度的氣體、液體、固體而繼續生存,直到所有能量用完為止,達成造物主創造的旨意,活得更有意義。」你說,這麼奇妙現象,是不是出於高度的智慧?為甚麼那些不信主的科學家硬要說,宇宙是從混亂中產生出來呢?
我們從「粒子不同方式自旋」、「粒子只與不同自旋的粒子結合」、「粒子出現宇宙四力來維繫彼此之間的關係,因而組成不同的原子和分子結構」……看到宇宙形成的過程,在在都有奇妙的設計,從未發生過無規律的亂碰亂撞的現象(如果有人認為他所觀察到的,確實是亂碰亂撞的現象,那是因為他沒有觀察到「粒子的結合過程,如何被宇宙四力管轄著」的緣故),何等美妙?誰說這些不是造物主的智慧?誰會認為,宇宙是從無窮的混亂中產生的呢?

「智慧」從神而來
大衛在他所寫的詩篇第八篇裡頭這樣說:「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詩8:3-4)但是,許多人就是只會觀看「天」和「月亮星宿」,不會觀看「神的指頭」和「神的陳設」,全因為他們想要藉自己的觀看和研究來建立自己的名聲和地位,不肯歸榮耀給造物主。
其實「智慧」是甚麼?任何人都明白,「智慧」一定是出於會思考,有生命,有推理能力的個體(person)。世上從來沒有人會說,「智慧」出於無窮混亂中,偶然出現的「秩序」,這是那些反對「創造論」的學者所相信的,他們稱之為「瞎智」,其實是他們自己「瞎」,所以才這樣幻想。請看,他們平常也不會說這麼不合理的話,如果他們平常也會這樣說,他們早就被人捉進精神病院了。他們只是在抗拒神之時,才這樣「打橫來說」,因為在平常,他們也會強調自己的設計是出於自己的智慧,從來不會說,自己的設計是亂碰亂撞而做出來的。他們那種一面倒地反對神,已經使今天的西方社會大大衰微和敗壞,等到將來審判之時,他們要承擔的刑罰,實在很重。
請看,每天千變萬化的雲彩,雖然偶然會變出一隻馬,或一個人的形像,但這些形像很快就消失了。它們從來不會再出現,更不會連續地出現,也絕對不可能連續出現而帶有哲理性的意義,更加不可能在連續出現之時,很有理性地回應地上的人,與人建立關係……。但是人類歷史的出現,確實是連續出現而有意義、有哲理、有相交、有組織、有推理而進步、有發明、有善惡觀念、有報應觀念……,為甚麼反對創造論的學者硬要認為,這一切現象是從無窮的混亂中產生的呢?
我們可以將智慧分等級。例如:一般動物只有本能,這是為適應環境生存而有的智慧,是造物主賜給牠們的,但從來沒有進步過,也不會產生文化。可見他們的智慧是不能發展,或只能向下發展,不能向上發展。
但只有人類才有「創作的智慧」,因為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所以請看,只有人才能思考,而且能使人向上發展而進步,這樣的「智慧」怎會是從混亂中生出來的呢?單單論「組織的智慧」,就已經足夠叫那些無神主義者口啞了。「組織的智慧」正與「無窮混亂」的觀念相反,但神賜人「組織的智慧」,使人運用「解理的智慧」去將萬物的現象,加以合理的分析,然後用「記憶的智慧」將分析的結果記在心中;然後又從記憶中,將過往積存的許多「知識」找出來,加以比對、研究、推理,從其中找到彼此之間的組織關係,再用「推理的智慧」去定義出其中的「定律」。人類能不斷進步,就是將過往所積存的「知識」和所發現的「定律」,加以組織起來,再進一步而找到新的組織關係,因而再發現一個更新的「定律」……。人類的智慧就是這樣不斷向上發展了,實在奇妙。能否有人說:「不!人類是在亂碰亂撞中進步起來的!根本沒有組織的智慧這回事」?
但是,我們在上文所講說的,只不過是科學發展的智慧;人類還有許多種類的智慧,使人類能產生家庭組織、社會國家組織、五倫關係的組織、友誼的組織、各行各業的組織、宗教上的組織、哲理上的組織……。人類又認為要「維護」這些組織,不准破壞,所以又產生「法律和審判的組織」、「紀律的組織」、「道德的組織」、「尊卑分別的組織」……。除了這些組織之外,又產生「罪咎感與良心」、「公義與誠實觀念」、「愛心的感化」、「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觀念」……。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人類會發展出「犧牲的愛」這一類的觀念?「犧牲的愛」豈不是與進化論所說的「適者生存」剛剛相反嗎?這是甚麼智慧?無窮混亂可以發展出如此的愛嗎?當然不可以。很明顯,造物主創造許多定律,諸如「能量擴散力」與「宇宙四力」,使「粒子」組織起來,形成宇宙千變萬化的現象,這就是出於神的「組織的智慧」。如今我們看不見動物有類似的「組織的智慧」,只有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才有這樣的「組織的智慧」,這樣就證明,「組織的智慧」只能從神而來,絕對不會從與「組織」相反的「混亂」而來。
再者,除了「組織的智慧」之外,人類為甚麼要尋找「永恆」?又為甚麼會從「永恆」中,尋找「短暫生命」的意義?人類想要尋找宇宙的起源,時間和空間如何開始,明知無法尋到,還是要尋,為甚麼呢?就是因為人類的智慧不像禽獸的智慧,禽獸的智慧只能向下發展,人類的智慧卻拼命向上發展──想要尋找宙宇中藏著的各種智慧,因為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
當「粒子」的能量漸漸消耗,「粒子」會彼此結合,互相分享餘下的能量,使大家生存得更持久,更有意義;即使到了能量快要消耗淨盡的地步,「粒子」還是會結合而成為「黑洞」,盡量吞掉旁邊的物質,搶奪其能量,使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直到所有殘餘的能量全部消耗淨盡,才消失了。這樣的掙扎過程,實在是出於神的智慧。可惜,不認識神的人,不曉得盡力與其他人結合起來,分享彼此的資源,使大家能生存得更長久,更有意義。但那些認識神的人,不但願意分享彼此的資源,
更能深入明白,宇宙裡頭根本沒有永恆,只有造物主才是永恆,於是就蒙恩,與永生神恢復關係,從而得到永生了。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