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教會增長』

今天,神學家們研究「教會增長」這個課題,多半都是以「人數增加、奉獻增加、建大教堂」為增長的目標。即以「量」的增長為本,甚少以教會屬靈的「質」為本。視外型的興旺,比活出內在豐盛生命更重要。不但如此,我們甚至看見,學者們將前者抬高,使之成為後者的鑑別標準。他們即使看見一間教會明明在信仰上走偏差,崇拜世俗化,只要她在外型上、人數上,有所增長,也不管裡頭充滿的,是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這種現象,尤以近二十年來,由天主教帶動的「教會大合一運動」推行得如火如荼,更見得顯著。

自從一九八零代以來,美國富樂神學院開辦了「教會增長系」之後,主領的教授Peter Wagner更敦請了John Wimber回來當副教授,而John Wimber卻是靈恩第三波運動的創始人。他們在富樂神學院裡開辦「MC510神蹟奇事」課程,廣泛地教導全世界眾多福音派教會的傳道人,學習神醫、預言、見異象…等神蹟奇事。以致第三波靈恩運動不但極之成功地滲入福音派各教會,更成為推動天主教、東正教、新神學派、和福音派眾多教會合一的力量。從前,新神學派的「世界基督教協進會」與「天主教梵蒂崗」舉行了幾十年的教會合一會議,也不能成功。但是,自從靈恩運動滲入了各大派之後,「普世教會大合一運動」就顯著地成功了。究其因,就是因為人人都羨慕靈恩派教會突飛猛進地增長。雖然初時,各教會都認為靈恩派的狂熱、和許多證實是虛假的神蹟奇事,是不能接受的。但是,當他們看見靈恩派教會比任何教會都有顯著的增長之時,他們再不理會靈恩運動錯在那裡,裡面的靈是不是聖靈…等問題,竟一面倒地認為,靈恩派教會既然有如此顯著的增長,一切的問題都變成不是問題,人人都可以放心接納了。並且又因為靈恩運動也滲入了天主教,成為極其「興旺」的運動,於是,各教會,各神學院都不再介意天主教眾多的錯謬,在這十年間,紛紛接納天主教,與之聯合起來。並且這合一運動的趨勢,目前還漸漸將摩門教也收納進去。其中還有不少教會,又將同性戀運動、來自印度教的新紀元運動、甚至回教、猶太教…也收納進去。人人討厭真偽辨別,將「偏激」帽子扣在不肯與他們合一的人的頭上,視教會大合一運動為最高的真理,視一切宗派分辨為可恥。

然而,教會在「量」上的增長,是否真的可以作為一切對與錯的準繩呢?當然不可以!如果可以的話,筆者認為,不但「摩門教」可以算為更合神心意的教會,因為摩門教比基督教任何教會都增長得更快。連「法輪功」創教只不過十幾年而已,現今世上已經有超過一億人以上相信和接受了,並且甘心為它而受逼迫。「一貫道」創教也沒有超過一百年,但今天在中國人之中,發毒誓去相信「一貫道」教的,也有千萬人,豈不比基督教任何宗派教會更興旺?難道這些教派真是更合神心意的教派嗎?

七教會的「質」與「量」

其實,任何研讀聖經的學者都會察覺到,聖經很少論及「教會增長」的教訓。因為聖經的立場認為,只要傳講神純正的道,教會是不愁沒有增長的。如果教會傳講純正的道還是不能增長,神也不會怪責這教會,因為這是出於神的。不是嗎?請看啟示錄的七封教會書信,有那一封信的內容是讚許教會在量上增長,或責備教會在量上不增長的呢?主耶穌所稱讚的,豈不只是局限於教會靈性,和屬靈素質的問題嗎?所責備的,豈不全是因為教會在靈性上,和在屬靈的素質上,不能符合神的旨意嗎?

研究七教會的背境,我們可以想像,「以弗所」是亞細亞最有名的大城,保羅也曾在此工作三年,帶來非常大的復興。甚至那些信主的人,拿邪術書出來焚燒,也值五萬塊錢。就是製造亞底米神龕的工人也沒有生意,要聚集在以弗所大戲院裡暴動。由此,可以推想,「以弗所教會」應該在七教會中增長最快,人數最多,和最興旺的教會。很可能,其他六間教會都是以弗所教會差派宣教士出去開辦的。然而,主耶穌並沒有稱讚以弗所教會在量上增長,反而指摘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2:4)一件「不良素質」的事,就抵消了以弗所教會所有在「量」上的成積了。可見,在主耶穌的眼中,「質」的增長是遠遠重過「量」的增長的。

再看「老底迦教會」,我們不知道這教會的大小,人數等資料,但耶穌基督指出,這教會的使者以為自己「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啟3:17)可見這教會是一間非常富有的教會,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想,她也必定是一間大教會。不但人數眾多,設備也先進,奉獻也非常可觀。但是,主耶穌完全沒有稱讚她這些外型的富厚,反而大大責備她,因為她靈裡面的光景已經落到「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狀態中,活像一個瞎眼乞兒一樣,衣不蔽體。可見,主耶穌注重「素質」上的增長,完全不考慮「外表」財富上的豐厚。

但是,讓我們反過來看主所稱讚的教會。以「士每拿教會」為例,主耶穌指出,這教會落在「患難、貧窮」之中。魔鬼要把他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裏,叫他們被試煉,遭患難十日。(啟2:8-10)照這樣的形容,可以想像,這教會必定是一間小教會。因為她們在大逼迫中必定貧窮起來,不少人會逃離這城,所以剩下的人數必定不會多,形成教會很難增長,或者可能完全沒有增長。然而,這教會卻是七教會中最受主耶穌安慰和讚許的教會。

再看「非拉鐵非教會」。我們知道,這城位於亞細亞中部的高原上,交通甚為不便。而且在主後十七年,這城曾毀於地震,可見這城並不富庶,人口也不會太多。但是,這教會卻是「出去佈道」的教會。在七教會之中,這教會是主耶穌最為稱讚的教會。主耶穌要大大使用她們,立她們在神殿中作柱子。(啟3:12)這教會豈不也是神看重「質」過於「量」的最有力證據之一嗎?

其他教會的「質」與「量」

我們知道,七教會原是代表末世時代所有教會的。因為主指出,這是「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如果讀者認為這七教會的代表性不夠強,讓我們再來看看保羅所建立的眾教會又怎樣。

「以弗所教會」可能是保羅建立的最大的教會,她的情況,我們看過了。「哥林多教會」相信是保羅所建立第二最大的教會。我們不知道「哥林多教會」有多少人聚會,也不知道這教會的經濟能力怎樣。但知道,哥林多城在希臘是一座極大的城。主曾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裏我有許多的百姓。」(徒18:9-11)結果,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零六個月,領許多人歸主。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哥林多教會必定是一間人數眾多的大教會。以致保羅在書信中指出,她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人的。」(林前1:7)然而,眾所週知,這教會卻是在眾教會之中,屬於最混亂、最多罪、最會駁咀、最崇尚哲學而不明白屬靈真理、最多反叛分子、最使保羅傷心、最不肯捐錢賙濟耶路撒冷貧窮弟兄……的教會。在外型上有增長,但在屬靈的素質上倒退,又有甚麼用呢?

反過來說,保羅建立的馬其頓「腓立比教會」,可能是眾教會之中,最窮乏的教會。正因為她們缺乏,所以神才為她們發出「馬其頓呼聲」,叫保羅的佈道隊到那裡去,幫助他們。因為這教會在開始有聚會時,就連一個弟兄也沒有,只有一群熱愛祈禱的婦女,在一個「祈禱的地方」開始聚會。後來,保羅勸導哥林多教會參與捐款之時,曾對哥林多教會作見證說:「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包括腓立比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再三的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林後8:1-4)經文既然形容腓立比教會是在「極窮之間」,相信這教會不但經濟能力不強,聚會人數也不會太多。按今天的教會增長理論來說,這教會算為「不值得效法」的教會了。

從神的僕人看又怎樣

此外,我們看見舊約每一位先知,多半都是非常孤單、非常貧窮的。在外表上,他們傳道的工夫都是失敗的,因為相信他們的人非常少。雖然施洗約翰出來傳道,似乎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到曠野,去聽他講道,似乎帶來空前絕後的大復興。但是,這些群眾真的得著復興嗎?他們真的悔改歸向神嗎?請聽主耶穌怎樣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去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麼?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麼?……」(路7:24-25)主的意思是,這麼多人出到曠野去,其實不是要聽道,而是為要「看」熱鬧而已。試問,這樣的「增長」怎算得上是合神心意的增長呢?

主耶穌自己出來講道,路加醫生記載,「那時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然而,這樣多人聚集,就等於符合神心意的增長嗎?不,因為這些人後來也喊叫:「釘死他,釋放巴拉巴。」我們看見,主復活之時,願意到主約定的加利利山上去見主的,就是最多人看見主復活的一次,才只不過是五百人而已。(林前15: )可見絕大部份曾經跟隨過主的群眾,都是虛有其表,不是出於真心的。

從天國的比喻看教會增長

或問,聖經真的沒有直接論及教會增長的真理嗎?答案是有的。馬太福音十三章所記載的「天國八比喻」,就是有直接論及教會增長真理的。讓我們來看看:

首先我們要明白,「天國八比喻」其實是「四對比喻」。第一對,是「撒麥子」與「撒稗子」的比喻,這對是與「福音的廣傳」有關的比喻。第二對,是「芥菜種長大」與「麵酵使麵團發大」的比喻,這對是與「教會外型增長」有關的比喻。第三對,是論及「變賣一切去買有寶藏的地」與「變賣一切去買一顆好珠子」的,這對正是「教會屬靈素質增長」的比喻。第四對,是「分辨好壞水族」與「分辨新舊東西」的比喻,這對是「分辨永恆價值的屬靈眼光」的比喻。

第一對比喻,撒麥子的比喻告訴我們,只要傳出「有生命的道(好種籽)」,就必定會增長,因為神的道是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倘若傳純正的道,教會仍然不能增長,這是因為聽道的「人心」出了問題,不是「道種」的問題。如果傳出去的「道」是「不合神心意的稗子」,即使是大大增長,不但沒有用,還會禍害教會,造成混亂,非要等到世界末日,主回來時才能將之分開,而那些像「稗子」的假基督徒,要留在地上被焚燒,不能與得救的基督徒一同被提。所以,如果要教會增長,第一重要的,是傳純正的道;第二重要的,是預備「人心」去接受這道。

如果「人心」如同「路旁」的地土一樣,被過路的人踐踏到實了,不肯接受「開墾鬆土」,心硬如石,道種無法進入「人心」的深處。反而暴露出來,讓像徵魔鬼的「飛鳥」有機會將道種奪去,這樣,當然不能結實增長了。如果「人心」如同「土淺石頭地」,意思是只有很膚淺的表面部份被「開墾鬆土」,結果長出來的「苗」被太陽一晒,就是為道遭遇到艱難或逼迫,就死了,也是不能增長。又如同「人心」在「荊棘叢的地土」,聽道的人被許多思慮錢財的問題充塞了腦袋,沒有時間去思想真道的好處,也是不能增長。只有「人心」放在「好土」的,就很自然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增長了。

然而,甚麼叫做「開墾鬆土」呢?很明顯,這是代表破碎,直到人心柔軟的地步,不再硬心和抗拒聖靈任何感動。好讓聖靈的工作,像澆水和施肥一樣,能進入人心的深處。這是說,教會在傳道的時候,要協助聽道的人破碎自我,接受聖靈的感動,用柔軟的心來信主行道,這樣才是教會增長之道。但是,這就是「素質」的培育,證實教會是「量」隨「質」增長的。意思是有了良好的屬靈素質,得救的人數就自然加增了。

第二對比喻,主明明是用「芥菜種長大」來告訴我們,教會增長,應該是「生命自然的長大」,決不應該是人為的,沒有生命的「麵酵使麵團發大」。前者長大得較慢,可能需要好幾個星期時間,因為生命長大是不能揠苗助長的;後者發大的情況就快得多了,只需要一夜,三斗麵就全然發起來了。但這樣發起來,其實是「中空」的,是「虛有其表」的。好比今天教會用許多人為的組織辦法來推動「教會大合一運動」,藉「世界性聯合聚會」來顯示教會好像很興旺,很龐大。其實,「教會大合一運動」裡頭,包藏了多少天主教、新神學派、靈恩派、和其他異端分子在內。他們都是「有酵」的,都是「沒有生命」的,都是不蒙神悅納的。這樣的教會增長,怎能算得上是真的增長呢?一句話就說穿了,這只不過是「發大」而已。

不過,即使是像「介菜種」那樣出於「生命的長大」,我們還是要留心,不要「過份大」,像「菜」變成了「樹」一樣,就不合主人的食用了。反而適合吃種子的「天空中的飛鳥」(各樣邪靈)來棲宿在其中。教會歷史實在將這一點真理顯示出來,初期教會像「芥菜種」一樣長大,很合主的心意。到主後三百二十五年,教會變成「國教」,就成了「樹」,不合神的心意了。但是,從這「樹」長出來的「嫩枝」還是「芥菜」,就像從天主教改革出來的基督教各宗派教會,諸如聖公會、信義會、長老會…等,因為他們的「改革運動」稱為「復原運動」,就是恢復主耶穌本來創立的教會,所以他們還可以維持「菜」的本質,合乎主人的食用。可是,等到這些「菜枝」又變成「樹枝」的時候,他們就不再符合主的心意了。就如這些主流教會重新與天主教聯合,變了質一樣。但是後來從他們中間長出來的「嫩枝」還可以保持「菜」的柔軟,乎合主的心意。就如許多後期的地方教會,都是從這些主流教會改革出來的,只要他們保持主耶穌創立教會之時的「幼嫩」,這還是合乎主使用的,不然,就不合主的心意了。

若教會增長過大而變成「樹」,便會失去符合神心意的本質;而福音機構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最貼切的例子,就是葛培理佈道團了。初時,葛培理是出身於最保守的「基要派浸信會」,信仰非常純正。可是,等到他的事工增長到過大,成了世界性的事工之時,名譽就硬化了他的良心,不惜漸漸與新神學派、天主教、和靈恩派等教會聯合,離開了神心意的原則。除了葛培理佈道團之外,我們還可以舉出極多例子,證明一個工作發展到「過大」之時,就會變質,漸漸離開了神的旨意。

第三對比喻,「變賣一切去買有寶藏的地」的比喻是代表我們認識主是「無窮的寶藏」,值得我們變賣一切去「買」這塊地,意思是付上一切代價去追求認識主,因為這就是「教會屬靈素質增長」的秘訣。我們之所以願意付上一切代價去追求認識主,以主為至寶,又因為主也看教會為「一顆好珠子」,以至主也「變賣一切所有的」,就是為我們被釘十字架,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買」我們,作為最寶貴的禮物,獻給父神。要知道,主用寶血來「買」我們,原是不值得的,因為我們原是一粒「頂心頂肺」的「沙」而已,只不過主用他的大愛和忍耐來「包容」我們,使我們變成「好珠子」而已。但是,我們「買」主裡頭的「寶藏」就不同了,無論我們變賣多少也好,「買得寶藏」之後,我們就「發大財」了。因此,這對比喻是要告訴我們,教會要有好的素質增長,就需要有正確的「屬靈價值觀」,以主為至寶。教會素質的增長,不能只靠人為的組織出發,乃要靠付大代價來追求主。心裡常常思想,有了主就有了一切;失去了主,就是賺得全世界也沒有意思。環觀今天教會裡的基督徒,視聚會和事奉為「可有可無」,服侍金錢和地上的老闆,總是忠心過服侍主,這樣怎可能叫教會有正確的增長呢?

第四對比喻的重點是在「分辨」的智慧。世界末日之時,天使怎樣「分辨」義人和惡人(分辨網中好壞的水族),研讀聖經的文士也要曉得怎樣「分辨」土庫裡頭的「新舊東西」。意思是說猶太人的文士雖然熟識聖經中許多道理,但是,他必須懂得「分辨」聖經中屬於「新約」的真理,與屬於「舊約」的真理分開。或說,他們必須明白,舊約的律法和祭禮是屬於「影兒」性質,只有新約的基督和他釘十字架,才是「實體」。(參來)又或說,我們今天讀聖經,必須明白何者是「屬死的字句」,何者是「揭去帕子的屬靈亮光」(參林後)。我們在凡事上,必須分辨何者是屬於今世暫時的,會衰舊的,何者是可以帶進新天新地,存到永遠的而常新的。(參啟)

為篇幅問題,筆者以濃縮的筆法,解釋上述這八個天國比喻。很可能初信主的基督徒難以明白,但那些熟識聖經的基督徒,必定明白其中的屬靈奧秘,並且感到非常寶貴。因為主將許多極寶貴,極重要的真理,都濃縮在這八個比喻中。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