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戲劇性的預言 李錦彬

時近主進入耶路撒冷的日期,故作者撰寫這文作分享。

「主騎驢駒子進入耶路撒冷」,可說是聖經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個預言。這預言奇妙之處是早在主降生前四百年, 撒迦利亞先知已為預言預備了『劇本』, 公開宣告說:「錫安的民哪, 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 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 並且施行拯救, 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九:9)

再剖析以上經文,內中原來包含著一個完整劇本之基本元素:

   (1)時間:逾越節前

   (2)地點:耶路撒冷

   (3)主角:耶穌,祂擁有以下三個特徵:

     (i)祂是騎驢進城,是騎著一匹驢駒子進城。

     (ii)祂是王, 是一位謙謙和和的王。

     (iii)祂是救主, 是一位施行拯救的主。

   (4)『茄喱啡』: 一大群不謀而合,從四方八面擁到耶路撒冷過節的朝香客。

   (5)劇情:耶穌騎著一匹驢駒子,謙謙卑卑的進入耶路撒冷,並且受到一大群群眾,夾道向祂歡呼。

   (6)道具:一匹來歷不明, 並且從沒有被人騎過的驢駒子。

以上劇本的元素, 想不到在四百多年後, 竟然全應驗在耶穌身上。 其過程之曲折離奇, 叫人嘆為觀止。以下筆者將從三方面, 跟大家探討箇中奇妙:

一)一位神祕的預備者

耶穌在地上生活時,一向禁止門徒披露祂「彌賽亞」 的身分。 過往, 耶穌通常以步行方式進入耶路撒冷,這回是主第三次進城, 原本跟前兩次一樣,打算步行入城, 怎料在進城前一剎那,主突然改變初衷, 要高姿態騎著驢駒子昂然進城, 並罕有地主動接受群眾以君王式向祂歡呼。 能夠成功演上這一齣萬人哄動的序幕,除了那數以萬計不在控制中群眾的配合外, 全賴有人為祂暗中預備了劇中最關鍵的一個道具  驢駒子。

按聖經記載, 當耶穌和門徒到達城門前一處名叫伯法其的地方,就吩咐門徒往對面的村子,還說明他們必看見一匹驢, 與其他驢駒同在,並叮囑門徒把該驢駒子 帶來,讓祂騎著進城。門徒聽後感到驚奇,心想驢駒子該有主人,如今要他們牽走人家的驢駒子,萬一被發現, 那該如何是好, 但奇怪的是耶穌卻吩咐門徒, 當遇到查問時, 只管說:「主要用牠!」結果, 一切果真如主所料,可是, 到底是哪一位有心人,為主預備驢駒子,讓預言應驗, 聖經一直未有揭示。

其實, 耶穌吩咐門徒以這途徑取得驢駒子,實令人詫異。試想門徒的行為, 在別人看來, 猶如強搶,但奇妙的是, 馬可福音記載:「在那裡站著的人,有幾個說…那些人就任憑他們 (門徒) 牽去了。」可見當時看守的人, 根本是樂意讓門徒牽走驢駒子的。

話說回頭, 門徒當時在村子看見的,並不是單獨一匹驢駒子,而是一匹驢子和一匹驢駒子,雖然門徒清楚聽到主要的是一匹驢駒子, 但卻擔心驢駒子未嘗揹負重物,不一定能被主騎乘, 於是, 乾脆將驢子及驢駒子一併帶來。(太廿一:7) 最後, 耶穌當然是選擇那匹 「從來沒有人騎過」 的驢駒子, (可十一:2) 以示主身份的尊貴。至於預言第二方面的應驗,就與一大群無知的群眾有關。

二)一群無知百姓的歡呼

約翰福音十二章12-13節記載: 「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 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 就拿著棕樹枝, 出去迎接祂…」耶穌選擇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時刻 來展現祂生命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幕, 祂抓緊著數以萬計 朝香客擁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的機遇, 來見證祂君王的身份。當主騎著驢駒子進城,只見許多百姓手拿棕樹枝,將自己的衣服鋪設在地,讓耶穌騎著驢駒子踏過 。原來猶太人通常以這方式歡迎君王, 而這次也是主唯一的一次,受百姓以君王式接待。究其原因, 可能跟之前主醫好兩名呼叫祂為「大衛子孫」的瞎子有關, 約翰福音十二章17-18節記載說:「當耶穌呼喚拉撒路叫他從死復活出墳墓的時候, 同耶穌在那裏的眾人, 就作見證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 就去迎接他。」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兩旁的百姓, 還不斷高聲歡呼著那早於四百多年前寫下的對白:「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到底百姓歡呼的內容是甚麼?『和散那』一詞是希伯來字 Hosiana的譯音, 猶太人呼喚『和散那』原來含有兩重意思, 第一是求助, 即 「求你現在拯救」 之意, 第二是表達稱頌的話, 再看百姓還稱主為「奉主名」來的, 這詞其實取自詩篇一一八篇26節: 「奉耶和華名來的, 是應當稱頌的…」 如此看來, 當時百姓是間接承認耶穌就是神在舊約應許差遣到錫安來的救主。

傳統上猶太人常以集體歡呼方式來表達對神的稱頌,當百姓目睹耶穌進城, 便不約而同稱頌祂, 這無疑是承認耶穌正是舊約預言中的彌賽亞 (即救主的意思)。最奇妙的是「合城」 的人,在沒有組織下, 不謀而合來到城門前參與這次「慶典」。到底是哪一種力量驅使百姓如此行? 猶太人一直期望彌賽亞降臨, 拯救他們脫離羅馬帝國的魔掌。 如今見主滿有施行神蹟奇事的能力, 治病趕鬼,甚至使死人復活, 深信耶穌這回進城, 必要作他們的王, 也必帶領他們對抗羅馬政權, 因而雀躍萬分。其實早在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神蹟後,百姓已有此意念,欲勉強耶穌作王。(約六:15) 這當然只是百姓一廂情願下所產生的美麗誤會,想不到就這一個美麗的誤會, 卻促成耶穌進城時, 受到君王式的接待, 成就了四百多年前, 先知預言的情節。

最富戲劇性的,是幾天之後,這班曾經擁戴耶穌作王的群眾, 見主絲毫沒有對抗羅馬政權之心,也無意作以色列王,就反目相向, 在彼拉多面前,斷然呼叫:「除了該撒,我們 (猶太人) 沒有王!」還高聲喊叫:「除掉祂!除掉祂!釘祂在十字架上。」(約十九:15), 這一切, 也全被先知言中。

三)一班後知後覺的門徒

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劇目, 似乎隨著百姓對主態度的改變而落幕, 但約翰在他的福音書裡, 坦然記下門徒對主當日騎驢進城真理上的了解, 是何等的後知後覺:

「耶穌得了一匹驢駒, 就騎上。如經上所記的說,『錫安的民哪, 不要懼怕, 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 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 纔想起這話是指著他寫的, 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約十二:14-16)

假若是那些對主認識不深的人, 不明白箇中意義, 尚情有可原, 但一班跟隨主已三年多的門徒, 竟然一次又一次犯上屬靈上的無知, 實令人難過, 回想耶穌上耶路撒冷途中, 其實曾多次向門徒表明, 要為百姓而死的夫子, 正是被人擁戴為王的耶穌。 然而, 再仔細思量, 不難發現門徒之所以如此遲鈍, 乃跟猶太傳統觀念相關。 在猶太人的理念裡, 彌賽亞降臨既然為拯救他們, 祂就當然不會, 也不能死, 所以一直以來, 門徒對耶穌要騎驢駒子進城一事的真義不以為然, 直至主死後, 才明白過來。

綜合以上分析, 我們可總結為: 一匹來歷不明的驢駒子, 加上一大群對主認識不深的百姓,以及一班後知後覺的門徒,成就了對猶太人來說,一個最富幻想的預言。

預言之所以充滿趣味性,是應驗過程當中,令人撲朔迷離。回顧今天,許多聖經的預言, 其實正在我們眼前應驗,我們又豈可像昔日門徒一樣, 那麼後知後覺呢!

結語

研究聖經預言,往往能增加我們對神的信心, 並且,還可以將預言的應驗法則,套用在生活當中。就以上述歷史為例,大可歸納為以下三個要點:

  1. 聖經雖然沒有記下是哪些人為主預備驢駒子,讓祂騎進耶路撒冷, 但我們卻知道,必有人為主預備,相信這人並非要獲取名利,而是甘心樂意為主預備。今天我們在事奉或奉獻上盡上之本份,要是同樣被遺忘或疏忽時,你仍會甘心樂意作麼?
  2. 耶路撒冷合城居民,對耶穌的認識其實非常膚淺。可是, 這群「烏合之眾」, 在預言中, 竟然擔當了最重要的角色,成就了預言的應驗,在神的救贖計劃中, 佔有角色。因此,我們作為信徒,應深信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美好的計劃,並且是祂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好處。
  3. 「大衛的子孫」,是對耶穌一個特別的稱呼。但萬想不到,它竟然出自兩名瞎子的口。可見他們雖然眼瞎, 但卻心清, 在他們心裡,耶穌的地位是何等尊貴。今天當我們敬拜主的時候,有否同樣看主是一位尊貴的主去敬拜祂、服侍祂呢?

註釋

  1. 彌賽亞是受膏者的意思, 但以理書九:25-26節原文指受膏君王就是彌賽亞, 舊約詩篇, 以及多卷先知書, 對彌賽亞之預言甚多, 尤突出彌賽亞的受苦形象, 但猶太人卻看重彌賽亞的君王身份, 甚至不能接納祂將要受苦的遭遇。 約翰福音一:17及四:25兩次直接稱耶穌為基督, 而主在其他福音書, 也多次表明舊約許多預言, 正應驗在祂的身上。
    ﹣雷振華、李時安 “聖經備典” 中國主日學協會1978年7版, 頁297。
  2. 聖經時代, 驢是美麗、馴良、友善的動物, 從所羅門開始, 猶太人以馬作戰, 以驢代步, 驢子一向不配鞍韉, 僅於背上搭著氈墊或在驢嘴套上繵繩。耶穌進城時, 門徒把衣服搭在驢背上, 供耶穌騎乘。驢還含有高貴的象徵, 當君王騎驢而來, 表示他是為和平而來。
    ﹣陳惠榮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I” (福音證主協會1995年1月初版) , 頁408。
  3. 主後30年, 一位羅馬總督曾統計逾越節時, 在耶路撒冷共宰殺了多少羊羔, 結果是25萬頭, 如依照律法規定, 每10人要宰殺一頭羊羔推算, 當時擁擠在耶路撒冷守節的群眾, 可能達250萬。
    ﹣巴克萊 “馬太福音注釋”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6年5月修訂三版), 頁259。
  4. 群眾把衣服鋪在地上源自猶太人一種對君王所行的禮儀, 舊約列王紀下九章13節記載以利沙差遣先知門徒往拉末膏立耶戶為王, 以取代約蘭, 在場臣僕隨即將衣服鋪在台階上, 叫耶戶坐在其上, 擁他為王。如今群眾以相同模式歡迎耶穌進城, 意味他們認定耶穌的身份正是君王。
    ﹣“聖經啟導本” (海天書樓1989年11月初版), 頁591註。
  5. 按猶太律法, 逾越節前, 耶路撒冷周圍20英里以內的成年男子, 必須前來守逾越節, 甚至居住在老遠的猶太人, 也盡量到京城守這大節, 因此, 合城的人, 其實不單是耶城本地居民, 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朝香客, 在沒有組織下在京城聚集, 而最奇妙的是他們卻不謀而合地歡迎耶穌。
    ﹣巴克萊 “馬太福音注釋”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6年5月修訂三版), 頁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