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在山上舉手

聖經中記載許多「舉手」的事例,其中以「摩西在山上舉手」的事例最為神奇。當時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出去和亞瑪力人爭戰。摩西手裡要拿著神的杖,站在山頂上。經文指出,「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及至摩西的手發沉,他們就搬石頭來,請他坐在上面。「亞倫與戶珥扶著他的手,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他的手就穩住,直到日落的時候。」究竟摩西這樣舉手,有甚麼意義呢?前一陣子,筆者聽一位牧師講道,他認為解經家當中,多半同意這是指「禱告」。若是這樣,今天在靈恩派教會裡流行「舉手禱告」的習慣,就得著很有力的聖經支持了。尤其是經文形容「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這樣強調「舉手」的必要性,「舉手」就不再是風俗或習慣這麼簡單了。然而,我們提出許多疑問。例如:

1經文並沒有註明摩西舉手是為「禱告」。以色列人雖然有舉手禱告的習慣,但整本聖經都沒有說過任何道理,認為一定要舉手禱告才有效。這樣,為甚麼摩西一定要舉手禱告;若不舉手,以色列人就失敗呢?

2摩西在山上禱告,他怎麼會知道、山下戰爭的勝敗情況,與他在山上舉手或垂手有關?他到底是開眼禱告,所以看見;或是閉上眼睛禱告,聖靈將爭戰的實況直接告訴他呢?

3亞倫和戶珥為甚麼不一同禱告,卻要合力扶住摩西的手,不讓他的手垂下來,好像看舉手重要過禱告似的?就真理而言,這一點會不會本末倒置呢?

4經文為甚麼強調,「摩西手裡拿著神的杖,站在山頂上」?拿著神的杖與禱告又有何種關係呢?

研究以上這些問題,我們不能不懷疑,摩西在山上舉手,並不是真的為「禱告」,而是有別種原因的。聖經指示我們,禱告是否有效,不在乎方法、儀式、動作……;乃乎我們與神的「關係」怎樣。如果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即使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聖靈也會用我們說不出來的「嘆息」(不會禱告的意思)為我們禱告。鑑察人心的神,曉得聖靈的意思,就必用他的大能,叫萬事互相效力,來成就我們的禱告。倘若我們不是屬於神,我們就算用盡全世界各種方法,也不可能控制全能的神,叫他一定要聽我們禱告。不錯,以色列人有「舉手禱告」的習慣,但這只不過是禱告的自然反應表現,表示「在下」的人、向「在上」的主舉手,作出呼求的意思而已,決不是禱告有效的秘訣,更不應該是以色列人打仗成敗的關鍵。

研究今天流行於眾教會的「舉手禱告」習慣,我們認為、未必與以色列人的習慣有關。我們反而很清楚知道,這是與靈恩派教會的做法有關。眾所週知,靈恩派教會由開始至現在,都非常注重追求「情緒激動」。靈恩運動之始,他們已經追求舉手、搖身、跳舞、大哭、大笑、大叫、倒地、抽筋、昏迷、尖叫、野獸叫……等瘋狂現象。所以「舉手禱告」通常都是他們鼓吹情緒激動的第一步。不錯,如果有教會認為,他們只按聖經所記載的,實行「舉手禱告」,絕對不會漸漸進入靈恩運動的瘋狂表現,這是可以勉強接納的。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教會就為自己增加多一個危機,讓會眾漸漸趨向情緒化。尤其是在這個流行靈恩運動做法的時代,「舉手禱告」的習慣很容易會被人誤會,這教會也有靈恩的傾向,這就不智了。

我們細心思想、「摩西在山上舉手」的經文(出17:8-16),其實這個歷史故事,是教導我們如下六方面的教訓:(讀者看看這樣解經,是不是比解為「舉手禱告」更準確,更豐富?)

一、 領袖當愛不可愛的會眾

我們要明白,摩西在山上舉手的事件之前,以色列人剛剛離開有十二股水泉的以琳,來到汛的曠野。在這裡,他們發怨言,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耶和華聽見,就應許他們,早晨必賜下嗎哪,晚上必賜下鵪鶉,解決他們缺乏糧食的問題。之後,他們離開汛的曠野,來到利非訂,他們又向摩西發怨言說:「給我們水喝吧!……你為什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他們甚至要用石頭打死摩西。於是神又吩咐摩西用手中的杖,擊打磐石,叫「活水」流出來,解決他們的乾渴。摩西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就是試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

由此可見,這些會眾是常發怨言的,絲毫不可愛。「以琳十二股水泉」未能叫他們看見神的奇妙作為;天天降嗎哪也不能叫他們明白,這是神所賜的「靈食」;神吩咐磐石流出水來,他們還是不明白,這是神所賜的「靈水」,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這磐石就是基督。他們是「屬肉體」的,所以一點也不明白「屬靈」的事。正如保羅指著這些可惡會眾說:他們「都在……海裡受洗歸了摩西;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但他們中間多半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在曠野倒斃。」(林前10:1-5)所以,那一世代都死在曠野,只有約書亞和迦勒二人得以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然而,面對這些兇惡的百姓,摩西還是愛他們,關懷他們。不錯,這些會眾後來還是繼續發怨言、繼續反對摩西,直到全部死在曠野為止。他們確實是絲毫不可愛的。但是身為領袖,仍要愛他們。他們後來因為長久不信,而被神消滅在曠野,這是只有神才能決定的事。神一天未將他們滅絕,為領袖的,仍然要愛他們。所以當亞瑪力人偷襲以色列人的時候,摩西就差派約書亞領導以色列人去爭戰。摩西自己也拿著神的杖,上到山上、舉起手來,表示支持他們。我們不排除摩西在舉手之時,也斷斷續續地為百姓獻上禱告。但摩西在山上舉手的本意,應該與禱告沒有直接關係。要知道,當時百姓的靈性很低,不會明白禱告的重要。如果這個時候,摩西跑上山去禱告,以色列人不會佩服他,反而會懷疑他是怕死,所以躲藏起來而已。但摩西年紀大,不適宜參與爭戰,這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但他可以做到的,就是在山上「舉手」,表示支持。以色列人看見這位老人家也站出來,在山上,由早至晚不斷舉手支持,就非常受感動,人人都得到鼓勵,努爭戰了。

二、 領袖當站在當眼的位置

摩西和亞倫在山上、既然能夠觀察到摩西「何時舉手」,山下的以色列人就得勝;摩西的手「何時下垂」,山下的以色列人就打敗仗,這一點足以證明、摩西所站的山,不是高山,必定是不會高過一百尺的小丘。所以摩西站在這裡,可以讓以色列人看見他,他也可以看見以色列人,彼此保持「眼目接觸」,這是非常重要的。

身為教會領袖,當站在「當眼」的高位置上,保持與會眾「眼神接觸」,這是最基本的牧會常識。記得有一位長老,因為一些私人的事,未能抽太多時間關心教會,感到很不稱職、很灰心,決定在會議中提出辭職。可是其他執事們挽留他,表示抽出時間多少,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他讓會眾可以看見他常常「坐在那裡」,就有穩定作用了。是的,作戰的人若能與領導人常常有「眼神接觸」,他們就知道作戰的方向、會眾就得到鼓勵。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老人家」不重要。許多教會不增長,其中一個主因,是教會的領導人未能常常出席聚會,與會眾沒有「接觸」。他以為重要的聚會、需要他講道或擔任秩序,才需要出席,不然就可以缺席了。如果身為教會領袖也常常缺席、不參加祈禱會、聚會又遲到早退……;寧願爭取時間去旅遊,也不肯爭取時間去支持同工,這樣的教會怎可能會興旺呢?教會的長老和執事,千萬不要成形一個「貴族階級」,大家只在會議中見面,從不與會眾溝通,這樣就配不上以自己的生命影響會眾的生命,這樣的長老執事,必不能叫會眾佩服他。我們非常佩服摩西,他雖然年老,不適宜參與爭戰,但他仍能與這些惡會眾同心,在山上為他們舉手,盡自己的力量支持他們。結果神也用恩典印證摩西,使他發現,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

三、 對付公敵比意見分歧重要

或問,為甚麼摩西肯這樣全力支持這些惡會眾呢?答案是,摩西認為對付公敵、比平息內部爭端更重要。那些亞瑪力人極其卑鄙,趁以色列人走路疲乏軟弱,就偷襲他們「儘後邊軟弱的人」,殺害他們。耶和華神就起誓,要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直到將他們滅絕為止。讀者必須明白、亞瑪力人原是以掃的長子以利法的妾氏亭納所生的後裔(參創36:10-12, 16),所以亞瑪力人住在以東地(以東就是以掃,創36:19)的南邊(民13:29)。當以色列人在利非訂因走路疲乏、沒有水喝而向神發怨言的時候,這些亞瑪力人就來偷襲他們,所以發生這場爭戰,摩西要上到山上舉手,支持以色列人,要消滅亞瑪力人。耶和華神也起了誓,要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

這事之後,以色列人來到迦南邊境的加低斯巴尼亞,打發十二探子窺探迦南地。十探子回來報惡訊,引致全體會眾灰心,不敢進入迦南與巨大的亞納族人爭戰,去得他們的地。神聽了,就說要懲罰他們,使他們回轉,在曠野裡兜圈子、不准他們進入迦南地。以色列人見狀,就後悔了。極其衝動地說,願意進入迦南去爭戰了。但摩西警告他們,神不再與他們同在,他們必定失敗。但他們不聽,結果就被亞瑪力人和迦南人追殺,直到何珥瑪。(民14:45)

以後,來到掃羅時代,神吩咐掃羅去將亞瑪力人消滅,掃羅卻姑息他們上好的牛羊和他們的王,沒有除滅。神就後悔立掃羅為王。結果掃羅死時,竟被一個亞瑪力少年人用他自己的刀,將他殺死。(撒下1:2-16)與此同時,亞瑪力人又偷襲大衛寄居在洗革拉的家人婦孺,把他們擄去。幸好大衛追上他們,殺敗他們,將妻兒全部救回來。最後,有西緬支派的五百個勇士,走上西珥山,殺敗逃脫剩下的亞瑪力人,亞瑪力人就全被消滅了。(參代上4:42-43)

亞瑪力人卑鄙,專門偷襲以色列後防最軟弱的人,這一點為耶和華所極其憎恨。以色列百姓雖然難以相處,常常向摩西發怨言,未必做到「愛神所愛」;但他們還曉得對付公敵的重要,全面與摩西和約書亞合作,務求殺敗亞瑪力人,願意「恨神所恨」,這是可取的,是值得今天的基督徒效法的。

可惜,筆者常常看到今天的教會並不是這樣,許多基督徒不順服教會的帶領,甚至在抵擋異端入侵的事上,也不順服。他們寧願支持異端,也不支持教會。他們與教會的領導人爭拗,只是為個人一口氣,不是為真理。另一方面,筆者也見過不少傳道人事事與會眾過不去,為會眾中間有幾個不肯順服的人,就容易灰心,動不動就提出辭職。不肯向摩西學習,愛那些不可愛的會眾;不明白、這是做領袖的最基本條件。要知道,會眾中間難免會有一些閒雜人,他們很容易發怨言,又影響別人跟隨他們一同發怨言;他們常常拆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破壞會眾對神的信心。身為教會領袖,應該努力挽救會眾,脫離那些閒雜人才對;倘若我們自己也很容易灰心,怎配做領袖呢?我們自己豈不也淪為「閒雜人」,像他們一樣嗎?這樣,我們就自己判定自己為不配做會眾的領袖了。

四、 牧者手中要有「神的杖」

根據經文的描述,我們相信摩西在山上舉手,其實是舉起手中的杖。因為經文特別記載,摩西帶著神的杖上山。(出17:9)摩西拿著這根杖,曾經做過不少轟轟烈烈的事。例如:杖變蛇、蛇變杖,作為神差派的證據;拿這杖,可以行十大神蹟,大打全埃及;舉手向海伸杖,把紅海的水分開……等。如今,摩西在山上舉手(舉杖),也產生一個神蹟,就是打勝仗的神蹟。以色列人看見,就不能不承認摩西是最高的領袖了。

這根「杖」就是權柄的代表,正如詩篇二十三篇的「牧者」,他手中拿「杖」和「竿」,對羊群來說,就有安慰的作用。神的僕人,無論是傳道人,或是長老,或是執事,手中都須要拿著神印證與他們同在的「杖」,在重要的場合,這根「杖」就產生非常的作用。筆者的意思,不一定是指行神蹟的能力,或是一張神學畢業證書、或是許多的選舉票、或是財智所賦與的地位,乃是指神同在的明證。這明證是眾人在平日生活上可以體會到和觀察到的。

摩西在山上舉手(杖),讓以色列人在山下可以清楚看到,這動作有指揮作用。因為山上觀察戰況最清楚,反而山下打仗的人會顧此失彼。當摩西看見敵人那邊弱,他就用杖指向那邊,以色列人就可以攻其弱點,爭戰就容易得勝了。教會的領導也是這樣,要上下同心,人人跟著領導人舉手所指的方向,一同進退,並不質疑,這樣才可以復興教會。所以教會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決定進退的方向。這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要有高儆的眼光,廣闊的視野,才能知道得勝的準確方向。

五、 同工要支持同一的行動

摩西舉手(杖),說來容易,但長時間舉手,任何人都會疲倦。這時候,亞倫和他的兒子戶珥前來做「支持」的工作。他們搬石頭來,請摩西坐下,然後二人在左右兩方托住摩西的手,不讓他的手下垂。這是非常美的「同工支持」。摩西舉手故然發揮效力,兩位同工支持,也發揮相同的效力;亞倫沒有計較自己做哥哥,竟支持弟弟;戶珥也沒有想到,不是支持自己的爸爸,倒父子二人合力支持叔叔。因為這時候,人人心中再沒有你我之分,只有同一心志,就是「對付公敵,聯為一體」。結果得勝是因為摩西舉手,也是因為亞倫和戶珥舉手。功勞歸給三個人,也是歸給全體百姓。因為上下一心,合為一體。

支持同工,讓同工出頭的事,世上很少有。因為人人都會有嫉妒的心。北美洲的大教會,盛行一種不成文的制度,就是主任牧師若辭職,他的同工們常常也會跟他一起總辭職;不然,新的主任牧師來了,也會按他個人的喜好,重新物色一批能夠與他同心的新同工。這樣的制度,當然是模仿總統為自己揀選內閣議員的做法,目的是為「上下一心」,辦起事來就會容易得勝了。筆者認為,隨著新主任牧師而總辭職,是不需要的;但是視新主任牧師為「站在山上舉手的摩西」,卻是必要的。

亞倫和戶珥這時不需要跑到別處去禱告,他們在這個時刻,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歸給摩西才是最重要的。許多時候,同工們美其名說是要用禱告支持,其實禱告的內容卻是向神提出分裂的要求,或暗中作出諸多的埋怨,這樣的禱告又有何用呢?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