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羔羊“配”──(1) 天下间无人“配”

经文:“我看见坐宝座的右手中有书卷、里外都写字、用七印封严了。我又看见一位大力的天使、大声宣传说、有谁配: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呢。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没有能展开、能观看那书卷的。”(启5:1-3)

小时候,虽然信了主,却从来没有想过“敬拜”主,及至有一天,母亲逼我拜菩萨,我说:我不拜;之后母亲又逼我去替他买香烛,我又对他说:我不事奉。其实我心中想到,但以理三个朋友,他们对尼布甲尼撒王说:“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8)又想到主耶稣对魔鬼说:“撒但退去罢,因为经上记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10)

对了,基督徒只能拜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至死也不能拜偶像!可是,我突然回过来想一想:“糟了!我什么时候拜过自己的神呢?每一次参加主日崇拜,我根本从未拜过神!我每次返教会聚会,若不是为想要与自己的女朋友相会,就是想借着参加诗班来表现自己的歌声何等洪亮,或参与事奉来表现自己何等有才干……,极其量,我想要听听道,明白多一点真理而已,我的心很少向着神,更谈不上‘敬拜’他!”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很留意要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我会思想每一首圣诗的歌词,尽量以其中的信息作为自己的祷告和赞美;我会思想每一个节目是否高举神,彰显神的荣耀,还是彰显人的荣耀。因此,我很讨厌教会报告上周的奉献,将奉献者的名字刊登了出来,我认为这是归荣耀给人,不是归给神;我越来越发现诗班献诗的时候,多半都是在表演自己,荣耀归给自己,尤其是他们献的诗,会众看不到歌词,不明他们在唱什么,会众不能在他们献诗的时候,感到有敬拜神的意味。

我渐渐发现,各教会的崇拜方式都不同,研究起来,其中的节目,绝大部份都是人自己发明出来的,并不是《圣经》明文定规的,更不是主直接吩咐的,只有“擘饼记念主”才是《圣经》多次,又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记载,也是主用很重的语气直接吩咐我们,“每次吃饭”都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他。我又发现,旧约圣徒要到圣殿去敬拜神,必须先来到铜祭坛那里,献上牛羊为祭,其实所献上的祭牲,是“向前”预表基督被钉十字架;新约的圣徒要敬拜神,也应该擘饼记念主,因为这是“往后”记念基督被钉十字架,没有基督为“中保”,人就不能亲近神,因为主是“天梯”(创28:12, 约1:51),是通往父那里去的惟一“道路”(约14:6)。因此,我认为最具敬拜意义的崇拜仪式,应该是擘饼记念主聚会。(可惜,众主流教会都忽略这一点。)

虽然如此,我还是感到自己仍未真正“进入”敬拜的经历中,因为我与神相离很远。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敬拜”原是“worthship”,意思是“承认神‘配’!”并且将神应得的一切荣耀“归还给他”,我才猛然醒悟,要敬拜神,就要先认识神如何“配”;又要对神有所“献上”,其实是“归还给他”。

先是倪析声弟兄的一首诗歌非常吸引我,诗词说:

“哦我主耶我的心向着宝座,何等喜乐来唱你的赞美;因着蒙福我敬拜我也述说,承认你配惟有你真是配。(副歌)主你真是配,主你真是配,赞美因为惟有你真是配;因着蒙福我敬拜我也述说,你的荣耀因为你真是配。”

当然这首歌所唱的,就是启示录第五章天上的大敬拜;那个大敬拜应该是“最高和最美的敬拜模范”,所有教会的崇拜,都应该仿傚这个“天上大敬拜”的模式来敬拜神,才能满足神的心。因此,笔者响往这个大敬拜,二十多年来,差不多每一个早晨灵修的时候,都是先来到神面前,献上这章经文所说的“七赞”(启5:12),作为我的敬拜。我默想这“七赞”已经有二十多年之久。我也花了许多年的工夫研究启示录。感谢神,十年前我开始再用两年多时间,天天细心研读启示录,结果神开我的眼睛,叫我“读通”了启示录的结构,我才真真正正明白启示录的奥秘,我高兴得大叫、大跳、大声赞美神,于是我写作《启示录研经亮光》这本书(1999年十一月种籽出版社出版)。虽然如此,我并没有停止研究和默想“天上的大敬拜”;我聆听胡恩德先生分享《启示录》的录音带,获益良多,启发颇深;我又在这方面写过不少文章,分享这方面的领受。到最近,我再细心研读启示录第五章,我又再一次蒙恩,得到不少启迪。为此,我打算在《整全报》分七次书写出来,今次写的是第一篇,盼望读者留意以后接续下去的几期,如果能帮助读者也“进入”这个天上大敬拜,就是笔者最大的喜乐了。

神右手的书卷

约翰在异象中看见,“坐宝座的右手中有书卷、里外都写字、用七印封严了。”很明显,这封严了的书卷,代表全能的神所保管的“高度秘密”,就是羔羊揭开七印之时所显示的,神预定万事,直至最后新天新地的“大计划”。这“大计划”既然用“七印封严”,试问谁有资格从神右手中取过来,揭开观看呢?

很明显,绝对不是用“武力”或“权能”可以夺取,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能力大过全能神的能力。除非神“喜悦”那人,乐意赐给他,否则,没有人有资格观看这“大计划”。正如耶和华说:“我要……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出33:19)保罗又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罗11:33-35)因为神本是“随己意行作万事的”,他喜欢照着自己的旨意豫定一切,为要“叫他的荣耀、从我们这首先在基督里有盼望的人,可以得称赞”(弗1:11-12),这有何不可?

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白“敬拜”第一个真理,就是只有神才“配”受敬拜,启示录第四章形容天上那二十四位长老敬拜神,说:“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 4:11)这里说出只有神配受敬拜的两个理由,第一是“神创造了万物”;第二是这位神“凭自己的旨意创造了万物”。这表示造物主的旨意是至高的,他喜欢怎样就怎样。诗篇第一百篇呼吁“普天下的人”都当来敬拜神,第一个理由就是:“当晓得耶和华是神,我们是他造的、也是属他的。”(诗100:3)

再回来思想神右手中的书卷,一个人如果不是先得神的喜悦,他连认识神也不能,怎谈得上能够知道神预定万事的奥秘?保罗说:“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我们所领受的……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林前2:11-12)又说:“谁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导他呢?但我们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2:16)这里指出,最能知道神奥秘事的就是“圣灵”和“基督”。谁得神的喜悦,神就将“圣灵”和“基督的心”赐给他,叫他能够知道“神心中的事”和“神开恩的事”。因为圣灵就是“神的心”,基督就是“神所喜悦的爱子”。圣灵也是神宝座前的“七灯”(启4:5),能光照来到神面前来的人,叫他们深入认识坐宝座的全能者;基督就是“神的奥秘”(西2:2),因为神一切奥秘都是由基督成就的。

这样,我们就该明白“敬拜”的第二个真理,要深入认识神“配”受敬拜,“圣灵光照”不能缺少;要深入认识神右手“书卷中的奥秘”,“透过基督”更是必经的途径。

人可以精读系统神学,在理性上明白神一切的属性,若没有“圣灵光照”,人决不能进入“属灵层面”认识神,当然也体会不到神如何“配”受敬拜。如果一个人真的进入“属灵层面”认识神,他会有以赛亚先知惧怕神的感受;也会有彼得的反应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甚至会像但以理一样,昏睡倒在地上,毫无气力……。这时,他就真的能明白,神真是“配”受敬拜了。

人可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祕、各样的知识”(林前13:2),若不认识基督,他仍然一无所知,因为以弗所书第一章指出:“神……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豫定我们藉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他旨意的奥祕”是叫“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我们……在基督里(才)有盼望”……,神一切的奥秘都必须透过基督才能成就。我们若要讨神的喜悦,从而得知神右手中的奥秘,就必须认识基督、相信基督、接受基督、与基督联合……,这样,我们才能从心里感受到只有神才“配”受敬拜。

大力天使的宣传

在异象中,约翰看见那“大力的天使”大声宣传说:“有谁‘配’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呢?”天使的意思表示两方面:第一,他承认自己的身份“不配”,全能者不会将书卷交给他,连“天上、地上、地底下”也没有一个受造之物“配”,只有造物主自己“配”;第二,他虽然“大力”,他的“大力”也“不能”揭开书卷,无法成就神的预定计划,连“天上、地上、地底下”也没有一个受造之物“能”成就神的计划,只有造物主自己“能”。

“配”是指身份地位和品德,能否叫所有人都佩服他的问题;“能”是指是否有能力成就神所预定的计划的问题。“天上”的天使,“地上”的世人,“地底下”的魔鬼,都没有一个“配”,也没有一个“能”。因此,普天之下,除了神之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配接受敬拜。

这位天使这样宣传,当然是要警告任何受造之物,如果接受敬拜,都是犯了极严重的大罪,除非他配拿书卷,能揭开七印,又配观看书卷的内容,洞悉神预定的大秘密。请看,魔鬼就是因为不能知道神预定的大秘密,才想尽办法说服犹大卖主,又说服大祭司和他的同工控告主,又说服众百姓大声喊叫:“钉死他,钉死他,释放巴拉巴!”又说服彼拉多将他认为义人的耶稣交给犹太人,带去钉十字架……。众人和魔鬼都以为成功了,就讥诮耶稣说:“他救了别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罢。”(路23:35)然而,他们听到耶稣临死之前,大声说:“成了!”他们还不知道,不是他们成功,而是神的计划成功!

基督耶稣钉十字架是这样,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这样,甚至每一个属神的人,如果有一根头发掉下来,也是这样,都有神的计划在其中。因为“神能叫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这样,我们看见,凡事都有神的准许才会发生,因为神预定一切;魔鬼却不能随意行事,因为神拦阻他,直等到神的计划都成全了,神的拦阻才被除去,魔鬼才可以任意而行(帖后2:66-7, 启13:5)

所以我们不能敬拜天使、不能敬拜任何世人、不能敬拜祖先、不能敬拜任何偶像、不能敬拜任何神明污鬼、不能敬拜马利亚或任何圣人、不能敬拜任何圣物,就是代表基督和神的圣物也不可以敬拜……,只能敬拜“坐宝座的和羔羊”两位。启示录记载了天上有“七次大敬拜”,全部都是敬拜“坐宝座的神”,或“坐宝座的和羔羊”两位(参启4:10, 5:13, 7:10, 11:15-16, 15:3-4, 19:4-10, 22:8-9),此外,不得敬拜任何受造之物,因为他们不能,又不配。

但“坐宝座的全能者”既然右手拿着书卷,他当然“能”,又“配”;不但如此,“羔羊”既然从神的右手中拿了书卷,又能揭开七印,成就神的大计划,他当然也“能”,也“配”。

揭开七印的意义

因此,“揭开七印”得以“观看”书卷内最高秘密的内容,代表着这位“揭开书卷者”的身份和能力,与“坐宝座的全能者”同等,他才“能”、才“配”。所以“羔羊”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因为只有耶稣与神同等(腓2:6, 约10:30)、同能、同权、同尊、同命、同荣……(约5:19-26, 17:5)

“羔羊”与“全能者”之所以完全相同,由“羔羊”揭开七印,就可以看到了。因为“揭开七印”,等于可以观看到书卷的全部秘密,也就等于“全能者能知道什么,羔羊全部都知道了”。所以保罗说:“神的奥祕,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西2:2-3)又说:“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9)这样,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是无所不知的了。只有“无所不知”的神,才“配”受敬拜。

“羔羊”既然“无所不知”,他揭开“前四印”的时候,就能控制所启示的“四匹马”,叫这“四匹马”所代表的末世大混乱和灾难,能够成就神预定的大计划,不致失败。第一匹是“白马”,代表“假基督的大迷惑”,因为骑白马的,有弓无箭,代表冒认再临的基督,却没有实在的能力;第二匹是“红马”,代表有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但是这些争战仍然不能越过神的旨意,反而成就神的计划;第三匹是“黑马”,代表饥荒,粮食变得非常稀有和贵价,这一点还是在神的预旨中,成就神的计划;第四匹是“灰马”,代表各种灾难同时发生所带来的大量人口死亡,还是在主耶稣的能力控制之内。以上四匹马,正是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所说的头四个预兆(参太24:4-8),就是主所说“灾难的起头”。然而,这些灾难重必要覆不断发生,造成地上的人越来越大的痛苦,正如主所形容“生产之难”中的“阵痛”一样(太24:8 的小字)。但这一切都在主的能力控制之下,成就神预定的计划。

至于“第五印”和“第六印”,经文的表达方式,完全与前四印不同,因为不是由四活物所指引的“四匹马”,而是由使徒约翰亲眼看见,描述得更详细的“异象”。经详细研究,这两个印其实是写在书卷外面的“目录”,它们标志着书卷的内容,就是书卷展开之后的“七号”和“七碗”。

当“七号”快要吹完之时,地上的情况就像“第五印”所形容的,有许多历史上的圣徒灵魂求神快快给他们伸冤,神却安慰他们还要等候“片时”,等候被杀的弟兄满足数目。这是说,“前三年半”快要完之时,在最后“片时”之内,还有大量的圣徒被杀,之后“数目就满足了”,暗示教会就在这个时候“复活被提”。经文的意思是,虽然有大量圣徒被杀,但全部都是在主耶稣的控制之下,照着神预定的计划成就,所以这不是失败,反而是“胜过兽和兽像”,因为他们至死忠心。为此,“羔羊”才显为“配受敬拜”。

当“七碗”快要倒完在地上之时,地上的情况就像“第六印”所形容的,“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天上的星辰坠落于地,如同无花果树被大风摇动,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样。天就挪移,好像书卷被卷起来;山岭海岛都被挪移离开本位。地上的君王、臣宰、将军、富户、壮士、和一切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岩石穴里,向山和岩石说:‘倒在我们身上罢,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为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启6:12-17)细心研究这段经文所形容的,就会发现,一切的大灾难都来到尾声,主耶稣快要驾云降临,所以地上每一类人惧怕得躲在山洞和岩石穴里,因为“羔羊”和“坐宝座的全能者”向他们显现和发烈怒了。这是说,神藉一切大灾难来报应地上的“假基督”、“假先知”、“大淫妇”、和一切恶人,都准准的照著书卷所预定的计划,全部成就了,没有一件事例外不能成就,显出“羔羊”控制着一切,使一切末世大灾难都成就神的旨意。因此,“羔羊”才“配”受敬拜。

这样,我们看见,由羔羊“被杀”开始,至羔羊“揭开七印”,成就神永远的预定大计划,羔羊都显示出,普天之下,只有他才有这“大能力”成就神的救赎,只有他才有这样的大爱,用自己的血来买赎我们,叫一切蒙恩的人都承认他“配”受敬拜。

作者:吴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