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研讀神的話

經文:「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豫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豫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豫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一19-21)

很多人都知道,彼得後書其中一個主題,是勸勉當日的門徒,謹防異端,當中不少的經文,不斷的提到假道理及假師傅。在彼得去世之前,他所掛心的,是怕門徒們在他死後被異端迷惑變質。異端引誘人的方式,層出不窮,甚至後來有冒彼得的名寫的書信,名叫彼得福音,連同抹大拉馬利亞福音書及多馬福音書等,是早期教會的偽冒福音書之一,直到教父愛任紐將福音書定為四本,才終止了這些偽冒的福音書。

彼得後書及猶大書,就是為勸勉門徒要小心異端為重要課題的,兩本書信的內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整本猶大書,超過一半的內容,都可以在彼得後書裏找到。

說到使徒彼得及約翰,是當時仍生存在世的少數二位耶穌基督的使徒,他們不約而同的,都述說從前他們的經歷,就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及親手摸過耶穌。若他們不強調這些經歷,那末,在他們去世之後,這些目擊的見証,就會慢慢的變得模糊了,所以彼得要寫在聖經上,讓他們可以重覆唸誦研究,因而加強他們對耶穌降臨的真確性的信心。可是,問題來了,假若他們讀聖經的時候,不接受「字義釋經」,硬要以抽象及喻意解釋經文,那末彼得及約翰寫在經上的「見証」,就有可能被歪曲的了,所以彼得就在彼得後書裏,談起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的事情來了。聖經的默示固然重要,但怎樣解釋也極其重要。

彼得說,經上的話「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在新國際譯本裏,繙為「不是那先知自己的意思」。一般的英文聖經,都提到「自己的解說」one’s own interpretation,意即自我的解釋,筆者認為,彼得的意思,很可能是,一個人不能說,就是「我認為這?解就是這樣解」,不需要理會其他人的中肯意見。沒有人有一個權威,認為這樣解就這樣解,他必須能道出為何這樣解說,及前文後理的正確,並不是「硬解」、「強解」。這一點很重要,假若聖經可以強解,那末啟示的意思就不明顯的了。

筆者讀經的日子不算最長,但也經歷了至少卅年頭有多,越來越發覺,原來讀經要明白得深入,實在是要下功夫的。有時覺得讀經是很容易,有時又覺得很艱深。聖經實在是一本奇書,它可以給農夫讀,他也讀得懂,可是它又使大學教授讀的津津有味,不覺膚淺,這就是聖經的七大奇蹟之一。不過不少地方,若要深入領受,必須多花功夫,查考、思想、默想及研究,全部都需要的。

早前曾與一個神學生交通,他說學校教授教他們要做Word Study,即文字研究,這點我不反對(還很贊成),不過我告訴他,這祗是讀經的頭一二個步驟,其他的步驟是仔細的思想,比對其他經文,再加以不斷的默想等。幾十年前,華人教會的牧者,有一類很屬靈的人,也很聰明,可是因為他們沒有細心去研究,結果創作了很多聖經並沒有的理論。其實按他們的修為,若能加上一些研究,他們實在一定會是不可多得的解經者。可惜,在他們的思維裏,有一點反研究的思想,以為研究與屬靈是對立的,其實不然,因為仔細的研究,與屬靈的生命並不對立。他們的誤解,是將自由派的學者與保守信仰的學者混為一談,以致產生屬靈生命的追求,與研究對立的錯覺。其實研究學問的人,錯不在研究,而在停留在研究上,並不進一步了解研究後的成果,其實他們研究的成果,就是能對深度默想,提供穩固的基礎。能研究,又能加以默想,成為生命,那末就是「大利」了。不過幾十年來,結果形成了外間批判屬靈的長者為「井底之蛙」的局面,又形成了基要派以那些學者為不懂屬靈為何物的對立局面,那是可悲的,甚至可以說是災難。

思想一下彼得的意思,他說,「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彼後三16),這是說讀經的人要研究、要仔細,但另一方面,他說要「如燈照在暗處」「直等到天發亮」「(直等到)晨星出現的時候」,那是用徹夜不眠,直到天亮的比喻,去比喻思索神的話語、領受神的說話的態度。彼得同時說到研究及默想。今天,很多神學家缺乏的就是默想、進深及禱告,很多基要派的傳道人缺乏的就是研究,其實兩者相輔相承,並不衝突,筆者相信就是彼得的意思了。

請讀者不要誤會,筆者所說的研究,其實並不是說到「純學術研究」,而是說,很多華人教會早期的「屬靈偉人」,並沒有常參考多方面的資料,至少應養成一個參考其他譯本及工具書的習慣,那就大大減低了他們解經的錯誤次數。筆者曾讀海外神學院創辦人曾霖芳牧師的「釋經學」一書,也基本上贊成他說到以譯本釋經的提議。筆者也曾上過原文的課程,甚至多次考試裏曾拿到最高的分數,不過那並不表示自己懂原文,因為要到達「懂」原文的階段,實在是再往大學去專門攻讀,否則我所懂的原文,祗是夠資格用以看看原文的字辭研究、Lexicon,或Interlinear Bible等等罷了。所以,我絕對不會說,不懂原文,就不能夠準確解經。筆者的意思,是至少我們讀經時,多繙三二本譯本,看看那些繙譯的原文專家怎樣繙譯那些抄本及文本,那末我們也可多少看到原文是甚麼意思。若一本可靠的譯本,有一百個原文專家的意見,那末看了三個可靠的譯本,就等於參考了三百個原文專家的意見了。所以,若一些強調屬靈的牧者,也多參考譯本,甚至參考一些研究字義的工具書,那末他們的讀經就可以更加準確的了,那就是教會的大福氣了。

有人說,不同人讀經,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筆者不敢苟同。以筆者卅多年來的觀察,所謂有些很不同的「解法」,都是因為解釋的人沒有仔細的研讀就胡亂去解釋罷了。筆者所看到的,就是若一些解經的人,以基要派的神學基礎,加上字義及前後文釋經,再參考原文或可靠的譯本,那末他們的解釋就是大同小異,祗是在著重點及有沒有異象上的分別,解釋並沒有很大的不同的情況。所以以為解經可以隨意的思想,是很錯的,可以說是極錯的。

對於讀經的人,彼得說要用心「留意」,you will do well to pay attention(RSV) / which you do well to heed(NKJV),彼得鼓勵讀者要花時間去仔細思考、研究,不能草率去解釋神的話。怎樣花時間?彼得以一個比喻說出三方面的讀經原則,以下筆者就嘗試去領會彼得的意思:

(一)他以一個夜間的比喻,去說明讀經要花力量──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嚴肅做學問的學者,幾乎都必須常常挑燈夜讀,不眠不休的,為著做學問,有時甚至直讀到天亮為止。使徒彼得也如此勸勉讀者,「如同燈照在暗處」,是在夜間的時候,「直等到天發亮晨星顯現」,是早晨的時候。讀經的人要有耐性的、長時間的、仔細的研讀,像一個可尊敬的學者一樣,讀經的人,不能靠小聰明,也不能輕輕率率的解釋神的說話。

(二)一個研讀神話言的人,若真心的研讀,是會逐漸在領會經訓上漸漸深入的。在起初的時候,他得到的亮光,可能像「燈照在暗處」,有些少亮光,當然他已經很歡喜的了。可是,若他繼續讀下去,不眠不休似的,慢慢地,他所得到的亮光,就會由一點兒的亮光,變成天發亮及晨星般的大亮光。故此,當我們讀神的說話的時候,也不應滿足於一點兒及小小的亮光,而應當鍥而不捨的去追求更大的亮光,讀經也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前海外神學院創辦人曾霖芳牧師經常說,「埋首功深」,就是這個道理。

(三)需要聖靈幫助的──「因為豫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三)。高低等批評的學者,因為他們不信聖經是神的說話,所以他們不會去尋求聖靈的帶領。今天不少保守派的學者,雖然他們不接受高等批評的論調,不過不少人仍不懂得在研究的時候尋求神的靈的引導,好讓他們對聖經的信息有更深的領會。祗研究,卻不默想,也不著重去尋求聖靈的指引,結果研究後的資料,沒有得到更大的「造就性」。不過筆者也見過一些有學問、有研究,也有將聖經裏的話語帶出來的學者及傳道人。舉例說來,像坎伯摩根、鍾馬田、Grant Jeffrey、Hanergraff、卜魯斯、賈玉銘及胡恩德先生等,這些人對聖經的研究有相當的知識,也在屬靈上有相當的份量。研究沒有屬靈的領受,研究就成為空談;祗有稱為屬靈卻沒有聖經的根據及聖靈的光照,那就是神秘主義。神秘主義是會帶來不正當的教導,嚴重者會引致異端邪說。

神的僕人保羅,曾在以弗所書第一章處,說到「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弗一17-18),言下之意,保羅是說,沒有了這「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人就不能真知道「神」,認識神。故此,進入屬靈的深處,與神相交,必須有神特別的恩典。這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是甚麼?在舊約聖經,曾題到神的靈有幾種特性,其中之一是「智慧和謀略的靈」,這裏的「智慧和啟示的靈」,是否與那是一樣的?要想確定很是困難,但思想一下,至少我們明白二件事。第一,那是賜予,中文和合本作「賞給你們」,不過在英文的譯本裏,意思是「賜給你們」,像在RSV裏,作may give you a spirit of wisdom and of revelation,其他的譯本也是如此意思。「賞給」與「賜給」有甚麼不同?「賞給」好像要人先作甚麼,然後才有資格得到,「賜給」則像是「全是出於恩典的施與」,並不需要有甚麼先決條件。在以弗所書一17裏,保羅說到因為以弗所聖徒的信心及愛心,所以他求神賜給他們這「智慧和啟示的靈」,似乎是與他們追求的心有關,也可能因為這樣,和合本的譯者將它繙為「賞給你們」,因為對於一些不追求的信徒來說,賜他們能深入明白的靈是沒有甚麼意思的,所以用上「賞給」這字眼。第二,似乎保羅認為得到這靈,需要「禱告」,他說「求…神…」,這給我們看到,我們要深入領悟聖經,需要祈禱。多少人會求神,在讀經的時候給他明白?在舊約的但以理,他「從…第一日專心求明白將來的事,又在你神面前刻苦己心,你的言語已蒙應允」(但十12),他禱告要明白,神就應允他的禱告,將天使加百列差來(筆者估計那天使的身份),教導他明白神的心意。保羅也求神,賜以弗所的聖徒,能多一點明白神的心意,「真知道祂」。在新國際譯本,作Know Him better;在英皇欽定譯本作in the knowledge of Him,RSV也是一樣,並沒有題到「真」知道祂。筆者綜合這些繙譯學者的意見,認為保羅是說,「更深入的知道祂」,而不是分清楚信徒間的「真」知道與「假」知道,知道就是知道,祗是表面的知道與深入知道的分別。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深入的知道神,必需有神的恩賜;換句話說,那就不是人單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所以讀經也需要有屬靈方面的層面,要禱告,求主指示、光照。

當然這不是說,有第二啟示,任何人認為如此,都是在啟示論上犯上嚴重的錯誤。神學上,「啟示」(Revelation)與「光照」(Illumination),我們必須分清楚。有人以為,祗要神「與他說話」,那就是聖經的解法了,這話必須與經文的啟示吻合,不然那「神與他說話」祗是他的誤會罷了。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要明白神的說話,必須努力,也必須靠主,二者沒有衝突,而且缺一不可。在今天,教會的情況近乎「淪陷」的日子,求神在我們中間興起更多的屬主的人,努力研讀聖經,將神的說話傳講出來,好叫神的能力再一次興起來。

作者:劉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