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看「崇拜神學」

近代神學界興起「崇拜神學研究熱潮」。為甚麼呢?從「遠因」來說,這是因為天主教將崇拜聖禮化了,以為儀式能將神的恩典帶給人。結果使天主教落在一千年黑暗時期裡,真理被蒙蔽,人們不認識神。自從宗教改革以來,基督教不斷尋求恢復聖經真理。信義會和長老會成功恢復「因信稱義」和「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真理。至於「崇拜方式」,各宗派教會的改革仍屬雛型,各人都按自己所發明的,制訂獨特的「崇拜方式」,導致各教會的主日崇拜方式都不同。有的不斷在禮儀上求變,例如詩班穿著各款的詩班袍、牧師穿聖袍,更高級的穿博士袍;講台設有聖壇,燃點臘燭;崇拜時集體念主禱文、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排隊出到台前領聖餅;有的漸漸趨向娛樂化,加插各種各樣惹笑的節目,又學「歡樂今宵」,用兩位主持人做主席,彼此輕鬆對話;有的注重收奉獻,有時為不同需要收兩三次奉獻,甚至排隊出到台前奉獻……。這一切都不是聖經所要求的,是人發明的。筆者感到希奇,為甚麼眾教會不肯認真去研究聖經,從聖經中尋求明白神所要求的「崇拜方式」?
再從「近因」來研究,自從眾教會羨慕「靈恩派教會」大大增長,紛紛仿傚他們的聚會方式。崇拜非常注重讚美,唱詩時間很長,唱的都是「新詩歌」,由「敬拜小組」主導,會眾長時間站立,以「舉手、搖手、跳舞」來回應;禱告注重「集體開聲」,「按手治病」成了崇拜節目之一……。這一切的做法也不是出於聖經,也是人發明出來的。筆者讀過香港一位神學院院長寫給屬下教會的一封公開信,指出「靈恩派教會有許多值得欣賞的地方,尤其是他們在敬拜上,特別經歷神的同在。」可見今天神學院興起的「崇拜神學研究熱潮」,是受到靈恩運動影響而產生的。他們的研究方向,以「討人的喜悅」為大前題,目的是效法靈恩派教會增長。其中以美國Rick Warren的“Saddleback Church”為表表者。他們極少考慮到,有一些做法甚至違反聖經的教訓,集體追求超自然的異能和異感,集體倒地大哭大笑;也不介意崇拜世俗化,傾向嘈吵的新潮音樂、用人為的方法激動情緒狂熱,形同世俗的「流行音樂演唱會」,又用各樣叫人開心的節目來滿足會眾(筆者見過有教會在崇拜中加插「木偶劇」表演,「魔術」表演)……。

人類最早的敬拜

其實研究「崇拜神學」,應該問神喜歡人用怎樣的方式來拜祂才對。因為主說:「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約4:23)是「父要」;不應該是「人要」。他們若同意這一點,就必定改變方向,從《聖經》的啟示去研究神所要求的「崇拜方式」是甚麼?
打從人類始祖開始,自從亞當被神趕出伊甸園,人類第一次敬拜就是「該隱」與「亞伯」獻祭的故事。當時兩個人獻祭都是想要「討神的喜悅」,但神看中亞伯所獻的祭,看不中該隱所獻的祭。為甚麼呢?先討論亞伯所獻的-「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創4:4)。神喜悅,因為:

  1. 「獻羊」──原來那時人類不吃肉,洪水後才吃肉(創9:3)。所以亞伯牧羊,只是為取羊的皮來造衣服遮羞。因為亞當和夏娃無法用無花果葉子編作裙子來遮羞,神就賜給他們「皮衣」(這是「恩典」)。由此可見,亞伯獻羊為祭,目的是感謝神賜人「皮衣」遮羞。亞伯深感罪帶來羞恥,使人與神隔開,非常痛苦,所以他盼望遮羞後或許可以與神恢復相交。這一點心,就是神看中他獻祭的原因。所以後來的人在歷史上一直以殺牲獻祭來敬拜神,即使信仰變質成為各種異教,還沒有離開殺牲獻祭的做法。到新約時代,施洗的約翰介紹耶穌為「神的羔羊」,保羅又形容我們因信稱義,就是「披戴耶穌基督」(羅13:14, 加3:27),意思也是以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義袍」。
  2. 「獻羊群中頭生的」──代表亞伯第一時間感恩。亞伯若不是真心感恩、逼切地感恩、急不及待的感恩,就不會將羊群中所生的第一胎獻給神。日後摩西律法也定規,凡來到神面前敬拜的人,必須獻祭,誰也不可空手朝見主。(出23:15)而且所獻的,必須是第一的、頭生的、初熟的、無殘無疾的、最好的。
  3. 「獻羊的脂油」──「脂油」是燒得最猛火的,而且氣味馨香,可以代表亞伯獻祭的熱誠。後來摩西律法也定規,「平安祭」的獻法就是將羊的全部脂油燒在祭壇上。「平安祭」又稱為「感恩祭」、「還願祭」、「甘心祭」。這些名稱就是各種感謝神的心態,怪不得神喜悅亞伯所喜悅的祭。

神卻看不中該隱所獻「地裡的出產」(創4:3)。為甚麼呢?因為:

  1. 以功德自義──該隱獻祭的心態並不是為感謝神,而是要向神展示自己「耕地的本事」。他以為地出土產全因為他的功勞。他不明白「勞苦耕地」原出於神的咒詛;「地出土產」也是出於神的恩典。所以後來神懲罰他,叫「地不再給他效力」,看他憑自己的勞苦能種出甚麼東西來?!所以凡是強調「功德」而不強調「恩典」的崇拜,都在神面前看為可憎。天主教和世上所有宗教都是主張藉「功德自救」,只有基督教強調靠「恩典得救」。但是,基督教眾教會仍然有不少崇拜方式不自覺地高舉人的工作,例如講員過份強調自己的學問和學位、詩班獻詩過份強調音樂藝術、奉獻名單彰顯了有錢人的榮耀、聚會人數和教堂華麗抬舉了主任牧師的地位……。凡離開了「感恩」卻強調「功德」的,都不能討神喜悅,這是大原則。
  2. 屬肉體而不屬靈──該隱獻祭,是以「肉身食物」為重,不以「恢復與神相交」為重,這種「屬肉體」而「不屬靈」的心態,使該隱不重視救恩,只重視個人肉身所需。所以他的祭物不能用來預表「耶穌基督」。《聖經》顯示,凡是不透過「耶穌基督」的敬拜,都不能得神的喜悅。所以神認為他「行得不好」(創4:7),因為他自義、不知恩、不感恩、也不明白神的心意。所以那些借敬拜神為名,追求金錢、名譽地位、娛樂享受為實的敬拜,都是神所憎惡的。正如聖經所說:「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 賽29:13)

用「靈」和「真實」來敬拜

洪水後,人們建造「巴別塔」。現在考古學家發現「巴別塔」原來是一座巨大的「祭壇」;所謂「塔頂通天」(創11:4),其實是在塔頂敬拜天上的星辰萬象。這是「寧錄」的陰謀,他製造人類第一個假宗教,牢籠人常常回來拜祭,讓他可以統治全世界。結果神變亂他們的口音,他們的工程就停了。
「巴別塔」只不過是人類信仰變質的其中一個例子,其實人類漸漸忘記敬拜和獻祭的原意是為要「討神喜悅」,他們反過來想要藉改變獻祭的方式來「控制神」,使神賜福給他們。這種錯謬的心態在歷史上不斷地重複著,即使今天的教會,也有不少這樣想法的。他們發明各種崇拜方式,主要為娛樂自己;又運用「積極思想」來行神蹟,以為可以控制神來使自己發財、成功、和健康,正如一些靈恩派教會所做的。
神為自己的緣故,揀選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將真正能討神喜悅的「獻祭」和「敬拜方式」啟示給以色列人,就是摩西在西乃山上直接從神所領受的。所以研究「崇拜神學」,不能不參看摩西照神指示所建立的「會幕」,和其中的祭禮。《希伯來書》指出,這些都是「屬世界的條例」(來9:1)或「屬肉體的條例」(來9:10),作用只是「影兒」;但所「預表」的,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才是「形體」。(西2:17)因為耶穌獻上自己才是真正有效的「贖罪祭」;耶穌復活升天,才為我們做更美的「大祭司」;耶穌進到天上神的面前,才是進入「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來9:11-12)。只要我們能將「會幕」所隱藏的屬靈奧秘,和耶穌基督在天上所成就的,研究出來,就是最能討神喜悅的「敬拜模式」了。只是為篇幅所限,本文無法將每一個細節都詳細說明出來,但盼望將「會幕」的「大圖畫」-神所要求的「敬拜方式」點明出來,與讀者分享。

要明白「會幕祭禮」的奧秘,我們要先思想主耶穌所說過的兩句話:

第一句:「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5:17)所謂「成全」,是指舊約一切祭禮都是「預表」-借用一些屬世的事物來預先說明神的奧秘將會如何實現。例如,從前獻牛羊為「贖罪祭」,本是無效的,但它「預表」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獻為真正有效的「贖罪祭」,這就是「成全」。所以主來設立新約教會的崇拜模式,不是廢掉舊約會幕的崇拜模式,而是藉著自己為罪人死而成就了更美的「成全」。正如保羅說,律法的一切祭禮都是「影兒」,主耶穌所成全的才是「實體」。
第二句:「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約4:21, 23)主所說的「時候將到」,就是主第一次降世,用自己的「血」來為我們立「新約」。主所說的「也不在耶路撒冷」,是預言耶路撒冷聖殿將要在主後七十年被毀,因而一切祭禮都要停止。主所說「用心靈和誠實拜父」,中文《聖經》譯錯了,不是用「人」的心靈和人的誠實,而是用「聖殿一切律法祭禮」所含有的「靈」(spirit),和主耶穌在天上所成全的「真實」(truth)。這是最重要的原則,今天教會若離開了用「靈」和「真實」來敬拜,就不能討神喜悅了。

「會幕」的設計是教會崇拜聚會

然而,甚麼是用「靈」和「真實」的「敬拜模式」呢?讓我們來仔細研究神所設計的「會幕」,就可以悟出神的心意,是怎樣「成全」在主耶穌身上。

  1. 神定規「會幕」建立之時,必須向東。相信這是為鼓勵人們清早起來,趁陽光照進聖殿大門,第一時間前來敬拜神。「會幕」又必須建於百姓營幕的中央;後來「聖殿」建造在耶路撒冷,也是全國的中央。這表示讓神要在中央作王,統治全國;又表示「敬拜神」才是我們一切生活的中心。
  2. 「會幕」的外圍先有「外院」,其入口之處有「銅祭壇」,進入會幕之前又有「洗濯盆」。很明顯,這兩件聖物是要求凡進入會幕裡敬拜的人,都必須作好兩方面的預備。對於一般人來說,「銅祭壇」是他認罪悔改,和獻贖罪祭的地方,代表「清楚得救,生命成聖」;「洗濯盆」是他自潔的地方,代表「手潔心清,生活成聖」。正如聖經說:「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弗5:26)所以今天參加「擘餅記念主聚會」或「聖餐」的人,必須清楚得救和自潔,不然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林前11:29)
    對於事奉神的祭司來說,「銅祭壇」也是他奉獻的地方,正如今天教會將「奉獻箱」放在大門口,讓回來教會參加崇拜的人先奉獻,才敬拜神。正如律法定規,「誰也不可空手朝見主。」(出23:15)至於「洗濯盆」,也是祭司經常在這裡自潔的地方;代表凡參與教會事奉的人,都必須常常自潔,使自己手潔心清,才可以事奉神。筆者看見今天西方許多教會都准許未決志信主的人參與聖餐;又准許犯了罪而未悔改的人參與事奉,就知道,神已經離開了這些教會。當筆者看見一些教會,讓染了金頭髮的年青人,拿著電結他,在主日崇拜中領短詩,就想到教會已經世俗化,將崇拜看為流行歌曲演唱會了。這些人為甚麼不懼怕神呢?
  3. 接續來到「會幕」,眾祭司常來這裡聚會,所以稱為「會幕」(tabernacle of the congregation),有時也稱為「聖所」。當然,舊約時代只有亞倫的後裔才可以做祭司;但新約《聖經》告訴我們,每一個基督徒被主買回來都作祭司。(彼前2:5, 9, 啟1:6, 5:10, 20:6)因此,「會幕」其實是預表新約教會的「主日崇拜聚會」。「會幕」裡有三樣聖物,就是放在右邊的「陳設餅的桌子」,放在左邊的「金燈台」,和放在幔子前,對著至聖所的「金香壇」。這三樣聖物正正是神所設計,今天教會崇拜必須有的內容。但願世上所有研究「崇拜神學」的專家、傳道人和教會牧者,都能明白這個奧秘,照著神的心意,將教會帶回正軌,真正討神的喜悅。讓筆者一一細說如下:

「陳設餅的桌子」

為甚麼神要設立「陳設餅的桌子」?相信舊約時代沒有一個人明白。但今天我們明白了,這就是主所吩咐我們,要常常舉行的「擘餅記念主聚會」(一般教會稱為「聖餐」)。因為「陳設餅的桌子」所擺放的「奠酒的爵」和「陳設餅」,就是預表主在最後晚餐與門徒分享的「餅」和「杯」。主指出,這「餅」象徵主的「身體」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受苦,如同餅被擘開和破碎一樣;「杯」中的酒是預表主的「血」所立的「新約」,象徵主為我們流盡祂的血,愛世界屬自己的人也愛到底。
筆者不明白,為甚麼那些研究「崇拜神學」的神學家總是不肯重視「擘餅記念主」;這豈不是《聖經》惟一吩咐,又極其重視的「崇拜禮儀」嗎?眾教會發明各種各樣的崇拜節目,沒有一樣是《聖經》明文吩咐的。但「擘餅記念主」不但四福音清清楚楚記載,是主臨終前明明吩咐的;保羅又在林前十一章用很長篇幅,教訓我們要這樣做的;使徒行傳也記載,初期教會在最蒙福的狀態天天擘餅記念主;後來保羅在各地建立外邦教會,也是每逢七日的第一日擘餅記念主的。這樣,為甚麼今天眾教會偏偏要將「擘餅記念主」貶為每月只用「十分鐘」來舉行一個儀式,就算為履行了「記念主」?「十分鐘」能做甚麼?連「餅」和「杯」的含意也未想清楚,就結束了,試問怎能被主的愛激勵呢?筆者在飛機上遇過一個基督徒,他的教會每半年才擘餅一次;眾所週知,救世軍連聖餐也取消了。

其實「擘餅記念主」極度重要。因為:

  1. 主說明,這是主用「血」所立的「新約」。舊約是用會幕祭禮-「影兒」-來敬拜;新約是藉主被釘十字架-「實體」-來敬拜。所以主被釘十字架是歷史的轉捩點,這樣,還有甚麼比這個更重要呢?從前的人在「七日的第七日」(記念神創造之恩,第七日安息了)敬拜神;後來教會在「七日的第一日」(藉「擘餅記念主」來記念主再造之恩,我們就在主裡享安息)敬拜神(徒20:7),所以「七日的第一日」又稱為「主日」。(啟1:10)
  2. 在舊約,任何人前來敬拜神都要獻牛羊為祭,其實是無效的,但神的意思是要他們藉那些祭「向前」預想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在新約,聖經吩咐凡前來敬拜神的人,都要擘餅記念主,神的意思是要我們「向後」回想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因此,歷史上任何時間的人都要「透過主被釘十字架」才能敬拜神。正如彼得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3. 主吩咐我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林前11:25)意思是,每一次吃飯都要記念主。所以初期教會「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2:46)這一點,與「陳設餅常常擺設在神面前」的意思是相同的。若不是極度重要,神怎會要我們常常這樣做呢?讀者可以想像,如果你有一位好朋友移民到外國去,你再三的囑咐他「不要忘記你」。倘若他問你:「你要我怎樣記念你呢?」你會說「請你每月用十分鐘來想一想我就夠了」嗎?你豈不是盼望他天天都想著你嗎?筆者年輕時愛上一位姊妹;她移民到美國去之時,問我要甚麼記念品?我就向她索取「她睡覺用的枕頭」,我好每晚都想念她;又索取「幾根頭髮」用作「書簽」,我好每次讀書都想起她。由此可以明白,主是何等盼望我們常常愛祂,常常記念祂?
  4. 讀者應該記得主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約6:54-56)當然主不是說,我們要靠吃主的「餅」和喝主的「杯」,才能得永生。但主這樣說,就強調了「擘餅記念主」像吃「靈糧」一樣,表示我們的靈性生命要靠「記念主」來維持。因為主知道,我們靈性軟弱的一切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忘記主;我們靈性剛強的一切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常常記念主,被主的大愛激勵。正如保羅說:「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林後5:14)
  5. . 舊約用一切祭禮來敬拜是屬於「影兒」性質;今天教會若不是明白這些祭禮的預表,用甚麼方式來敬拜主,還是在「影兒」的情況下。只有用「記念主」的方式來敬拜,才能叫敬拜的人用心思去理解和明白其中的「靈」─思想主為何降世成為肉身?如何將自己獻在十字架上成為真正有效的贖罪祭?為何愛上我們這些不可愛的罪人?為何要與我們立「新約」,要愛我們愛到底?……。這樣思想和明白主,才是真正用「靈」來敬拜-進入「一切祭禮」的「靈意」中來敬拜。若不是想到「主」(實體),試問敬拜的「儀式」(影兒)還能帶給我們甚麼意義呢?請看《啟示錄》第五章記載的「天上大敬拜」,豈不是因為「記念主」,才產生這麼感人的敬拜嗎?經文指出,主耶穌以「曾被殺的羔羊」顯現,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唱新歌讚美祂,說:「?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於是代表眾聖徒的千千萬萬天使就大聲回應說:「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啟5:9-12)請讀者特別留意「曾被殺」這幾個字就是「記念主」了。這樣「記念主」豈不是很豐富,和多姿多彩嗎?豈不是比今天許多教會的崇拜方式更美嗎?今天教會的崇拜方式,極少引導人深入思想主和明白主。尤其是某些教會以「社會關懷」為存在目標的更是這樣。筆者很不明白,這樣目標只是一般社團的目標,怎算得上稱為「教會」呢?

「金燈台」

進入「會幕」裡敬拜神的祭司,第一樣感受就是被「金燈台」光照。當然,從物質界層面來理解,「會幕」裡沒有燈就黑漆漆,一切行動都不方便。象徵著進來敬拜的人,必須先「反省自己」,正如保羅說:「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11:28-29)
但更重要是從屬靈的層面來理解,「金燈台」的「光照」其實是叫人深入認識神。如果我們參看啟示錄第四章所記載天上全能者寶座前也有「七燈」(就是「神的七靈」),並不是因為那裡很漆黑,才需要用燈來照明。所以「七燈」其實是聖靈的工作,叫人深入認識神,才能使人對神的「敬拜」有深度。所以「金燈台」可以預表教會的「講台」,叫凡進到教會來敬拜的人,第一樣先感受到「聽道受感動」,這樣才能叫會眾「記念主」,記念得豐富和有深度。所以教會崇拜若不注重講台信息,會眾就不能深入認識神,用甚麼方式來敬拜也顯得膚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用很長的篇幅來說明「先知講道」比「說方言」重要。他說:「弟兄們,我到你們那裡去,若只說方言(聽的人不明白),不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你們講解(使聽的人能明白),我與你們有什麼益處呢﹖就是那有聲無氣的物,或簫,或琴,若發出來的聲音沒有分別,怎能知道所吹所彈的是什麼呢﹖(像今天叫人聽不明白的「新詩歌」和「各種樂器」都顯為無用)……所以,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都說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豈不說你們癲狂了嗎﹖若都作先知講道,偶然有不信的……,就被眾人勸醒……,他心裡的隱情顯露出來,就……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14:6-7, 23-25)可見,「明白真道」非常重要,這就是「真理的聖靈」所做的工作。(參約16:13)現今流行的「新詩歌」和「各種樂器」,若不能叫人明白真理,也與「說方言」一樣,顯為不合神的心意。

「金香壇」

進入「會幕」裡敬拜神的祭司,第二樣感受就是嗅到從「金香壇」冒出來,彌漫著整個會幕的「香氣」。代表討神喜悅的崇拜必須充滿「禱告的氣氛」。(詩141:2, 啟5:8, 8:3-4)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聖殿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賽56:7);主耶穌就是因為當時的聖殿失去這個功能,兩次以最忿怒的姿態來潔淨聖殿,「趕出殿裡一切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責備他們將聖殿「變成賊窩」。(太21:12-13)聖殿之所以稱為「禱告的殿」,因為所羅門王在獻殿典禮中,求神垂聽「七種人」的禱告,包括被擄到遠方,只是向著聖殿禱告的人。(代下6:14-42)但以理就是因為這樣,每天三次開窗向著耶路撒冷聖殿的方向禱告,神就顧念他,稱他為「大蒙眷愛的但以理」。
有一點關於獻「香」的真理,讀者不能不知道,就是「香」只是「點著,卻沒有火焰」,這樣,「香」才能點得長久。當然這表示我們的禱告要「恆切」。(徒1:14, 羅12:12, 西4:2)但更重要的是禱告要「心中火熱」,卻不能「血氣衝動」。例如,不能藉禱告「攻擊」人。保羅勸勉我們禱告,只能祝福,不能咒詛。(羅12:14)主也勸我們,即使是仇敵和逼迫我們的人,我們也要為他們禱告。(太5:44)。我們不能像那法利賽人,用禱告攻擊那個稅吏,說:「神啊,我感謝?,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讀者應該記得以色列人在曠野時,二百五十個首領前來攻擊亞倫和摩西,想要奪權。摩西吩咐他們各拿自己的「香爐」,來到神面前,求神指示誰可以當權。結果他們來了,就在他們向神獻香的時候,有火從神那裡出來燒滅他們。摩西就吩咐人將他們所拿的二百五十個香爐,打成銅片,用來包壇。讓日後所有來到神面前敬拜的人可以看到見,凡「用禱告攻擊人」和「以為民主可以奪權」的人,他們的結局就是這樣。
「香」只能點著,不能焚燒,也暗示「瘋狂跳舞、大喊大叫、倒地抽筋」的禱告方式,是神看為可憎的。靈恩派人士多喜歡這樣禱告,還引大衛迎接約櫃時也跳舞為例。他們沒有研究到,為甚麼他的妻子米甲鄙視他,而大衛也同意這是「輕賤的行為」(撒下6:20-22)。原來聖經中所有跳舞的事例,全部都是婦女所做。(出15:20, 士21:21, 撒上18:6, 伯21:11, 歌6:13, 耶31:4, 13, 太14:6)大衛跳舞因為迎接約櫃而樂極忘形,出於單純愛神的心,而且一生人只有一次而已。常常以跳舞來敬拜,只有異教人士才這樣做。(出32:19, 王上18:26)
可能有人注意到,律法並沒有提及「會幕」有唱詩和樂器。這觀察是對的,唱詩讚美神的做法始自大衛迎接約櫃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大衛將利未人分成三組詩班,天天歌頌神。而且神非常喜悅人用詩歌讚美祂。等到舊約聖殿被毀,唱詩讚美的做法並沒有停止,反而在新約教會發展得更蒙神悅納,以至天上的敬拜也少不了用唱詩和彈琴。為甚麼呢?原來所謂「唱詩讚美」,並不是大衛憑人意加上去的敬拜節目,而是大衛將「禱告」和「講道信息」加以美化,一方面表達得更有感動;二方面也是讓詩歌中的真理可以被人背誦和不至於忘記。由此看來,詩歌和樂器並不是神所喜悅的原因,詩詞所表達的真理才是神所看重的。缺少了帶有真理的詩詞和音樂,就像「說不明白的方言」和「有聲無氣的物,或簫,或琴」一樣,聽的人無法知道所吹所彈的是什麼﹖(林前14:7)

用「真實」來敬拜

筆者在上文已經藉「會幕」裡三樣聖物說明了用「靈」(spirit)來敬拜,以下筆者要繼續說明用「真實」(truth)來敬拜。
原來大祭司只能一年一次在「贖罪日」戰戰兢兢地進入至聖所獻香,為百姓禱告。進入至聖所是非常可怕的事,一般人如果偷看約櫃也要死。所以大祭司的祭司袍腳下,掛滿了「金鈴鐺」,只要他移動一步,「金鈴鐺」就發出響聲,提醒他走路要小心,免得死亡。(出28:35)不但如此,大祭司進入至聖所時,一面走,一面將贖罪祭牲的「血」彈在「幔子」上、路上,和「施恩座」上,為自己贖罪。這樣彈血稱為「挽回祭」(propitiation),意思是「息去神的忿怒」。可見他非常懼怕。他在至聖所獻完香之後,就出來把香爐餘剩的香倒在「金香壇」上。
親愛的讀者,亞倫後裔的大祭司所做的,只不過是屬地的儀式,作用是「預表」;主耶穌才是「更美的大祭司」,因為祂獻上自己成為真正有效的「贖罪祭」;祂復活升天,進到天上「更美的至聖所」,在父神面前為我們獻上「更美的禱告」。主所作的這部份就是“truth”,表示主在天上所作的才是「真的」;地上大祭司所作的,和他所進入的至聖所,都是「影兒」而已,不是真的。因為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那一刻,「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27:51),意味著將「會幕」與「至聖所」打通了。但按「天上真實的層面」來說,是指今天我們奉主名的「崇拜聚會」與「天上神的寶座」打通了。從此以後,我們不需要像舊約大祭司那樣懼怕;我們靠著主,就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來4:16),直接親近神。
讀者應該明白,「真理」(truth)一詞在《聖經》裡通常都是指「天上的事」。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彼拉多審問耶穌。彼拉多問耶穌說:「?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18:33, 36-37)意思是,主從天上降下來,特別要見證天上的事是「真」的。讀者可以試一試,將《聖經》其他所有「真理」的字句解為「天上的事」,你會對經文有意外的收穫。
現在讓我們用這個觀點來看「裂為兩半的幔子」,可以看到神從天上將它撕開,是神主動要將主耶穌釘十字架,為的是以祂的身體為「幔子」(來10:20)。若不是這「幔子」裂開,我們的「敬拜聚會」就不能與天上「神的寶座」相通。神又以主的身體為「天梯」(創28:12),若沒有這「天梯」,神的使者也無法上去下來服侍我們,將我們的情況回報天父(約1:51);主的身體又是通往父那裡去的「道路」(約14:6),若不是藉著祂,就沒有人到父那裡去;主復活升上高天,得著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若不是主的名,我們就再沒有別的名可以靠著得救(徒4:12),我們的禱告也無法穿越「空中掌權者的領域」,到達父神面前(弗1:21, 約16:24, 徒19:13);若不是奉主的名聚會,我們就沒有主同在(太18:20)……。照樣,我們的「主日崇拜聚會」,若不是記念主的身體成為「裂開的幔子」,我們的敬拜就無法通到「天上的至聖所」!!
親愛的讀者,我們能與神恢復相交,一切都是因為「主」。主就是宇宙的中心,也是人類歷史的中心。所以自古以來,人類若不是效法亞伯獻「牛羊為祭」(其實是預表主耶穌),就沒有途徑可以敬拜神。所以「會幕」的設計,其實就是新約的「擘餅記念主聚會」-記念主的身體成為「裂開的幔子」,使我們的敬拜聚會與天上的至聖所相通。「擘餅記念主」應該是最能討神喜悅的敬拜。當我們「記念主」時,「餅」故然使我們想起主的身體為我們擘開,「杯」故然使我們想起主的血為我們立新約,「金燈台」也象徵「講台信息」,有照明的作用,使我們深入認識主,加增我們「記念主」的深度;「金香壇」又象徵我們「記念主」之時所獻上的禱告(因著「記念主」,禱告才「馨香」);「裂開的幔子」更叫我們記念主的身體為我們擘開,我們才得以與父神全面溝通,我們的禱告才在神面前蒙悅納。親愛的讀者,這一切就是主所吩咐,我們要用「真實」(truth)來拜父了。從前的大祭司只能一年一次,戰戰兢兢地進入地上的至聖所;今天我們卻能「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4:16),因為主的身體像幔子裂開了,或像餅一樣破碎了。主的身體豈不是最值得我們記念嗎?

作者:吳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