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从天上赐的

“这事以后,耶稣和门徒到了犹太地,在那里居住,施洗。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众人都去受洗。那时约翰还没有下在监里。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就来见约翰,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但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祂那里去了’。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约3:22-27)“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祂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祂的门徒施洗,)祂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约4:1-3)

这两段经文显示,约翰在“水多的哀嫩”施洗,表示得了“更有利的位置”。可是,到他那里受洗的人却越来越少。耶稣和门徒在“犹太地”居住,施洗;即在约但河南部,靠近死海附近之处施洗,到来受洗的人数却比较多。因此,有一个犹太人(可能就是第四章第一节所说的“法利赛人”)来与约翰的门徒辩论“洁净的礼”。虽然我们无法知道他们辩论的详细内容,但从这门徒来到约翰面前诉苦,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但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祂那里去了。”我们就知道,他们辩论之时,曾将约翰的洗礼与耶稣的洗礼比较,要争辩那一个更有“洁净功能”。

约翰的门徒认为,约翰是先出来传道的,而且比耶稣早半年,以致约但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来听约翰讲道,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约翰的洗礼没有功效;但是那个法利赛人提出质疑,因为约翰曾公开向法利赛人作见证,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祂解鞋带也不配。”第二天,耶稣来到约翰那里,约翰又指著耶稣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负)世人罪孽的!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祂本来在我以前。’我先前不认识祂,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祂显明给以色列人。……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祂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祂,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神的儿子。”(约1:26-34)而且,自从约翰这样公开介绍耶稣之后,众人都到耶稣那里受洗,而到约翰那边却越来越少人。

我们知道,法利赛人是不信约翰,也不信耶稣的。所以这个法利赛人来与约翰的门徒辩论,只是为拆毁,不是为追求明白真道。他们辩论的焦点,不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也不是“圣灵降在耶稣身上,所以耶稣是神的儿子,也是用圣灵施洗”这一类属灵的问题;他们的焦点只在“人多人少”这一类外表因素。

很明显,约翰的门徒受到法利赛人影响,感到自己“辩输”了,回来向约翰老师诉苦,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但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祂那里去了。”我们细心思想他这句话,里头含有许多负面的成分──

  1. 他说话的语气带有羞耻感。因为与法利赛人辩论,辩输了,现在回来向老师诉苦。像一个小学生在外面受到其他学校的人侮辱,回来向老师诉苦,想要哭的样子;
  2. 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众人都跑到耶稣那里去,自己老师这一边,反而人数越来越少?法利赛人提出这一点,是铁一般的事实,很难否定。好像证明自己的老师不及耶稣。所以他很想老师出面,去回答那个法利赛人,给他一个有力的“回击”;
  3. 因为自己所属的“派别”人数越来越人少,这种“失败感”、“落后感”、“自卑感”,真不好受!耶稣岂不是自己老师亲自提拔的吗?为什么现在“后来者”竟然“居前”?
  4. 他没有察觉到,这话含有“嫉妒”的成分,心理上很想挑启老师和同学们都像他一样“嫉妒”;
  5. 他很想老师能想出一些方法,吸引更多人来受洗,使自己的“派别”兴旺起来。他不知道,这就是“斗争”,不是真心传讲“悔改的洗礼”;
  6. 他可能与世人一样,很盼望老师能回击那法利赛人的质疑,指出耶稣那边之所以人多,是因为某种不良因素而已。他不知道,自己内心已经充满“苦毒”,像世人一样以“诋毁”来维护自已;
  7. 如果老师也不能解释法利赛人所提出的质疑,内心的痛苦就无法制止,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变成“灰心”、“后悔跟随老师”,和“想要退去”。

亲爱的读者,我这样分析约翰门徒的思想,其实是在分析今天基督教内的“党派之争”──教会与教会之争、神学院与神学院之争、神学派别与神学派别之争、神学教授与神学教授之争、神学生与神学生之争、团契与团契之争、福音机构与福音机构之争、基督徒个人与基督徒个人之争……。人总是看自己是属于那一个派别,那一个团体的;极少看自己是“属神的”,都是“神的儿女”,都是“天国的子民”,都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我们争战的对象只是魔鬼,我们只应与一切属于魔鬼的划清界线,不与他们交往;为什么我们要与自己人争战呢?

因此,笔者极之欣赏约翰回答这个门徒的话,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当然,根据《约翰福音》,约翰回答的话很长,每一句都非常宝贵。但是为篇幅的缘故,本文只集中思想“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这一句。读者若能充份地明白这一句,就已经了不起,一生都用不尽了。因为这是属灵追求的“大秘诀”。让我将这句话分开如下几点,逐点与读者分享:

耶稣与约翰的态度相同
我们若仔细研读《约翰福音》,就会发现,主耶稣也像约翰一样,只注重“父神所赐的”,不介意自己的得失,也不与任何人争竞。请看第四章指出,“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祂的门徒施洗,)祂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1-3节)意思是说,主知道法利赛人专门挑拨离间;若继续留在犹太施洗,就会与约翰造成一个比较,绊倒约翰的门徒和众人。所以主决定离开犹太,往加利利去。

其实人们怎可以用人多人少来衡量谁的工作更有效?如果到主那里悔改和受洗的人多,为什么不可以看为主和门徒一同协助约翰,使约翰的使命更成功?为什么总是要从对立的角度来看谁斗赢?约翰和耶稣都不是做自己的生意,而是并肩与魔鬼作战。约翰叫多少人悔改,耶稣和门徒叫多少人悔改,都归到神的名下,并没有比赛的成分。况且主来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人施洗;施洗只不过是叫人“悔改”,更重要工作是“叫人的罪得赦”。所以主离开那里之后,不再施洗,只专心传讲永生之道。

主退去,是主失败吗?当然不是!主知道自己要得什么人,并不是要得更多人受洗。早在主出来传道之前,主先退到旷野去受魔鬼的试探。魔鬼在第三个试探中表示“坦白”,知道主到世上来,不外是要夺回“世上万国”,牠就慷慨地提出,愿意将“万国”和“万国的荣华”都送给耶稣,条件只是要耶稣拜牠一拜。意思是,何必彼此斗过你死我活呢?不如和平谈判,“拜一拜”是何等容易的事,魔鬼就让耶稣得着全世界,可以向神交账了,何乐而不为呢?但主断然拒绝了。主确实是要来夺回万国,但神的旨意是要主“借着死”(失去自己的生命)来败坏“掌死权的魔鬼”(得回自己的生命),循这样的途径夺回万国(这样才是真正得着)。

所以主很小心怎样处理“得”与“失”。主不介意失去一些不是属于神的人,但主很小心地保守每一个属神的人。有一次,主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那些人以为听主讲道会有饼吃,就追踪耶稣,直追到迦百农。主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蹟,乃是因吃饼得饱。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

那些人反问耶稣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主知道他们说这话是为反驳,不是表示要信。所以主说:“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主要揭穿他们的来意,表示他们不是父所赐的人,所以他们不是真正到主这里来。

犹太人认为认识耶稣的父母是谁,不明白主为什么说自己是天上降下来的生命之粮。主解释说:“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主示意自己的“肉身”是神赐下来,要献为赎罪祭,使人靠着祂得生命。

但犹太人更不明白,主怎能把祂的肉给他们吃呢﹖主再强调说:“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主这样说,目的是要将群众分开成为两种:“明白属灵,想要得着属灵生命的人”与“不明白属灵,只注重肉体得饼吃饱的人”。主只想拯救那些“明白属灵的人”,主不介意那些“属肉体的人”离开祂。可惜,不但那些人不明白,连主的门徒中也有好些人不明白。他们心里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于是门徒中就有许多人退去,不再跟随耶稣了。

耶稣对剩下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耶稣说这话,表示不介意众人离开祂;主知道犹大是魔鬼,最好连犹大也离开祂。但西门彼得回答主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26-68)彼得所说的“我们”,表示代表全体十二个门徒而说。其实犹大什么也听不明白,当然很想离开。只是,一时间还是想不通,离开主之后有什么事好做,倒不如暂时留下来,或许仍有机会偷得多少金钱。

主不介意失去许多人,只介意保守真正属主的人。这一点,我们从《约翰福音》第十七章──“大祭司式的祷告”,可以看得最清楚。那时,犹大已经出去卖祂;彼得快要三次不认祂;那些从前听祂讲道,受祂医治,得过祂恩惠,数以万计的人,现在也快要来到彼拉多审判台前,喊叫说:“钉死祂,钉死祂,释放巴拉巴。”然而耶稣在这个时刻向神交账祷告说:“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正如你曾赐给祂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叫祂将永生赐给你所赐给祂的人。……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亲爱的读者,你看见吗?主在这个时刻完全没有孤单感,或失败感;主不但视死如归,更视死为享荣耀。因为主知道自己已经完成神所托付的使命,叫所有属神的人得永生。

主一方面不介意众人反对祂,离弃祂;另一方面却十分关心那些信祂得永生的人,说:“你从世上赐给我的人,我已将你的名显明与他们。他们本是你的,你将他们赐给我,……我为他们祈求,不为世人祈求,却为你所赐给我的人祈求,因他们本是你的。”笔者发现,在这个祷告中,主常称呼门徒为“你从世上赐给我的人”。(约17:2,6, 7, 9)主这样强调,分明是要将那些不信祂的人分别出来,表明他们的不信,不是主失败,而是因为他们不是天父所赐的。所以主完全不介意失去这些人,但十分专注地为属祂的人祷告。

主又接续说:“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并且我因他们得了荣耀。”这句话很宝贵,很著名,很吸引人。因为含有许多宝贵的意思在内。主表示:

  1. 父啊!我并没有失败,因为“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可检查一下所有跟随我的门徒,他们都是你所赐给我的,我亦已经领他们归你。
  2. 除了你赐给我这些人之外,我从别处或别人从未得过任何人归自己。
  3. 至于那个灭亡之子(犹大),他之所以灭亡,因为他根本不是你赐给我的人。失去他,我也不介意,因为是出于你的美意。
  4. 除了犹大之外,我并没有失落过任何一个属于你的人,他们都得永生。
  5. 父啊!我感谢你,虽然信我得永生的人不算多,但已经是所有属于你的人了。你将他们全部赐给我;你拥有多少人,我也拥有多少。你使我与你平等,因为你将你所有的都赐给我。读者你读了以上五点,你有什么感受?你一定会感到,主祷告的时候很快乐。这一点也应该提醒你,如果你失去的,都不是父神赐给你的;你得着的,都是神赐给你的,你就应该快乐。相反,如果你得到的,都不是父神赐给你的;你失去的,都是父神赐给你的,你就应该悲哀。你能学会这个功课吗?

一些古圣也与约翰的态度相同
亚伯兰学会,因为当四王与五王争战的时候,四王战胜五王,将他们的人民和财物全部掳去。亚伯兰为关心罗得被掳,与三个朋友,带领三百一十八个家丁,追赶那四王,杀败他们,将所有人民和财物都救回来。所多玛王为感激亚伯兰,愿意将全国的财富都送给他。亚伯兰却对他说:“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我使亚伯兰富足!”(创14:23)因为亚伯兰知道,所多玛城是个罪恶城,不愿意得所多玛王的好处。亚伯兰认为,得耶和华所赐的好处已经足够了。这显示亚伯兰有很大的改变。读者应该记得,亚伯兰遵著神的呼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来到迦南地寄居之时,遇到饥荒,他就灰心,下埃及去了。在那里,他险些连自己的妻子也被法老抢去。幸好耶和华神在梦中警告法老,法老才把妻子还给他,并且送给他许多牛羊和仆婢。亚伯兰就开始领会,耶和华才是真神,有了耶和华就有了一切。所以所多玛王送他全国的财富,他都不要;为要守住自己所立的志,不在耶和华神以外得任何好处。

大卫也学会。因为他在他所写的《诗篇》第十六篇这样立志说:“我的心哪,你曾对耶和华说:你是我的主;我的好处不在你以外。”意思是,除了神赐给他的好处,他不接受别神给他的任何好处。例如:他认为自己所得的民,是“圣民”,他完全不羡慕其他“送礼给别神”的国民;他又认为自己所得“杯中的分”,有“耶和华”为他持守;自己所得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自己所得的产业“实在美好”……。因此,他感受到自己活着,“心灵”快乐,“肉身”也要安然居住;死后,“灵魂”不撇在阴间,“肉身”也不见朽坏。因为他相信主“必指示”他“生命的道路”-就是复活,升天,来到神面前的道路(耶稣基督)。在这里,他要享受“满足的喜乐”,又坐在神的右边享受“永远的福乐”。

保罗也学会。他立了志,除了腓立比教会送来的供应之外,他不接受任何教会给他的供应。他在《哥林多前书》列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十个理由,说:

  1. 别人是使徒,他也是;别的使徒有权柄靠福音养生,他也有这权柄;
  2. 他反问,当兵的怎会自备粮饷?
  3. 栽葡萄园的,怎会不吃园里的果子?
  4. 牧养牛羊的,怎会不吃牛羊的奶?
  5. 他指出,摩西的律法也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牠的嘴”,这分明不单是为牛说的,也是为人说的;
  6. 他认为,按常理,耕种的当存著指望去耕种;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
  7. 所以保罗“把属灵的种子”撒在哥林多教会中间,要从他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应该合理的事;
  8. 又指出,律法定规,“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
  9. “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
  10. 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

这十大理由支持神的仆人应该得到合理的生活供应。但是保罗强调,他不肯用这些权柄。因为他立志,宁死也不叫人使我所夸的落了空。他解释,他所夸的就是叫人不花钱得福音,为要多得人。他以“在场上赛跑”为喻,认为得奖赏的只有一人。所以他要放弃得人的报酬,为要得神的报酬,就是主耶稣召他来得的奖赏。

保罗立志不要人的报酬,他也教导提摩太不要为任何“得”或“失”而与人争竞。他劝勉提摩太说:“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参提后2:22-26)许多人读经,一看见“私欲”二字,就以为是指肉体的“性欲”;其实保罗指的是“争竞”。保罗教导提摩太要逃避这“私欲”,说:“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请注意,这段话都是为解释如何逃避私欲的,可见“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是指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意思当然是不要“争竞”;要弃绝“无学问的辩论”,这一点更是为不要“争竞”而说。

“争竞”就是“争得与失”;原来少年人常常辩论,不是为真理,而是为“争得与失”。说清楚一点,这只不过是为“争一口气”。保罗劝提摩太不要“争竞”,一个神的仆人为“一口气”而争个你死我活,有何益处呢?试想,争赢又怎样?争输又怎样?只不过是叫“一己”在众人中显得“大一点”而已!岂能造就人,岂能叫人得益处吗?所以保罗强调说:“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提后2:22-26)意思是,身为主的仆人,只为主的“真道”争辩,不应该为自己“争一口气”。因为“争竞”不但不能赢得对方归主,反而叫对方更讨厌福音。相反,如果能用温柔的态度来劝戒对方,常常会有更好的效果,可以赢得对方归主。因为对方在平心静气的情况下,容易听明白福音的真道,这样才能成功将对方从魔鬼的手下掳回来。

“得”与“失”的定义
为个人属地的“得与失”而争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争到了,有一天还要失去。像保罗那样,宁愿失去应得的薪酬,为要得天上的赏赐,那才有意义。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得着”;什么是真正的“失去”,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它们的定义。施洗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意思也是这样,“得神赐下天上的赏赐”才是真的“得着”;否则,人以为自己得到什么,也不是真的“得着”。

换言之,如果有人用人的手段,甚至不法的手段,得了什么,我们千万不要嫉妒,也不要心怀不平。因为凡是属地的,必不能长久。所以属灵人对于地上的任何事物,或得或失,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苦或甜……,都不介意。所以雅各说:“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雅1:9-11)意思是,任凭外间的“经济环境”动荡转变,属灵人喜乐的心境永远不受影响,不会改变。但是那些注重物质富庶的人,必要与物质一同枯干、衰残、和朽坏。因为属灵人不断争取的,是那些属天的、来生的、永恒的、真实的、蒙神记念的;属肉体的人要争取的,只是目前眼见的,因为以为能见的才是现实的。他们不知道,凡是能见的,都是属物质的、暂时的、能朽坏的、污秽的,死时都不能带走,因此显得没有价值。

笔者读圣经,读了五十几年,只是到了近十几年才领会神有一个这样的“大原则”-凡人在世上得了什么安慰或报酬,就不能得天父的安慰或报酬;凡人在世上得不到安慰或报酬,天父就乐意安慰他,为他存留天上的报酬。请看:

  1. 主耶稣所说“财主与拉撒路”的故事。那财主生前享尽物质的丰富,拉撒路生前受尽痛苦;财主死后下到阴间被火烧,拉撒路死后却在亚伯拉罕怀里得安慰。亚伯拉罕对财主解释,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路16:25)
  2. 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六章教训门徒“施舍”、“祷告”、“禁食”,都不要“行在人前”,以免“得了人的称赞,就不能得天父神的称赞。”(太6:1, 5, 16)应该“行在暗中”,不要得人的报答,这样,天父就会报答他。
  3. 主耶稣指教那个请他吃饭的法利赛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14:12-14)
  4. 主耶稣在著名的“八福”里也指出,我们在地上“贫穷、哀恸、受欺、饥饿、受逼迫……”,但在天上我们得着“天国、安慰、见神面、称为神的儿子、大赏赐……。”(参太五章,以上所列出的各点,是经过解经分析之后而修改的用词。)

似“得”却“失”
人总是属肉体的,对于属灵的教导,感到很难领受。所以人总是想尽办法,甚至借着犯罪的途径,去争夺任何利益;人要学习不争竞,真是难似登天。圣经记载许多拼命争取利益的人,他们到头来都失去一切。他们似乎得到,却如“捉影捕风”-在神面前一无所有。例如:

犹大跟随主三年,一直想尽办法偷钱;偷不到,最后决定将主贱卖三十块钱。到头来得到什么呢?不但失去那三十块钱,自己也因为羞愧到无地自容,而出去吊死了。

雅各与哥哥以扫斗争,似乎争赢了,夺取了长子名分;又与拉班斗争,似乎也得胜了,赢得牛羊妻儿一大群回来;又与天使摔跤,似乎又得胜了,赢得祝福和以色列的名称……。可是,神将他所夺得的,一一收回。他与天使摔跤,先失去最有力的大腿,因为被天使扭了一把,瘸了腿;他为与哥哥和好,送给哥哥三大队牛羊;在伯利恒的路上,又失去爱妻拉结;后来又失去拉结所生的爱子约瑟,以为被狮子吞吃了;最后遇到大饥荒,连剩下的牛羊产业也渐渐失去了。幸好,他有坚强的信心,没有失去他所事奉的神,晚年之时,还以“属灵人”的身分为法老祝福,又为约瑟两个儿子祝福,和为十二支派祝福;他的祝福都变成非常准确的预言。因为他属地的一切失去,属灵的反而显得丰盛。

以利沙的仆人“基哈西”,看见亚兰人将军“乃缦”的大痲疯得了医治,乃缦愿意送许多金银衣服给以利沙,以利沙竟然不要。他赶上去,向乃缦撒个谎,请求他赐一他连得银子和两套衣服给两个贫穷的先知门徒。结果乃缦赐他双倍的银子和衣服。回来之后,却被以利沙责备,得了乃缦所失去的大痲疯。

亚哈王也是这样,他贪爱邻舍拿伯的葡萄园,拿伯不肯卖,耶洗别就帮助他,派人诬告拿伯说话亵渎神和王,用石头打死他,然后夺取他的葡萄园。神就差派以利亚去责备他,说:“你杀了人,又得他的产业吗﹖……狗在何处舔拿伯的血,也必在何处舔你的血。……狗在耶斯列的外郭必吃耶洗别的肉。凡属亚哈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鸟吃。”(王上21:19-24)亚哈王不但失去葡萄园,全家的性命都失去。

诗人亚萨所写的诗篇第七十三篇,有很好的描述。他形容自己险些滑跌,因为看见恶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他观察恶人的一生,看见恶人各方面都很顺利,例如:

  1. 恶人死时“没有疼痛”;
  2. 活时“力气却也壮实”;
  3. 他们“不像别人受苦,遭灾”;
  4. 他们“骄傲如链子戴在项上”;
  5. 他们以“强暴”为衣裳遮住“身体”,肥到“眼睛都凸出来”;
  6. 他们“所得的过于心里所想的”;
  7. 他们说话“讥笑人”、“欺压人”、“自高”,甚至“亵渎上天”、“毁谤全地”。然而,并没有看到神报应他们。

所以诗人感到很不平,很痛苦,好像喝尽了“满杯的苦水”一样。心中认为:“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于是很灰心地说:“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

但是最后,他进入神的圣所,再从“属天永恒的角度”思想恶人的结局,他的眼光才大大改变,因为发现:

  1. 神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
  2. 知道恶人在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
  3. 明白神在天上轻看恶人,只不过“如梦中的影像”;
  4. 他大大自责,感到“心里发酸,肺腑被刺”,认为自己“这样愚昧无知,在神面前如畜类一般”;
  5. 但是感谢主,他明白和悔改之后,他就知道神常“与他同在,搀着他的右手”,又以训言“引导他”,以后必“接他到荣耀里”;
  6. 所以他立志,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因为明白自己的肉体和心肠必要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7. 他知道,如果因怀疑而远离神,“必要死亡”;但亲近神才有真正的益处。所以他决定“以主耶和华为他的避难所”,一生“述说神一切的作为”。

似“失”却“得”
有人以为失去什么,在神面前其实没有失去,反而真的得着了。所以我们失去什么之时,也不要过分忧虑;应当仰望神,神可以使我们“失而复得”。而且从属灵的观点来说,是永远得着。请看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犹太人和魔鬼撒但岂不是认为自己得胜吗?主不是受尽痛苦,死得极其羞耻吗?但是主内心知道并不是这样,祂乃是得荣耀。所以祂临死之时说:“成了!”相信魔鬼撒但听见,必定感到非常惊奇,何故耶稣被杀,还说成了,表示祂有一个隐藏的计划现在成功了?是的,神的救赎计划真是奇妙到任何人,任何邪灵魔鬼,任何天使都想不到,神竟然如此爱贱如烂泥的罪人,甚至差遣祂的爱子来为罪人死,献上自己为“赎罪祭”。这样,主就真的成功“得着”这些罪人,因为当主用血买赎他们的时候,他们承认主“配”,甘心情愿卖给主,永远归属于神。

所以学像主死的功课非常重要,因为是导向丰盛生命的必修科。正如主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5)保罗就是循这途径得着丰盛的生命。请看他的生命如何丰盛!他说:

“我们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碍,免得这职分被人毁谤;反倒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就如在许多的……”保罗的丰盛生命不是显于崇高的地位,深博的学问,伟大的科学发明,可以敌国的财富……;相反,他的丰盛生命是显于被神用之时的气质──他为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又为表示非常珍贵这个身分,愿意忍受如下四组共二十八样“苦”,作为“装备”(参林后6:3-10)。这二十八样“苦”是什么呢?可以说其主旨是“因为失,反而得”。

第一组是“七种苦难的装备”,计有:“忍耐、患难、穷乏、困苦、鞭打、监禁、扰乱”,忍受这些“苦”只为不妨碍别人;
第二组是“七种事奉的装备”,计有:“勤劳、警醒、不食、廉洁、知识、恒忍、恩慈”,忍受这些“苦”是为被神用得更尽;
第三组是“七种能力的装备”,计有:“圣灵的感化;无伪的爱心;真实的道理;神的大能;仁义的兵器在左在右;荣耀、羞辱;恶名、美名”,装备这些“能力”只为感化人;
第四组是“七种内在丰盛的装备”,计有:“似乎是诱惑人的,却是诚实的;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至丧命的;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忍受这些“苦”才能显出内在的丰盛。

作者:吴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