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学.行(二)﹝上﹞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

前期分享到“教养”一词,在(希伯来文[原文]的意思是“训练、奉献”(to train, train up, to dedicate)。笔者年幼时,就读于一所由浸信会所办的幼稚园,因而认识了深深地影响笔者的第一位老师。她教笔者认识第一首儿童诗歌,其中有几句歌词是:“耶稣爱我我知道,因有圣经告诉我,凡小孩子主牧养;我虽软弱主强壮……主耶稣爱我,有圣经告诉我。”那时候,礼拜堂上左右两侧分别张贴了两句经文:“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回顾这些事,皆令笔者非常感恩,终生难忘!

可惜,笔者并没有在幼年时信主;直至儿子就读幼稚园高班时,才归信主耶稣。有时候,笔者也感到自己太迟信主,错过了不少的光阴和机会。所以,儿子在0-6岁(重要的阶段),笔者完全不懂得按照《圣经》的教训去教养儿子。

回头看,自己在“教养”儿子上,总是有一点缺失。如今盼望借着以下几方面,能给弟兄姊妹一点点启迪。但愿神使用,让分享能成为弟兄姊妹的祝福和帮助!

 

  • 学习不会太迟

未信主前,笔者不但不喜欢看书,更不甚喜欢小朋友,是主耶稣改变了笔者。感谢父神,赐给笔者一个儿子,让笔者有机会去学习、认识、体验,怎样去做好一个“母亲”。从过程中,更越发见到父神对自己的管教和责备、恩慈和忍耐,充份彰显出祂的属性──公义与慈爱!

中国人常用的一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正好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弟兄姊妹,这是真的。从来没有一个人与生俱来,什么都学懂。笔者也不会例外,并不是什么专家,只是从“教养”过程中去学习,从而领会到“做父母”也必须要不断去学习和改变──心意更新而变化。

若从《圣经》看神的公义与慈爱,笔者会想到【十诫】。说到【十诫】,很多人都会感到神非常严厉。这十条诫命,就是十条命令,许多的“不可……不可……不可”。但如果细心思想诫命(命令)的出发点,当中的意义,是建基于神的荣耀、权柄和能力,以及我们与祂的关系上,你们就必定会真正体悟到──神既是一位严厉,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神吩咐这一切的话,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出20:1-2)【十诫】启示了神是那一位“天地的主、至高的神”,亦是那一位以大能拯救我们的“救赎主”。笔者每次跟其他当父母的倾谈起来,都会发现大部份父母对子女最常说的几句说话,总会是:“不可以”、“早点睡”、“要听话”等。我们天上的父亲也是一样。【十诫】中许多的“不可”,其实就如一堵围墙去保护我们,使我们得到益处。

与【十诫】相若,同样显出神的公义与慈爱,就是以色列人“拜金牛犊”这一幕。当以色列人“拜金牛犊”后,耶和华神与摩西在西乃山上会面,命令摩西重新凿出两块石版,和先前摔碎的石版一样。之后,耶和华在摩西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 、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

这事未发生前,耶和华神才颁布【十诫】,使以色列人知道:“是神将他们从为奴之家领出来”(出20:1-2)。可是过了不多的时候,以色列人就已经背弃守约,不遵行耶和华神的道,触犯了【十诫】中的第一诫:“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及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20:3-6)所以经文描述耶和华神──祂发烈怒(出32:10);摩西急忙伏地下拜,为以色列人代求(出34:8)。

透过“颁布十诫”及“拜金牛犊”,同样显明了神作事的原则:神必追讨人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但若爱祂,守祂诫命的,祂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按照以色列人的作为和结果,再看我们的所想所行,我们原也要被神追讨罪。感谢我们在天上的父神,祂向我们施行的慈爱,远超过祂公义的要求,及人的罪恶过犯!以色列人犯了命令,耶和华神只要见到他们稍有悔改之意,祂就涂抹了他们一切的过犯。这就告诉了我们作父母的,在教养儿女时要有威严,需要跟他们订立一些规则,好让他们知道怎样行才是对的。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可以知道父母应当持着什么原则,去教养儿女──严厉中有慈爱

每个小孩是独立的个体,各会有不同的性格、喜好和专长,没有一本“万用手册”可以应对每一个不同的小孩。但透过阅览“教养孩子”的书籍,却可以使我们从中摄取和结合一些别人的思想、方法和窍门;然后去揣摩、实习和应用。此外,在实际教育上,亦需屡败屡战,不断“从错误中去学习”(Learn From Mistakes)。

笔者亲身体验到“阅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培养而来的”,所以儿子在小学时,笔者并没有规定他要看什么种类的书,可以是儿童科学书、侦探小说、唐诗一百首,甚至是《老夫子》;而其中必读的一本书是《圣经》。笔者在儿子大约七岁时,送给他第一本书,就是《新儿童圣经》[1]。透过每晚与儿子一起阅读,不但有助建立亲子关系,更有助他认识亲爱的天父!

现从笔者曾经阅览的一些书籍或文章,跟大家分享个中的得着,希望对“为人父母”的你们,带来一点帮助:

 

  • 培养孩子爱阅读

犹太人最有名的10句说话中,其中一句说:“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一本有关犹太家庭教养的书,里面说到:

“犹太家庭会在孩子年幼时,送给孩子一本《圣经》,然后在书上涂上蜜糖,让孩子来一次[吻甜书]仪式。让孩子记住:‘书是甜的,知识是值得品尝的’。孩子爱书,才能体验阅读的美好。犹太家庭还会教孩子:‘书是一生的智慧,智慧是一生的财富。金钱是友善的力量,智慧是真正的财富!’而且他们还会培养孩子背诵习惯,透过背《圣经》,开发他们的记忆力。

或问,为什么犹太人历经多次民族迁徙、种族屠杀,还能异军突起,掌握全球经济命脉?答案是:‘教育’!

‘生养孩子的不是父亲,教育孩子的才叫父亲。父亲的首要任务──教育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伴随孩子一生,一点也不轻松的[全能妈妈]。母亲的天职──以身作则,陪伴孩子快乐成长。’”[2]

另一篇文章名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3],由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这篇文章红遍网络。内容提及:

“据媒体报导,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弟兄姊妹,正当你告诉孩子要“爱读书”时,期望这个培育工程能够成功,首先必须要对自己说:“我都要以身作则,作孩子的榜样,大家一起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假如你是一位主日学老师,又或是一位准老师,你还得要不断去学习,装备自己,常作准备;努力追求改变和突破,以致教会和弟兄姊妹的孩子都能够得到最大的益处!

 

  • 训练孩子亲手做

一篇文章题为《亲密的危机──台湾的代理父母》[4], 从台湾的一个真实个案,可以让我们去思想现今香港父母同样面对的一个社会处境:

“现代的有钱父母舍得花钱请印佣、补英文、上最贵的安亲班﹝笔者注:即补习托管﹞,却没时间陪孩子……。他们以为已经给了孩子全世界,却为何最终失去孩子的心,也输掉孩子的竞争力?

三十五岁的单亲妈妈温于惠经营一家广告公司,有一个宝贝女儿Luka。温于惠平日以奔驰及富豪汽车轮流代步,对Luka也从不吝啬。再一个月即将满五岁的Luka,每星期会收到妈妈送的一个芭比娃娃;她就读内湖区最贵的全美语幼稚园,每月光是学费就要交掉两万二,为了让她挤入即将开张的明星学区丽湖小学,还在内湖买了新家。

温于惠什么都帮孩子预先规画,唯一做不到的,是挤出多一点时间陪女儿,只能请个印佣二十四小时陪伴。Luka快三岁才会说话,虽然印佣走后Luka不再老是一开口就叽哩咕噜冒出印尼语,但幼稚园老师还是发现,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论怎么努力,就是不容易发音清楚;心一急,唾沫就会细细流出,反而招致同学无情的取笑。

有钱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环境,却没时间陪孩子。据统计处估计,台湾双薪家庭(即夫妻两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户数的44.2%,若再加上超过一成的单亲家庭,可以说有5成以上的家庭,极难全心照顾孩子。有钱无闲的父母涌现,各色‘代理父母’也出现在我们社会,开始提供各色养育孩子的服务。外籍佣人,已经成为台湾白领阶层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外佣带小孩,早期有人以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英文程度。

不过,随着时间日久,各种副作用在孩子身上显现,家长才发现,各种问题无奇不有。

例如,温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个出现的问题就是语言迟缓现象。而这是导因于父母没有跟孩子说话,孩子欠缺模仿对象,刺激不足的结果。

外佣侍奉得无微不至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体不勤,自理能力出状况

例如,Luka的阿姨就发现,她吃完东西后会把果皮或包装纸顺手丢给旁人,东西掉了也从不弯腰捡起,要出门时,经常会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两脚悬著,想要别人帮忙着袜穿鞋,自理能力几乎是零。”

说到这里,大家别以为不聘请外籍佣人──‘代理父母’,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就没有这些烦恼啊!笔者的儿子,是家中的独子,自小与外祖父母一起居住,有他们的呵护和照料,可以说集合“万千宠爱在一身”,是一个“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动手脚。两年前,自从笔者迁居后,儿子才开始学习独立,学煮简单便餐、帮忙做家务、洗熨自己的衣服、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每星期,笔者一家人总动员,都会往市场买菜,目的就是让儿子不会“食米不知价”,并能学懂体会父母的辛劳,付出一分力。弟兄姊妹,千万不要轻忽这样点点滴滴的“工程”,去训练孩子有“金钱观念”,参与家庭开支,多些体贴父母的需要。

另一篇文章《把这十个生命气质传给孩子》,说出“一个优秀的家庭、一对优秀的父母亲,并不是给你的孩子留10亩地、10栋房子、10辆轿车、10个百万元的存款,而是言传身教给他们10个生命气质,那么孩子的一生会受用不尽。”

其中第五点提到:

“现在中国大陆去美国留学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生活的本领,不会煮饭洗衣,不会换轮胎,不会换灯泡,不会油漆傢俬,这不是你高贵的表现,你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动手做事,说明你观念很落伍啊!──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和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

《圣经》中同样有这一个观念,〈箴21:25〉说:“懒惰人的心愿,将他杀害,因为他手不肯作工。”保罗亦曾劝告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说:“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 要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帖后3:10-12)当时保罗为著不叫他的传福音事工受到打岔,宁可不让自己成为帖撒罗尼迦城信徒经济上的负累,他自己反而以身作则,亲手作工,以制造帐棚维生。保罗一生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他不作工就不要吃饭 (参帖前2:6、9;林前9:18;徒18:3)。

每个人在社会里,都有他自己拥有的角色和责任。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和责任:要外出工作、做家务、管教儿女。而儿女呢?儿女亦应当肩负部份责任,分担家务,在主里顺从父母。一个美满的“家庭”,有赖于每位家庭成员都乐于付出,彼此承担、彼此扶助;家庭中缺少了谁都不可,缺少了谁来承担也不可。

天父造人时,赐给人有一双手、两条腿……;如果人没有好好运用天父赐给我们的手、脚……,你说是多么可惜啊!

【待续】

作者:汤铭恩

[1] 《新儿童圣经──自创世到新天新地》,林牧野、何美玲编译,海天书楼出版

[2] 《犹太妈妈这样教思考:教出守信用、能分享、会理财的好孩子》,孙玉梅著  ,野人出版社

[3]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名印度工程师著

[4] 《亲密的危机──台湾的代理父母》, 黄惠娟著

参:教养.学.行(一)